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基于区位商理论的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研究

    时间:2023-07-06 11:45: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服务业对经济的引擎重要作用凸显,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大省,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如何发挥好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站在产业集群的角度,运用区位商法从就业和市场规模两个标准对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区位商;就业规模;市场规模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016-03

    1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大都市中央商业区结构功能的提升,其发展日渐成熟。形成了纽约模式、伦敦模式和东京模式三大最成功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2005年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2%,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仅为31.4%,而且大部分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发展滞后并呈现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北京、上海、广东和武汉等地区较发达)。辽宁省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说,传统服务业较发达,现代服务业和一些新兴服务业明显落后。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吸纳就业数量不断扩大,但是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发展仍然滞后于其他发达地区。

    2 指标的选择

    现代服务业集群需要一定的数量规模来衡量,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量化衡量标准。由于现代服务业集群本身的复杂性,这个量化的数字不可能是精确的数值,且除了规模的量化外,还需要考虑集聚的知识溢出效应、集群的根植性,企业间的分工程度,产业关联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从指标构建和实证测算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并且更注重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的密切联系程度。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是把数量规模因素作为现代服务业集群衡量的主要标准。

    在用数量规模建立产业集群衡量标准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即生产规模、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三个方面。

    2.1 就业规模

    某一空间的现代服务企业的集聚能否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就业人数。所谓现代服务业集群,是与某个服务业的特定产业(产品)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的聚集体,其集群内有大量的关联机构和企业,必然要有相当规模的就业人数。而服务企业的集聚,从本质上看,是现代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集聚,尤其是现代服务企业的专业性人力资源储备。这种集群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就业人数,才能实现其内部的竞争进化和共生进化。如果没有充分的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集群内的服务企业会由于抢夺资源而进入过度竞争状况,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集群的瓦解。同时一旦某个区域形成了服务业的集聚优势,就会吸引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的到来,形成人力资源的集聚。

    用来衡量就业规模的指标就是就业人数规模,它是指服务业集群内企业的就业人数与集群所处空间的所有企业的就业总人数的比值。在这里,集群内企业就业人数包含了服务业集群内的服务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就业人员,以及行业协会的就业人员,不包括政府服务机构的就业人员。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2.2 市场规模

    现代服务业集群与单个企业相比,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而达到更大的市场份额。市场规模的衡量,一般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即现代服务业集群内服务企业年度产业(产品)总产量与该集群所处空间内该产业(产品)的年度总产量的比值。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3 区位商法

    该方法假定区域内某产业的雇员数量、企业数量、销售收入等如果高于同一产业全国的平均水平,具有了集聚优势。其一般性的计算公式为:

    以全国某行业的区位商为1计算,如果某区域该行业的区位商高于1,则成为专业化部门,越高则专业化程度越高,表明该区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越大。通常,区位商高于1.5,显示集聚度就比较高。但是,区位商不能识别小的或新兴的产业集群,新兴的产业集群在经济指标上的集中度相对低于全国水平,尽管它在未来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并且区位商存在的前提是区域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同质化和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如果某现代服务业行业在某区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它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人数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区位商将会低估该产业的集群程度;反之,如果某区域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区位商则会高估该产业的集群程度。

    4 相关指标数据的搜集及运算

    本部分主要是运用区位商理论从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两个方面进行数据搜集和运算。以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典型的服务业集群地区为对象进行比较,数据选取200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辽宁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查询系统,如表1和表2所示。

    运用Excel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计算,我们得到北京、上海、广东和辽宁地区的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数据。基于区位商理论计算出这两个指标的相关区位商数,如表3至表4所示。运用Excel软件输出北京、上海、广东和辽宁地区2007—2010年就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两个指标的区位商数对比分析图,如图1和图2所示。

    5 基于区位商理论的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状况对比分析和相关建议

    根据上文所得出的分析图,以就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两个指标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

    横向分析:北京、上海、广东和辽宁的就业规模区位商数均大于1.0,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的市场规模区位商数均大于1.0,而辽宁省的LQm则小于1.0。这说明,此四个地区的Ir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北京的LQr基本上都在1.7以上,就业人员的集中度最高,其中辽宁省高于广东省排在第三位,略高于逐渐下滑的广东省。北京、上海和广东的Im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辽宁省的Im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纵向比较:北京、广东和辽宁的就业规模区位商数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并以广东省下滑最为严重,在200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的LQr是逐渐上升的,并在2008年超过了北京位于第一位。另外,北京、广东和辽宁的LQm也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而上海则基本上持平,并在2009年略微上升。

    综上所述,辽宁省的就业规模发展比较平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辽宁省的市场规模是这四个地区里唯一一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并且在逐年下滑。这说明辽宁省服务业企业等单位产值低,规模小,吸纳就业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并且规模的速度比较低。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以提升辽宁省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为主导,以提高就业规模为辅来开展工作。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特别要发展高端服务业。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加强行业的竞争力度,提升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完善服务业的发展结构,形成服务业的集聚能力,提升服务业行业的规模和产值。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

    [2]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判定和识别探讨[J].经济问题,2008(2).

    [3]孙铁山,卢明华,李国平.全国基准产业集群识别及其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8(7).

    [4]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1).

    [5]陈澍.重庆蓝皮书——2007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代文,秦远建.我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及其政府职能效应分析[C].中国高校学术国际研讨会.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辽宁省 区位 集群 现代服务业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