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佛教中观音造像的数字化初探

    时间:2023-07-04 14:5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佛教自传入我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观音造像也伴随朝代更迭发展以不同形态呈现。传统的造像技术载体多为石刻、铜像、壁画等,传统的造像载体呈现形式有不易保存等弊端。随着信息技术时代数字媒体变化的日新月异,观音造像呈现方式出现数字化的趋势,观音造像呈现载体的多样性和新颖性更加突出。本文试分析不同载体的观音造像。

    关键词:观音造像;传统载体;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97-02

    佛教在公元前2年左右传入中国内地,主要是通过中印之间西域的一些小国作为中介,传播方式主要依靠翻译经典。观世音菩萨又被译为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中称为Avalokiteśvara,汉语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枳低湿伐逻”。其名号意思为“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1]。其同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同时也是四大菩萨之一。

    据考证,目前已知存世的最早的一座观世音造像, 出土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制作于公元2~3世纪的观世音菩萨坐像。观世音菩萨盘腿坐于莲花之上,左手执莲,右手缺失,面前还有许多参拜的僧人。佛教传入我国后,随着文化盛行,佛教艺术也广为传播。而观音文化作为中国两千多年佛教文化的基本形态,是流传最广,最为大众认可的佛教文化之一。因此,观音造像在不同载体上以丰富的形式呈现在历史发展的舞台。

    一、传统观音造像表现形式

    1.石刻。石刻主要包括石窟、石碑、造像碑等。中国石刻佛像始于东晋,义熙九年,法显和尚由天竺带回小佛像数尊,引起雕刻佛像的风气。观音石刻造像同时期产生,唐代以前的佛像多沿袭了印度风格,也混合一些中国特色,后来经过五代、宋、元、明各个朝代的发展,都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特色。中国观音石刻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四川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大足被誉“观音造像陈列馆”和“观音之乡”。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大足石刻中的观音造像不仅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泛、规模之宏大,而且内涵丰富,造型精美典雅、是神性美与人性美的完美结合[2]。大概统计一下可知,大足石刻各个时期的观世音造像总计约有400余尊,而在这400尊造像中,大部分也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均出自于五代及两宋时期的匠师之手。此后也有大批能工巧匠为巴蜀大足雕刻出大量的美轮美奂的观音造像。

    2.器物。包括铜器,金银器等。金铜造像、铜造像和铁造像是中国目前保存下来最多的金属造像,铁造像目前报道的较少,但从各地的寺庙或者村社的名称上,可以看出铁质佛像在历史上十分普遍。金维诺主编了《中国寺观雕塑全集金铜佛教造像》一书,书中集中描述了大量的金铜造像,是研究金铜造像的重要资料。

    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万多尊藏传金铜佛像,金铜像观音类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藏传佛教中常见的观音菩萨有二臂观音,四臂观音,八臂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造型,反映了观音菩萨随机应变的特性。其形象多为居士相,头戴宝冠,身披天衣,衣着华美,装饰繁缛,嵌入宝石、簪花等工艺,更为其形象增添了雍容不凡之相。

    3.画像。历史流传下的画像最多且保存完整的多数壁画,早在汉朝就有在墙壁上作画的记载,多是在石窟、墓室或是寺观的墙壁,观音壁画画像的典型代表当属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艺术中的壁画艺术总面积达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画廊。观音菩萨在敦煌壁画中有多种形象,他们都各司其职。一般来说按照佛教来绘的比较常见的主要有:二臂观音、站立或跌坐于莲花座上的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和手持不同器物的观音菩萨像;还有一种是其形象多怪异,十一面容貌各不相同。敦煌壁画观音像,因为历时久远,有些已经稍有残缺,以简练的线条,塑造出复杂的人物形象,线条流畅富有弹性,粗细均匀,颜色也是偏重于淡色素雅,背景简单多以泥土为底色,更加突出观音的形象。

    4.其它。历史出土的还有更多形式的观音造像,包括瓷器,陶器,以及藏传佛教中的皮制唐卡和擦擦佛。由于造像不易保存,完整性较差,而在当下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化呈现观音造像成为佛教文化传播方式的潮流和趋势。

    二、数字化简介

    数字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数字符号的过程。将佛像利用计算机巨大的储存空间和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以图形为揭示对象,以数字媒体形式呈现,既加强了资料的保存性和持久性,又创造了数据的可用性与整合性,给文化传承和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3]。伴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精神世界和对美的追求。数字媒体技术为其传播创造了全新的方式,艺术网站、艺术网络交流平台、电子媒体内容数字化传播、虚拟博物馆、移动应用等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形式。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4]

    三、数字化传播方式展现的观音造像

    1.网站。网站是传播方式最广最直接的载体,主要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呈现。网站通常可提供的较为权威和全面的信息与网络的结合使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受众往往使用搜索引擎,而视音频、交互、图像、文字在网站上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受众的接受兴趣,保证了传播效果;网站的链接特性可以提供大量与观音造像相关的衍生信息,受众可以就此对感兴趣的艺术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这就巩固了传播效果。

    现阶段比较专业的有关于观音的网站,多是某景区或者寺庙的宣传站,或者佛学网等相关基站,展示了不同风格的观音造像,内容众多比较杂乱。

    2.电子媒体内容数字化传播。传统的电子媒体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录音等。它们便携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更易保存且适用于网络传播。数字化后的传播内容可以存储于独立存储介质如软盘、光盘、DVD、SD 卡、记忆棒中,通过销售、分发等渠道送达传播受众手中以完成传播,也可通过网络传播让受众欣赏和下载。著名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的官方网站可下载其虚拟漫游应用,但出于对受众的考虑同时也将此应用刻录在光盘中随门票附赠,这就保证了传播的广泛。数字媒体特性的加入不但能保存其使用特性,更能降低其传播成本优化传播效果。以观音题材的影视产品也不少,如电影《观世音》《不肯去观音》等以及佛教寺院拍摄的宣传片等都以微电影或宣传短片的方式呈现。

    3.移动应用软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使用移动设备中的移动应用进行信息传播,移动应用软件俗称“APP”是“application(应用)”的缩写,泛指应用于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具有体积小,储存量大和强大的互动功能。传统的APP将佛教艺术出版物数字化应用于移动终端,例如APP《观世音菩萨》简单的罗列几尊观音像,加上佛经佛音给受众使用。时下,虚拟展示类的APP将艺术平台和虚拟技术结合传播,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把文字、图片、音频通过互动行为有机结合,带给受众更立体丰富的感官享受。比如《大悲出相图》通过受众输入生辰八字,会相应列出与其相应的观音,以及观音的简介或者供奉的相关事宜。

    4.虚拟现实。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在虚拟空间中制作逼真的互动环境与物件,并将佛教艺术品及其相应的展示环境以虚拟方式呈现出来,使受众如身临其境般直观感受到艺术品并与之互动的展示方法。目前常见的虚拟展示有虚拟博物馆、虚拟环境漫游等。

    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分类有: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desktop VR)、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augmented VR)、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distributed VR)和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Immersive VR)[5]。目前将数字技术运用最好的当属“数字化敦煌”,它利用高精度的数字投影和全息成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任意的实体、纵深空间内复制、搭建出精美的数字化敦煌洞窟。数字洞窟通过使用精准的仪器进行扫描录入,通过三维重建,校准融合,以及洞窟材质的模拟,极大程度上恢复了原始敦煌石窟的精美壁画[6]。数字化后的敦煌观音,显色更清晰,易于保存,不再局限于环境的潮湿而给观音壁画带来的损伤。同时,针对互动性,同一个数字化洞窟面相不同的参观者可以提供个性多元的内容,在数字化展示中实现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数媒技术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像呈现方式。例如越来越多的寺院运用全息投影技术等创作出虚拟影像的观音造像。人们亦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同时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阅览到各个朝代和不同载体的观音造像。数字技术具有交互性、无限性、人本性和融合性特征都保证了其良好的传播效果。数字媒体好比一列高速火车,目的是使其搭载的对象走的更远,数字化的观音造像不该错过这趟旅程。

    参考文献:

    [1]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王天祥.大足石刻女性造像形象考察[J].民族艺术研究,2010(6).

    [3]王六一.数字技术时代的佛教艺术与动漫[J].东看西看,2013(6).

    [4]刑海晶.传媒技术革新与汉传佛教的传播[J].中国宗教,2011(12).

    [5]李湘豫.佛教史料的数字化运用和展望[J].中国宗教,2011(6).

    [6]刘刚,张俊,刁常宇.敦煌莫高窟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J].敦煌研究,2005(4).

    [7]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86.

    [8]范美俊.新媒体文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9]张锋,陈硕.多点触控交互方式的回顾与展望[J].人类工效学,2010(4).

    [10]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03.

    [责任编辑:艾涓]

    推荐访问:佛教 造像 初探 数字化 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