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

    时间:2023-07-04 17:0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曾说过:“把过去的社会生活纵向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老先生也说过这样一段话:“要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历史传统本是以往社会的记录,当前社会则是此下历史的张本。历史中所有是既往的社会,社会上所有则是现前的历史,此两者本应联系合一来看……社会就是历史进程的当前归宿,社会是一部眼前的新历史。”因此,“社会”与“历史”是相互联系的两个领域,一方面现实社会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目前的社会活动也在推动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利用当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认识,新教材《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注定了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在此,我就如何寻找历史与社会的结合点而展开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寻找历史与社会的结合点

    新课程选择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史,每个家庭、每所学校、每个乡镇、每个社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发展的历史。这一切与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易为学生所“愤”、所“悱”,是促进学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之后,能够运用所学反思自我行为,并在碰到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时获得理论上的指导,能初步运用合理的观点、方法较为正确地分析社会现象,认识并尝试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掌握知识的意义之所在。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联系现实、贴近众才能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跨入“学问”的门槛,使“问”(好奇心)与“学”(探究学习)相得益彰。比如在讲《同学之间》的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同学们树立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的情感,养成主动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态度和价值观,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同学友谊的珍贵”“同学交往中的注意点”“互相找优点”“妨碍同学交往的不良现象”四个教学环节,这些内容能够让学生触摸到身边的真实生活,同时抓住了学生交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教育,相信这种做法比平时老师找个别学生进行谈话、说教的作用会更大。

    二、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寻找历史与社会的给合点

    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学习历史要掌握基础知识,更应当看重的是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垂训、借鉴功能,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过去,为了把握将来。当今世界,风云突变,丰富多彩。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每个事件的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如果教师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熟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盎然。这样既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例如在讲完九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8课中的美国“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由于同学们平时从媒体上了解得比较多,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再如把“9·11”事件、中国加入WTO等重人事件与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历史相结合,即帮助学生弄清近代中国挨打的根源,又通过强烈的对比刺激学生的爱国心、民族责任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现实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根据,体验到历史的功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持久的自我需要。

    三、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寻找历史与社会的结合点

    历史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配合和补充,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扩大。历史课外活动能够以大量生动的新材料巩固和充实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使他们对其所学内容,感知得更为具体形象,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也更加牢固。同时,还能以更新的方式和生动丰富的内容,扩展学生眼界,把他们带进广阔的历史知识领域,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以极人的积极性和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自己多动脑动手,进一步去加深和扩大所学的历史知识,更大限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项能力以及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

    课外活动一般以实地考察为主要渠道,扩宽学生的视野,尽量把单调的历史知识生活化。如:当我们谈及古钱币时,则不必逐一介绍,而可以带动学生仔细观察当代的钱币特点,让同学们课后做一个“小古董家”,四处收集不同类型的古币,或上网查找古币的资料,并加以比较,再利用课余时间让同学们到文物展览馆咨询,初步弄清各朝代钱币的异同点,这样无形中使同学们掌握了历史知识,并能有效地把零花钱用于有益的事情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如学完了“社区生活”以后,学生作为社区的一员,应该了解社区,走进社区,为社区的建设作贡献,我就把课堂搬进了大社区,开展了一次关于“饮食与健康”的宣传活动,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社会生活。这样的活动虽然花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一些,但总比我们照本宣科要深入、要生动得多吧!这种带有旅行色彩的实物性研究活动,对于知识面狭窄的同学们来说,哪个不喜欢呢?

    四、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化寻找历史与社会多元化评价的结合点

    生活本身的丰富内容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那种注重甄别与选拔、单向、终结性、过分量化的做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模式都体现出多元化,而这正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化是一脉相承的。这种评价的多元化与对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价值判断与追求并不矛盾,新教材也处处体现了这一点。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大众传媒的影响》时,对于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究竟是利人于弊还是弊人于利,学生们会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谈到自己的观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辩论的结果并不需要得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传媒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利作用各异,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个人的特殊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道德判断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学生对同样的问题并不会有统一的看法,建构知识的程度也会不同。对于这种不同的理解,显然不宜用“标准答案”予以衡量与评价。我在本学科的学业评价中常用的“另类方式”有:辩论、小论文、作品选、口头演讲、历史小报展、调查报告等。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有许多新内容、新目标、新理念、新教法,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勾勒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勾画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具体内容。只要我们围绕到上述所言四个最佳结合点展开教学,就能让学生了解到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触摸到身边的真实生活,也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紧密联系性。

    (作者:王晓薇 张家港市第八中学陈胜英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推荐访问:社会 中去 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