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不丹的佛教与寺庙教育系统

    时间:2023-07-04 15:45: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佛教在不丹的国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影响,不丹的寺庙教育作为佛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不丹的寺庙教育建立在僧团组织体系之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寺庙学校、佛学院、冥想中心、居士中心和尼姑中心;第二,不丹的寺庙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灵性,指导他们从轮回中解脱;第三,不同类型的寺庙教育组织机构有不同的课程内容,但是都要求学生完成学业以后能履行宗教仪式,服务各地的民众,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不丹;寺庙教育;佛教;佛教教育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92-03

    [作者简介]云丹·达吉,博士,不丹国家图书馆研究员。

    [译者简介]刘伟,男,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一、引言

    不丹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在不丹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丹的文化、习俗、历史和景观都印刻着佛教的痕迹,而不丹的寺庙教育更对不丹人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丹的寺庙教育是随着佛教在不丹的发展逐渐繁荣的。

    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不丹。公元10世纪到17世纪初,是不丹佛教繁荣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为藏传佛教的不同教派在不丹各地建立了许多寺庙,各派寺庙遍及各地。尽管在公元10世纪到17世纪期间,不丹出现了许多佛教学者,但是他们并未在不丹建立正式的僧侣组织机构。直到公元17世纪,阿旺·纳姆加尔(Zhabdrung Ngawang Namgyel)开创性地建立了僧团组织机构。阿旺·纳姆加尔不仅是不丹国家政权的创始人,也是不丹寺庙教育体系化的开创者。在他统治时期,不丹建立了第一个寺庙中心。这个寺庙中心建于1621—1622年间,位于不丹首都廷布(Thimphu)北部的谢里(Cheri),距廷布约14公里。寺庙建立之初有僧侣30人。1637年,普那卡宗的寺庙竣工后,谢里的僧侣就迁移到普那卡宗的寺庙。直到今天,普那卡宗仍然是中央僧侣组织机构的冬季驻地,廷布则是中央僧侣组织机构的夏季驻地。普那卡宗和廷布都是不丹王国僧侣组织机构的中心。

    阿旺·纳姆加尔统治末期(1651年),中央僧侣机构有僧侣360人。到1774年,中央僧侣机构的僧侣人数已达661人。每当寺院出现僧侣人数下降的情况时,为保持寺院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会要求家庭为寺院提供僧侣,这些僧侣可能是志愿出家,也可能是按国家法定要求出家。由此,不丹逐渐形成了一套僧侣税制(monk tax)。该制度规定,如果一个家庭中的儿子有3个以上,那么这个家庭必须贡献1个儿子到寺院出家;如果一个家庭送1个儿子到寺院出家,那么这个家庭可以免除政府征收的家庭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僧侣税制逐渐消失。

    根据不丹国家计划委员会记录,截至1992年,不丹有4000名僧人享受国家资助;2001年,中央僧侣机构赡养的各僧伽中心总僧侣数为3877人,其中1062名僧侣经历过冥想,848名新信徒在寺庙学校。

    二、不丹的僧团组织体系

    不丹现在的僧团组织体系沿袭阿旺·纳姆加尔在17世纪建立的僧团组织体系。该体系分为中央僧侣组织机构和地方僧侣组织机构。中央僧侣组织机构的最高层是至高无上的基堪布(Je Khenpo),即大方丈,又称法王,其地位仅次于国王,负责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地方僧侣组织机构分为以下几类:各个地区的寺庙主持人称为朗内滇(Lam Neten),佛学院主持人称为院长,冥想中心主持人称为冥想大师。

    在这样的僧团组织体系中,不丹全国共注册了20个僧伽中心(Sangha Centre)。这些僧伽中心下设19所学校(包括小学和初中合并学校,以及部分高中学校)、13所佛学院、27个冥想中心、214个居士中心和13个尼姑庵。在不丹国会的150名成员中,有10名僧侣作为僧团组织的代表,其中包括2名皇家顾问委员会成员,他们也是政府内阁成员。

    三、不丹的寺庙教育目的

    在引入现代教育之前,寺庙是不丹国民的学习中心,寺庙教育是不丹国民学习知识和探究学问的唯一途径。不丹的寺庙教育采用古藏语(choekey)作为教学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灵性的提升。学生在寺庙里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都是为了提升灵性。寺庙教育会让学生学习各种世俗技能,但重点还是要求学生学习佛教的基本教义,例如:识别完美人生、无常与死亡、因果报应法则、痛苦轮回、菩提心等。学生除了掌握佛教的道德价值观和宗教原则之外,还要进行诸如心灵训练之类的各种训练。寺庙教育主要提供从轮回中解放自我的指导。

    不丹在引入现代教育之后,家长可以选择孩子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考虑到现代教育的优势,大多数家长选择送孩子去现代教育学校上学。但是,现代教育的引入并没有导致寺庙教育的消亡,反而从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寺庙教育的发展,甚至扩大了寺庙教育的规模。

    公元17世纪到19世纪期间,寺庙教育的神圣性和僧侣的高尚品德使僧侣集体获得民众极大尊重,而且僧侣享有包括政治权力在内的几乎所有特权,他们关注所有民政事务。进入现代以后,越来越多具有现代教育背景的人取代了僧侣,进入国家机关掌握权力。除了教育教学方面,僧侣们已经很少参加不丹的民政事务。但是以僧侣为代表的各种宗教元素仍然影响着不丹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丹社会中的各种重要场合都充满宗教色彩。僧侣们会探访家庭,在重要场合履行各种仪式,例如出生、婚姻、疾病、死亡的仪式,建造房屋、献祭的仪式,政府官员的晋升、就职仪式,以及从事其他日常工作。

    四、不丹的寺庙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寺庙教育的课程包括宗教仪式、语法、诗歌、识数、形象艺术、绘画、吟诵韵文、哲学、逻辑、冥想等。寺庙教育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其课程的具体安排也有所不同。

    (一)寺庙学校课程

    寺庙学校(monastic school),又称僧侣学校,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中学阶段。寺庙学校的课程从字母、拼写和阅读等基础内容的学习开始,然后学习默记祈祷文和其他经典文本,学习并遵守寺庙的日常规则和条例。除了记忆经典文本外,学生还要学习各种佛教仪式艺术、格律韵文、吹喇叭、制礼饼等。当他们进入高年级时,还要学习语法、韵律或文学,旨在研究更高深的佛教哲学。寺庙还教授英文和算术,以便僧侣们与外界更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在寺庙学校完成学业后,学生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佛学院(Buddhist College)深造,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进入中央寺庙机构从事神职工作。

    (二)佛学院课程

    在寺庙学校熟悉基本的佛教知识后,僧侣们进入佛学院(Buddhist college)研习高等佛教哲学。佛学院规定的主修科目包括13大经典文本(13 Great Texts)、智慧(Prajnaparamita)、戒律(Vinaya)、论藏(Abhidharma)及有关佛教传统的圣徒传记。除了佛教仪式的祈祷和遵守寺院的日常规章制度外,上述科目构成佛学院课程的主要内容。

    佛学院课程的修业年限是5年,包括2年制的学士学位课程和3年制的硕士学位课程。除了常规地研习佛教哲学外,僧徒还要在夏季观察避暑圣地(yarney)。夏天避暑从不丹日历(Bhutanese calendar)的第6个月的第15天开始,到第7个月的第30天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僧徒不准离开佛学院。

    (三)冥想课程

    对于在佛学院完成佛教哲学和经典研习的僧侣来说,寺庙教育远没有结束。僧侣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必须在冥想中心经历至少3年的冥想练习,称为“Losum Chog Sum”,这意味着僧侣要经历为期3年零1个半月的特别训练。

    冥想课程从初级到高级均由最优秀的大师指导。在成功完成为期3年的冥想课程后,僧侣将被指定为一所佛学院的主持人,或者是冥想中心的主持人,或者是僧伽中心教区的主持人。如果某位僧侣希望继续冥想修炼也完全可以,他可以成为出家隐士,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境界中。

    (四)居士中心和尼姑庵的课程

    不丹全国大约有214个居士中心和13个尼姑庵。这些居士中心和尼姑庵有些是私人赞助的,有些是政府赞助的。国家僧伽中心和区域僧伽中心的居士教学课程都是从英文字母、拼写和阅读开始的。在熟悉以上技能后,僧徒开始默记有关佛教仪式的祈祷文,在僧侣乐团里学习各种乐器,如鼓、喇叭、铃等。僧徒在熟悉佛教仪式艺术后,课程并没有结束。如果某位僧徒热衷于冥想,他在收到一个大师的指南和戒律后,可以在一个僻静处经历冥想。无论是僧侣,还是居士和尼姑,都被要求通过履行佛教仪式服务于社会民众的精神需要。事实上,在服务民众的精神需要方面,尤其是在没有僧伽中心的乡村里,居士和尼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不丹的佛教教育与世界和平

    当前,很多教育系统都关注某种文化的发展,不丹的佛教教育也是如此。不丹的寺庙教育是整个佛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态度和外在品格,培养人类重要的素质,如爱、怜悯、同乐、平静、仁慈、遵守诚信、忠诚、奉献和合作、理解和积极的态度。这些素质的养成都是基于福祉(wellbeing)、进步、自由和幸福众生的信念,这些信念构成了佛教教育坚实的价值体系。不丹的佛教教育强调,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首先来自个人和个人成就,然后扩展到家庭成员、社区、国家及世界。

    不丹的佛教教育强调和谐、善良、关爱、热情、谦虚,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日常的生活问题。佛教把世界作为一个完美社会发展的整体,倡导社会和谐、心灵平静和相互了解,从而产生善意与和平。佛教教育不仅是追求佛教最高精神目标必经的路径,也是一种引导人们寻求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推荐访问:不丹 佛教 寺庙 教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