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时间:2023-07-04 20:1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的关注点

    新课程高考实行几年来,国家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在广泛搜集相关考试信息的过程中对高考试题的命制不断地进行着总结和调整,使得高考试题越来越成熟:注重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以考查基本能力为主线;注重以新情境、新材料为背景考查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体现了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具有开放性和严谨性的显著特点。结合命题专家的关注点,我们可以把新课程高考试题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出考查经典知识(主干知识)——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

    例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31题)表1 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二)关注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例2.(2009高考宁夏文综卷第29题)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思路:认识古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的现代意义;1997年国家确定依法治国战略是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伟大成就,而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从原来的“有罪推定”转变为“无罪推定”)

    (三)突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对方法、能力的考查(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

    例3.(2010年高考宁夏文综卷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部分)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3)评分标准:

    第一等(13~11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10~6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5~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大家会发现,第40题第(3)小题用一个13分分值的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体现了“开放性”的基本原则。国家考试中心公布的参考答案,只提到答题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是从“采点给分”到SOLO分类评价法赋分的一个变化。这种评价方式在2006年高考上海历史卷中开始出现,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开始采用。下面再举一例:

    例4.近日,在朋友的化妆舞会上,英国哈里王子身着有纳粹标志的服饰。哈里王子的这一装扮立即引起各国舆论的强烈谴责。澳大利亚的一名官员宣告不再效忠英国女王。为什么各国对此事反响这么强烈?请结合二战相关史实作出解释。

    假设本题总分为8分,那么各层次评分细则如下:

    (1)没有任何关联的答案属于前结构层次,只能得零分。

    (2)列出二战期间德国相关罪行的其中一项,能直接解释上述现象的属于单点结构,可得2分。

    (3)能够罗列法西斯德国侵略欧洲各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等多项暴行的,属多点结构,可得4分。

    (4)能够将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造成欧洲600多万犹太人死于非命,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等相关史实作一个比较全面、有序陈述的,属关联结构,可得6分。

    (5)基于对历史现象或史实的深刻理解,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概括、分析的,属拓展抽象结构,可得满分。

    上述题目高分答案可以这样组织:“正义”、“和平”、“人道主义”是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为世界人民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特别是它推行种族灭绝政策,造成欧洲600多万犹太人死于非命。这些做法是反人类、非人道的。哈里王子纳粹服饰的打扮,表明他不是缺乏正义感,就是对历史无知,因此他的行为必然引发人们的强烈不满。

    结合例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运用SOLO分类评价方法的前三个层次主要考查考生史实识记的多寡,这是量的问题;而后两个层次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和运用理论分析结论的能力,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表现。这样考生的思维层次能得到有效区分,同时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有表现的空间。

    (四)渗透新史学观念。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观。

    1.文明史观。

    例5.(2009高考山东文综卷第14题)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2.现(近)代化史观。

    例6.(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第30题)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全球史观。

    例7.(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23题)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4.革命史观——运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历史。

    例8.(2008高考广东历史卷第8题)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的分水岭

    5.社会史观。

    例9.(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15题)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国家考试中心历史学科命题负责人杨宁一说:“新课标下的高考备考首先需要史学观念的更新,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的提升。”下面对同学们关于新史观的备考关注点予以简单介绍。

    1.关于文明史观的备考关注点。

    (1)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2)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由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

    (3)从文明演进和文明传承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坚持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对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应予以肯定;反之,对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破坏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则应予以否定。

    (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

    (5)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6)重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①交流的重点,即中外交流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②交流的途径,即交通路线等,如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现代欧亚大陆桥等。③交流的主要内容,如书籍、器物等。④交流的方式,包括商贸活动、人员往来、文化技术传播、通婚联姻等。在特殊情况下,战争也可促进文明的交流,如中国造纸术的西传就与战争密切相关。⑤交流的影响,突出相互影响的双向交流的重要事件,如“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7)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近几年高考各套文科综合卷或历史卷,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人类文明史。不仅考查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也考查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走进文明史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走向,这就要求考生在历史复习中以文明史观为核心,重新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及时应对高考的新变化。

    第一,考生应初步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如知道什么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理解文明史的结构主要由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大部分构成。学会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释读历史。如复习“辛亥革命”时,在认识了它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后,进一步认识它对中国近代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不但推动了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如近代工业和近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近代化(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使近代中国文化开始摆脱以往与世隔绝的状态而走向世界,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也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

    第二,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构建文明史知识体系。人类文明发展的主线从纵向来看主要表现为:野蛮蒙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横向发展看,各个时代的文明都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领域中生成、交融和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地域或民族特色的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如中华古代文明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典型代表,它始终处于先进地位,是当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前提,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又如由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开创的西方文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典型代表,其影响较之前的所有文明都要来得巨大和深刻,对整个世界的改造也是全方位的,以至于它现在仍在发挥自身的威力。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传统的阶级斗争史观梳理的线索是议会斗争—两次内战—共和国建立—王朝复辟—光荣革命。而若按文明史观则可将其历史线索整合为:①英国统治方式如何从人治转为法治(议会产生、政治斗争、权利法案颁布)。②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革命中对英国政体进行的探索(“清教徒”运动反对君权神授,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变化,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样,学生可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理清英国代议制民主制的确立过程。

    第三,把握好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三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三者并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第四,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文明。承认各种类型的文明各有其特点,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碰撞,构成了世界文明史的亮丽风景。近两年高考各套文科综合卷或历史卷中的大部分试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人类文明史。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全方位地考查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尤其考查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各种文明的冲突与融会。

    第五,不忘文明之痛。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在复习时我们不能忽视人类为创造文明所付出的代价,如中国古代史上的“焚书坑儒”和现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世界历史上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罪恶战争等。

    近年来的大部分高考试题都更多地要求考生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高考试题以文明史观为核心,依据其要求和知识体系命制编排,既考精神文明史,又考政治文明史和物质文明史,抑或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考中国文明史,又考世界文明史,更注重考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内容广泛而全面。

    2.关于全球史观的备考关注点。

    (1)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2)在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3)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4)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zoޛ)j駟^tiiyiu_mݸMtێ4M=ݴMM=۝MtۍM=ߝMچ体会参考答案命制的思路,明确答题方向。

    4.掌握基本的答题规律。

    (1)比如解答主观题中某一斗争“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它有何进步作用或消极影响?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想取得胜利须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是空想。(2)解答材料题时要先看设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制语,把大问拆成若干小问,按分找点,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标题、出处、所给的时间等信息。尤其是材料出处放在材料前面的,答题时肯定有用。还要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作答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信息(显性信息、隐性信息)和试题所涉及的教材内容。题干中给出“依据材料”,就在材料中全方位地提取。提取信息时可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提取,找出有效的信息,去除无效的信息;找完显性信息,还要分析隐性信息,按分值归纳信息点。组织答案用词要准确规范,要保证卷面“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L]

    推荐访问:年高 备考 复习 策略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