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提高小学品德学科史地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07-16 10:5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新范式,努力提高小学品德学科史地类课程教学质量。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确定先学目标,把握学生基本认知视——铺垫知识的基石;二是围绕先学任务,运用课程结合真实生活——实现知识的有效;三是调整后教方法,调动兴趣结合探索模式——突破知识的瓶颈;四是巧用后教评价,深挖教学细节生成亮点——生成知识的反射;五是合理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堂知识——积累、促进的知识的发展。

    【关键词】先学后教;史地类课程;教学质量

    一、确定先学目标,把握学生基本认知观——铺垫知识的基石

    先学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最充分显示的阶段,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新课开始,教师要将学习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同时出示思考题,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自学。展示目标及思考题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一般采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发目标纸及思考题卡片、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展示等。一节课应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由于目标和问题明确,学生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精力也得到了科学分配,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教师要认真进行自学指导,即从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自学要求,包括:如何看书、练习的内容、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教师要重点指导学法,我们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金子,而是点金术,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目前,学生方法存在单一、被动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先学内容选择和预学案设计时,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从他们所熟悉的内容出发,以辐射的方式,带领孩子一步步走向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预学案中,老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转化为知识点,如此才能找准了孩子的认知起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为正式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定下了成功的基调。

    我们在探究中,摸索和归纳了如下有价值的先学学法:一是自读理解课本或材料,围绕目标逐个地解决问题。二是提出疑问(质疑),发现问题,便是进步。三是同桌或前后讨论疑难。四是学会做“记号”。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动笔的习惯。通过经常训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探索新知的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不能袖手旁观,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除了注意端正学生的态度之外,还要进行仔细调查,重点了解中下生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板演、提问等形式检测学生的自学的效果。通过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暴露学习中的问题特别是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和备课作准备,使“后教”有针对性和条理性。

    二、围绕先学任务,运用课程结合真实生活——实现知识的有效

    鲁洁教授指出:品德课教学要实现归宿性回归。品德课中的历史地理教学最终也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把通过教材学习所得的历史地理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历史是过去到现在的延续,地理是学生未知与已知的相交。只有让教学的内容与话题贴近现实,才能实现时代感与教材的交融;只有准确把握历史地理与今天生活的交点,品德课中的教学才会富有生活魅力和现实价值。

    1.与儿童生活对接

    为了激发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设计先学内容和预学案时,要尽量做到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从孩子的原认知出发,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回归生活;要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把教学内容与儿童生活对接,激活儿童自己的亲身体验,实现教材与现实对接,让学生“品”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地理某些课时,要在先学与后教的内容选择中,让课堂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日常活动结合起来,切合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生活,让地理更有趣;地理,让生活更美好!

    2.与时事资源对接

    在涉及历史题材时,可以在先学和后教中及时补充时事。历史尽管已经逝去,但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时事的引入而丰满灵动起来,就像刚刚在眼前发生一样。历史题材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现实,加强历史与时事的相互渗透,赋予历史旺盛的生命力和妊烈的时代感。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应留意时事,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与现实并不远,今天就是明天的昨天,今天发生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适当渗透时事,既可以培养学生从时事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思考历史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无处不在,从而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3.与本土资源对接

    品德教材虽兼顾了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教材的所有内容不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地理类题材的课文。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与学生生活较近的本土化资源作为对接点补充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挖掘本土生活资源,努力在品德学科地理教学中拓展德育空间,使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加厚重和饱满。

    品德课程中,将史地题材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贴近生活实际,会让课堂教学多一些生活的色彩。

    三、调整后教方法,调动兴趣结合探索模式——突破知识的瓶颈

    “先学后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问题教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教”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教的内容上只教学生不会的地方。二是教的要求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师的教不是就题讲题,而是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会灵活运用。三是教的方法上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引导会讲的学生讲,教师给予肯定或者更正。四是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向权威挑战。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课题组在实践摸索中归纳为以下三种模式:

    1.活动型教学

    对于有相关故事链接的,可以首先在先学阶段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2.实践体验型教学

    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3.综合学习型教学

    涉及到许多有关史地等常识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在后教中,仍然需要不断调动在先学中的学习兴趣,特别对于历史地理类知识,兴趣是知识记忆和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它在品德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兴趣的缺失就意味着人文追求的放弃。主要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方法:

    (1)拼一拼。拼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教学地理类课文,教师顺势开展了玩拼图的教学在玩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就让认知目标顺利达成了。

    (2)演一演。中低段的小学生表演欲望强烈。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演一演。特别是一些历史类的课文,通过表演,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必然对于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题组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世界真奇妙》一课,在阱到各国的礼仪时,把一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人;另一半同学扮演游客,在出访不同国家的过程中,行不同的见面礼,如:握手礼、合掌礼、拥抱礼、碰鼻礼等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了世界之奇妙。

    (3)赛一赛。小学生好胜心强,通过赛一赛的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等多种比赛的方式进行。课题组在教学浙教版《我们的地球》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老师巧妙利用竞赛作为突破口:①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研究研究它们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②请同学们自学书上内容,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问题:地球上最大的洲是(),最小的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洋是(),最小的洋是()。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真实的数据,有选择的竞答,直观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整体感知了洲洋交错分布的美。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点面结合,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

    四、巧用后教评价,深挖教学细节生成亮点——生成知识的反射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指出:“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历史细节是具体、形象、生动的,更是典型的,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使陌生的过去鲜活起来,从而拨动人的心弦,启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更多的思考。

    在历史和地理中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风景特点,更有着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由于小学品德教材中里地理、历史题材课文篇幅有限,学生所学的是必须是精心提炼的历史与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再现历史中的真实情景,让组成历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细节融入课堂教学,以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这样创造的课堂上,生成教育资源巧妙捕捉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中,由于资源有机整合,会产生许多灵动的教育契机,能巧妙捕捉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吸收。如在教学浙教版《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认识祖国最东边的行政区和最西边的行政区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出示本校的作息时间表和新疆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当学生看到自己是上午8:00到校,而新疆的小朋友是10:10到校时,不禁发出了感叹:“他们真舒服,可以这么迟上学!”面对这样的质疑,老师没有因为学生脱离教学目标而叫停,而是顺势引导:“是这样吗?让我们上上网,欣赏一下早上八点钟两地不同的风光吧。”通过百度的图片搜索,两张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张是浙江早上八点忙碌的上班上学图,一张是新疆地区早上八点晨曦微露图。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新疆的小朋友舒服,是时差导致两地上学时间不同。如此,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幅员的辽阔。案例中,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认识上的分歧这一动态生成,运用教学机智,借助便利的信息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组,经过巧妙的“穿针引线”,使教学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五、合理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堂知识——积累、促进的知识的发展

    根据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的速度是由快转慢。品德课学科本身的特点,要求师生重视记忆。及时巩固复习所学的知识,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内外进行作业练习。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5分钟左右,巩固练习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作为作业主要的类型分为,当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在“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保证学生练的内容。就是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死记硬背、死抄。二是保证作业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三是保证练的形式,是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的按时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只注意纠正不良习惯。这样,高强度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强的意志、紧张快节奏的习惯等等。四是训练过程中,教师进行行间巡视,视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五是训练结束后,可让学生先互阅,作出评价,并且将评价结果汇集到老师处,以便教师获取达标信息。

    除了当堂作业以外,还有课后作业,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分为三类:

    (1)书面作业。对于本课所学进行最基本的抄录,并要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一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增加这类作业。老师下发作业纸,便于检测和反馈。或者直接利用书本,作为练习的空间,综合利用。

    (2)口头作业。根据所授教材的不同,可以安排一定的口头作业,直接通过背诵等方式。对于有关记忆性比较的知识内容,可以安排这一类作业,指定时间和内容,进行作业,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检查和反馈。

    (3)实践作业。对于可以或者必须是通过实践操作完成的内容,布置实践作业。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外进行适当的拓展,对课堂教学能起到极大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开展各种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把学生带到农田、村庄、河边等,让学生学有兴趣,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通过先学后教提高史地类题材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类课文的教学是小学高年级品德教学的重难点,也是每个中国小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握学生的生活原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焦点,捕捉教学的生成亮点,以生为本,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读懂地理、感悟人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3]以学定教——凸显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韦国锋

    推荐访问:品德 教学质量 学科 实践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