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使用建议

    时间:2023-07-16 12:35: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编者按:新学期在即,如何把握并使用好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这是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及教研员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约请该册教材主编之一、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秦书珩先生撰文以指导。作者从教材编写者的视角,不仅清晰地阐述了教材的结构体系和价值追求,而且重点对如何深度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提升课程实施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摘 要:培养“心系祖国、放眼世界、勇担责任、走向未来”的当代少年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的价值追求。为此,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厘清教材结构与主线,以学习者的学习与素养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强化课程意识,拓宽教学视野,注重价值观引导,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学科课堂主题学习活动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科育人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价值追求;研读教材;活用教材;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教材(以下简称“本册教材”)即将进入课堂,进入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把握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厘清教材的结构、内容体系,明确教材的价值追求,实现教材的主要功能,是教材编写者与教学实践者的共同期许。

    一、厘清教材结构体系,明确教材的价值追求

    本册教材,由“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及“走向未来的少年”三个单元构成。从教材结构看,三个单元内容以“世界—中国—少年”为明线,以世界发展、国家发展及少年成长的“过去—现在—未来”为暗线,引导少年在走向更加广阔的全球世界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与面对客观世界,为未来做好准备。

    第一单元,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共同世界的客观描述与分析,引导学生全面、历史地认识国际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开放、发展、紧密联系的世界对个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认识国际社会的复杂多变,关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单元还通过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应对策略的客观、理性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对各种挑战,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必然的选择,从而意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价值。

    第二单元,通过对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担当与智慧,了解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过程,全面、历史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学会以全球胸怀与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担当,尊重不同文明,兼收并蓄,增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意识。特别是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刻理解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学会辩证、历史地看待发展中的问题,既树立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

    第三单元,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少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的过程,就是与世界深度互动、扩大交往、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深入思考“个人成长、社会交往、世界发展”三者的关系,认识到少年的使命是时代赋予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少年要树立远大志向,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在即将初中毕业的时候,要正确对待学习与就业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爱岗敬业的观念,为未来做好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准则。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本册教材,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心系祖国、放眼世界、勇担责任、走向未来”的当代少年,作为本册教材的基本价值追求。

    教材强化“国家意识”的教育。它要求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深度互动、打造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中,强化“国家意识”,心系祖国;在感受中国与世界的深度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在感受中国影响、中国担当与贡献中国智慧的过程中,理解、认同新时代对外开放方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如,教材中“共享多样文化”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要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探究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教材注重“世界眼光”的培养。它要求引导学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顺应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潮流,树立“世界眼光”。如,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材关注“敬业精神”的教育。本册教材第三单元,通过“职业准备、敬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安排,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理解职业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学会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把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做好职业准备;把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志向而不懈努力。教材还渗透着对学生的“诚信”“友善”“劳动”“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二、深度研读教材,以学习者的学习与素养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

    教材处理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但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那么,教材内容怎样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这是教师首先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学过程是“课标、教材、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师执行课程计划、贯彻课程目标要求的过程,也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与学”的过程。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最关键的因素。为此,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明晰教材栏目的具体功能

    本册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拓展空间”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学习、拓展视野、理性分析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与学的实际,灵活多样地运用相关栏目,包括“沿用、拓展、改编、整合、创造”等。如“运用你的经验”栏目,是学生生活经验的自由表达与分享。它不只是导入功能,还有辅助认知,丰富、提升情感态度,进行价值观引导等功能,可以用在课的开始,也可以用在课中或课的结束。这里需强调的是,“运用学生的经验”应该成为本册教材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再如“拓展空间”,是学生认知的深化,并引导知行转化,可采用“纵横交叉,古今观照”,将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关联等策略。“探究与分享”栏目,是教材中的主活动板块,其栏目功能首先在于,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在较复杂的情境中探究观点,生成结论。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止于观点、止于结论,要通过对活动情境、问题的改编,使该栏目成为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认知、活化思维、浸润思想”的宝贵资源。

    2.基于学习与发展目标,挖掘教材内容的意义与价值

    学习不是孤立发生的。“学生一开始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 [2]实践中, 教师可通过“诊断、聚焦、架桥、拓展”等策略,采用课前问卷、访谈或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及情感需求等,准确把握学情,并基于学情与学生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源利用与活动设计,挖掘教学内容的意义与价值。如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多彩的职业”一课,“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设计了一个问题与一个活动:“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走访几位从事该职业的工作者,了解其主要特点、入职条件、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个设计,组织相关调查、走访活动,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梳理学生的职业兴趣后,可通过学生走访调研活动的感悟交流,引导学生再深入了解、思考相关职业的特点、入职要求,进一步反思“我喜欢做什么”与“我能够做什么”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激发学生对“我该做什么”的深度思考,感悟职业规划、职业准备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是以教材的知识逻辑为设计线索,而是以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逻辑为主线,体现了以学习者的学习与素养发展为中心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与特点。

    3.基于教学的价值目标,设计主题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及行为践履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目标,组织开展有价值的主题学习活动。设计课堂主题学习活动,首先要强调的是,活动设计的价值不在于形式,即如何活动,而在于如何通过活动,作用于学生的发展;其次,活动要有聚焦,要集中于几个重要议题;再次,活动中要有评价与引导,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活动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

    适合本册教材内容的课堂活动形式有:时事演讲、热点探究、议题讨论、话题辩论、角色模拟、调研汇报、主题班会等。结合本册教材内容特点,建议多组织一些国内国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的演讲辩论等活动,并加强活动前的设计与活动中的有效引导。如,时事演讲可以让学生从“用稿讲”到“脱稿讲”,从“单一口述”到“用PPT演讲”,从“讲时政”到“评时政”再到“用时政”。在学生的演讲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要有自己的理解、判断与基本立场;二是有逻辑地表达,即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有逻辑起点、过程与终点,并有证据支撑;三是大方、自信地表达。在活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活动的意义、价值,考虑活动与正文、活动与育人、活动与资源、活动与问题情境等方面的关系。

    三、创新教材使用策略,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德育要触及人的心灵,触及人的情感领域,回归人的道德智慧本性,从而彰显人的向善之心,锤炼人的美好情感,培养完整的人。” [3]89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显性的德育課程,“思辨性、思想性”是课程的重要特点。教材是课程实施、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源,教材不是禁锢教学的“模具”,也不是考试训练的“魔具”。教学绝不能止于教材,止于教材中知识、观点结论的获得,而应该以社会生活、个体生活为支撑,以教材为资源,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在思想的时空、精神的世界尽情翱翔。

    1.活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

    “道德智慧是一种具有普遍性、共同性的社会规约,是一种公共理性,它主要包括道德理性判断能力与理性思考能力。” [3]76信息化、全球化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更需要引导学生冷静面对、合理选择与深度思考。教师应基于教材的文本资源,加强对学生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中辨别是非,作出理性判断与正确的行为选择。

    学生的学科理性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辨认、描述、解释、分析、评价等能力,其发展始终与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不可分割。适当、适时的提问与精彩的追问,能起到帮助学生启迪思维、促进学习、发展理性分析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能够在问题分析、观点澄清中实现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本册教材第四课“与世界共发展”的第一框“拓展空间”栏目,讲述了一家胶片企业,因雪藏数码技术,被数码相机企业超越,由盛转衰、走向破产的故事,要求学生思考“从案例中获得的启示”。从教材文本信息中,学生一般能够得出“企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要重视技术创新”的结论,但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走向深度学习着眼,教师还需拓宽教学视野,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如,可以补充数码相机企业近几年出货量的走势图和华为手机近几年的出货量、利润增长率、研发投入变化等数据图表,进一步挖掘胶片企业、数码相机企业、华为手机企业几者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理解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还可以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理解人生发展历程与企业的发展历程有时会很相似,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情境与问题支架很重要。文献学习、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理性分析能力的发展,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教材“阅读感悟”栏目文本的利用,组织学生开展“文献学习”,这应该成为本册教材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文献选择是文献学习的首要前提。要从文献的价值功能、情境的复杂程度、文献的典型性、学习方法等方面思考文献的搜集与加工;文献学习的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包括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横纵关联、历史推论、点面结合、事件或观点评价等。在文献学习中,要重视对学生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既要让学生习得方法,更要在学习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们还可以对教材栏目作创造性改编,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基于复杂情境的理性分析能力。如本冊教材第一课第一框的第二目“放眼全球经济”中设计了“一双鞋的旅行”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上海市政治教师基地班学员对此活动进一步拓展,追加了两个问题:(1)请列举你身边的外国商品或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知名商品。(2)分析商品贸易的全球化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居民个人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这样的设计拉近了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将学生引入更深度的问题思考,是对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拓展性再创造,值得借鉴。

    2.知行合一,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路径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育人重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本册教材的“拓展空间”栏目设计了较丰富的拓展活动,“方法与技能”栏目则提供了活动的方法、技能支撑,为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研究教学问题,要能够将教材活动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班会、德育实践活动及其他特色课程相互打通,形成互补。实践活动是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路径。“道德智慧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性的智慧,它的发展过程和形式主要是认同、领悟、理解、接纳。” [3]77无疑,实现“知情信行”的统一,必须重视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一是从“时代特征、学生实际、课程要求”等维度做好活动的选题工作;二是可采用“前移后续、拓展整合、螺旋上升”等融合策略;三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公共参与、学习多样性与行动反思能力;四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社区的场、馆、机构等资源。

    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必须转变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教师单一的学科视野必须拓展为广阔的社会视野与科学视野。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师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还要有多维人际合作交流能力。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还要深入研究学情,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选择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观察社会、参与社会、亲近社会的实践体验中感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提升参与公共生活、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3).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961631.

    [2]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9.

    [3]朱小蔓 吴安春,著.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下册 法治 九年级 道德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