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思品与社会学科“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架构与实践

    时间:2023-07-16 12:0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为中心”,所谓学为中心即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即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思想,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与行为。浙江省教育厅于2011年启动了“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其核心思想就是“聚焦课堂教学,变革教学方式”。同样,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改革与实践,并在2012年成立了各学科的教学新范式研究指导小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大面积、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大规模提高教学效果的比较典型而稳定的教学程序的综合”。基于这样的概念,笔者以为,萧山区教研室提出的教学新范式就是在“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可以大规模提高教学效果的、值得大面积推广的、比较典型而稳定的教学程序的综合。

    全国及浙江的典范杜郞口与昆铜等中学的课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让我们对课改也充满信心。但这些学校“一校一模”“一科一模”的课改模式,其不能体现各学科特质与各学科模块化知识特质,这是课改前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萧山区教研室提出了各学科“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的架构与实践。

    萧山区思想与社会学科的新范式课堂教学改革,从试点学校的“一校一模”到本学科的“一科多模”的实践,同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初中思品社会学科“一科多模”教学新范式架构与实践

    (一)模型架构

    在“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思品社会学科各模块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架构了以下学为中心、教学生学“一科多模”的课堂新范式,见图1。

    (一)实践解读

    下面以我们的实践为例对各模块范式作简单解读。

    1.思品模块: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自主预习,感受生活—互助合作,理解生活—巩固训练,学会生活

    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课程性质和理念,联系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无疑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质和追求。根据对学科特质的这一理解,我们构建了这样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范式。这一范式既符合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也符合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规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这是众多学科的共性做法,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则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又契合教学主题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中,教师用网络语言作自我介绍,很清新、简洁、自然,也很新潮、时尚,学生很感兴趣。

    (2)自主预习,感受生活。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脱离教材是一种资源浪费;现行教材内容的编排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体悟基本的概念、原理的,是学生学会生活的很好的学本;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总体是缺乏的,让学生先行自学教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生活感受,为进一步地探究容易引起烦恼和困惑的生活难题奠定基础。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安排了这一教学环节。

    (3)互助合作,理解生活。通过自主预习,感受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肯定还是肤浅的,需要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并在互动中通过合作和分享来扩展自己的经验,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学习过民主的生活。如在《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网的骄傲、网的悲伤、网的期盼三大主题板块来组织教学,每一板块的教学操作按组内讨论交流、组间展示评点两大环节展开,中间插入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特点充分呈现,从中学生对网络的利弊有了比原先更为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对生活中如何扬长避短利用好网络有了新的思路。

    (4)巩固训练,学会生活。在对生活已有相当水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多样、灵活、适切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关注实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及时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是颇为有有益的。故还要安排这一环节。

    2.地理模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预习,感知事实—合作研学,建立联系—引例思考,形成观念。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最终目的是认识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促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以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的品位和精神体验的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无论是地理学的概念还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地理学科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一要学生能感受与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及相互关系,二是在感受、体验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概念、规律的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于这样的、对学科特色的理解,我们提炼了以上地理模块的基本范式。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这一环节与前面提到的思品模块相同,但具体情景突出了地理性的特质,如区域景观图、区域地图、地理实物与模具、地理实验等等,通过将这些形象的、直观的、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理情景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课堂学习的兴趣。如在《气象万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爱斯基摩人与苏丹人的生活场景引出气温差异,通过热带雨林与沙漠景观图引出降水的差异,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感知气候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指标去描述其特征这样的规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拉近了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知识间的距离,引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引课也很自然。

    (2)自主预习,感知事实。地理学科的知识按性质分类有地理理论性知识与地理事实性知识,其中地理事实性知识(如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是学生可以直接从教材上感知学会的,本着“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的理念,所以我们安排了“自主预习,感知教材”这一环节。

    (3)合作研学,建立联系。地理学中的理论性知识(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相对学习层次要求较高,如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同化、地理原理的发现与接受、地理规律的归纳与应用等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经过大脑的一系列编码才能习得。这就要求在学习时安排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学习方式,通过生生、师生的相互沟通、交流,在观点的碰撞中来习得这些理论性知识。另外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了具有整体性的地理环境特征,所以我们设计与提炼了“合作研学,建立联系”这一学习环节。如在《气象万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初体验(归入哪类气候)—气候再判断(从特征、分布、典型城市等方面展示归类正确与否)—气候终决选(写出并展示判断依据,形成各气候特征描述与分布规律)”三个环节的小组合作研学,很好地突破了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让学生初步形成了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性这一地理规律。

    (4)引例思考,形成观念。前文中提到,地理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地理学科“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与“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安排了“引例思考,形成观念”这个最后学习环节。如在《气象万千》一课的教学中,最后教师出示爱斯基摩人与苏丹人两个生活场景,让学生从爱斯基摩人与苏丹人的衣着(人类生活)与气候(地理环境)的比较中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

    3.历史模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自主预习,感知教材—分理主线,合成体系—运用史料,培养思维

    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社会发生事件的记载及人类对这些事件的认识。历史是以时间、人物、社会制度等为线索而被记载下来的。历史基本线索就是历史的内在联系,会理会用历史基本线索,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项能力。历史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的思辨以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是非、美丑、善恶的识别与判断能力是历史课程教育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构了这样的历史模块的教学范式。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该环节与前面思品与地理模块相同,但情景主要为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小故事、反映历史事实的电影电视剧等,突出历史情景的史味。如在《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教学时,教师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宫》引入课堂,并通过“湖南卫视决定:启动《宫》之第二季《穿越秦朝》拍摄”引出关键人物——秦始皇。引课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2)自主预习,感知教材。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历史知识教学,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珠性,其史实的基本要素、发展过程、人物事迹等内容,基本属于识记类知识,通过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学习引导,学生是可以独立或合作自学完成的。如《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教学中学习任务一中的两个表格,其中表格一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就是因为表格一中的学习内容均为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在课本中都交代清楚了。因此,对于一些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既有利于了解基本的史实,为教学的深化打下基础,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培养学生的初步理解认识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可以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感知,识记历史基本知识,阅读教材插图、知识链接、课后阅读理解等,为对应教师的深化教学和概念解释做铺垫。实施这一教学环节可以通过自主阅读、习题引领、学生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3)分理主线,合成体系。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发展的线索规律和阶段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作为初学的学生是难以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叙述、分析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得以完成。这里面不仅有历史发展主线的归纳、发展规律的探索、阶段特征的概括,还有历史概念的解释、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以及人文意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师生的合作学习,整合分散的知识点,使之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判断和分析的方法与标准,最终为独立认知历史知识、评判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一环节除了教师专业性的讲述分析,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学案等,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

    (4)运用史料,培养思维。作为一门中考科目。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概念的认知、问题的把握、特征的分析等,是中考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的效益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归纳复习材料、解释图表信息、归纳阶段特征、辨析人物事件、探求历史规律的能力,使之在应对相应的问题解答时,有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减少在做题时出现思维的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相当的材料分析设计意识,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有关方法和材料、全面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变式迁移、独立做题、合作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实施。

    各模块按课堂学习活动可分为三种课型:情景式课型、破题式课型、对话式课型;各模块按教学内容程序可分为三种课型:新授课课型、复习课课型、讲评课课型。因为篇幅有限就不在此一一展开阐述,仅以思品模块情景式课型为例。

    这类课型主要的外显形式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由具体的情景作为引领,这些情景包括图片、视频、学生表演等等,但无论哪种情景形式,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学生在情景的引导下,围绕情景材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以九年级思品《灿烂的中华文化》施教为例,在引入时呈现的是“奥巴马登长城”的情景,目的是引出中华文化的课题,进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呈现教师登长城及“山海关旅游收入”等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以此情景为凭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呈现本人拍到的照片及网络上“脑残体”文字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讨论游客的这种行为及产生的后果,目的是教学如何继承和发扬广大中华文化。

    三、成效与反思

    (一)符合学习规律,提升综合学力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们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这个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即学生的获得与应用知识的过程,即学习,故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课堂只是注重了听觉与记忆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综合认知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培养了大量“只会记忆知识”的“高分低能”学生。而“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新范式课堂通过“独立先学、合作互学、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组织,实现了“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综合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符合学科特色,达成教育目的

    思品与社会学科由初中思想品德和初中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组成,“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是这两门课程的共同性质,“回归生活”、“贴近生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故我们的思品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实现“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学会生活;我们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小课堂如何走向大社会”,让学生学会做人。显然,以前思品与社会“教师讲,学生听”的“唯知识”的课堂只能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吸收者与接受者,而根本不会处理其所面对的社会大环境、个人直接遇到的学校生活小环境与家庭环境的种种关系,生活、生存能力得不到提升,我们的课程目标也就得不到实现。而“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思品与社会新范式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真正达成了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课程教育目的。

    (三)符合评价要求,促进教学有效

    随着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考试评价的考题为例,以往的考题往往是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命题则要求“不出带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色彩的题目,要重视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新范式课堂通过引入现实生活的问题情景案例,让学生从案例材料中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同样符合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从“一科多模”的角度出发,我们架构了思品与社会学科三个模块的教学新范式,并就每个模块按课堂活动与教学内容程序分别构建了三种课型,也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根据每个模块来架构不同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型,如地理模块中经纬网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各类知识如何架构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型等等,我们还缺少提炼与总结,这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

    推荐访问:范式 架构 学科 多模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