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印度的石窟:艺术与佛教共舞

    时间:2023-07-04 15:2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馕b	ɯpZڭGZɨ人物描绘得十分写实,特别是男女成组的形象,表现两人依偎在一起,好像一对恋人,大多看不出飞行的姿态,倒像坐在地上的样子。这种表现男女爱恋的形象,就是古印度艺术中所欣赏的所谓“艳情味”,在很多佛经故事的壁画中,常常渲染这种男女间的感情。如第17窟须达那太子本生故事壁画中,表现须达那与妻子在宫中生活的情景。须达那与妻子(几乎是裸体)偎依在一起的缠绵状况,这就是富有世俗性的“艳情味”。在表现强烈的宗教庄严感的同时,又表现最世俗的艳情,这在印度艺术中是极其自然的事。所以,我们看到的飞天形象也大多成双成对地出现。而其中的女性形象多为裸体,有意表现女性之美。即使在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鸟的紧那罗中,也可以分出男女性别的不同。

    埃罗拉石窟开凿在离奥兰伽巴德市区29公里的山崖上,这里距阿旃陀石窟约100公里。石窟是由南到北进行编号的,包括三个区域,第1~12窟为佛教石窟,开凿时间最早(6~8世纪);第13~29窟为印度教石窟,开凿于7~9世纪;第30~34窟为耆那教石窟,开凿于8~10世纪。佛教石窟区位于石窟群南部,以凯拉萨神庙(印度教)为中心往南大约1公里的范围内,山崖上零零星星可见一座座石窟,进入这些石窟,就会发现其规模之大,绝不亚于阿旃陀石窟。佛教石窟中有不少是僧房窟,其中第5窟规模很大,可能就是古代的讲堂,是一个纵长方形的石窟,纵深达三四十米,正壁开一佛龛,内有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又各有一尊菩萨像。主室除了两侧有列柱两列,中央还有纵向的平台两条。两侧壁中部凹进,呈坛形。沿两侧壁开有很多小禅室。可以想见,在这样宽敞而巨大的石窟中,当年曾有多少僧人学习和修行。第11窟和12窟都是像三层楼一样的大型建筑。每一层横向都有8个粗大的列柱,通常第一层较浅,第二层和第三层向内延伸,列柱往往多达4~6列。第12窟号称是印度最大的僧房窟。在第三层上雕刻宏伟,正面龛内中央一坐佛,两侧各有菩萨5尊,雕像都高达2米以上。龛外两侧也雕刻了佛、菩萨形象。在中央佛龛南北两侧还各有一组规模很大的七佛坐像,气势雄伟。

    埃罗拉石窟的中心区就是称作凯拉萨神庙(Kailasa Temple)的第16号窟,这是从高处的岩壁上凿出的一座规模巨大的寺院,前后开凿了一百多年。据说最早是拉什特拉库塔国王克里希纳一世(Krishna I,约756~775年在位)为纪念战争的胜利而建的一座印度教的湿婆神庙,第一期工程用了近50年时间,此后,第二期工程用了70多年时间才完成。

    凯拉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座神山,传说是湿婆隐居的地方。凯拉萨神庙就是祀奉湿婆的神庙。所以在神庙完成后,在两侧的山崖上曾涂满了白色石膏,以渲染雪山的气氛。这是一座雄伟奇妙的建筑,它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洞窟,而是把一座山凿成了一座庙宇,没有加任何别的建筑材料。当年工匠们是从山顶凿起,按设计一点一点往下雕凿,最后雕出了一座神庙,连同其中大大小小的神像及故事雕刻。

    神庙坐东朝西,进入正门是难提殿和主殿,其间又有天桥相接。大门入口两侧有巨大石像相对而立,现在一头已经残毁。难提殿并不大,有8平方米大小,共分两层。难提殿之后便是气势恢弘的主殿,长50米,宽33米,高30米。主殿内外布满了各种各样的雕刻,特别是殿外壁规模很大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故事雕刻,呈多层横向带状布局,据说连缀起来可达数百米。还有一些大型雕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的某一个情节,如大殿南侧表现“罗婆那摇撼凯拉萨山”,场面惊心动魄。《罗摩衍那》中说,楞伽岛的魔王罗婆那因诱拐罗摩的妻子而受到惩罚,被囚禁在凯拉萨山下阴湿的洞穴,罗婆那挥动二十臂猛烈地摇撼凯拉萨山,试图反抗。在山顶的湿婆用足尖一压,就使凯拉萨山恢复了平静,而把罗婆那牢牢地压在下面。这一组雕刻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湿婆和他的爱妃帕尔瓦蒂在凯拉萨山上,周围还有众多的天人:下面则是挥动着数十只手臂、长着10张脸的罗婆那。上部的安定与下部的骚动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安详镇定的湿婆旁边则是惊恐地紧紧依偎在湿婆身旁的帕尔瓦蒂和周围惶惶不安的侍女们。画面极富有戏剧性。

    主殿内有16根方形楹柱,分成4组,匀称地排列在中央大正方形的四角上,从而形成穿过中心的十字通道。中殿的两侧和后面还有5个小殿。殿中神龛处处,雕像林立。在大殿顶部和一些墙壁上还可看到壁画的痕迹,说明当初是绘满壁画的,即使是雕刻也是曾经上过彩的。

    在第二期工程的开凿中,神庙继续往下挖,形成了下部有无数头大象驮着神庙的景观。并在神庙两侧向内挖掘出深深的回廊,廊中有更为大型的印度教神像湿婆、毗湿奴等雕刻。这样形成了仿佛与中央主殿相对应的“配殿”。环绕这回廊一周,有不少规模宏大的雕刻,如“舞蹈的湿婆”,表现出湿婆充满力量的舞蹈动态,具有豪放强烈的风格,呈现出与阿旃陀石窟艺术不同的情调。还有“三河女神”,表现古印度的耶木纳河、恒河和萨拉斯瓦提三条河流的女神像,三位女神都是丰乳细腰,恒河女神温婉而典雅,耶木纳河和萨拉斯瓦提河女神身体都呈三曲式,绰约多姿,表现出印度古典女性之美。

    如果你从上部的山崖来观察神庙的顶端,一定会惊叹这鬼斧神工之力。与其说这是一座建筑,不如说是一座大的雕刻,因为全部是在岩石上雕凿而成的。如此严谨的设计、精细的雕凿,以及精美的效果,在世界上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在埃罗拉石窟第29窟也有一幅湿婆与帕尔瓦蒂在凯拉萨山上的雕刻,这里不像第16窟那样把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而是只用一个画面,对罗婆那的表现差不多是象征性的,画面的重点则在渲染湿婆与他的妻子帕尔瓦蒂安详而亲密地坐在凯拉萨山上。裸体的帕尔瓦蒂紧靠在湿婆身边,湿婆的一只手搂抱着她的腰,画面上部还有一些飞天,都是男女成组,完全像一幅表现情爱的画面。

    推荐访问:佛教 印度 石窟 共舞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