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如何进行历史二轮复习

    时间:2023-07-04 18:0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在一轮复习全面梳理考纲考点的基础上,二轮复习要结合“四情”(即考情、学情、材情、轮情)设计复习内容。依据“考情”,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其一,依据考试范围,合理整合史实。

    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依托新课程《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与教材,逐步细化高考考试知识的范围,即依据《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

    [示例1: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其二,明确线索特征,建构历史体系。

    历史复习不但要客观地“复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现象和人物,而且要高屋建瓴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以为现实和未来提供历史借鉴。从考查内容看,大多数非选择题的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既突出新课程“专题”特点,更强调对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考查。

    二轮复习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另外还应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隐性的知识。

    一是通史体系下各模块专题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内容,因为各模块教材内容是按专题史体例编排的,而新课程《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内容是按通史体例罗列的,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建立起通史基础之上的专题知识体系。为此,就要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选修内容建议复习两个模块,一般不要与必修模块内容进行整合。

    二是各专题内部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启示、结论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的复习专题内容层次完整、系统,宏观与微观结合,史论结合。但这一部分内容的挖掘也要适可而止。

    三是从影响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生产力、交往等要素,来审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方面;从文明的各种外显形式揭示其内在的实质,实际上是在物质、社会与精神层面上综合审视文明史上的人与事;以历史发展的基本时序与因果逻辑关系来审视历史中的人与事——即将历史中的人与事置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中去看待,同时,建构起“顾后而瞻前”的历史意识。

    [示例2:十三至十七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其三,分析命题特点,关注社会史观。

    近几年来,从社会史的角度命制的经典题目不少。如广东卷2005年第27题提供了一份民国期间的民意测验表,表明了当时中国的老百姓对世界大事的看法;2006年第26题提供了周代饮食生活的材料,表明了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关系;2007年第26题提供了《醒世恒言》、《金瓶梅》等小说材料,表明了明代妇女的婚姻观;2008年第13题考查了建国后教育方针的变化。2008年山东文综卷第27题考查内容为从古代到近现代中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迁;第29题提供了近代以来西方事物影响了中国日常语言的材料。2008年海南卷第21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科技人员向内地迁移的情况;第25题考查了建国后我国高校的院系大调整;第26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到近代商人地位的变迁。江苏卷第24题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谈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宁夏文综卷第25题提供了中国唐朝政府打击宗族势力的材料;宁夏文综卷第40题提供了美国经济大危机期间社会恢复到物物交易状态的材料。这表明,社会史的逐渐渗透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这一方面是新课程改革的结果(历史新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不少社会史的内容),另一方面是高考命题摆脱旧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的结果。

    由于社会问题广泛而普遍地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和社会史已成为历史学科中的一门“显学”。人类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四大类,人类文明应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个方面。“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社会文明”成为流行词语,并不时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中央文件中。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凸现出来,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历史的、学术的、现实的原因,促使以考查社会问题为内容的社会史(社会文明史)题目自然而然地出现。大量社会史的内容进入到历史科高考命题中,可以扩大中学历史学习的资源视野、拓宽中学历史的学习思路、完善中学历史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其四,注重价值塑造,规范解答问题。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以直接显示的方式或以隐性介入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的原则,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发展。如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崇尚科学、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认同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责任感;理解和尊重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包容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从形式上看,高考历史试题多以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立意,使试题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让考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树立起现代价值观念。因此,二轮复习要适度拓展复习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历史学科的时空范围,建立起与社会现实、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一是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二是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三是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二轮复习还要把历史考察的一些现代价值观念融会贯通,自然领会。如制度创新、社会改革、民主共和、理性爱国、生态文明、社会保障、民族团结、和平发展、建立有效政府、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等。

    高考更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其一,要严格按照答题要求作答,对应好答案与设问顺序。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①②之类序号分隔,使要点突出,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整洁、布局合理。书写字体要大小适中,防止过小或过大。避免书写潦草,消灭错别字。其二,认真审题,厘清答题思路。

    如(2008年山东卷,第33题)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

    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由于考生审题不仔细或审题能力较差,结果出现了照搬商鞅变法的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这样不合题意的答案(这样的答题的考生还不少),而没有答出“立军功,努力耕织”的贴切答案。

    再如,同张试卷的29题第(2)问是“洋”字消失的原因,满分4分,考生多为0分。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审明题意,没把“后来”与“从……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合起来思考,所以作答时把去掉“洋”字的原因放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上了,这样的分析既不符合历史史实,又徒劳无获。这启示我们,在审题时要做到:(1)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限定项、中心项、提示项等信息,理解考试要求;(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包括主题材料与具体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4)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理解、解决所学问题。其三,答案要点“全而美”,答案要点的关键句(词)优先。全:面全、点齐、话筒。关键句(词)优先:特别是分析论证类题目尤其要如此。“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明显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可根据问题赋分,依托材料情境尽力回答;“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应该言简意赅,史论结合,使用学科语言,避免过于文学色彩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2至3句话表述即可。

    总之,二轮复习应突出高中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主要领域以及相关时段的不同专题基础史实的整合,初步掌握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区(或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特征,依据科学方法和观察历史的能力对客观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小贴士: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张志平

    殖民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强国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以至使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策和行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其形式和内容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

    新殖民主义是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新的方法和形式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二战后,在旧的殖民体系瓦解形势下,除继续使用旧的殖民主义手段外,还采取较为隐蔽和间接的方法,维持和扩大其殖民统治。

    霸权主义,指的是大国或大国集团通过武力或采用其它手段,把自己的影响和意志强加于别国,谋求对一个地区或更大区域范闹进行统治的政策和行为。二战之后,霸权主义主要指的是超级大国推行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这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即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霸权的斗争,是造成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对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威胁之一。同时,一些国家的地区霸权主义,即企图在某一地区或范围内谋求霸权地位,同样对地区和世界和平及稳定造成重大威胁,都不符合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发展、稳定、繁荣的愿望。

    推荐访问:复习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