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一位信息时代新语言学者的人生历程

    时间:2023-07-05 09:2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冯志伟,1939年生,云南昆明人。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专攻语言学和信息科学。1978年到法国格勒诺布尔理科医科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IMAG)自动翻译中心(GETA)留学,1981年回国,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计算中心从事机器翻译研究工作;1986~1988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FhG)任客座研究员;1990~1993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任客座教授;1996年在德国康斯坦茨技术学院国际术语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心(CiTal)任技术顾问。现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获美国IBA金质奖章,同年被列入英国BEST EUROPE专家库。主要专著有《数理语言学》、《自动翻译》、《现代汉字和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与汉语研究》、《数学与语言》、《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Chinesische Schriftzeichen-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汉字的历史和现状》德文版)、《现代术语学引论》等。

    2006年12月初,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著名语言学家冯志伟先生从北京回云南家乡扫墓、探亲、访友。在此之际,笔者有幸拜访了这位蜚声国内外的学者。此前,笔者去过几次北京,但由于冯先生退休后长期在德、韩等国讲学,所以,都未谋面。八年阔别后,老朋友、老同行相见,分外亲热,笔者和他进行了多次长谈,又浏览了他惠赠的新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这几年的学术活动与成就,遂成此文。

    在我国,像冯志伟这样文理兼通的跨学科专家是比较少见的。

    冯志伟是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又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国家模式识别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横跨了语言学科和自动化学科;他是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又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横跨了语文研究和人工智能研究;他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的评审委员,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计算机学科的评审委员,横跨了语言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在国外,他是德国特里尔大学(University Trier)文学院的教授,又是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的教授,同样也横跨了文理两科。在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语言学属于人文科学,计算机和自动化属于自然科学。语言学的基础是语文,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基础是数学,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语文是文科的典型代表,数学是理科的典型代表,它们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冯志伟能够在性质差异如此大的不同学科中取得重要成就,并成为这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确实是一位在信息时代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型的语言学者。

    一、北大十年:数理语言学之梦

    1939年4月15日冯志伟出生于昆明大东门外(今天长春路东段)的一个小商人之家,下有弟妹六人,他排行在前。父母虽然文化不高、负担很重,却很有卓识远见,除每天起早睡晚搞好土杂店的经营、节衣缩食来供养七个子女念书外,尚能严格教育和督促子女搞好学习。冯志伟自幼聪慧沉静,善于思考,勤奋好学。他在长春路东升小学读书时,就品学兼优,成绩出众,初高中都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全省著名的重点学校——昆明一中就读,是昆明一中有名的顶尖学生,文理兼能,多次受到学校和任课教师的嘉奖。这个学校曾培育了无数的英才,如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著名史学家吴晗、著名出版家黄洛峰等等。冯志伟从初一到高三,年年名列前茅,他在默默地追赶着那些曾经给昆明一中带来声誉的前辈老校友们。

    1957年高中毕业时,冯志伟才十八岁,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地球化学在1957年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尖端学科之一,在地球科学里面,也是最先进的学科。冯志伟非常热爱这个专业,当时也没有想从事其他学科的想法。他一心想研究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兴趣主要在稀有元素上。

    他入学后对五光十色的矿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醉如痴地观察着不同结晶形状的各种矿物,六方晶系的钻石、方斜晶系的石墨……冯志伟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奥秘吸引住了,他曾经想研究矿物中最为人们喜爱的宝石,探索各种宝石成矿的规律。

    就在冯志伟认真学习地球化学的前后,国外兴起了数理语言学,建立起了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大学中开设了数理语言学课程,从而使数理语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现代语言学的百花园中,日益芬芳、灿烂。

    1956年,我国开始注意到国外数理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在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划中,确立了称做“机器翻译,自然语言翻译规则的建立和自然语言的数学理论”的课题。这个课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机器翻译,另一部分是自然语言的数学理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数理语言学”。

    不久,我国语言学家刘涌泉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谈数理语言学》一文,非常简要地介绍了数理语言学这个新兴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数理语言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同时兼具语言学和数学的学科背景,而当时我国的语言学界,还没有这样的学者,因此,虽然数理语言学与机器翻译的研究同时列入了我国的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实际上只开展了机器翻译的研究,并没有开展数理语言学的研究。由于缺乏文理兼通的人才,我国的数理语言学处在难产中。

    北京大学为我国数理语言学的研究造就了这样的人才。北京大学高举五四“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学术空气非常自由,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生可以阅读到各种最新的科学杂志,了解到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动向。这种学术自由的气氛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有可能紧紧跟上国际学术发展的步伐。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研究化学元素分布规律的冯志伟,在图书馆馆藏的1956年出版的美国《信息论》(IRE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Theory)杂志上,偶然看到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的论文《语言描写的三个模型》(Three model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language),遂被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中的新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乔姆斯基追求语言描写的简单性原则,为了使用有限的手段描述变化无穷的自然语言,他在文章中建立了形式语言和形式文法的新概念,把自然语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置于相同的平面上,用统一数学方法进行解释和定义,提出了语言描写的三个模型。用数学方法描写的这三个模型既可以用于描写自然语言,又可以描写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达到了“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的目标。冯志伟预感到这种语言的数学描写方法,将会把自然语言和程序设计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信息的处理和研究中发挥出巨大的威力。他经过反复考虑,下决心来研究数学方法在语言中的应用这个问题,并经学校同意,从理科转到中文系语言学专业从事语言学的学习。转入语言学专业之后,冯志伟一面学好传统语言学的各门课程和外语,一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数理语言学的问题,他尽量充分地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最新的杂志,跟踪国际上数理语言学发展的足迹,遂成为了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

    1961年秋天,团中央机关建立了这样一个制度:团中央书记处的每一位书记至少直接联系一个团支部,作为了解情况和结交青年朋友的一个渠道。1961年11月,北京市团市委为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选定北京大学59级语言专业团支部作为联系点。胡耀邦首先找这个班的团支部书记和宣传委员了解情况,问他们:“你们同学中有学习特别专心的吗?”他们回答介绍说:“我们班有个叫冯志伟的同学学习特别好,他已经学了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而且达到了相当水平,但是好像不特别关心政治。”胡耀邦表示:“我希望找冯志伟同学亲自谈一谈。”

    推荐访问:信息时代 历程 学者 语言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