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06 15:50: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如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信息技术革命的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思路,也造就服务业人才的紧缺。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使得教育体系在设计方案、寻找实施路径,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探寻服务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构建完整的应用型、发展性强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产业;新业态;服务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6—0228—02

    一、研究背景

    1.背景。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同时面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发展归因于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倒逼,同时助力于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新产业新业态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新型经济形态下对服务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又有了新的挑战。

    2.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1)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王兆辉.江苏省产业创新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1)]]以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新兴产业部门是目前世界上通常所讲的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例如生物工程技术,IT产业。

    第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产业。例如纺织行业,钢铁行业。

    第三,原来人们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运作。例如国外的传媒业和教育产业。

    (2)新业态是指基于不同产业问的组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行业跨界整合以及嫁接信息及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因此新型的跨界经济形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特征使服务业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以及制造业在技术、应用和模式上相互融合,不仅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消费增长,同时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3.原因。首先,我国新型服务业人才培养和供给不足。结合我国已经或即将建立的新产业集群和新业态基地的特点,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格特点和趋势都将有很大的改变。其次,新产业、新业态对服务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跨界的新型经济形态对我国已有的服务业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巨大的冲击,人才缺口明显,已有人才不能满足新产业新业态的诉求。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跨界融合等的新要求指明了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方向。

    第三,构建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十三五”教育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举办学校和教育机构,扩大教育开放合作,为已有高校培养体系增加了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完善了满足新产业新业态需求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二、研究动态

    (一)国内研究。1.新产业新业态分析研究。

    (1)新产业新业态战略意义研究。梁达“大力发展经济增长的新产业新业态”(2015.07)指出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增长助推经济增长,具有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及推动消费增长的强大引擎等战略意义。

    (2)新产业新业态的特性及影响研究。严先溥“新产业新业态渐成经济增长新动力”(2015.07)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初显,催生出很多新产业和新业态,产业及业态的新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主导,使得中国“服务化”进程已不可逆转,并且越来越快。

    2.服务业人才研究。杨力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2014.04)中指出中国经济转型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型和创新型并重,技能型和复合型兼顾,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等方面。

    3.不同行业新业态的人才研究。谢颖“基于旅游新业态下旅游人才培养思考”(2016.04)指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旅游的大发展,旅游的需求发生变化,传统的旅游形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才培养要适应旅游新业态。

    4.人才培养与新业态关系研究。刘艳霞等在《新业态发展及对深圳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15.02)中指出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新业态发展的重要依托,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及新业态发展的核心资源,侧重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为新业态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研究。王智等在《基于大数据的我国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景气指数研究》(2016.09)中指出在中央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迅猛发展,新经济下的服务业的人才需求激增,但新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不均衡导致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无法满足需求。

    (二)国外研究。

    1.服务业及其发展研究。“服务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维克多·富克斯于1968年在《服务经济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界定与三次产业划分密不可分,从构成上看,服务业与第三产业有紧密关系。其理论主要是对服务业就业容量、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服务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Triplet等深入分析了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滞后等方面的问题;Wolf等则深入分析了服务业与生产率的融合和互动关系并得出了服务业发展利于勞动生产率提高的结论。

    2.生产型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研究。学界一般认为生产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把辅助服务职能进行外部化,仅仅部分解释该产业成为独立产业后的快速发展。弗朗西斯认为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取决于国家收入的高低,而这些对各类服务业的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

    3.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Duggan,Rahardja和Varela对印尼的服务业进行了研究,利用OECD限制指数,衡量服务业开放程度。通过测算印尼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服务业FDI的开放有助于改善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Wolfmayr通过研究制造业产品出口中的服务价值,计算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从而得出“服务对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市场占有率具有正向且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且进口的国外服务比来自国内的服务影响更为稳健”的结论。

    4.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发展培养的方法及措施。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发展始终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韩国采用制定“服务业人才培养体制完善计划”并建立服务领域的专科学校;英国政府推出了为期一年的全日制就业教育培训计划,建立“企业家奖学金”;新加坡推出金融人员转换方案;澳大利亚实施商业和社区振兴运动,通过改进社区服务、改变生活方式吸引和留住专业服务人才。

    三、研究内容

    1.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1)新型经济形态造成服务业等人才缺口。我国现有的新型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趋势,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经济发展新思路,也造就服务业人才紧缺。

    (2)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及供给中存在的滞后性问题。各高校人才培养速度落后于新产业新业态经济发展速度,人才的供给及质量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及国家政府的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受到束缚。

    (3)機遇与挑战并存的服务业人才培养。新产业集群和新业态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为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吸引高端创新型人才创业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但同时教育体系在设计方案、寻找实施路径,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等方面面临时间及人才质量的巨大挑战。

    2.构建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

    (1)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各种应用与创新日益活跃,“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制造业及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政策和规划上给予宏观调控的支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了教育现代化。

    (2)依托产业融合、跨界融合加速教育新业态发展。在云计算、大数据、M00c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的冲击下,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内容的迭代更新、学习过程体验的虚拟重构、教育形态的创新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等正逐渐加速我国教育新业态发展。

    (3)构建新产业、新业态下的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突破人力资源束缚设计符合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寻求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解决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供给不均衡,人才供给质量低下等问题,突破人力资源约束。

    四、创新策略

    1.尝试从择业者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方向。

    2.探索不同教育类型、不同专业的各层次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发挥各自优势,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各层次院校的优势和特点,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且发展性强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服务业人才需求。

    五、构建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1.丰富我国服务业人才需求及供给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信息化、区域化与一体化相融合等特点,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各类院校均倾向于应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总结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及其影响,从理论层面加以阐释。

    2.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探索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格局下,梳理适应不同经济业态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期在研究中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丰富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3.梳理服务业人才资源开发经验。充分借鉴国内外服务业聚集人才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服务业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产业优化、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4.构建基于新产业新业态下的服务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针对目前存在的服务业人才储备不足,结构尚需调整的问题,通过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从量和质两方面改善服务业人力资源。

    5.创新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服务业的发展呼唤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创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建设适应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快速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分析基础上我们通过研究国家的人才供给政策,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梳理适应不同经济业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适应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快速发展要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下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新产业新业态下的服务业人才培养实施路径,从而针对目前存在的服务业人才储备不足,结构尚需调整的问题,从量和质两方面改善服务业人力资源,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服务业 业态 策略 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