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的双重选择

    时间:2023-07-10 16:35: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当确立“离农”教育为主、“守土”教育为辅的双重性办学目标定位选择。现阶段之所以将“离农”教育作为选择重点,是因为它有着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反映当代农民愿望的正确办学定位。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定位选择;城镇化战略;“离农”教育;“守土”教育

    [作者简介]周青,长江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湖北荆州434020

    [中图分类号]G72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96—03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育,首先都必须合理地进行办学目标定位选择。我国农职教虽然早已确立了为“三农”服务的总体办学方向,但是长期以来,这个总体办学方向缺乏科学的具体办学目标作为支撑点,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办学目标体系,因而使农职教难以准确地完成办学定位选择,大大削弱了农职教的功能。农职教是培养服务于农村的“扎根派”——“守土”教育,还是培养脱离农村、进入非农业领域的“飞鸽派”——“离农”教育,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建国以来,我们一贯盲目推崇农职教的以培养“扎根派”为目标的“守土”教育,认为这才是正宗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唯一正确的办学目标定位选择,认为只要固守农村,通过“农科教”三教统筹手段,向“三农”注入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鲜活因子,提高科学种田和农村多种经营的水平,就能使农村逐渐步入小康,完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而对于培养“飞鸽派”为目标的“离农”教育,则长期囿于落后的传统与偏见,忌讳和鄙视它,认为它是脱离工农的非革命性的,甚至认为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办学定位选择。其实,以“离农”为办学定位选择从来就不乏支持者,但是,这些支持者大都害怕在公开的场所宣示自己的真实立场和观点,以致于“守土”教育借助强大的行政势力,始终压制“离土”教育。笔者认为,从宏观的角度讲,“守土”教育和“离农”教育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是农职教服务于“三农”总体办学目标的两只“翅膀”。在相应条件下,它们都能有效地增进农村人力资源的积累,都有充分的存在价值。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目标定位选择应该是有主次之分的。如果说我国要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快速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完成城市乡村均衡发展,那么,农职教作为重要的手段,实行“离农”教育为主、“守土”教育为辅的办学目标定位选择,乃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明智之举。单纯的“守土”教育具有致命的缺陷,显示出封闭保守型思维方式,无视整体社会的发展态势,目光短浅,脱离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阻碍了社会的开放和发展,它已经不可能成为现阶段农职教的主要的办学定位选择。而“离农”教育则伴随着社会的开放进程而愈来愈显露出巨大的作用,并且具备了充分的合理性。

    一、与现代社会发展态势相契合——“离农”教育的社会学透视

    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性标志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合理化程度。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联结态势表现出如下特点:

    1.流动性。这是指人的活动空间开放化。流动性使人的交际具有广阔的天地,使人与社会实行双向选择。个体之间在双向选择中产生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社会与人的协调、和谐的发展,以往那些出现在交往地域、职业领域、居住领域以及其他许多空间中的束缚人的发展的藩篱将被冲破。一方面,个体利用扩展了的环境,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德学才识,以供社会选择,融入社会以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尽可能合理遴选人才以充实有关机构,合理地安排和利用资源。社会发展的历史早已充分证明,社会成员的流动性程度愈高,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配置将愈是合理。如果说,在自然经济状态下,“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闭关锁国的社会交往格局严重阻碍人和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用强权将农民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则是制度型悲剧,是阻碍人和社会发展的愚蠢选择。

    2.城镇化。即指人的活动空间结构有序化。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和居住的场所由农村为中心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聚焦点,形成向周边辐射的新格局。这就有利于采用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现代组织管理模式,优化社会结构,提高管理功能,促进社会体制正常运转和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有效地克服社会成员在流动中造成的混乱状态。因此,现阶段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开放式国家管理战略决策和城镇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不仅是振兴“三农”的重大举措,更是利国利民、功德千秋的英明之举。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目标要求在未来的8年(2015年止)内,使2.5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城镇化水平达到近50%。这样可以让留在耕地上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使城乡处于相对均衡和谐的发展状态。由此可见,我国农职教把“离土”教育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定位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二、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相吻合——“离农”教育的经济学透视

    “离农”教育与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现代农业以现代教育、科技和管理为内在依托,以效率为终极目的,相比于传统农业,它具有如下特点:

    1.以规模求效率。效率是衡量效益高低的核心指标,它是劳动者在人均产出量上的特征。这里的所谓规模,是指农业生产资料在投入中的人均量,而不是人海战术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投入总量,人海战术条件下的投入规模可以是惊人的,但是,它是低效率的,并不为现代社会所追求。在左右效率的五大要素(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运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及使用程度,自然条件)中,生产资料的规模和使用程度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农民人均生产资料占有量过低,乃是农业效率低下的致命伤。在我国,目前农村人口九亿左右,户均承包耕地仅7亩,其中有14个省区人均耕地仅一亩。微薄的生产资料占有量迫使农民谋求生存的空间。然而,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牢固封锁之下,农民无法离开农村,为了苟活,只好就近对自然资源采用“杀鸡取卵”式的争夺,使本来就稀缺的、农业赖以持续发展的资源更加稀缺。农业的人均生产效率愈来愈低,农村愈来愈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而实现现代农业的以规模求效率,首要之举应当是通过“离土”教育,转移农村人口,使“守土”者占有较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为农业现代化作物质上的准备。同时,教育“离农”者,使之掌握非农业领域中的生存技能,以便融入城镇,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

    2.以特色求效率。所谓特色是指能以产品的独特品质与功能,诱发市场需求,开拓市场并创造

    高效率。诸如独特新异的产品性能,独特的出产时令,超低的成本与价格等。特色性农业往往注入大量非农因素,有的甚至就是工业化、科技化的变形。而农业产品追求特色性的两条重要途径:一是农业产品的改良形成特色;二是农业产品深加工形成特色。其中,农业产品的深加工过程融入的非农因素占主导地位,这种深加工过程实质上使农业转轨为工业,已不属于传统农业的范畴,而属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实现以特色求效率,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当属于“离农”教育。

    三、与现代农民的致富心理需求相吻合——“离农”教育的心理学透视

    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左右着现代农民的心理律动过程,农职教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它必须顺应民心,而“离土”教育反映着农村青壮年的心理需求。

    1.“离开农村,转移生存空间”是势不可挡的“心理大潮”。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素质较低,自然资源贫乏,长期经济落后。强烈的发家致富欲望,猛烈地冲击着农民的头脑。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的青壮年农民性格中,以忍受、屈从和思维相对封闭、目光相对短浅、欲望相对薄弱为主要特征,那么,现代农民青壮年则以敢于抗争、敢于创新和思维相对开放、目光相对长远、欲望相对强烈为重要性格特征。他们急迫地希望走出“大山”,走出“盆地”,进入非农领域,在城镇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图谋个人生存价值的实现。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潮”,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蔚为壮观的“离土”现象,既展示了农民虽九死而不悔的奋斗求索精神,更显示了他们“离土”的决心与志气,其强烈程度乃是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的。党和政府制定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主张“开笼放雀”,鼓励农民离开农村,以减少农民数量,缓解农村人口与资源的尖锐矛盾,乃是顺天时、应地利、得民心的治国良策。因此,固执地单纯地坚持“守土”教育,试图让所有农民扎根于小块责任田和房前屋后的一席之地,以为可图小康社会,已经是陈腐之见,早已与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相去甚远。

    2.“学会生存技能,才能立足城市”是离土农民兄弟的血泪浸开的“理智之花”。“民工潮”的历史,催人思考。在“民工潮”的初期,以激情和体力为支撑因素,迫使农民兄弟以沉重的代价换来了低廉的经济回报,惨痛的经验教训使得农民兄弟已经深刻认识到,要立足城镇,没有相应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普遍要求接受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以便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否则,即使生活在城镇,也只能属于城市赤贫阶层,甚至造成比留守农村更窘迫的境地。因此,农民青壮年中蕴涵着巨大的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是“离土”教育的重要资源。

    3.城市发展的机遇,新增的职业门类,是强烈的新异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代表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新的行业不断涌现,新的岗位不断产生,需要人员去填充,这些都理所当然地成为农村青年关注的焦点。而我国每年有700万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有约200万高考落榜者,他们是迫切要求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准劳动力,这给农职教的“离土”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由些可见,农职教应当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一发展战略担负起相应的使命。因此,应当坚持“离农”为主、“守土”为辅的主次分明的办学定位选择。

    农职教在坚持有主次的双重定位选择的办学目标过程中,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合理设置专业。应当在认真研究城市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分析它们与农职教的联系,做到专业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到产销对路。鉴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政府应当负起一定的责任,要组织权威的专业机构,参与农职教的专业设置的信息提供与指导工作。农职教的教育必须统筹规划,在一定区域内分工协助,形成规模、特色和优势,要克服以往在专业设置上的“单打独斗”、“小而全”、“盲目化”的小农经济式的办学局面。

    (2)坚持“技能型”培养标准,走出单纯的追求文凭学历的虚幻化误区。参照发达国家的职教生的技能培养要求,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出具有我国特点的职教技能培养标准体系,以指导农职教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3)强化师资建设。要认真研究农职教教师劳动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农职教教师。教师水平决定着学生的质量,关系着农职教的生死存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政府应当站在全局之上,作好相应的指导。

    (4)办学模式灵活多样。正规化、规模化的农职教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导力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还要扶持各种短期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村青年的教育需求,尽可能多地为农民兄弟搭建致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聂淼.世界各国对高职生的技能要求[J].职教论坛,2005,(11).

    [2]张力.全民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新定向[J].教育与职业,2005,(10).

    [责任编辑:陈梅云]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办学 定位 目标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