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政策的中外比较

    时间:2023-07-08 08:35:09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世界各国几乎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加强本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了解和借鉴别国经验。比较中外政策的共性和差异,对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对加快推动我国西部高校以及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支援政策;中外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6-0222-07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世界范围来看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尤其是大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如何发展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问题。这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为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国的欠发达地区高校给予扶持,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美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加强本国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6月发布《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标志着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启动执行。该政策旨在有效促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切实提高西部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政策出台10多年来。总体上得到较好地贯彻和执行。了解和借鉴国际经验。对加快推动我国西部高校以及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国外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的政策举措

    (一)美国

    美国历史上,联邦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出过很多支援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同时也是对美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西部地区的全面开发和进步起到重要作用的要数赠地运动。美国国会曾经宣称:“赠地学院对现代美国的建立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致使人们难以想象,假如没有它们的出现,我们的国家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为了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美国国会于1862年颁布了《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依照每个州的国会议员的人数,每人拨给3万英亩土地,并要求用这些赠地所得的收益至少资助每个州开办一所农工学院,为工农业的发展培养所需的专门人才。该法案实施后,联邦政府共拨地1743万英亩用于建设赠地学院。1890年,《第二莫里尔法案》生效,政府向赠地学院提供更全面的资助。据统计,1882年由联邦政府资助的赠地学院在校生仅为2000多人。至1926年此类院校的学生接近40万人。这些“赠地学院”。为美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大批的人才。著名的康奈尔大学、维斯康辛大学以及一批世界名校,都是在赠地运动时期建立起来的。赠地运动从实际问题出发,针对美国西部当时生产需求,不仅解决了技术和人才问题,同时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拨款等手段支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一种传统。1887年,国会通过《哈奇法》,授权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拨款1,5万美元,在赠地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1907年,国会通过《纳尔逊修正案》,规定从1908财政年度始,5年内在最初的赠地基金基础上,每年额外追加一定的资金。1914年,国会通过《史密斯一利弗法案》,授权联邦政府每年资助每个州1万美元,用以各州赠地学院与联邦农业部合作。发展农业与家政技术推广工作。1935年,国会通过《班克里德一琼斯法》,用增加对赠地学院拨款的方式来加强农业研究和农业成果的推广。这些法令和政策的颁布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西部乃至全美农业和工商学院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各种法案持续支持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陆续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1961年)、《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1961年)、《人力训练与发展法》(1962年)、《农村发展法》(1972年)等法案,通过补贴等措施鼓励大批科学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向西部迁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开发战略,如“根治战略”,即通过地区开发计划、职业训练和扶持教育,促进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1993年,国会通过《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此法案规定,拨款25亿美元。无偿用于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优惠,10亿美元无偿用于欠发达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各项援助。

    (二)俄罗斯

    前苏联开创和实施了欠发达地区的计划经济开发模式,通过中央统一计划对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智力开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一历史传统,尤其是随着亚太经济圈的崛起,推动俄罗斯发展重心东移,制定了进一步加强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远发展规划。作为世界版图最大的国度,前苏联的整个国家中心都集中在欧洲部分,科技和文化力量主要集中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等地区。1957年,苏联政府采纳科学院三名院士关于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建议。决定在新西伯利亚市郊建立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即“科学城”),这是开发西伯利亚的一项重大举措。“科学城”科技人员始终坚持为西伯利亚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参加制订国家开发和建设西伯利亚的总体规划以及各部门计划。摸索出一套以科研带动开发,并为建设提供多层次、多方位服务的有效办法。“科学城”各研究所与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大学生提供实验室和研究设备。这些不仅使新西伯利亚大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还为开发当地培养了大量人才。

    俄罗斯时期,政府在法律与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既为高等教育改革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俄罗斯在高等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体现在政府为发展国民教育颁布了多项法律,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据统计,自1991年起,仅联邦级别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就达250个左右。对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俄罗斯开始实施新的开发战略规划。1996年4月,政府发布《1996-2005年远东和外贝加尔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5月又发布《1997-2005年西伯利亚经济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2000年底,政府制定《关于西伯利亚长期发展的构想》。2001年下半年,普京授权远东地区各界代表对《1996-2005年和2010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进行了重大修改和补充,2002年3月俄联邦政府颁布第169号决议,批准实施该项纲要。2007年,俄政府批准了《2013年前远东与外贝加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2010年,《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被批准执行。其着力点放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在教育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对教育带头人的扶持机制;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经济机制。鼓励创新;各级预算联合出资建设、改造教育设施;发展远程教育等等。

    (三)日本

    北海道的开发始于明治维新之后,自1869年国家设置“开拓使”以来,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明治初期,开发北海道成了日本建设近代化国家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为培育建设北海道的人才设立了札幌农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北海道大学。在日本,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首先始于立法。各地区开发的法律主要有:《北海道开发法》(1950)、《东北开发促进法》(1957)、《九州地方开发促进法》(1959)等。1950年,日本制定了作为第一个地域开发法的《北海道开发法》,并在东京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北海道开发法》只有4条,不过几百字+最重要的是以法律的形式将开发行政体系确立下来,一用就是50多年,期间修改了30余次。为了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教水平,日本政府非常注意科研机构的布局,在每个地区分别设立了一个国立的工业开发实验所和一个农业实验场,各地方政府在本地区也设有公立的科研机构。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基础性的共同研究,同时对基层科研活动给予指导。各地区设立的公立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则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关课题研究,为中小企业设立开放的实验室并提供技术指导。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教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质量的均等化。注重高等教育布局向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倾斜。20世纪70年代,针对高等教育相对集中在大都市区的状况,提出限制首都圈以及近畿圈原有市中心街区新增设大学。日本文部省在1976年的高等教育规划中也提到限制在大城市内增设大学。日本一系列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均等化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仅从大学学校数量来看,自1980年以来,东京地区、关西地区、名古屋地区和中部四道县拥有的大学总数占全国大学总数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其他人口、经济相对不集中的地区。其比例则不断上升。区域教育的均等化为缩小区域差距。使各区域都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挑战,打下了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韩国

    二战后,面对急需发展的社会经济,韩国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升到战略层面加以规划。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第一次提出“教育立国”的口号,注重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角度审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方向。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及普及化阶段,韩国政府提出“第二次教育立国”口号。但在二战后的30-40年间,韩国虽实现了迅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首都及周边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在高等教育领域,韩国高等院校分布也深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办学水平和研究水平高的院校大都集中在首都圈内。导致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而韩国推出的“教育平准化”政策。具体措施有三项:一是对“不利学校”增加教育拨款。大力改善其教学条件;二是实行教师每四年流动一次,确保学校师资水平的均衡;三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各学区内由计算机随机决定就读的学校圈。该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对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也有良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新世纪。针对国家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韩国政府于2003年出台《国家均衡发展法》,该法强制性规定通过一个五年计划。建立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和区域战略产业,促进区域科学技术发展,开发落后地区。该法提倡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并促进其与区域的互动发展;重视高等教育机构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并为高校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其开展研究和创新。为了大力推动教育的健康、均衡、协调发展,并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提升众多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韩国政府参考了美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于2004年出台了“新大学区域创新”计划(New University for Regional Innovation Prolect,NURI)。决定对教育财政投资采取绩效拨款机制。在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技术研究领域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重点资助首都圈以外的其他地区的大学参与其所在区域的发展,以促进区域和高校的共同进步,改变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二、国际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政策与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比较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政策相比,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出台时间较短,很多方面还处于逐步探索阶段。但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从制定之初,就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基础之上进行的。

    (一)共性

    1 政府主导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都是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一方面与现实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显著的关联,一方面通常也与历史传统有关,即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形成这种格局。要改变这种现状,单纯靠内在的自我力量很难实现崛起,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马太效应”,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有先发优势,因而必须通过外在的力量来主导格局的变化,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的政府责无旁贷地需要担负起这样的职责。中外支援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主导力量完全一致,政府充当组织者和领导者。如在美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赠地运动”的开展,虽然离不开各高校的积极主动性,但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显著的。从联邦政府的规划、立法、赠地,到各州政府的运作、支持,以及后续保障措施的跟进、调整和完善,都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及所处的决定性位置。日本政府为开发北海道,在中央政府的主持下开展,专门设立了北海道开发厅,发挥了国家主导的作用,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前苏联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实行计划经济的政策和方式,开发项目完全纳入国家计划,项目选择从属于国家经济和军事目标,劳动力靠有组织的分配。其优点是重点突出、运作有序。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从酝酿、规划、出台、运作,政府都是“总导演”,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政府的推动,政策制定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实施。

    2 统筹规划

    世界各国在制定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政策时,从来都是将高校,包括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纳入支援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全局规划和整体考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只是单纯地制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因为高等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受国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和支配,它的发展是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国经济学家F·佩尔鲁克斯等在20世纪即提出“发展极”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一致,往往是那些集中了某些主导产业集群和具有创新、竞争能力的大城市首先取得明显的发展,继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种现象同样见诸高等教育领域。但是,如果仅仅依靠高等教育资源自发集聚来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增长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推动,促使资源由自发集聚向主动汇聚转变,并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产生“聚变”效应,形成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并辐射、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3 区域互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逐渐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与此相适应,它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拓展增加了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众多大学,尤其是地方性大学崛起的成功秘诀。世界欠发达地区崛起的一个共同点是:依靠科学技术,加快知识创新。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必须广泛应用科学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实践证明,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知识创新工程基地对于推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城”的建设必须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多种学科的集合体。例如,位于爱尔兰中西部的香农开发区,在开发过程中扩大知识经济网络,巩固和加强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形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边远落后地区的大发展。再如,巴西推行大学内地化(intefiorization)政策以来,内地市镇的高等教育比大城市发展还快。根据巴西全国教育发展计划,目前巴西新创建了48所大学分校,其中大部分位于边远和贫困地区。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起初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受援高校自身的办学水平,随着政策的深入推进,政策的主要方向已逐渐转移到受援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即要加强受援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4 人才开发

    人才是中外各国在制定支援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政策时都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很多项目的开展、落实,都要通过人才的培养来起作用,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开发落后地区的重要环节。美国以教育、引进、职业培训等多种方式对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欧盟在对欠发达地区培训各层次专业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哥伦比亚在落后和边远地区设立了由中央政府资助的高等教育社区中心(CCES),给弱势人群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发展落后社区的社会和经济。巴西政府成立了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于1996年启动“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使落后地区的文盲率大大降低。我国的高校对口支援政策自始至终都将人才开发作为中心环节,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等多种形式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差异性

    1 经费来源

    由于支援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由政府主导,因而由政府提供经费是世界各国通行做法。美国支援西部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拨款捐赠。在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位于中西部的犹他州,政府预算的60%用于教育,25岁的人口中有92%完成了高中学业,18-64岁的人口中的文盲率仅为6%,为全美最低。全州共有9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为犹他州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巴西政府成立区域教育基金来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而澳大利亚政府对高校的扶持程度,仅从拨款这一项来看,截至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拨款已经占到了大学总收入的80%,其中联邦拨款占到了44%。1972年,澳大利亚工党成为执政党,掀起本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联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以保证教育公平。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遭遇到了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但联邦政府仍然兑现了单独负担起向高校拨款任务的承诺,在应拨付资金的基础上,还给大学和高级教育学院增加了额外的通货膨胀补贴。这使得高等教育并没有因为经济危机而受到削弱。加拿大联邦政府成立后,为了推动西部和内地的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于1872年颁布“自治领土地法案”,规定凡交纳10美元注册费的移民即可领取160英亩公共土地;将西部八分之一的土地约400万英亩拨给学校作办学基金。而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实行之初。政府没有设立对口支援专项基金,专门用来支援西部高校的发展。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所需资金主要由支援学校筹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支援学校的积极性。

    2 法律框架

    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和高等教育的支持。世界各国普遍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法律和政策相比,前者无疑有着更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美国发展西部高等教育通过“赠地法案”的形式。即联邦政府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教育立法确定了联邦政府教育投资的目标、重点范围等,保证联邦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从宏观上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赠地法案”的保障,又有后续一系列补充法案的完善,给美国“赠地运动”的成功提供了坚定的保障。教育立法。界定了政府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凭借法律的权威可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一起推进教育的发展。法律在某些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发展的软、硬条件不因政府人事的变更而随意化。从而确保教育事业稳定、持久、健康的发展。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及赠地学院的建立,将农业革命、西部开发、国民素质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转型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的杰作;同时。也奠定了美国州立高等教育体制,核心内容要求各州用租售联邦政府拨授土地而获得的收入资助建立农工学院,并就土地授予办法与使用方式以及监督反馈的要求等内容明确了限制性的条款。法国颁布《高等教育指导法》和《萨瓦里法案》等,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韩国出台《国家均衡发展法》解决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采取的是以政治发动的形式。通过政策的手段加以贯彻。尽管众多学者对此曾提出过立法的建议,但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停留在学术讨论的层面,没有进入高层的决策视野,因而迟迟没能进入立法程序,这对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推进会产生影响。

    3 表现形式

    由于体制和国情的差异,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相比,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可谓“独树一帜”,不仅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差异。即使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前苏联相比较,也有明显的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对整个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进行支持和援助,我国一校对一校、多校对一校的无偿援助模式是我国特殊国情的产物。支撑这一政策出台的内在逻辑是社会主义大协作观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可以说,每个国家的政策,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现实和历史因素,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博弈。

    4 运行机制

    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在各国支援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计划是我国和其他国家都采用的手段,区别在于市场机制的发挥。其他各国普遍采用市场机制的方式,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合作、高校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上。通常是资源互补、互利互惠、实现共赢,高校作为拥有独立民事权利的法人实体,不可能单纯牺牲自身的利益来满足对方的发展,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如美国高等教育重视发挥私人及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高校与当地相关组织及企业互相合作、互惠互利的氛围。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很少看到市场机制的痕迹。实行一方无偿支持另一方发展的政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局限性。

    三、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的政策建议

    政策分析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坚定地面向实践,它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向纵深推进。国际化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参加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的合作研究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级教育”,该项目专家组于2007年3月来华访问。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并形成了专家组考察报告。报告认为:中国在寻求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且,中国在政策目标、决策模式和政府执政文化方面和其他国家存在巨大的制度差异㈣。我国有学者认为,中国在高校对口支援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份贡献。毋庸置疑,吸收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于丰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立法先行

    为缩小本国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日本、德国、美国、巴西等十多个国家分别制定通过了加快落后地区发展的法规条例,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为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保障。美国独立以后,为了促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联邦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令。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保证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促进教育发展。日本在开发北海道过程中,制定颁布《北海道开发法》《国土综合开发法》,并从1952年到1997年连续实施5期综合开发计划。事实证明,通过立法的方式对促进落后地区的崛起,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能够发挥显著的作用。在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体系中,应将立法提升到战略高度,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出台《西部开发法》等法律,这样可以使西部大开发有法律保障,可以避免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随意改动的情况出现。

    (二)统筹规划

    高等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体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它是在整个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下综合发挥效益,因而在进行高等教育规划时,应更多地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前苏联在开发西伯利亚时,首先从全局进行战略规划。1944年组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1957年又组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建立著名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延续了进一步开发远东的战略构想,2010年初,《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俄罗斯总理普京签署被批准实施,其中包括在教育领域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制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未来应进一步将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纳入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规划体系,更多地从战略层面思考高校对口支援政策的意义,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一校的得失。

    (三)市场机制

    由于体制不同,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援助通常由国家统一配置资源,很少采取政治发动的形式,由一校支持一校无偿援助和调配资源的方式基本不存在,学校相互之间的合作基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思路来运作。如美国“赠地学院”的创办是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给高校提供土地和资金,帮助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因为在国外高等教育系统中,每个大学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享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自主管理,独立办学,而无偿援助和调配资源是很难想象的。美国政府十分提倡运用“市场力量开发落后地区”。美国西进运动一开始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经过长期发展,实现了美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未来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应借鉴和吸收国外对欠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援助的经验,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我国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改革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在高校相互之间的合作上,按照市场模式进行运作,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市场模式的优势在于,对社会发展和需求有非常灵敏的反映,相对比较公正和客观,可以促进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的领域。当然。如果继续采用高校对高校无偿援助的模式,那么,国家应在政策体系上作适时的修正,对援助一方的利益受损应给予政策性的弥补。长期以来,经费短缺是影响和制约高校对口支援政策顺利实施的最大问题,对口支援工作所需的经费需由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从各自办学经费中划拨。而在目前办学体制中,无论是支援高校,还是受援高校,办学经费相对都比较紧张,经历高等教育规模在短期内的急剧扩张。办学资源相对匮乏已成为众多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上层次、上水平的瓶颈和障碍。因此,政策性的资源补偿对于支援高校是非常需要的,否则容易影响支援高校的积极性。

    (四)持之以恒

    国外很多国家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政策倾斜持续很多年,坚持不懈。如美国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有关教育援助方面的政策一直在推动。持续100多年。从1785年的土地法令到19世纪60年代的《莫里尔法案》,美国建立了一批农学院和工学院,包括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康奈尔大学、马塞里工学院等,为美国西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从1887年的《哈奇法》,到1907年将规定经费扩大一倍,经过多年持续的投入,美国西部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为西部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开发西伯利亚是从前苏联到现在一直坚持的国策,为改变科研院所和大多数科技骨干集中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局面,苏联作出科技力量东移的重要决策。从1957年组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到80年代末西伯利亚分院发展成为苏联科学院最大的分支机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自身也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重要的科研基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开发西伯利亚。目前,西伯利亚已经拥有了一些出色的高等学府,如伊尔库茨克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等,这些高等院校成为俄罗斯西伯利亚科研综合基地的基础。

    推荐访问:支援 中外 欠发达地区 高校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