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与重构

    时间:2023-07-07 20:4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面临国家新课改的要求和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的确立,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越来越暴露出某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重心偏离、内容狭窄、方法刻板、主体缺失等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问题 转换

    从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课堂教学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得每一个学生具有学习和发展的自信和能力。

    一、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直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传统的评价模式和手段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但评价方式和考试制度仍未能走出传统评价模式的窠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也给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理念下的一些重要教学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在当前教学评价中仍未受到重视。具体说来,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偏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只关注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作用。甄别性评价是一种“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儿童”的评价,是一种以筛选为目的的评价。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已然的教学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未然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和借鉴。因此,教学评价在本质上是发展性的而不是终结性的,其评价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于选拔和鉴定。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狭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所关心的内容主要在智育,只关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评价的内容狭窄。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完全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关注。综观我国各地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就会发现,现行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对学生主动有效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师生互动的情况等都没有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忽视对学生的主体性、层次性和生成性的评价,评价标准中没有涉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目标方向,感到困惑,从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刻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考试即标准化测验作为唯一认可的手段。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高度的同质统一性,以统一的内容、标准评判所有学生,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认为,这种评估往往与课程和教学相分离,它并不是教与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而是一种“终结性评估”。评估的结果也只是在人为的、非情境化的背景下取得一个分数。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技术性和工具性,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是复杂的,其情感、态度、意志、动机和兴趣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很难用这种物化量化的手段进行测定。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缺失。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中,评价的主体一般是政府、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中明显处于主体的地位,而被评价的一方——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评价者采取一定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参与者和活动做出的主观判断。评价者的思想、态度影响着评价结果。教学活动是各种主体参与其中的复杂活动,评价者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去理解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要跟他们展开充分的交流和对话,融入评价对象的活动中,对各种现象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考查和反思,才能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二、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转换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作了明确的表述,即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具体地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的重要转换并应该重构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一)应建立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发展性,应体现纵向增值的思想,强调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路标”,应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评价助教师更好的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应突出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最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动态的、积极的和面向未来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并不反对鉴定和评比,但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评价不仅要鉴定出教师与学生的差距,更要从差距中去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发掘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方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表现,让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求得实实在在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评价使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向新课程的要求靠拢,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并使之优化,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评价使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最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励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重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评价。为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

    1、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精神、践行能力的培养的评价标准内容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合作学习是参与学习的重要体现。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促进者”。课堂教学评价应成为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机制,应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评价,把着眼点从评教师的教,转向评学生主动的学。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空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评价标准内容应体现教师的间接主导性作用,突出开放性,鼓励教师的创新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用的形式就得相应改变,原来那种讲深讲透的直接主导,必将被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间接主导所代替。课堂上教师应把被自己占用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学设计、主持、示范评价等环节来发挥高层次的主导作用,即发挥间接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评价要立足这种间接主导的形式,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应增加对“教师的提问内容”、“教学总体设计思想”等评价标准的权重。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是多元的,应从多角度去评价。不应该拘泥于某种固定的评价标准,不应一刀切。应给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留有一定的发挥个人特点的空间。

    (三)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面对丰富的课堂教学而言,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量化,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教师的态度和情感等,强行量化就会把丰富的教学活动加以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应加强质性评价,注重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情景测验、行为观察等质性评价方法在各个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推广和运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元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注重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作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实施多主体评价。评价双方应崇尚民主、平等,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评价目标、方案与计划,鼓励被评价者对评价的主体参与,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这也是现代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管理。应以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景式”评价代替以“一堂课”为主的“管窥式”的评价。将评价活动置于日常教学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纳入教学工作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注意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积累,建立个人档案库存,允许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申诉,发表意见。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坚信,新课程理念将引导课堂教学评价逐渐向科学、高效的轨道迈进!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重构 反思 新课程改革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