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佛教慈善组织社会功能发挥基础浅析

    时间:2023-07-04 16:00: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在我国,佛教慈善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其社会功能发挥机制也在有效运行。然而,是什么支持着其良性运转,有哪些力量促进着其慈善功能的发挥,这有必要也必须成为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本研究以北京市龙泉寺仁爱慈善基金会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以佛教理念为根基、组织建设为依托、社会协调为保障的运作模式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社会功能发挥的基础。

    【关键词】 佛教慈善组织;仁爱基金会;佛教理念;组织建设;社会协调

    【中图分类号】G6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4-00-02

    我国一些学者根据人们社会结合的形式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将社会组织进行了分类,其中,宗教组织为类型之一。当前,学术界对宗教组织的界定不够严格,笔者引用戴康生、彭耀的定义,即“宗教组织是一种与统一的宗教信仰与行为体系相联系的、有共同遵守一定的制度规范的信奉者所结成的社会群体。”宗教组织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发挥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而佛教慈善组织又为宗教组织分类之一。

    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作为一个由佛教人士发起、全职居士义工组成的慈善组织,符合宗教组织的定义,故它属于佛教慈善组织。因此,本研究选取仁爱基金会这一个案展开。仁爱基金会自2006年注册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扶贫救助”的宗旨,开展了丰富的慈善活动,如在常时开展像仁爱衣+衣、仁爱助学、仁爱心栈、仁爱孝德奖、老年关怀、龙泉之声倾听热线等低参与门槛的慈善项目,当国家遭遇灾难时,仁爱基金会开设的灾情救济项目以“救难、救急、救助和救济”四位一体配合“一线、贴身、持续、补漏”四种关怀模式,进行灾难救助。[1]仁爱基金会凭借其强大的社会关怀功能曾被评为“2010年度优秀慈善公益组织”、“2011年度北京市5A级社会组织”,其多个项目荣获“明星慈善项目奖”。[2]

    总之,仁爱基金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佛教慈善组织,其社会功能发挥机制也在有效运行。然而,是什么支持着仁爱基金会的良性运转,有哪些力量促进着其慈善功能的发挥,这有必要也必须成为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佛教慈善组织社会功能的发挥基础。本文的研究将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仁爱基金会的慈善功能发挥问题,从而在肯定现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促使其长效发展。其次,该探讨对其它佛教慈善组织社会功能的发挥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通过仁爱基金会这一成功范例为社会上尚存在成立恐惧的此类组织提供一些具体的基础性参照因素,在给它们带来希望的同时推动社会形成大力培植佛教慈善组织的积极作为和良好风气。

    笔者通过对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实地研究,总结出其社会功能发挥基础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

    一、佛教理念——根基:动力、约束、指引

    《长阿含经·大本经》云:“以慈悲心帮,为说四真谛”,慈悲心是佛为众生阐说苦、集、灭、道四谛的内在动因。《观无量寿经》云:“慈悲为万善之基本”;《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可见,慈悲精神即为佛教之精髓。它也成为基金会慈善功能发挥的根基。信仰佛教的义工自然能够自觉遵守佛教教义,弘扬佛教慈悲精神,而仁爱基金会作为践行慈善的一个平台,感染和吸引了这些义工的参与。

    并且,佛教中“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成就众生就是成就自己”的“自他不二”的平等思想;“善恶因果业报”、“行善事,得好报”的业果原则以及持守佛教戒律的自律要求,同样是对义工的动员与约束。

    总之,慈悲精神、平等思想、积德观念和戒律规范等佛教理念是仁爱基金会慈善功能发挥的根基,它不仅在教义上倡导慈善,在基金会慈善事业的有效运作上更是具有核心的指导价值。居士义工无经济收入却长期坚持工作、他们共同的慈善情怀及使命感、对基金会的归属感与自我约束、对受助者怀疑与政府限制的感恩包容、服务利他中收获双赢以及对善款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管理使用都是基于如上佛教思想理念的指引与约束。

    另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其慈悲情怀与道德规范已经被社会大众广为接受,诸多非信徒志愿者的自愿服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款等无不是对这种慈悲精神的诠释及对佛教慈善组织强大公信力的证明。

    二、组织建设——依托:定位、规范、包容

    仁爱慈善基金会是在民政局注册登记的佛教慈善团体,因此其定位应为社会组织,从而也就具备社会组织的一般构成要素。参照王思斌对社会组织构成要素的五方面界定[3],仁爱基金会全部满足。首先,仁爱基金会拥有具有共同目标的组织成员,即弘扬慈悲理念的居士义工,这些成员的同一目标将他们凝聚在一起,也由此强化了他们对基金会的认可与归属,同样基金会也会通过例如开市、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其成员的组织化程度。其次,基金会拥有确定的目标,即“搭建启发善心、人人可参与的善行实践平台”,这成为基金会开展慈善事业的前提。也正是因为为所有人提供善行平台的组织目标,仁爱基金会才会有超越信仰面向社会人群的举措,具体来说有对全国各地各种身份志愿者参与的欢迎、对志愿者招募渠道的多样化设置、对志愿者服务内容的零强制安排、对志愿时间的宽容、对志愿者的培训和帮助以及为各地志愿者互相交流经验提供机会和途径等。再次,基金会拥有规范性的章程,即《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章程》,是维系基金会管理和运行的主要规范。又次,基金会具有健全的领导体系及组织分工,如专门负责志愿者招募、管理的志愿者部等,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基金会的运行秩序。最后,基金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特定的活动场所包括日常办公场所和志愿服务场所,以及特别募集的行政经费等。

    当然,也正是因为“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扶贫救助”的组织宗旨和“搭建启发善心、人人可参与的善行实践平台”的组织目标,仁爱基金会的定位不是“弘法型”的慈善组织,而是“服务型”的慈善组织,因此其开展慈善活动不会宣传佛教。

    总之,仁爱慈善基金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完善的组织建设是其社会功能发挥的有效依托。

    当然,基金会的组织管理并不是严格的科层制管理,组织成员执行工作的相对主动与自由是由其佛教信仰为无收入义工参与本因的佛教慈善组织的特殊性决定的。

    三、社会协调——保障:适应、支持、互动

    尽管仁爱基金会作为一个以佛教信仰为根本的宗教社会组织,但其慈善功能的发挥仍离不开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

    笔者认为基金会社会协调关系的维持主要有对国家政治的适应和与政府社会的有效互动两条路径。

    仁爱基金会虽是一个有佛教性质的慈善团体,同时亦是注册登记、得到国家认可的社会组织。其成员虽然具有佛教信仰,同时亦是国家公民。因此,基金会在以其成员的佛教信仰为基础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与国家政治相适应的相关要求。首先,基金会的成立经过了国家的许可;其次,其慈善事业的经营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约束;再次,活动中他们不会强调自己的佛教信仰身份,对受助对象也无宗教限制,符合国家对宗教组织公共活动的要求;最后,其物资来源及使用情况公开在网站上,接受全体公众的监督。

    仁爱基金会的慈善事业动员了整个社会的公益慈善资源。其中,通过会议、网络等,仁爱基金会与政府和其它公益组织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政府和其它组织通过提供资金、受助者信息、培训机会以及合作等方式支持着基金会的慈善事业。同时,基金会还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如多渠道募集善款、多领域吸收志愿者、多平台交流互惠等。

    此外,基金会与社会的互动还体现在其慈善功能的影响已经扩散到社会各个群体,老年人、失学儿童、心理焦虑患者等都是它的救助对象。这种多角度深入社会、多方面接触生活的方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接受和认可。

    由上,这种以政治适应为基础、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良好互动为纽带的社会协调机制成为仁爱基金会慈善功能发挥的有力保障。

    总之,仁爱基金会将具有共同佛教信仰的义工聚集在一个具体的慈善组织内,以佛教的慈悲理念和共同的组织目标强化其自我身份认同的同时提升其对组织的归属感与认同度,继而以社会组织的形态进入社会,建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和社会协调机制。因此,以佛教理念为根基、组织建设为依托、社会协调为保障的运作模式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社会功能发挥的基础。

    然而,仁爱基金会的慈善功能发挥也遇到某些方面的阻碍,如政府的限制、受众的不认可以及志愿者的流动性和非专业性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促进基金会慈善事业的长效发展,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各方面共同努力,因势利导,为基金会的慈善事业构建一种公共支持的氛围。

    第一,从政府职能角度的制度支持

    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制度或政策,例如通过明确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政府等行政部门对佛教慈善组织的引导和约束,建立适合的激励制度促进佛教慈善组织慈善事业的开展,其中分别包括对义工、志愿者以及捐赠者的鼓励。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以及如何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

    第二,从资源优化角度的人才支持

    针对当前仁爱基金会缺乏专业志愿人才的问题,从资源优化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加强对现有义工、志愿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第二,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鼓励相关专业的同学加入志愿者的队伍;第三,建立定向培养政策,以提高专业志愿者的稳定性。然而,志愿者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上解决路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第三,从媒体作为角度的舆论支持

    如今,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公众获知信息的首要途径,随之而来的是其对社会舆论、群众判断的价值导向,历史上对“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的负面刻板印象让媒体对与宗教相关事务的报道避之不及。如何加强媒体对宗教慈善组织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公众拂去宗教的蒙尘,正确认识宗教慈善组织活动的本质与价值,这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仁爱慈善项目简介》,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chrenai.org/portal.php?mod=view&aid=1923.

    [2]《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简介》,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官方网站,http://www.chrenai.org/portal.php?mod=view&aid=1922.

    [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推荐访问:佛教 浅析 慈善 发挥 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