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德育“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的逆向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16 12:1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针对一般的教学设计,逆向教学设计有坚持成果导向、程序重构的特点。逆向设计德育“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大纲和学校育人目标,先设计预期的学习结果,再设计评估证据和主题教育活动。逆向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理解感恩的本质意义、并迁移到未来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恩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获得感恩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关 键 词 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感恩;逆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04-00-05

    美国课程学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合著的《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从一个新的视角,引导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设计思维,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对设计程序进行重构,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的理念和方法。这种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发展和深化学生的理解力,促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意义,并能迁移所学能力。就德育而言,它不失为一种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破解德育低效的难题。

    一、逆向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美国教育家威廉·斯派蒂在1980年代提出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论,认为所有的课程和教学决策都基于如何最好地促进预期的最终学习结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展示的学习结果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它对学生强调的是:在你开始航行之前,你必须知道旅程的最终目的地。[1]逆向教学设计的程序沿用了这一理论的导向策略,学习成果是第一步,接着是评估策略,然后是多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结果则构成了课程开发或课程设计的关键标准。

    逆向设计是相对于一般的教学設计而言的。一般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先设计与开展学习活动,而后再检测评估。而逆向教学设计是先确定学习成果和评估证据,再设计学习活动,具有坚持成果导向、程序重构的特点。

    同时,逆向教学设计强调对事物的理解,所有学习结果都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关于“理解”,逆向教学设计者提出了6个层面:①能解释(说明):对于现象、事实、资料等提出有系统的叙述,做出有联系的分析,并提出阐明性的举例或例证。②能阐明(诠释):讲述有意义的故事,对概念或事件能客观地揭示其意义。③能应用:将所学应用于新的、独特的真实的情境中,或未知的情境中。④能洞察(有观点):提出对事件、主题或情境的个人看法,并做出分析与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⑤能神入(有同理心):展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例如参与角色扮演、解读他人想法,以及分析、辩护他人行为等。⑥能自知:自我反思与评价,以及阐述反思后的新认识,克服天真或有偏见的想法。[2][3]

    逆向教学设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其成果导向特征正如我们用北斗星导航一样,先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能应用课程内容做什么;再设计证明实现学习目标的证据,学生的哪些实际表现能证明学习效果;最后设计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活动。其基本逻辑是:如果期望的学习结果是要学生……→那么,你需要证明学生有能力……→因此,学习活动必须……[4]

    二、“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的逆向教学设计

    不难看出,上述逆向教学设计的逻辑构成了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评估学习结果的证据、达成学习结果的学习活动。在此,我们以学校德育生活中常见的“感恩”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为例,尝试进行三阶段逆向教学设计。

    阶段一:设置预期的学习结果

    一般来说,预期的学习结果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迁移能力、理解下的思考、知识和技能)组成。其中,目标是教学指向,结果则是学习导向。上述“理解”的6个层面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基础,学习结果分别建立在相应的理解层面基础之上。

    1.预期的学习目标预期的学习目标源于学校德育目标。而学校德育目标的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学校的育人目标。

    “感恩”源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爱国”和“友善”;源自《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等目标;源自《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规定之“文明礼仪教育”“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内容;源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之“人文情怀”和“自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等素养。同时,也源自学校育人目标中的道德因素。

    由此,我们确定“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的预期学习目标是:(1)知道他人、社会、自然是自己生命中的感恩对象;(2)懂得爱心、善意与善行是施恩的本质;(3)掌握感恩的基本知识和技巧;(4)懂得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

    2.预期的学习结果:预期的学习结果自当是上述预期学习目标引领下的感恩的学习结果,包括学生能够在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后,将感恩行为成功迁移到主题活动之外的场景,理解感恩的本质意义,理解感恩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获得感恩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这些结果都贯穿了学生对“感恩”不同层面的理解。

    (1)预期的迁移:学生将能独立应用其学习成果,以便……

    ①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运用感恩的知识与技巧;②在不断反思中逐步提升自己对感恩本质的认识。

    (2)预期的理解:理解的事项:学生将理解……

    ①许多人受恩后,不仅报恩,还找机会帮助其他人;②许多人的感恩行为融洽了人与人的关系;③有些人施恩图报,让受恩人感觉不爽;④对“我们要感谢敌人”的观点,有人表示赞赏,也有人表示反对;⑤对有钱人的施恩,有人认为自己受恩是应该的,对此,有人提出批评;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值得感谢的人、事、物。

    主要问题:学生将持续思考……

    ①怎样才能使知恩图报成为一种普遍的亲社会行为?②感恩与社会和谐有关系吗?③施恩图报为什么不值得肯定?④如何辩证地看待“我们要感谢敌人”?⑤施惠与金钱有关系吗?⑥人的生命中能离开感恩吗,感恩的对象有哪些?

    (3)预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知道……

    ①常用的表示感恩的语言与行为;②感恩与情商密切相关;③感恩要体察到他人的爱心和善意;④大自然是我们重要的感恩对象。

    学生将有能力……

    ①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表达感恩之情;②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感恩的多元看法;③用向善思维去感悟他人的爱心和善意;④反思自己在感恩的言行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作为评估证据,评估指标要清晰明确。本阶段的评估证据必须对应阶段一的预期学习结果,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有相对应的评估证据。证据能证明学生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理解基础上的学习结果。

    学生通过以下证据显示他们真正理解……

    1.表现性任务。(1)社会调查——走访社区一些场所,询问或观察感恩和被感恩的经历,能体验感恩情感,激发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2)做志愿者——根据自身的特长,做志愿者后,能体会被感恩后的愉悦心情,思考感恩与社会和谐的关系;(3)能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2.其他证据。(1)能说出甲施惠于乙,乙施惠于丙……现象的本质及其意义;(2)对那些强行索取回报的人,能说出应该批评的理由;(3)能说出自己生命中值得感谢的他人、事、物并陈述理由;(4)能从感恩的角度说出感谢对手的理由;(5)能举例说出施恩与金钱之间是否有关系。

    3.自评与反馈。(1)以事实为准自我评价对父母是否有感恩行为;(2)同学相互评价各自的情商,判断情商对感恩语言和行为的影响。

    阶段三:確定合适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建立在学习目标和评估证据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时,我们要始终以学习目标和评估证据为参照。要思考哪些学习活动和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预期结果。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在其逆向教学设计中,列出了关键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以相应字母为每个活动编码:

    W=where  了解单元学习的方向和预期结果(what)

    H=Hook  把握(hook)学生情况和保持(hold)学生情趣

    E1=Equip  代表知识体验观点的探索

    R=Rethink/Revise  反思和修改

    E2=Evaluate  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应用进行自评、互评

    T=Tailored  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来设计作业和活动

    O=Organized组织教学使其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持续参与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依据上述活动编码,我们设计了如下“感恩”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1.歌曲:以《感恩的心》为背景音乐,大家齐唱,感染情绪,渲染气氛,开始感恩主题教育活动。WH

    2.听故事后讨论。听了下面的故事,说说感恩是什么?E1O

    孝顺儿捐肾救母:2004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3.做游戏思考。做完这个游戏,思考自己生命中值得感恩的人。HE1

    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按顺序写上①②③的序号,并要留白。请同学交流自己最想感谢的人。①为最想感谢的人,②次之,③再次之。为什么这样排序?如果依次把③②①擦掉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请同学们思考,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改变?

    4.在媒体上寻找一篇甲施恩于乙,乙施恩于丙……知恩图报的故事与同学交流后,发表自己的观点。E2

    5.在媒体上寻找一篇报道:某人拾取别人遗物藏匿,后被发现要求归还失主时,提出付好处费才归还的要求。就此事与同学交流后发表自己的观点。E2

    6.用一首古诗配画,并说明感恩的对象。比如用“悯农”诗配一张农民在稻田中劳作的图画。说明我们要感恩的对象是农民和使粮食生长的大自然。然后自评和他评,看看语言是否得体,不得体则修改。TR

    7.班会探究:“情商影响了我们感恩吗?”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交流,要求联系自己的情商实际,有观点有事例,得出情商是否影响感恩的结论。发言后,其他同学有反馈。E2

    8.举行“了解父母,才能更好感恩”主题班会。班会前,请家长填写表格,包括喜爱的食品、业余爱好、偶像、身体状况等信息,微信传给班主任。班会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对父母的具体感恩行为,同时,班主任将学生父母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善待父母。TR

    9.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人物均有表示感谢的语言和动作。请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就人物的语言是否得体,动作是否得当做评判。所有同学可以就表演者和老师的评判发表自己的观点。RE2

    10.社会调查——走访在社区健身场地锻炼身体的居民,询问他们感恩或被感恩的经历,就感恩形成亲社会现象写一篇调查报告。E1

    11.做志愿者,学习感恩的语言和行为。根据自身的特长,利用周日走进敬老院服务。回校后,回忆老人感谢自己后的心情,然后在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领悟感恩言行有利于心情愉悦,体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社会和谐的精妙。E1R

    12.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用得体的语言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T

    13.从感恩的角度讨论我国企业中兴通讯面对美国的所谓“制裁”,除了反对外,还能感谢制裁,激励了我们奋起直追的斗志吗?E1O

    14.班会讨论:有同学说,他很羡慕马云感恩于社会,花很多钱做了许多善事,感叹自己现在还是学生,没什么钱,对感恩的事是有心无力。对此,你有什么想法?E1R

    15.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过程以及成立后的革命活动,结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写一篇体会文章,然后在全班交流。

    以上系列活动共8课时,体现学生感恩概念的形成、内化、外化过程,也是落实理解6个层面的过程。具体安排是:第一课时活动1—3是形成感恩概念的初步阶段,属于理解的“能解释”层面。第二课时活动4—5是感恩概念形成的巩固阶段,属于“能阐明”层面。第三课时活动6—7是内化感恩概念的初步阶段,属于“能洞察”层面。第四课时活动8是对感恩概念内化的巩固阶段,属于“有同理心”层面。第五课时活动9是对感恩概念外化的初步阶段,属于理解的“能应用”层面。第六课时活动10—11是对感恩外化的巩固阶段,属于“能应用”和“能自知”层面。第七课时活动12—14是对第六课时的进一步巩固。第八课时活动15是对感恩概念升华阶段,是理解6个层面的综合运用。当然,以上活动中学生对感恩概念的形成、内化和外化,以及属于理解的哪个层面,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难以截然分开。

    三、逆向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逆向教学设计在本案例中的体现

    逆向教学设计的“逆向”在本教学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依据相关政治政策和课程标准及学情、育人目标等确定学习目标,并转化为“预期的迁移”“预期的理解”“预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预期的学习结果,这是关键的第一步。据此,设计第二阶段的评估证据和第三阶段的学习活动。比如,第一阶段设计的“预期的迁移”中有“将感恩的知识与技巧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运用”的学习结果,在第二阶段中就设计了“表现性任务”:“做志愿者——根据自身的特长,做志愿者后,能体会被感恩后的愉悦心情,思考感恩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的评级指标作为评估证据;在第三阶段设计了第11项“做志愿者”和第12项写一封信,用这两个活动实现学习结果。这两项活动效果以及第一阶段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否实现,则用第二阶段的证据来评估。这样,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逆向设计,实际上是将代表学生发展、可观察、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三个阶段形成了逆向关联的回归设计形式。证据作为学习结果的衡量尺度,学习活动作为实现学习结果的载体,都为回归学习结果而设计。在本教学设计中,所有的学习结果都有相应的评价证据来衡量,也都有相应的学习活动作为载体来落实,保证三个阶段的适应性关联。

    (二)逆向教学设计要重视对理解的建构

    逆向教学设计之所以受到重视,除了与其程序重构有密切关系,也与对“理解”有具体要求有关。逆向教学设计的学习结果有一个限定性的规定,即基于理解的学习结果。因此,在设计阶段一时,要将“预期的理解”内容落实在本阶段学习结果的所有要素之中。尤其要将理解转换成主要问题,使“理解的事项:学生将理解……”与“主要问题:学生将持续思考……”相互对应,主要问题建立在“理解的事项”基础之上。

    在阶段二中,合适的评估证据也要融合理解的要求。我们在设计评估证据时,对每条证据融合在理解的哪个或哪几个层面要做到心中有数。必要时,可以对融合的情况进行标注,以明确哪条证据融合了理解的哪个层面。阶段三亦是如此。

    (三)对教师教学意识的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在“我”,将自己的作用定位于德育活动的“主宰”而非“主导”。因此,其教学设计重在“我应该怎样教”,忽视了德育活动的功能目标,即德育活动能在学生身上产生的预期结果。这就导致我们通常看到:教师只注重开展了什么德育活动,而不問活动的结果如何,也不考察德育活动后学生有什么变化。逆向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教师要依据德育目标和学情,思考在德育活动中学生“能学到什么,能做到什么”,将学生定位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将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意识,遵循以目标达成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原则,反映的是教师德育主体意识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学校德育变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RashaEldeeb and NishaShatakumari.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 - Trend Review[J]..IOSR Journal of Research & Method in Education (IOSR-JRME). 2013,(2):09-11.

    [2]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4-95.

    [3]Grant Wiggins and Jay McTighe.重理解的课程设计[M].赖丽珍,译.新北:心理出版社,2015:90.

    [4]Grant Wiggins and Jay McTighe.设计优质的课程单元(重理解的设计法指南)[M].赖丽珍,译.新北:心理出版社,2015:10.

    (作者单位: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上海   20033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推荐访问:逆向 德育 教学设计 感恩 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