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论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时间:2023-07-12 11:1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表现:其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其二,高校教师感觉压力过大;其三,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普遍,这些必然危及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当下,虽然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十分突出,但由于它诱发于合理的多元背景即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社会转型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重的负荷,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因此,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难以回避。从学理而言,研究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具有十分明显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与已有的高校教师问题研究相比,研究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均具有显著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角色;角色适应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1-0034-05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高校教育教学的关键,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主体。显然,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必然会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滑坡,从而威胁乃至危及高校自身的生命。角色适应是个体扮演某类角色时必须具备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它指个体与某类角色之间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达成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程度。所谓角色适应不良,即指个体与某类角色之间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难以达成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或相互协调与有机统一的程度明显偏低,通俗地说,是指个体不能适应某种角色扮演或不能适应扮演某种角色。

    一、 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高校职能的转变,高校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校教师也逐渐从“象牙塔”登上“社会大舞台”,这虽为高校教师展现才华、“风光”与“体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但也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压力和挑战,导致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凸显。其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严重。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日前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2]。其二,高校教师感觉压力过大。比如,河北省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2%的高校教师认为压力巨大,68%的高校教师认为压力大,只有10%的人认为无所谓[3]。袁鹏的调查表明:“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一些高校教师的超负荷工作使他们的健康处于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4]张景华等的研究更是显示:“有些高校教师因为工作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而选择了自杀。”[5]其三,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普遍。比如,一项针对云南多所高校近500 名教师的“亚健康”问卷调查表明:云南省高校教师“亚健康”凸显,75.2%的教师因工作忙碌不能坚持锻炼,19.6%的教师晚上12点后才睡觉,还有28.5%的教师为工作放弃午睡和双休日[6]。无独有偶,广东省教育工会曾对全省19所高校近万人的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20%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在剩下的70%属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又约有1/3到1/2属重度亚健康,即处于疾病的边缘状态[7]。此外,一项由浙江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有21.36%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中等严重程度以上的焦虑症状,有15.45%的高校教师表现出中等严重程度以上的抑郁症状[8]。……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地方”味道太浓,“档次”排位靠后,“声誉”先天不足,招生与就业相对困难,因而与“部委”高校或“名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更为明显。比如,赵丽等对广东省5所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显示:教师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的满意率仅为56.81%,表示“较不满意”的比例高达36.93%,对“薪酬福利”的满意率仅为51%[9]。对山西省4所地方高校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教师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40.09%,其中,33.64%为轻度症状,5.99%为中度症状,0.46%为重度症状[10]。魏美春对江西省5所地方高校的教师心理调查显示:50.98%的教师认为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24.51%的教师认为在工作中常常有苦恼;26.47%的教师在校很少与别人交往,42.16%的教师平时很少与外校人交往;20.59%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8.82%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1.96%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11];等等。

    二、 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难以回避

    毋庸争辩,高等教育国际化乃大势所趋,社会大转型乃不可逆转,高等教育大众化乃发展方向,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乃进步潮流。而所有这些,都给高校教师角色扮演带来了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不适应。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校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内大量生源与师资流失国外,使得国内高校危机感普遍增加,作为主要依赖高校这一特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单位人”,高校教师极易出于这种危机感而产生多种角色适应不良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国高校在充分享受因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不得不全面承受与国际高校同台竞争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生源与师资两个方面。从生源方面来看,由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前列,一方面导致我国优秀的生源大量流失到国外高校或国外教育机构在我国开办的高校里,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导致我国“贵族”生源(家境殷实或高官家庭的学生)大量流失到国外高校或国外教育机构在我国开办的高校里,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的办学资源;从师资方面来看,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的条件远比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的条件优越,使得我国优秀高校教师(尤其是年富力强的高校教师)大量流失到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里,直接影响着我国高校的第一资源。显然,无论是生源流失还是师资流失,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不能不说是引发与加重高校教师多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大原因,不能不说是诱发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的潜在诱因之一。

    (二) 社会转型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价值观念剧变,催生高校教师价值观念发生改变,从而促发高校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角色混同。一方面,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改变,或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间接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或通过高等教育理论的形式直接指导高校教师的实践。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既有进步与合理的一面,也有消极与落后的一面,因此,对教师角色的影响也是两方面的: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自主自强意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容易淡化教师的集体观念,甚至诱发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注重现实的价值目标,有利于激发出教师的求真精神和务实作风,也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急功近利思想与唯利是图的行为;倾向多元的价值选择有利于拓宽教师的思维视野和发展机会,也容易引起教师的思想混乱与行为失范”[12]。另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念的剧变,导致高校教师伦理上的权威地位明显消失。表现在:一是由于教育平等观念的倡导导致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复存在,师生伦理上必须平等。二是“高校市场化”使得高校学生演变成为“上帝”,而高校教师演变成为“仆人”。这种伦理上权威地位的丧失,使得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之间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但事实上,高校教师不得不同时扮演高校学生家长的角色、高校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角色、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者角色等,使得高校教师明显存在角色混同与角色冲突。

    社会转型期间,高等学校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加重了高校教师角色调整的负担。随着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体制与社会观念等均发生着显著的转变,作为越来越成为社会轴心机构的高校来说,其职能也由过去主要“培养人才”演变为当下“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种职能的整合。如果将社会看作是一个舞台,那么,高校则可以看成是活跃于社会这一舞台的一个“剧本”,高校职能的转变,必然导致高校这一“剧本”中剧情跟着改变。作为高校这一“剧本”中的主要演员,高校教师的角色理当跟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显然,社会转型要求高校教师角色作出重大调整。从高校的职能转变来看,转型期间的高校教师,绝对不能只是扮演教书育人的角色,而应该至少扮演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重角色。这种重大的角色调整给高校教师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冲击。

    社会转型期间,高校教育内容更新速度加快,加重了高校教师角色扮演的负担。伴随社会转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知识与日俱增,高校教育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这种内容的改变,不仅包括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更包括理念与方法层面的内容,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想要胜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重角色,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间,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拥有先进与前沿的知识再也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纳知识、吸纳信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想要保持知识上的权威形象,不得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新知。

    此外,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的剧变,导致多种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不可能不反映到高等教育活动的领域中来。比如,本科教育是为本科生就业作准备而偏向实践教学还是为本科生继续深造作准备而偏向理论教学?这两种教学需要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有区别的,它无疑会使高校教师产生角色冲突。

    (三)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重的负荷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校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增大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负荷。扩招后,高校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在财政缺口较大、教师数量受限的前提下,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大班教学。如此一来,无限增大了教师理论授课的负荷、实验指导的负荷、批阅作业的负荷、个别指导的负荷、考试反馈的负荷、师生交流的负荷、心理辅导的负荷等。这些负荷的增加,无疑极易诱发他们角色适应不良。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增大了高校教师的工作难度。毋庸讳言,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不如精英教育时代,要想达成与精英时代相当水平的教育质量,高校教师必须花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比如,扩招之后,高校中存在更多学习动机疲软、学习兴趣淡薄、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因而与扩招之前相比,教师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得不更加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尤其令高校教师沮丧与苦恼的是,很多时候费尽心思的艰辛付出却未能换来学生的学习觉悟与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扩招之后,高校中存在更多纪律观念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为了确保授课的效率,教师们不得不额外花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想出更多与更好的策略,耐心说服他们,开导他们,这些令许多教师压力倍增,甚至使得有些教师心理不堪重负。这样的工作难度极易诱发高校教师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13]。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发生重大变化,增大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众所周知,在我国高校持续扩招的局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我国高校实情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率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意味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即是说,毕业生的就业率越高,高校也就越有发展前景。因此,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既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相应的改变,又要求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些改变无疑加重了高校教师的学习与工作负担。

    (四)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由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来的岗位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将高校教师推到了高校改革的风口浪尖,无形加剧了高校教师的竞争压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是高校运行的内在基础,主要包括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内部人事制度,特别是教师管理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和分配制度、后勤服务制度等。”[14]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指,克服现有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当前,为了彻底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我国高校纷纷实施了岗位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不过,由于我国高校的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因而,在全体高校教职员工中,受到岗位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影响最大的要数专职教师。理论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理应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素质,而建立合理的岗位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无疑是提升高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手段,理当不会过于增加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然而,现实中,我国高校岗位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体系因为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课时量与科研成果量等显性的可量化的硬性指标,过多地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等难以量化的软指标,显得极不合理。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却普遍将以这样的体系考评的结果与教师的工资福利、奖励奖金、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及职务迁升等简单挂钩。因而,为了追求综合业绩,高校教师很可能会不惜以牺牲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千方百计地追求教学时数,不惜以牺牲科研成果的质量为代价而想方设法地追求科研(论文、专著、课题等)数量。显然,这种并不合理的高校教师岗位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制度不仅普遍加剧了各所高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功利性竞争,而且普遍加重了各所高校内部教师的心理负担。

    三、 研究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意义明显

    与已有的高校教师问题研究相比,研究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均具有明显的意义。

    (一) 理论上具有“填补”意义

    第一,弥补高校教师角色适应理论成果的不足。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尽管关于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且其理论成果亦比较丰富。但它们主要侧重于以“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选择高校教师作为对象的研究甚为稀少。由于高校与中小学的社会职能不同,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准公共产品”,中小学培养的人才是“公共产品”,因而,高校教师角色理当有别于中小学教师角色。显然,关于中小学教师角色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并不完全适合高校教师。更为甚者,虽然学界针对中小学教师角色做了大量研究,但专门探讨其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却相当稀少。涉及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更是难求。截至2010年12月31日,我们以“高校教师或大学教师”为篇名(题名),通过中国高校图书馆联合数据库(简称CALIS)和中国知网能够检索到的相关中文著作(含译著)58部、英文著作48部、博士论文30篇、优秀硕士论文629篇、期刊论文9 251篇、会议论文1篇。从这些文献看,只有在极少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高校教师角色适应的话题,这明显意味着国内外迄今尚无系统探讨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的专门研究。显然,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教师角色适应研究的理论成果几乎属于“真空”。 第二,拓宽高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立足于社会学视角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的一门跨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综观已有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学者们从社会学视角探讨高校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甚为单薄,它们大多集中在3个方面:其一是探讨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的演变历程;其二是探讨高校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及二者之间的差距和调适问题;其三是探讨高校教师角色冲突问题。然而,从社会学视角系统探讨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尚属“处女”。

    第三,丰富高校教师角色理论。高校教师角色理论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理论体系,除了高校教师角色扮演理论、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理论与高校教师角色调适理论等外,至少应该还有高校教师角色适应理论。

    (二) 实践上具有“催化”价值

    其一,促使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更加关注并积极探讨地方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教师角色适应不良,必然导致教师角色扮演欠佳,自然危及教育教学的质量。因而,要想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设法消解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从社会学视角看,高校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只是单一的教育者角色,而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角色,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高校教师至少扮演着教育者、研究者与知识分子等3种社会角色。且无论高校教师扮演以上哪种角色,其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都存在着差距[15]。这些差距或出于高校教师无以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期望,或出于高校教师无以满足社会对他们寄予的较高期望,或出于高校教师无以承受较低的工作待遇,抑或出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观念、高校管理体制等变革的原因,但无论哪种原因都能诱发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可见,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并非只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而,要想消解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此研究能够起抛砖引玉之用,激发更多的学者参与该问题的探讨。

    其二,促使高校人本化管理水平的普遍提升。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是关键”[16]。显然,只有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责任感,才能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而高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责任感的激发离不开高校教师主体地位、人格尊严、专业权利与相关待遇等的真正落实,而这些均离不开人本化的高校管理。从教师管理的角度而言,人本化的高校管理就是以高校教师的发展为本,其中最为根本、最为主要的管理落脚点就是最大限度地消解高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问题。对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进行系统探讨,一是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深切认识教师角色适应不良可能引发的多种严重后果,尤其是危及高校教育教学的严重后果;二是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全面审视教师角色适应不良的多种诱发因素,尤其是深刻反思诱发教师角色适应不良的高校管理因素;三是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准确把握教师角色适应不良的多种应对策略,尤其是有效实施相应的管理对策。

    其三,促使高校教师有效地进行角色自我调适。高校教师角色适应问题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把握角色适应不良的危害、诱因及自我调适对策。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7.

    [2] 曹雨平,杨文奇.说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病”[N].经济日报,2005-05-25(14).

    [3] 安 啹,姚向东.我国高校发展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0-126.

    [4] 袁 鹏.兰州:高校教师亚健康状况堪忧[N].中国妇女报.2010-01-06(A2).

    [5] 张景华,吴春燕.刘纪显教授呼吁减轻高校教师负担[N].光明日报,2007-02-10(2).

    [6] 陈 娟.云南高校教师“亚健康”凸显[N].人民日报,2006-02-15(5).

    [7] 林亚茗.高校教师三分之一重度亚健康[N].南方日报,2005-05-23(A7).

    [8] 杨宏飞.高校教师压力、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98-100.

    [9] 赵 丽,朱淦君,邝慧瑜.地方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J].当代经济,2007(3):61-62.

    [10] 贾青俊,孔令慧,李宏勇,等.山西省四所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8(4):81-86.

    [11] 魏美春.地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分析及其对策——基于江西省赣南部分地方高校的调研[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60-61.

    [12] 董泽芳.社会转型期的教师角色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6):41-47.

    [13] 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态心理之探析[J].教育评论,2003(4):26-28.

    [14] 戚业国,王徐波.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历程、经验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22-27.

    [15] 徐 红,董泽芳.大学教师的角色差距与调适[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5-40.

    [16]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09-01(1).

    (责任编辑 马双双)

    On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of the

    Role Adapt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XU Hong1 , DONG Zefang2

    (1.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00, 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burnout, their great pressure and subhealth are detrimental to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although college teachers maladjustment of their role is quite noticeable, even greater pressure are being imposed by their schools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m because the maladjustment has been caused by the challenge from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mpact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the heavy burden produced by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result, the maladjustment is inevitable. Academically speaking, to study college teachers role maladjustment is of greater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of their other problem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 role; role adaptation

    推荐访问:必要性 高校教师 角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