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日本反战影像今与昔

    时间:2023-07-16 09:3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的态度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令人遗憾。

    今年,日本TBS电视台“终战特别企划”推出了2集日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在中国备受追捧和热议。操着日语的八路口吐“我们是共产党,我们的使命是给世界带来和平,诸位虽然是日本人,但也是帝国主义的牺牲品,是我们解放的对象”等高大上的台词,令网民感到非常新鲜。剧中的日本人好坏不一,感觉比咱们的抗日神剧真实可信。

    谁也不傻,让皇军及其看护妇洗心革面加入红色阵营并非《红十字》里表现的那样简单。共产党的军队讲究人格平等、爱兵如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处罚手下将领都要取得士兵委员会的同意,与日本等级森严、动辄破口大骂、拳打脚踢的军营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位老八路回忆,一个死硬的皇军曾被转化成八路的拼命三郎,反扫荡突围抱着机枪猛打猛冲。八路首先把他当作一具血肉之躯来尊重,让他从灵魂深处发生改变。

    反战影像从战时已经开拍

    说到日本的反战影像,最有意思的是,在日本电影界声望超越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的大导演木下惠介,1944年受日本军部委托拍摄战争宣传片《陆军》,居然打着膏药旗反皇军,拍了许多母亲流泪送子参战的长镜头,全程放送军国的无耻和平民的悲凄。日本军部被影片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反战内核弄得哭笑不得,遂禁止导演拍片。

    战后的日本共产党、左翼拍摄了大量反战、反武士道影片,艺术品质以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1959,共6部)、《切腹》(1962)、《夺命剑》(1967)为最;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1953),市川昆的《缅甸的竖琴》(1956)、《野火》(1959),冈本喜八的《斩》(1968)、《肉弹》(1968)和筱田正浩的《枪圣权三》(1986)亦令人激赏。

    战争的巨创、战败的耻辱,使得昔日国民引以为傲的皇军成了过街老鼠。黑泽明的经典《野良犬》(1949),将战后退伍兵如同丧家野犬备受歧视的凄惶表现得非常到位。

    而木下惠介终于得以在1954年的作品《二十四只眼睛》里放开了手脚:大和女神高峰秀子演绎的师生情、爱情、乡情,以及12个孩子的同窗情动人心弦,反衬出军国特务统治和战争的罪恶,手法平实、高妙,尽显大师底蕴。

    1950年代,日本最优秀的左派大导小林正树捧出了批判军国的不朽大作《人间的条件》:影片对皇军极为厌恶,对中国劳工深表同情,荒野里劳工饿极抢食、日军斩杀劳工和日本好人引发暴动的场面非常震撼;日军残酷、野蛮的军营文化令人作呕,新兵走投无路跑到洗手间开枪自杀的场景,后来被库布里克的反战经典《全金属外壳》(1987)引用致敬。

    1962年,冷入骨髓的《切腹》横空出世,小林正树算是挖了军国主义、武士道的祖坟。影片通过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一家的悲惨遭遇,戳穿切腹这一神圣仪式和武士道的虚伪、无情;津云豪情盖天“吾与汝皆亡”的凌厉杀阵,捣毁武士家族供奉的充满象征意味的先祖盔甲,是对武士道进行真正的“切腹”。

    企图两面讨好的遗憾近作

    1970年,日本共产党人山本萨夫的红色经典《战争与人》,艺术品质有待提高,但赞美中共抗日勇士,批判军国主义的态度异常坚决、鲜明,轰动日本,也因此屡获大奖。

    “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1977年的《人证》伴随主题曲《草帽歌》风靡中国,美军大兵轮奸日本少女,战争创伤延续到下一代身上,日本民众经受的战争苦难触目惊心。但编导对战争的策源地日本毫无批判,未免失之公允。

    2001年日本导演松井稔拍摄的纪录片《日本鬼子:日中15年战争·原皇军士兵的告白》轰动国际影坛,14名年过八旬的日军老兵面对镜头回忆自己犯下的战争罪行:“我们见了房子就点火烧,见了人就开枪杀,见了人群就用机枪扫”,“见东西不抢,见女人不上,见人不杀,在部队里你就一边去了”。

    无独有偶,NHK制作的《太平洋战争纪实》(1993)、《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2011)以史为鉴,对二战日本的战略软肋、外交策略、媒体狂热、军人干政、战术原则进行了深刻反思,从技术上雄辩地论证了日本为何开战、因何战败,体现了大和民族善于细化问题、分析问题的优点,也显露了岛国缺乏宏观视野的局限。

    近年来,日本战争片《男人们的大和》(2005)、《永远的零》(2013)、《起风了》(2013)技术上进步显著,但思想性和艺术性没一部端得上台面,这些片子试图两面讨好,反战、热爱生命、珍惜家庭、无所畏惧,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发射四不像的催泪弹,像《人间的条件》、《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那种水准的影片,迄今未见。

    总感觉,日本电影黄金一代过后,似乎是对“自虐”史观的反弹,新世纪日本战争影像的态度日趋暧昧,强调战争受害和非战意识,淡化战争加害和反省,令人遗憾。

    如今,在安倍内阁执意修改和平宪法的当下,《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正面表现八路军,反战态度激烈。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为观众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别有意味的窗口,实在是难能可贵。

    纪录片《四万万人民》(1939年)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上世纪30年代末,多位国外纪录片导演来华摄制影片,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伊文思。1938年4月初,抵达中国不久,伊文思和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便躲在小树林里,拍摄了“台儿庄战役”,那是值得庆贺的第一场正面击溃日军的胜利。《四万万人民》成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并且起到了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

    《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年)

    导演:默夫云·莱罗依

    1942年,75000名美军将士在巴坦半岛向日军投降后,80名美国空军志愿者驾驶16架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闪电空袭日本东京、横滨等城市,然后飞往中国衢州……结果,15架轰炸机迫降或坠毁在中国浙江等地,中国抗日军民冒死救助美国英雄。电影演绎了机组成员的特训生活、冒险经历和获救过程。是少有的表现美中同盟关系的美国电影,曾获奥斯卡奖最佳特殊效果奖。

    《龙种》(1944年)

    导演:哈罗德·S.巴奎特、杰克·康威

    米高梅公司根据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由美国人扮演中国农民,全片讲述英文对白,甚至演唱了英文版的《义勇军进行曲》,女主角是凯瑟琳·赫本,表现年轻而勇敢的女民兵唐洁,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此片获得了1945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摄影两项提名。

    《刘福客栈》(1958年)

    导演: 马克·罗布森

    这个故事源于真人真事。英格丽·褒曼扮演一个来中国传教的英国女佣葛拉蒂,此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葛便带领百名孤儿上路,经过跋山涉水千难万险,终于将孤儿们带到了西安,完成了一般人视为不可能的巨举,并开办了一所客栈,为传教以及收养的孤儿的生活问题筹集经费。该影片以“最能促进国际间的了解”获得第十六届美国电影金球奖。

    《太阳帝国》(1987年)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41年的上海,中国抗日战争已经历时四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英美加入战局,上海外租界的西方人的生活也经历了巨大的动荡,11岁的Jamie就是其中之一。在逃难的途中,Jamie和父母走失,他遇到美国人贝希和弗兰克,差点被他们卖掉,三人辗转到了闸北集中营。在集中营,Jamie明白了战争的残酷。

    纪录片《南京》(2007年)

    导演:比尔·古登泰格、丹·斯塔曼

    影片采访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的外国传教士、医生、记者,幸存的中国人,以及参加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收集了珍贵的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真实再现了1937年日本军队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种种暴行,客观地告诉世界:历史不容隐瞒和更改,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

    《黄石的孩子》(2008年)

    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潜入了南京,打算把日军在当地的暴行公之于世。可是他被日军发现了,在即将被斩头之际,被一名中国游击队员陈汉生(周润发饰)救起。何克辗转到了黄石,与60多名孤儿一起居住。战争的步伐也逐渐逼近,何克与汉生决定带着60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

    《拉贝日记》(2009年)

    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

    1937年,在中国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商人拉贝与妻子多拉准备回国。此时日军开始轰炸南京城,恐慌的居民四处逃散,拉贝毅然打开公司大门,收留中国员工及其他难民。南京城的外国传教士、医生、商人们,商议在南京建立一个“南京国际安全区”来保障无辜百姓的安全,拉贝被推举为主席。(整理:阙    政)

    推荐访问:反战 日本 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