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新世纪以来湖南祁剧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3-07-14 19:2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在湖南祁剧的学理研究、祁剧传统经典剧目的研究、祁剧的现代化走向研 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可以看到祁剧的研究文章虽 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它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祁剧研究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有待学术界进一步发掘。

    关键词:湖南;祁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1-0069-04

    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是湖南地区现存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在湖南省现有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传播范围是最广的。它不仅广泛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在粤、桂、赣、闽、滇、黔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流传。新中国成立之后,祁剧多次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演出。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1]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祁剧榜上有名。虽然祁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祁剧的研究目前还很不够。祁剧传统剧目失传严重,现代剧目创作艰难,如何保护并传承祁剧仍然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振兴祁剧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笔者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对祁剧研究的资料,并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考察已有成果和不足,以便为更有效地展开祁剧艺术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21世纪以来祁剧研究现状分析

    新世纪以来,祁剧的研究还是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从CNKI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现,有关祁剧的研究有如下成果:属于祁剧研究范畴的论文5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中有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四篇,它们分别是:陈明的《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2006年)、廖松清的《祁剧弹腔北路研究》(2007年)、刘新艳的《祁剧高腔音乐与表演探析》(2009年)、蔡姣的《祁剧弹腔南路的调查与研究》(2011年);学术专著2部:欧阳友徽的《中国祁剧》(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欧阳友徽《永州祁剧》(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学术论文集1部:《祁剧研究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学术资料集1部:《祁阳祁剧》(《祁阳文史》第十六辑,2004年);高等学校校内立项课题1个:2009年湖南科技学院立项课题“现代化视野下祁剧的传承模式研究”。就这些研究成果而言,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论题:

    (一)湖南祁剧的学理研究

    1.关于湖南祁剧的起源。传统的看法是认为祁剧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李京玉通过考察和研究,用较丰富的史料证实祁剧起源于宋,将以前认为的祁剧的500多年历史增加了300多年。[2]欧阳友徽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他认为祁剧应是“起于唐代,盛于宋代”。[3]这不能不说是有关湖南祁剧起源考证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2.关于祁剧的音乐研究。祁剧的音乐由高腔、昆腔、弹腔三个声腔组成。目前这方面研究文章有5篇。值得注意的是学者对祁剧音乐中的高腔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以往对于祁剧的高腔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源流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切入,而新世纪以来研究祁剧高腔论文则站在专业音乐的角度,从音乐的结构、表现形态和乐器应用等方面,并以具体的作品进行切入研究。张学旗通过对祁剧高腔的音乐特点进行论述,发现祁剧高腔和宗教确实有着密切关系。将祁剧高腔和佛教中所用一些乐器进行比较,得出了祁剧中所用的梆子来自于木鱼,而祁剧高腔中的小鼓跟佛教中的罄音高相同,寺庙中所用的大鼓、锣、钹等乐器与祁剧中的乐器可以互替的结论。[4]又如黄华丽将240支之多的祁剧高腔,从调式调性和相近的兄弟曲牌归类,将祁剧高腔曲牌划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四边静”类、“四朝元”类、“孝顺歌”类、“山坡羊”类、“汉腔”类、其他类、“杂曲”类。这样的分类提高了我们对祁剧的高腔曲牌认知。[5]

    (二)祁剧传统经典剧目的研究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众多的祁剧传统经典剧目中,《目连救母》可以说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所以会引起研究者如此偏爱,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祁剧的艺人们认为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

    在对《目连救母》的新世纪研究成果中,学者们的论文切入角度都挺有特点:

    1.从戏剧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切入。在康馨看来:祁剧目连戏形成了奇特的戏剧反馈。这主要表现在:目连戏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与现场观众犬牙交错式的相互反馈以及与日常生活中的非现场观众相互反馈。目连戏展示出了清晰、流畅的自然美,这使得观众情感卷入。在结语部分,他高度赞扬了目连戏的戏剧美学价值,“当今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戏剧实践家、理论家、美学家们努力实践、潜心研究的许多成果,在祁剧目连戏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6]

    2.探讨《目连救母》的传承演变情况。刘登雄认为:目连戏有着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剧院艺术的实践让它焕发生机。在保护祁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我们要坚持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时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7]

    3.以过往的目连戏为研究对象。如尹伯康的《一天一个名堂——唐可彩先生谈祁剧目连戏的演出》。他通过对祁剧老艺人唐可彩的采访,整理出了第一手资料,对读者观赏和研究者参考有着重要价值。对于唐可彩提供的目连戏资料的真实性,他认为:“唐可彩先生十二岁从舅父邓和贵学戏,习生角。在长期的舞台生活中,常与祁剧各行名角合作,深得诸家之长,成为高、昆、弹皆通、文武不挡、能编能改剧本的全才,祁剧界称他为‘饱学子弟’。他讲述祁剧七天目连戏的演出情况,是在1984年祁剧《目连传》录像演出之前,当然不会是受目连录像演出的影响,应该是过去祁剧目连戏演出的真实情况,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8]

    (三)祁剧的现代化走向研究

    对祁剧的现代化走向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祁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研究。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进程加速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祁剧只有面对现实,主动应对,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与时俱进,它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祁剧的创新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化走向中,祁剧确实发生着改变,需要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祁剧乐器的创新

    祁剧的表演离不开乐器,随着祁剧艺术的发展不断变革,如今的祁剧乐器也发生着变化。如蒋宝喜在《祁剧唢呐的应用和出新》中提到:“祁剧唢呐传统吹奏,口型包含到唢口,在吹奏大段曲牌时两腮凸鼓用循环气换气。按指时不提倡带指打音或少带指打音,要求音色浑厚、高亢、洪亮。第七孔(背孔)从不放开,因为第七孔音轻薄,所以宁让筒音偏高突出也不采用放开第七孔来代替筒音的高度。”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放开第七孔,筒音偏高,只有放开第7孔的吹奏方法,才能使筒音达到音准,与其他乐器演奏协调一致,韵律和谐。方法从不做第七孔。”[9]

    (2)祁剧传统剧目的创新

    除了乐器创新以外,祁剧的传统剧目也在继承中保持着创新。刘登雄在《推陈出新有出路——祁剧〈目连求母〉、〈梦蝶〉的继承和创新》中提到了自己作为祁剧艺术传承人,通过排演《目连救母》、《梦蝶》的艺术实践,获得很大收获,两剧在参加省艺术节时,分别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和田汉大奖,在总结心得感受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点:内容健康是首位,个性鲜明是重点。两剧演出的成功也使得他认识到:深层的人物心灵开拓才是传统剧目改编创新的灵魂。[10]

    (3)祁剧音乐的创新

    祁剧音乐也在进行着革新创造。李京芝在《祁剧音乐创新谈》中谈到:成功的祁剧音乐作品可以让你看到,它是在传统的光华中闪烁的一个亮点。成功的戏曲音乐作品必然是新与老的对立统一体,在他看来:祁剧传统戏音乐如板式、落音、调式等基本形态较固定,而许多新的创新剧目的唱词已打破格律,音乐创作中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者不必严守上下句、落音等传统格律,要研究观众心理、祁剧的发展,不能拒绝青年观众。[11]

    诚然,尽管祁剧的确在发展和创新,不过一些学者觉得创新力度还应更大一些。马卫国在《祁剧音乐改革重在创新》中,提出了要狠狠抓住作曲、演唱、伴奏三个环节,旋律新,唱法新,伴奏新。[12]

    2.祁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

    根据祁剧目前表现出来的特性,我们可以探索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让祁剧与文化产业挂钩并产生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祁剧文化产业

    将有着地方特色的祁剧产业化,应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方面,衡阳市祁剧团已经着手进行了探索。徐湘红在对实现祁剧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后,得出了实现祁剧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在发展观念上,突破思维的瓶颈,实现跨越式转变;在发展战略上,突出祁剧的特色,体现优势化品牌;在发展策略上,凸现定位的准确,彰显可行性远景。[13]

    (2)探求现代化视野下祁剧的传承模式策略

    在李伟看来,具体的策略可以有:政府加大对祁剧传承的扶持力度;壮大民间祁剧传承的力量;强调创新对祁剧传承的重要作用;利用现代化媒体扩大祁剧传播;发挥学校在传承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打造祁剧精品,助推祁剧传承;借助旅游平台,积极传承祁剧。[14]应该说,这七种策略能够比较好地帮助祁剧找到在现实中的生长点,而不是自我封闭式地去传承。

    二、祁剧研究未来发展前瞻

    21世纪以来,对于祁剧研究还是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不过,这相对于祁剧本身的博大精深而言,还是显得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队伍较少,不适应祁剧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者的研究还是各自为战,研究集中在“点”方面的认识,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因而不能连成“线”,更谈不上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以传统的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两种方法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鉴于湖南祁剧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是在学理研究方面。对于祁剧的学理研究还有待提高。我们要在对祁剧本体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祁剧文化的源流及与其他剧种的比较研究。就本省而言,我们可以从祁剧的剧本、演出形态和音乐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来进行纵深的突破。至于在外省,我们也可以对祁剧与粤剧、桂剧、汉剧等地方剧种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如果能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能将祁剧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二是在研究队伍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目前还没有哪个市、县建立了祁剧研究中心。笔者认为研究中心对于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有着祁剧资源的地方政府应该要重视,并适时建立起本区域的祁剧研究中心。

    三是在研究理论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神话学以及人类学等知识对祁剧继续展开研究,并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总结

    四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应该还是要在运用传统的历史和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元化。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研究者可以利用高校的学科资源,展开跨学科研究,多考虑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祁剧在地方高校的传承研究确实很有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把祁剧作为地方传统剧种融入到高校的文化课和艺术课教学之中去。

    五是在研究领域上。祁剧现代化走向是值得始终关注的问题。祁剧的表演可以和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经常进行表演。通过不断开辟演出市场,来推广祁剧,提高其知名度。同时筹措相应的活动经费来保证祁剧的传承和发展。

    六是在学术研究上。除了需要省艺术研究机构和省高校对祁剧研究予以协助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上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湖南科技学院近几年来在祁剧研究上的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在今后还可以继续将研究范围扩大。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研究的重点仍在于唤醒爱好祁剧民众的文化自觉。就拿笔者来说,虽然身处南粤之地,但是自小观看祁剧,祁剧对于我这个祁阳人来说,她的印记从来就不曾磨灭。我相信和我一样爱好祁剧的人还有很多,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到祁剧,都将感到骄傲和充实。

    总之,祁剧研究是一项值得深入和丰富的学术工程。我们相信,只要祁剧研究者能明确使命,努力从事文化实践,未来的祁剧研究必然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3]欧阳友徽.祁剧起源于何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 :190—197.

    [2]李京玉.祁剧起源考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221—222.

    [4]张学旗.简论祁剧高腔[J].科技信息,2009,(32) :276—278.

    [5]黄华丽.祁剧高腔曲牌与声腔初探[J].黄河之声,2009,(20) :74—77.

    [6]康馨.祁剧目连戏审美漫议[J]. 理论与创作,2005,(2) :104 -108.

    [7]刘登雄.祁剧目连戏的传承发展[J].艺海,2007,(3) :148.

    [8]尹伯康.一天一个名堂——唐可彩先生谈祁剧目连戏的演出[J].艺海,2007,(5) : 31-32.

    [9]蒋宝喜.祁剧唢呐的应用和出新[J].戏剧春秋,2000,(3) : 26—29.

    [10]刘登雄.推陈出新有出路——祁剧《目连救母》、《梦蝶》的继承和创新[J].艺海,2010,(2) : 26—28.

    [11]李京芝.祁剧音乐创新谈[J].艺海,2010,(6) :162.

    [12]马卫国.祁剧音乐改革重在创新[J].艺海,2009,(6) :60.

    [13]徐湘红. 打造祁剧文化产业精品 为文化强市做贡献——衡阳祁剧团并红旗影剧院发展地方特色戏剧的思路[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2) :140—141.

    [14]李伟.现代化视野下祁剧的传承探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2) :76—79.

    推荐访问:新世纪 湖南 综述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