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时间:2023-07-12 08:4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愿景;有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地方高校与社区树立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思想观念;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发挥主导作用;需要社区在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需要地方高校主动反应与介入社区教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社区教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72—03

    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上海真如中学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是我国第一个社区教育机构。2001年至2007年,为推动社区教育工作,教育部先后确定了四批共有11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从2008年起,教育部又开展了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截至2014年,在全国评审认定了84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社区教育扎实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互动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比较深入,而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却相对滞后,绝大多数地区处于相互割裂和各自为战的局面。关于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也刚刚起步。这不利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建立;不利于高校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拓展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也不利于社区教育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加强内涵建设,丰富内容,提升水平,解决自身发展的瓶颈。

    一、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有利于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拓展;有利于高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盘活和整合。高校和社区获得各自的发展契机,实现各自教育品质的提升,达到“共建双赢”的理想目标。

    1.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愿景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1968年,哈钦斯《学习社会》出版。此后,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并已演变成为国际性潮流,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基本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让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开放教育资源,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建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小学与社区教育联系较为密切,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处于相互割裂和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愿景的实现。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与作用,促进高校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可以创新社区教育的途径,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2.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扎实推进,形成了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龙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主干,中西部地区有重点开展的梯度发展格局;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初步整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社区教育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政策宣传和文体娱乐两个方面,主要是街道居委会,硬件软件缺乏,活动场地、器材设备,教师队伍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校作为社区内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可以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可以为社区提高各种专业服务,如政策咨询、技能培训、体育健康、法律咨询与援助等。大量的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可以承担较为繁杂的社区工作,解决社区工作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适时、适当地向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场、图书馆、计算机房、演播厅等。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融入社区,可以打破社区教育目前低水平循环的状态,提高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从而推进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3.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

    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为地方性和应用型,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传统人才最主要的区别是,更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而社区恰恰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环境与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参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丰富所学,检验所学,在实践中领会、体悟。所谓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将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不但增长了才干,而且还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意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是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地方性,发挥其服务社会职能的需要。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认为大学服务于社会包括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所谓履行好机构性公民的义务,是指大学通过参与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方式,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邻里关系的改善、公共教育的提高等,做出自己的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校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高校服务社区可以提高社会美誉度,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以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

    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1.地方高校与社区要树立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地方高校与社区要树立相互依托协同发展的思想观念。虽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地方高校也将办学定位表述为地方性和应用型,但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仍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向社区教育的延伸处于从属地位。高校服务地方多是出于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和科研协作的需要,与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居多,和社区的合作多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停留在文体活动、政策宣传和送爱心送温暖活动中。高校尚未将服务社区作为其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将参与社区教育纳入到学校战略发展的计划之中。高校服务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社区教育的领导、组织、参与人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工作的主动性不够。社区教育主要依靠的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工作中存在被动应付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很少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总之,地方高校和从事社区教育相关人员对于社区教育重要性,对于高校与社区的协同发展认识不足,未能上升到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实现学习化社会的高度。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的积极作用和优势,以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从而满足学校立足地方、做大做强的特色办学需求,也为教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学生了解社会提供机会与途径。社区管理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地方高校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树立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只有社区管理部门和地方高校彼此认可,认识统一,才能达成互利合作的共赢局面。

    2.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发挥主导作用

    社区教育必须要体现政府职能,否则就不大可能协调和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政府应通过教育立法、政策指导、财政拨款、教育评估等手段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进行宏观管理。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社区教育法,终身教育法尚处于调研起草阶段,关于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多以纲要、决定和条例的形式出现,在这些法律条文中也有高校和社区协同发展方面的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2011年1月,上海继福建后颁布了我国第二部终身教育的地方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其中规定:普通学校应当发挥师资、科研、课程开发、场地、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情况下,为开展终身教育提供服务。但目前,这些法律规定多为鼓励和倡导,很难对社区教育活动有约束作用。

    当前,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制度机制尚不健全。在我国,地方高校大多由省教育厅管理,教育厅下设高教处分管地方高校工作。省教育厅下属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对社区教育负有指导职责,但管理权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街道办事处是推进和实施社区教育的主体。高校与社区分属不同系统,彼此不存在隶属关系。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没有稳定交流平台,尚未建立完善的协调与管理机制,双方合作缺少第三方的沟通协助。目前,建立自上而下的高校与社区协同发展的专门的协调机构,由于人员机构经费开支过大,有些不切实际,可以定期召开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的形式反映双方合作诉求,解决合作中的困难,督促问题的解决,推进协同发展的进程。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缺乏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高校与社区的协同发展,必然要涉及双方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高校的人力资源、场地设施、实验仪器、图书设备等资源首先要保证自身教学科研的需要,另外,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不可能长期无偿使用,社区资源的开放程度也影响高校与社区合作的积极性。因此,急需建立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资源共享的机制。地方高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应该鼓励高校在保证教育教学情况正常开展的情况下,有序有偿向社区开放资源,扩大资源的使用率,并定期督促和指导资源开放情况,帮助解决资源开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向高校购买教育服务,供社区居民使用。通过鼓励企业将内部员工培训的工作由高校和社区来承担,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培训费用作为社区教育经费的补充。地方政府还应为高校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另外,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高校和社区协同发展进行考核,作为高校办学水平高低和社区政绩优劣的重要指标。

    3.社区在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应将社区教育纳入总体建设发展规划,认真调研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情况,根据高校的学科专业和社区的教育需求确定社区教育的专业和课程。社区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社区教育的软件硬件建设,为高校服务社区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包括场地设备、人员、资金等。社区与高校的协作发展,不是单向的高等教育资源向社区的流动,社区也可以为高校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社区应主动服务高校,为地方高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社区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社区应向高校推介本社区的高素质人才,为高素质人才服务高校牵线搭桥,为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研究中心也可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为高校师生的学习研究、休闲生活提供便利条件。社区还可以与高校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社区应该为高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支持,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社区教育建设结合起来,让社会实践基地成为社区服务高校的重要窗口和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既锻炼了学生,提高其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较早地感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也服务了社区居民,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4.地方高校主动反应与介入社区教育

    地方高校应主动反应与介入社区教育,充分挖掘和开发人文、体育和科技资源服务社区教育,改善我国社区教育结构,拓展社区教育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地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应积极回应社区所反馈的市场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应树立大教育观,破除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时间上不连续和空间上隔离的状态,把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连接起来。地方高校应弱化功利性,强化公益性,开发、盘活与整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满足自身教学科研需要之外,服务社区教育。地方高校应主动调查社区教育需求,认真清查和盘活存量资源,建立地方高校服务社区的常态机制。应建立高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制度,在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有序有偿地向社区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资源。建立地方高校师生服务社区的激励机制,引导师生服务社区。在目前的高校教师评聘体制下,教师晋升考察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情况,教师服务社会或社区并未纳入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师是否参与社区教育完全凭教师的自觉,未见任何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应将学生服务社区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高校应主动与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联系,为社区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为社区教育注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1999(3):20-24.

    [2]刘尧.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43-148.

    [3][4]李月修.首都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7-10.

    [5]李焰.高等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新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1(13):36-38.

    [6]吴磊.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协同发展策略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5):211-216.

    推荐访问:协同 意义 策略 高校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