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中国第一代舰载航空兵

    时间:2023-07-13 09:3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从岸基飞行员到舰载机飞行员

    让自己成为一名飞行员,是郭文才一生最大的梦想。

    郭文才是1958年11月从辽宁省昌图县应征入伍的,在旅顺海军某训练团进行新兵训练。新兵训练不到一个月,海军一航校就在他们这批2000名新兵中挑选飞行学员,郭文才和另外20名新兵经过身体检查、理论考试被选中,之后把他们送到锦西海军一航校学习飞行。

    1975年3月,郭文才和王新训、张玉贵、霍效才一起被派往法国巴黎宇航公司改装学习“超黄蜂”舰载直升机驾驶技术。派他们到国外学习舰载直升机技术,是因为中国购买了法国宇航公司生产的“超黄蜂”直升机,按照中法合同规定,法方负责培训中国飞行员和地勤维修人员。四名中方飞行员经过半年多的改装学习,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法方颁发的合格证书,没有一个人掉队,全部学到一身本领,于1975年8月回到祖国。

    在法国学习期间,1975年5月12日上午,郭文才和在法国进行直升机改装培训的空、地勤人员王新训、毛振勇、姜律衡等20余人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让他们立即乘车到马赛北部的一个机场,接受一位国内领导人的接见。

    他们早早来到机场等待着。当时钟指向11时08分时,一架“美洲豹”直升机徐徐降落在机场的停机坪上,直升机的旋翼刚刚停稳,舱门就打开了,正在法国访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走下了舷梯,在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和中国驻法大使馆人员的陪同下,朝郭文才他们走来。

    邓小平和大家一一握手,并询问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当了解到中方飞行员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许多困难时,勉励他们说:

    “你们在国外学习一定很艰难,希望你们克服困难,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考验,要鼓足勇气,努力把技术学到手,为共和国争光。”

    飞行员和地勤维护人员当即表示:“一定不辜负首长期望,保证把技术学到手,为国争光。”

    邓小平很是高兴,不停地点头说:“好!好!好!我回国后听你们的好消息……”

    见证中国第一支舰载机部队的诞生

    中国组建舰载机部队,主要是为了解决直升机尽快上舰,随舰艇编队到南太平洋执行国家首次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打捞数据舱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海军由于受作战范围、装备情况、作战思想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并没有发展舰载直升机。当时海军航空兵部队装备一定数量的直升机都是岸基型的,主要用于空中运输、海上救护等任务,并不具备真正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计划进行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由于火箭数据舱的溅落点在遥远的南太平洋上,这样只有机动灵活的舰载直升机才能适合并完成打捞数据舱任务,因此,就必须尽快解决舰载直升机有无及其上舰问题。而当时中国直升机工业还非常薄弱,只能生产仿苏联“米-4”直升机的国产型“直-5”直升机。但该机技术落后,载重能力小,不适合海上飞行和载舰。因此,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法国订购了13架SA321JA“超黄蜂”舰载直升机,以满足航天测量船、远洋打捞救生船和海军远洋补给舰的需要。

    当时,舰载直升机在海军的应用,在发达国家已形成规模。苏联、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海军都装备了舰载直升机,并且发展较快,装载在不同级别的海军舰艇上,担负着侦察救护、反潜反舰、两栖突击、空中预警以及水雷战等多种任务。

    舰载直升机被誉为“海空作战多面手”,它在世界局部海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代海战证明,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舰载直升机攻击敌水面舰艇已成为现代海战的一种重要方式,舰载直升机已成为水面舰艇的“克星”。

    郭文才在海军舰载机部队工作、生活了30多个春秋,从一名普通飞行员成长为舰载机部队一团之长,可以说见证了中国第一支舰载机部队成长壮大的全过程。

    中国第一支舰载机部队组建于1975年11月,其前身是个独立大队,组建于1964年7月,当时装备“直五”、“运五”和“里二”飞机,“直五”型是陆基型直升机,不能舰载。1975年改编成团后,装备了进口的舰载直升机是法国宇航公司生产的“超黄蜂”直升机。1980年1月,中国海军航空兵培养出第一代舰载机飞行员;1986年后陆续装备了法国“海豚”系列直升机、国产“直九”系列直升机和“直八”舰载救护直升机。1987年12月21日,中国海军小型舰载直升机首次着战斗舰艇获得成功。1991年,舰载机部队正式编入中国海军航空兵战斗序列。

    随着舰载机部队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海军舰载机部队在无任何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先后又填补了中国海军史上舰载机首次跨夜昼飞行、首次海上悬停空中加油、首次夜间海上超低空飞行、首次参加中国军地海上联合搜救演习、首次在未知条件下战术机动演练、首次三机编队着小型登陆舰、参加中国首次载人飞船飞行试验保障、随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出访以及首次随海军舰艇编队护航亚丁湾等10余项第一,部队真正地实现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中国海军直升机着舰第一人

    1975年初,中国海军引进了某型舰载直升机陆续装备部队。

    舰载直升机飞翔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空,在窄小的飞行甲板上起降,其训练难度着实不小。据美国安全中心统计,舰载机飞行员的飞行事故是宇航员的5倍、喷气式轰炸机飞行员的10倍,美国在实现直升机上舰过程中摔掉近百架直升机。

    着舰训练技术要求极高,飞机下滑进入甲板的方位、速度和高度务必准确,稍有不慎,就可能撞上舰上的建筑物,甚至滑出甲板摔下大海。当时,多数飞行员还没有见过着舰是个什么样子。国外飞行员进行着舰训练有着完整的训练大纲、现代化的训练基地、模拟海上平台,而郭文才他们只凭外国飞行教官带飞一两次,根据体会自编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开始训练,难度着实不小。

    中国海军航空兵首次着舰是在1980年1月3日,在上海长江口。

    这天的天气特别好,碧空如洗,是飞行的好天气。郭文才和机组人员乘车早早来到机场,地勤人员已在飞机旁列队。

    这一天,郭文才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驾机着舰的飞行员,他心中充满的不仅仅是喜悦和激动,更多的是责任。

    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飞机开始启动,发动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大,旋翼也越转越快。接到起飞命令后,郭文才轻提变距,柔推驾驶杆,飞机离开地面悬停一会儿后,然后低着头冲上了天空,径直向长江口海上的一艘舰船飞去。

    距舰船1000米左右,郭文才就看到了舰船后部的飞行平台,和平台上那红白黄相间的着舰标志。

    郭文才操纵飞机在舰船上空盘旋,再次检查飞机、发动机的工作情况,然后按下机外通讯按钮。

    “一号,02请求着舰!”

    “02可以着舰。”

    郭文才驾机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改出四转弯,对准甲板降低飞行高度做减速飞行,当时舰上聚集着近百名官兵和航空专家,都想亲眼目睹海军航空兵“第一着”。

    “现在高度100,速度100,下滑率每秒1米。”

    舰上超短波电台不时传来副驾驶员王恽清晰而镇静的声音。

    按照事先研究的方案,飞行员要将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感受及时地报告给舰上航空指挥员,如果发生意外,后面的人可以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此刻,长江口笼罩在一片紧张而严肃的气氛中。

    飞机昂着头徐徐下滑,平台越来越近,舰上的建筑物也越来越大。郭文才集中精力操纵飞机,王恽认真观察舰上甲板指挥员的指挥。飞机在平台前以1.5米的高度和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进入平台。舰上观看的人比飞机上的人还紧张。

    第一次飞着舰相当冒险,郭文才也深知这“一着”的重要性。

    郭文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机组人员的配合下柔和地操纵飞机,以准确的高度进入甲板上空0.25米时,稍一悬停,迅速将变距放到底,并断开自动驾驶仪,直升机稳稳地落在飞行平台中央。

    成功了!

    舰上的人立即欢呼起来。有人还激动地将帽子抛向了大海。

    “第一着”成功后,郭文才和战友们在随后的50多天时间里。又连续进行着舰训练2783次,用不到国外飞行员一半的时间就掌握了着舰技术要领,没有发生过一起飞行事故,参训合格率100%。

    从此,中国有了第一代舰载直升机飞行员。

    在南太平洋打捞火箭数据舱

    1980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舰载机部队4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随特混编队来到南太平洋,担负起火箭溅落区的警戒、航测、遥测以及打捞数据舱的任务。

    这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海军舰艇首次携载舰载直升机执行任务。此次任务给舰载机部队的发展带来了天赐的良机。

    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次由本土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进行了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这次飞行试验,是在中国国内多次进行各种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检验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性能的大型试验。

    远程运载火箭的射程一般在8000千米以上,由于国土面积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进行火箭全程飞行试验都是利用公海进行的。这次试验,国家赋予海军的任务是组织护航编队、保障海上航渡安全、处理海事和涉外事宜以及负责对试验海域的警戒、打捞火箭数据舱。

    那时,到南太平洋执行这样的大型试验任务,对人民海军来说是相当艰巨的。一是航程远、海域新。二是编队大、人员多。三是装备复杂、技术要求高。因此,不仅舰船航行要稳,而且远航中的海上补给、特情处置,特别是舰载直升机打捞数据舱,都要做到万无一失。这个数据舱记录着火箭运行中的各种数据,在火箭溅落前与舰体分离落海。直升机必须及时赶到现场把它捞上来,如果捞不到,运载火箭的运行情况就失去了科学依据,十八艘舰船的万里之行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意义。

    出发之前,郭文才在人工摇摆状态下驾机起降时,是掌握了舰船摇摆节奏后才起降的。太平洋上的涌浪是不是也有个规律呢?郭文才顺手拿起一个小凳子来到飞行甲板上进行观察,这时郭文才看见战友白东峰他们也在认真地观察着重复出现的涌浪。他们发现,在一阵涌浪之后,船体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平稳期。抓住这个时机,直升机起降是完全可以的。

    离火箭发射日只有4天时间了,郭文才果断地向编队指挥部发出了请求试飞的信号。

    1980年5月14日,太平洋上波涛汹涌。郭文才第一个准备在南太平洋上进行首次舰船自然摇摆状态下着舰训练。船体进入了一个平稳期,郭文才果断起飞。为了防止万一,郭文才把飞行中每一个动作要领和数据都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员作了报告。绕船飞了几周后,在一个平稳期到了的时候进行着船,但由于时机没能把握住,没有成功。

    郭文才驾机退出甲板后绕船飞行再次等待时机。又一个平稳期到来了。郭文才立即将飞机驾驶到甲板上空。对准降落点下降高度,放下变矩,飞机稳稳地停在标志圈内。

    随后,郭文才又驾机飞到特混编队的旗舰上空,做了一个漂亮的大速度通场动作,旗舰上的官兵顿时沸腾起来了。

    郭文才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海军航空兵只能在近海飞行的历史结束了。

    首次在南太平洋陌生海域试飞成功,郭文才非常高兴,以后怎么在舰船上起降,大家心里也有了底。

    5月18日是运载火箭发射日。晴空万里,东风拂面,海面碧波荡漾,海天线也非常清晰。南太平洋海域上,~艘艘测量船漂泊在靶区两侧。一艘艘战舰巡航在警戒线上,舰船上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一架架“超黄蜂”舰载直升机不停地在空中盘旋。聚集着现代科学新成果的各种精密仪器闪着五颜六色的信号,一双双“千里眼”、“顺风耳”不停地转动着。

    北京时间10时整。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准时从东风导弹基地升空飞向南太平洋某海域。

    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平洋试验海区所有舰船和飞机都处于“一等状态”。

    火箭距预定海区8000千米时,“远望”号测量船上的雷达就发现了目标,并将信息传给特混编队指挥部。指挥部立即命令舰载直升机在指定空域活动。

    在编队西北方向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亮点,越来越大,还拖着长长的白烟。就像一颗流星划破蓝天,向预定海域飞来。

    遥测机发现目标!遥测机机长杨守礼在机上领航员郑荣双的引导下,很快捕获到了目标,遥测火箭飞行16秒临近预定落点。

    10时30分,火箭数据舱与火箭分离弹落大海,释放出染色剂把海水染成绿茵一片。

    发射运载火箭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重大事件,在预定弹着点方圆20海里范围内,一些西方国家早早就布置了军舰、飞机,侦察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和海军舰艇护航行动,等待火箭弹头上的数据舱落下来,好捷足先登。

    对直升机打捞数据舱威胁最大的要数空中骚扰。中国海军特混编队通过宫古海峡后,就接连不断地受到外国舰船和飞机的跟踪、侦察,甚至是骚扰。中国编队为此采取了友情提示、发出警告,关键时刻进行直接拦截的办法,阻止外舰进入试验区,以确保任务完成。

    在试验区上空,除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飞机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架美国飞机,他们一高一低在上空不断盘旋,高的约有600米,低的不足300米。郭文才看出了他们的意图后,为了增大完成打捞数据舱任务的保险系数,勇敢地驾机大速度前进,直飞数据舱溅落点上空,冒险提前进入降落点警戒区,进行打捞。担任航测任务的王恽机组上的领航员孙启文在2000米高度上首先发现目标,及时拍下落点照片,并把位置点通报给郭文才。在机上领航员关锡华的引导下,郭文才向目标点快速飞去。

    突然,在航路正前方出现了一片浓积云,穿云有危险,因为浓积云是飞行的天敌,里面暗藏着杀机,稍有不慎就可能把飞机撕得粉身碎骨!绕云耽误时间,因为数据舱上有自爆装置,超过规定时间,将会自爆沉入海底。加之,天上有外国飞机,海上有外国舰船,动作迟缓,就有被其他国家捞走的可能。此时此刻,郭文才真的急了,但他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将数据舱尽快打捞上来。郭文才驾机左绕右转,大胆地将飞机从1000米高度降到200米,在云下冒雨飞行,5分钟后,准确飞到数据舱上空进行30米悬停。

    从飞机上可以看到,橘红色的圆形气囊,带着闪亮的数据舱,漂浮在碧蓝色的海面上,染色剂在气囊周围迅速扩散开去,宛如在波澜壮阔的南太平洋上盛开的一朵朵鲜花。

    郭文才将飞机悬稳后,命令后舱空中机械师操纵救生绞车将潜水员刘志友下放到水面。此时,直升机的旋翼将数据舱周围掀起七八级风浪,吹得数据舱变换了位置,使潜水员刘志友一时抓不到数据舱。关键时刻,郭文才反倒很冷静,在机组人员密切配合下,不断地修正直升机悬停位置,使潜水员刘志友接近数据舱,经过5分20秒的拼搏,刘志友终于抱起了数据舱,回到飞机上。

    在中方直升机打捞起数据舱后,一架美机才反应过来,迅速下降高度,做超低空飞行。当发现无物可捞时,便利用机上的设备打了一桶被染色剂染绿了的海水。

    在中国舰机撤出试验区前夕,美机还在试验区上空不断地盘旋。当郭文才驾机归来时,特混编队所有舰船汽笛长鸣,响彻云霄。

    责任编辑/水桥

    推荐访问:航空兵 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