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农作物缺素症状及防治方法

    时间:2023-07-14 16:4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 介绍了不同营养元素的缺素症状,以为作物缺素症的鉴定和科学补给肥料提供依据进行防治。

    [关键词] 作物;缺素症状;防治方法

    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16种元素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氯。其中碳、氢、氧从空气中吸收,其他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收。这16种营养元素有同等重要。植物对前9种元素的需求量较大,称为大量元素;对后7种元素的需求量较小,称为微量元素。植物对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虽有多少之分,但他们对植物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彼此间相互不可替代。在植物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中,氮、磷、钾元素的需要量最大,而土壤中可供给的速效养分含量却较低,一般必须季季或年年施用肥料,来满足植物的需要。因此,人们常把氮、磷、钾称为“肥料三要素”。植物虽然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大,可缺乏这些营养元素,植物往往有明显的缺素症,导致大面积减产。因此,施肥时要综合考虑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

    一、农作物的缺素症状

    1.缺氮:植株生长缓慢,个体矮小,分枝、分蘖少;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褪淡,老叶早衰且易脱落;茎叶常带有红色或紫红色;根系细长,总根量减少;花和果实均少,果实籽粒不饱满,成熟提早,产量和品质下降。

    2.缺磷:植株生长缓慢,株型矮小,分枝、分蘖减速少叶色暗绿且无光泽,籽粒和。

    3.缺钾:中下部叶片,尤其是老叶,叶尖、叶缘失绿黄化,进而变褐或出现褐斑,严重时叶缘焦枯、卷曲。植株矮小,结实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

    4.缺钙:新叶叶尖、叶缘黄化,窄小畸形成粘连状,展开受阻,叶脉皱褶,叶肉组织残缺不全并伴有焦边;顶芽黄化甚至枯死;根尖坏死,根系细弱,根毛发育停滞,伸展不良;果实顶端保持绿色,形成网纹(双子叶植物)或条纹(单子叶植物)花叶,失绿部分还可能出现淡红色或紫红色及红褐色斑点。

    5.缺硫:幼芽生长受抑、黄化,新叶失绿呈亮黄色,一般不坏死。中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褪淡发黄,有时可出现紫红色。

    6.缺铁:叶绿素合成受阻,出现失绿症。表现为新生叶叶肉组织褪绿黄化或黄白化,叶脉残留绿色双子叶植物形成网状花纹,单子叶植物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7.缺硼:根系生长受抑粗短而不平;茎尖死亡枝条簇;叶片皱缩,叶柄及茎开裂,粗糙脆硬易折。

    8.缺锰:新生叶失绿并伴有褐色坏死斑点,褪绿程度较缺铁轻,伴纹色度不均匀,界线不及缺铁清晰;叶片变薄易呈下披状。

    9.缺铜:叶片畸形,并出现失绿黄化症状,易枯死;生殖生长受阻,种子发育不良或不实。

    10.缺锌:植株矮小,叶片的伸长生长受抑;叶片失绿黄化,有的可转变为红褐色;严重时叶尖发红枯萎。缺锌持续到生育中后期,生殖生长受阻,减产显著。

    11.缺钼:叶片脉间出现黄绿色斑点,叶缘萎蔫干枯,上卷成杯状。

    12.缺氯:叶片发黄、枯焦并提早脱落,根尖死亡,严重时整枯死。

    二、防治方法

    农作物缺素症也叫生理病害,是营养不均衡引起的。这种病害不能用农药防治,而要通过补育均衡的营养来防治。缺素症的许多表现症状与病菌性病害有相似之处,农民朋友一定要分清楚,对症下药,不能见有毛病就下药,这样不但治不好,还会耽误农时,造成农药浪费,增加成本,污染环境。针对有缺素症的作物应及早进行叶面肥的喷施,是最省工、省本、见效快、效果好方法。在合理施用氮、磷、钾的同时用优质叶面肥进行喷施、拌种、浸种或灌根,或结合病虫害防治[3],在打农药时将叶面肥和酸性农药一起喷施,即可有效预防农作物的各种缺素症,同时还能提高农药的药效,增强农药的杀虫治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修堂,农作物缺素症状的防治法[J].农业致富之友,1998(8):28

    [2]吕翠芳,潘志梅.作物缺素症状及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4(4):22

    [3]程玉飞.作物叶面施肥应注意哪些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5(9):37

    推荐访问:农作物 症状 防治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