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基督教文化阐述

    时间:2023-07-10 11:5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同名小说改编的热门大片。影片讲述了印度少年派和一头孟加拉虎遭遇海难后在太平洋漂流了227天的历程。这部影片的开放式结局引发了众多对电影的不同解读,而其所以在西方被称作“宗教电影”,乃在于影片折射出作者蕴涵其中的基督教文化理念以及基督教徒的信仰历程。精彩又巧妙的情节设计加上马特尔的基督教神学背景,使得这样一部并未直接宣扬宗教的电影却使人感受到了故事魅力背后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基督教;文化背景;信仰

    欣赏任何一部意蕴深刻的艺术作品,若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则会如雾里看花,终不得其要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是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热门大片。这部风靡全球的影片总票房接近6亿,也深受影评界的肯定。而该片能成为人们争相观看并津津乐道的对象,是因其令人回味的深刻哲理和宣称“能使人相信神”的主题。

    一、《少年派》的开放式结局

    《少年派》讲述了一名作家在听说有故事“可以使人相信神”后登门拜访一名叫做派的印度男子,随即引起了派对于过往经历的一段回忆:在派16岁那年,父亲决定举家迁移到加拿大。于是派和家人以及自家经营的动物园里的几只动物登上了一艘货轮。后来这艘货轮因为一场暴风雨在途中沉没。混乱中,派被丢进了一艘救生艇,上面又先后登上了鬣狗、斑马、猩猩以及被命名为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最初的几天,鬣狗咬死了斑马和猩猩,最后却被老虎吃掉。而派利用救生手册以及对动物的了解,并靠着坚定的意志和信仰,与老虎在太平洋上漂流了两百多天后终于在墨西哥湾获救。

    之后,货轮隶属的公司派了两名调查员前来了解货轮沉没的原因。派向他们讲述了整个经过,可他们表示不能相信。于是派又对他们讲了另一个故事,即在救生艇上有四个人:货轮上的厨子、派的母亲、水手和派自己。厨子杀害了派的母亲和水手,而派又杀死并吃掉了厨子。在讲完两个故事后,因为“没有人能证明哪个故事是真的,哪个故事是假的”,派让代表了观众视角的作家自己选择愿意相信哪个故事,而作家选择了“有老虎的那个”。

    这样的一个开放式结局的设计可谓是《少年派》的点睛之笔,令人称绝。两个故事都有着令观者信服的线索,且势均力敌,不同的人群因其不同的解读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也正是网络上对于《少年派》的讨论虽历经数月但热度不减的缘由所在。

    二、派的信仰之旅与基督教的信仰理念

    在西方社会,该片被主流评论定义为“宗教电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给马特尔的亲笔信中认为《少年派》用优美的方式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并展示了故事的力量。(Flood,2010)多数国人由于对基督文化了解甚少,故对故事版本进行选择时做出不同的理解乃在情理之中。可若对两者进行比较,则不难看出这部电影实则折射出马特尔对于基督教信仰文化的理解。

    (一)信德的第一步:“那些没有看见就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1:28)

    基督教信仰的本身就与“证据主义”(Evidentialism)相背离。正如Peterson等所指出的:“大多数宗教徒从未仔细想过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他们只是照样信。”(2003:144)即使超出理性的范畴依然选择去信正是基督教信德的第一步且是重要的基础。《圣经》中耶稣的复活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基督徒相信圣父派遣圣子耶稣降临人世,牺牲生命来救赎人类。根据《若望福音》的记载,耶稣在复活后显现给他的门徒。而当时一名叫多默的门徒不在。他在听闻后表示除非亲眼看到、摸到耶稣方才相信。过了八日,耶稣又来到了门徒中间。耶稣对多默说:“把你的手放在这里,看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放在我肋旁。不要再疑惑,要信。”(若 20:27)多默羞愧地伏在地上,耶稣回应他说:“你看见了我才信。那些没有看见就信的人才是有福的。”(若21:29)这段经文常被引用来教导基督徒:如果对神的信心是建立在真凭实据、眼见为实之上,那么这样的信仰便是渺小的,不真实的。

    影片中,作家在听完派的故事后被问到:“你更喜欢哪个故事?”作家回答“ 有老虎的那个”,派对他说:“那么,你跟随着神。”纵观整部影片,这句台词可谓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因为正是出于对一个宣称“可以使人相信神”的故事产生了好奇,原本没有信仰的作家才登门拜访了主人公派,从而引发了派的回忆与接下来所有的故事。所以当作家最终选择相信那个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便说明即使没有亲眼目睹,但他愿意相信美好和奇迹,相信在苦难中神对人类的关注和指引,因此同时选择了“跟随神”,体现了基督教文化中“信”的核心。

    (二)少年派与约伯的形象对比:苦难的意义与信心的试练

    基督教信仰相信苦难可以锻炼和加强信心,且更能彰显神的恩典。《圣经》中不少“义人”的经历都是与苦难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信仰之父亚巴郎、以色列之王达昧、义人约伯等。而教徒在患难时要忍耐、顺从并保持对神坚定的忠诚才能通过试炼,并使信仰升华。

    电影开头处,派的信仰还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次上,虽然信奉三种宗教,但他更多的是被宗教的表象所吸引。而之后在大海上九死一生的漂流历程使得派的信仰变得更加纯粹、深入和坚定。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派的故事与《圣经·约伯记》中约伯的经历在说明苦难与信仰这个主题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约伯儿女众多,正义慈爱,原本过着富足幸福的生活。(伯1:1-3)撒旦要向天主证明约伯只是因为物质利益才忠于神,于是此后一系列的灾难都突然降临到了约伯身上,他先后失去了财产和子女。约伯在痛苦中虽质疑过自己为何遭此厄运,但他依然接受,因为 “既能从天主那里承受恩惠”也应能“从他那里承受灾难”。(约 3:10)”(约 2:21)

    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与令人绝望的现状,派如同突然被厄运击打的约伯一样没有放弃信仰,且都驯服于神的旨意。派在大海瑰丽奇异的景象中感到神的存在与大能,并通过祈祷寻求支撑下去的力量。虽遭遇一连串的厄运,他仍接受了自己“遵从主的意志幸存下来”的命运,谦卑地自称为上帝的“奴仆”。

    约伯和派也都曾脆弱过,却始终没有丧失对神的虔诚与信赖。约伯在悲痛欲绝时曾质疑天主的不公,却始终没有背弃神,仍称天主为自己在天上的保护人。(约 16:19)派亦是如此。失去亲人的巨大伤痛以及获救希望的逐渐破灭使得派再也无法承受所有的痛苦,他愤怒地向天空大声呼喊:“我已经失去了家人,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我已经屈服了,你还想怎样?”然而在感到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之时,派依然感谢神赐予他生命,并准备好接受神所安排的死亡的降临。回顾影片,当派与作家聊到信仰中存在的怀疑时,派认为 “怀疑使信仰充满生机。毕竟只有经过考验你才能明白自己的信仰是否足够坚定”。他的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他的故事是对基督教信仰中 “信心的试练”的诠释。

    最后,两者的结局都充分地体现了通过苦难的试练便会得到回报的信仰理念。天主最终使约伯从苦境中逆转,最后“享尽天年,高寿而终”。(约42:12-17)而派则在大学任教、娶妻生子。

    (三)无名小岛的象征:安逸的生活与灵性的死亡

    在基督教信仰中,上帝用尘土造人,并将生气吹入人鼻孔里将灵赋予了他,所以人的身体来自物质世界,而灵魂来自上帝。信仰的最终目的是灵魂的得救,(张庆熊,2001)可若追求对肉身欲望的满足便会成为灵修的阻碍,并衍生出罪恶。所以在推崇苦难的同时,基督教反对安逸的生活,因为在安逸的生活中,神不能引领人前进,所以人只会向下堕落。 (考门,1994:85)

    影片中,无名浮岛的设计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绿意盎然的小岛将粮断水尽的派和老虎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然而当夜幕即将降临之时,淡水池的水质发生了变化,腐蚀了原本在水中畅游的鱼类。派在打开了类似于莲花的植物时却发现里面包裹着人类的牙齿,原来这个好似人间乐土的小岛实际上是吞噬生命的恐怖之地。于是派和老虎又踏上了结局难料的漂流之旅。派之后将小岛的出现解释为神的指引:“当你接受磨难绝望时,神一直在看着你,给你一个休息的机会,给你一点提示,让你继续走下去。”神虽解决了派的燃眉之急,然而小岛在昼夜的天壤之别却让本已决定住下来的派不得不“继续走下去”,暗喻了神会看顾人的需求,但却不允许沉迷于安乐。

    《若望一书》就说到“不要爱慕世界和这其中的一切”, (若一 2:15)因为“来自世俗的……都会逝去”。(若一 2:16—17)《雅各伯书》也提到:“私欲孕育,产生罪恶,罪恶一旦长成,便生出死亡。”(雅1:15)远离神又生出罪恶,由此可见在基督教理念中对于物质和安逸生活的追求会对教徒的灵性造成何等巨大的破坏力。小岛在白天满足了生命存活的需求,却在夜里夺取生命,正如信徒沉迷于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在信仰的道路上裹足不前,虽然肉身得到了满足,但却造成了灵魂与天主的隔绝。肉身终有一天会归于尘土,而灵魂的枯竭才是真正的死亡,就好似那个在派之前在小岛留下的人一样反被小岛吞噬了生命。信徒只有像派那样“继续走下去”,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三、结 语

    《少年派》的作者扬·马特尔曾就读于加拿大的英国国教神学院。精彩又巧妙的情节设计加上马特尔的基督教神学背景,使得《少年派》这样一部并未直接宣扬宗教的电影却使人感受到了故事魅力背后的信仰力量。当然,正如扮演成年派的演员伊尔凡·可汗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这部电影表面上看是一个少年的冒险故事,实际上隐藏着很多隐喻,它有许多平行空间,很多层次。”使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解读,这部电影最为引人入胜并发人深思之处也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考门夫人.荒漠甘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

    [2] 圣经[M].圣保罗:圣保罗国际出版公司,1972.[《路德福音》《约伯记》《若望福音》《雅各伯书》《若望一书》]

    [3] Peterson Michael,Hansker William,Reichenbach Bruce,Basinger David.Reasons&Religious Belief: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3.

    [4] Flood Alison.Yann Martel Takes Break from Lobbying PM to Promote New Novel[DB/OL].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10/mar/01/yann-martel-break-pm-new-novel,2013-04-16.

    [5] Introduction of Yan Matel[DB/OL].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Yann_Martel,2013-04-11.

    [6] 张庆熊.基督教人学观念:回顾与展望[OL].天主教在线:http://www.chinacath.org/article/teo/dogma/renleixue/2010-02-11/5111.html,2013-03-06.

    [作者简介] 艾绍亮(1981— ),女,陕西西安人,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双硕士,西安邮电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

    推荐访问:基督教 漂流 阐述 奇幻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