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说课的理论视角与实践

    时间:2023-07-12 08:0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使得说课这一教研形式具有更广泛、直接的作用。体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是说课要求教师深入学习课程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知识,熟悉教材的演变、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变化并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说课;新课程;教材;理论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49-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说课源于我国教育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即存在的“集体备课制”——先由同学科的教师独立备课,然后推举一位教师组内中心发言,讲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布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间互相交流,修改充实教学设计。进入八十年代中期,“说课”这一教研形式因其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发展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其形式、结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现在,“说课”实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就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点,以讲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以及其中意蕴的理论依据及个体创造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置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专业化生存方式于巨大变革之中,教师如何以现有的说课形式体现出自身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体现的理念,探讨如何在说课中体现新课程的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说课的功能。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指对教学内容所处的知识系统作出的系统分析。通过分析本部分内容在化学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及预期的变化说明教材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的具体要求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阐述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1.1教材的作用与地位

    教材是一定学科知识与课程观念的物化形式,新课程提出的“一纲多本”凸显了本部分说课内容的多样性。即使面对相同教材,不同教师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而这一多样性正是听者的兴趣所在。分析教材应立足于课程理论层面上对教材内容具有的多重价值进行全面说明,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

    纵观历史,课程组织取向主要有以学科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科结构组织的学科取向;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依据、围绕学生兴趣和发展组织的学生个人取向;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依据、围绕社会主要问题组织的社会取向。每一次重大课程变革均以谋求三种课程组织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为目的,面对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从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学科结构意义、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以及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教材的作用,以新旧教材对比的形式分析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承启地位以及内隐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更,无疑会显示出教师对教材的实质性把握。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作为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物质的量”起着联系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作用。对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从初中阶段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定性认识上升为借助物质的量这一工具,从量的层次上理解、分析宏观与微观概念并加以运用,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路径,也是学生思维方式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以及相关实验的基础,故历次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物质的量列为重要内容并要求在刚刚接触高中化学课程时就进行学习。新教材将原本独立为一章的这一部分内容并入“从化学到实验”,并不是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而是进一步强调了“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采用以往的从内涵到外延的概念学习方式,而应淡化这一概念的抽象表征意义,突出其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和方法论上的意义。

    1.2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依据

    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了教学设计预期的教育价值。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较之过去教学大纲更多地体现出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教育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体现为一般性的、规范性的指导方针。《课程标准》中这部分内容以“课程的基本理念”出现,如“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 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无疑对教学设计并不具备现实性意义。

    第二、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度、多层级的结构。以往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分类方式尽管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种简单的目标罗列形式渐渐显露出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维度本身的缺失,如《化学教学大纲(2002)》中对“方法”的描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远远不足以体现这一维度在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中则以信息加工为例列出涉及的常用方法,对教师的课程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其次将知识、能力、情感同时作为目标维度提出,无视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似乎每一目标都能自主生成,这就使得许多教学目标的提出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试图建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要求将预期的“方法”、“情感”目标建立在特定的知识获得、过程体验之上。

    第三、教学目标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加以描述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操作,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课程标准》以行为动词的给出明确提出这一要求,从而避免了模棱两可的、可随意解释的陈述语言。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概念形成过程中,理解它们提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解释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已有相似概念的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初步表现出演绎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1.3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在教材体系中联贯全局,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发展性的内容,他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起着核心作用,并对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促进作用。教学难点是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间现有矛盾造成差距的分化点。教学重点的确立受制于课程目标,应从教学内容具备的学科与教材意义、学生的发展角度分析本课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及其依据和解决途径;教学难点的确定更多在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倾向或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等因素分析。说课过程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分析目的还在于突出说课本身的特点,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围绕重点内容的解决、难点问题的突破而展开的,它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学智慧,也是同行关注的焦点。

    2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要求说明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理论依据,对于重点部分的教法设计应阐述其中蕴含的教学原则、具体的操作模式以及与其他方法的权衡取舍。学法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试图使学生采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以往的教学方法特指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采用的方式,如实验法、讲授法、演示法等。但这种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实施单独加以分析的方式割裂了课程与教学两者统一的过程,造成教法与学法分析的理论贫乏。《课程标准》以信息加工统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以探究学习统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求证据、互相交流、形成结论等方法,这种以整体的观点研究问题的思想为教法、学法的陈述提供了新的路向——教学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整套师生活动。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重点难点与教法分析: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学生而言,习惯上仍限于初中阶段微观概念与宏观概念相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加之缺乏相似的概念作为先行组织,本课的难点无疑是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并要注意与过去一些概念—如物质质量等的区别和联系;由于今后的化学学习中物质的量将成为定量实验、计算、分析等的基本工具,本节课的重点无疑也在于此。

    教学中我准备通过设置同位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解决上述教学难点:首先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出其中意蕴的科学方法,再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概念存在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已有的相似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迁移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完善物质的量这一概念。

    3 教学程序分析

    说课中的教学程序分析要求简要说明该课各个具体教学环节的名称与相关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的组织安排,即每一主要教学环节中预设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与练习(叫什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怎样教);每一重要的、体现出教师本人创造性教学设计中内隐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及与其他教学设计的利弊权衡(教的依据)。在叙述教学程序时,要按照教学实际顺序、步骤说清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活动,包括讲授的知识内容、练习、小结、反馈、矫正与作业布置等。它要求说课者在种种课堂活动中作出详略取舍,更要求有针对性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可适当说出学生活动过程的丰富性、思维结果的多样性,这样既能使说课显得生动、直观、形象,又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实施。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程序:

    首先设置问题情境—“大家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你能复述一下当时曹冲在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方法吗?”这种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入主题,无疑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熟悉性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故事里意蕴的科学方法之中,避免了单纯以历史故事点缀课堂的浅层次目标,从而达到在方法论层面上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当学生对宏观的化整为零、变大为小的方法有所领悟后,继续提出过渡性问题—“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条件下,如何得出一吨米中大致有多少粒米?”学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称出一定质量米、数出其中米的个数、进行换算”或“数出一定数目的米、称量它们的质量、进行换算”。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性问题—“怎样求出10千克碳中有多少碳原子?”此时学生已能完全理会一定数目的微粒集合在理解宏观与微观世界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宏观问题解决逐渐过渡到微观世界,既能使问题形成来得自然、问题解决来得顺利,更使其中的科学方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疑问:“用什么样的微粒集体作为标准来联系宏观与微观世界最为适合,它的具体数目是多少?”—即“物质的量”的规定性。对于这一难点通常的教学设计中认为由于摩尔概念本身缺乏具有统摄性上位概念、难以寻求有效的先行组织者、后续学习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总是以已知条件的形式出现等原因,往往由学生自行从教材中寻找现成陈述,这样的教材处理方式试图将教材结构作为定论形式加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必然造成机械学习,无论从概念形成还是概念同化角度看都不适合。

    由于本节内容基础性使“摩尔”缺乏包容性更广的知识作为陈述性组织者,我准备通过设计平行的比较性组织者以期以同化方式完成“摩尔的规定”教学:学生观看介绍“相对原子质量规定”的短片,然后由学生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微粒集体”如何规定,在各人或小组交流、分析各种方案优劣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完整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定义。这样学生应用原有的相似概念学习新概念的同化方式无疑有助于新旧知识的综合与巩固,从而在有意义学习中形成、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学习心理学认为正面的、相似的概念有利于形成概括的信息,而反面的、相异的信息则有利于提供辨别的信息。“物质的量”概念和其他概念(如物质质量、数量等)具有较多相似属性,下一步应将教学重点放在集中相似概念的比较上并适当通过简单计算找出“物质的量”、“物质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比较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消除无关因素干扰,较之单纯将重点放在内涵、外延比较的概念学习方式,这里更凸显了将“物质的量”作为一种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的使用价值。

    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不是本节重点,通常可以直接给出。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对化学有较浓厚兴趣或将来倾向于选修化学的学生,教师不妨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活动课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随着科技的发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手段越来越多,测定的精确度也越来越高。教师介绍通常的油分子膜测定法后,学生可上网查找其他方法(如摩尔体积法、电解法),也可在实验室中验证每种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题目,最终形成研究报告。通过这一活动作业,学生不仅能熟悉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将来选修“有机化学”、“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等提供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视野思考化学原理、成就,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4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文字精练,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即可,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直接呈现。

    总之,说课有利于教师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提高以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的自觉性,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5~56.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68~179.

    [3] 陆昌然.小学数学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2~11.

    [4]罗晓杰. 试论英语说课讲稿的撰写. 课程教材教法[J].2002(5):35~38.

    [5]徐敏,刘春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在化学学习中思考生活 .化学教学[J],2006(1):40~41.

    推荐访问:新课程 视角 说课 实践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