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时间:2023-07-15 17:2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谚语是人类珍贵的口头传统文化遗产,农业谚语是人类农业智慧的具体表现。壮、泰语农业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耕技术和农耕习俗,折射了两个民族农耕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利用农业谚语解读壮泰民族的农耕文化特征及其内涵,是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的新视角、新思路。

    【关键词】农业谚语;壮泰民族;农耕文化;农耕技术;农耕习俗

    【作 者】周艳鲜,百色学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082-007

    一、前 言

    谚语是运用隐喻手法,采用固定、便于记忆的结构来反映智慧、真理、道德与传统观念,被代代相传下来的短小精炼而众所周知的语句。[1 ]4它是口头传统的一种主要类型,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浩如烟海的谚语宝库中,农业谚语是最为丰富的。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古代农书中记载有大量的农谚,例如,北魏的《齐民要术》中有“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汉代的《田家五行》中有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等等。人类先民在长年累月的农业劳作中经过反复实践验证,获取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与知识,摸索出了农业生产的种种规律,然后把这些都浓缩到形象、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去,由此创造了丰富的农业谚语。

    壮、泰民族是古老的农业民族,他们的先民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形成了以稻作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农耕文明。覃圣敏提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稻作文化,这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大共同点。[2 ]黄凤祥、徐杰舜认为,壮族先民创造的稻作文化对泰国泰族和东南亚其他一些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壮泰族群千百年来保持了共同的稻作文化形态,成为其他各种文化现象同质化的根源。[3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用不同学科方法、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的亲缘性、同源性和本质上的差异性。那么,农业谚语能否折射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能否反映两个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渊源关系?

    韦达论述了壮族谚语蕴含的人生经验,将农业谚语称为“壮族农业发展的教科书”[4 ],蒙元耀认为壮族熟语“取材于壮乡的生活实际,反映壮家人的生活本色” [5 ] 9,泰国学者(乌顿潘·阿曼吞)主编的(《泰国谚语精编》)(2013)阐述了农业谚语的来源及文化背景,[6 ](斯瓦潘·派林)编著的(《俗语分类》)(2008)对农业谚语进行归类解释 [7 ]。但文献阅览显示,目前,针对壮泰农谚的专题研究非常有限,关于两者的比较研究几乎没有。作为壮、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研究的重要语料,壮、泰语农业谚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本研究解读壮、泰语农业谚语中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并对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进一步探究两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二、农业谚语中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特征

    梁庭望认为,“水稻人工栽培法发明以后,逐渐主宰了越人先人及其后裔的整个生活,在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饮食结构、语言文学、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民族性格等方面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绵延至今。”[8 ]

    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壮、泰民族传统农耕社会的总体面貌与基本特征,本文从农业生活、农业结构、农业技术与农耕习俗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生活

    覃乃昌提出,在“那”文化圈生活的主要是壮侗语族群,包括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其主要文化特征是以稻作为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模式 [9 ]40-47。以下两组谚语反映了壮、泰民族相似的农业生活形态和共同的生产习俗。

    1. 壮族的传统农业生活

    (1)Bak saeh hong guh bonj,maenz aeu gwn guh mbwn.百业农为主,民以食为天。

    (2)Fouz hong mbouj onj,fouz haeux mbouj an,fouz buenq mbouj fouq.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无商不富。

    (3)Guhhong mbouj liz gyaeuj naz,canghbuenq mbouj liz hangzdaeuz.农夫不离田头,商人不离行头。

    (4)Mbouj ndaem naz,mbouj ndaem reih,youq lawz miz haeux hau gwn.不种田,不种地,哪有米饭吃。

    (5)Hong naz beij mingh raez.农活比命长。

    (6)Gaj mou hwnj hangz,ndaem naz nab liengz.杀猪上行,种田纳粮。

    壮族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壮族“据‘那’(田)而作,随‘那’(田)而居,依‘那’(田)而食”,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世世代代过着自耕自食、自给自足、勤劳节俭的农耕生活。壮语谚语Laeng mbanj miz dah,naj ranz miz naz(村后有河,屋前有田)生动描写了壮族农家的田园风光与人居环境,反映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追求。以上谚语中,第(1)(2)(3)(4)反映了壮族以农为主、以稻作为生的传统农业社会形态,第(5)是壮族传统农业生活的生动写照,第(6)记录了历史上封建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种官田”“纳官粮”的赋税政策。

    2. 泰族的传统农业生活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泰族的传统产业。据兰甘亨大帝纪念碑碑文记载,泰族从公元1237年(佛历1780年)素可泰建立国家开始,农业便逐渐成为泰族主要的经济生活来源。[10 ]1261第(7)将农业比作国家的脊梁,说明其在国家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8)(9)描绘了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第(10)描写了泰人以土地为生的农业生活;第(11)(12)反映了泰人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形态,前句揭露了泰国封建王朝统治下劳动者受到剥削与压制的社会共性,后句源自一个关于勤劳的老农民用“分身术”提高种田效率的古代故事。

    推荐访问:农耕 谚语 传统 民族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