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文化认同的审美差异:新中国宣传画演变中的波兰因素问题

    时间:2023-07-16 19:4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在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宣传画发展历程中,“波兰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展览”在中国开展的全国巡展是一次重要文化交流事件,但这次波兰宣传画展览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较为有限。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在当时语境下,波兰宣传画偏重现代主义的风格与中国方面对宣传画创作的认知结构和内在需求不符,故而存在文化认同差异问题。所以与苏联新古典主义风格相比,波兰式样未能真正对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宣传画创作产生深刻影响。钩沉这段美术史,不但可以还原波兰宣传画在中国的具体影响,而且有利于我们今日思考中国美术的审美接受问题。

    [关键词]新中国宣传画;波兰因素;新古典主义

    在建国初期的新中国宣传画发展历程中,波兰对中国的同行的影响是常被学者提起的内容。因为1955年首先在北京举办,继而在全国巡展的“波兰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展览”在当时影响颇大,《美术》还专门刊登了相关评论文章。但这次波兰宣传画展览究竟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具体影响,如,是在视觉构图方面产生了影响,还是在风格方面产生了影响,今日论者大多语焉不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这次“波兰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展览”给宣传画创作者的影响在日后缺少详实的史料记录,这导致日后学者往往仅能凭借1955年留下的零星几篇相关应景文章来推测这种来自波兰的影响。不过,虽没有太多直接史料,但通过再联系其他间接史料形成证据链来进行思想史分析,仍然可以将这些史料碎片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景。

    实际上波兰在新中国宣传画发展流变史中的确产生过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缺少持续的影响力,而且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古典主义宣传画、上海月份牌画、解放区趣味等对新中国宣传画影响深远的几种风格相比,有些“水土不服”的波兰宣传画在中国只产生了“一过性”的影响。艺术的接受史,本质上是一种原有艺术观念在新的冲击面前发生变异和革新的历史,所以关于为何波兰宣传画未能如同苏联宣传画那样对中国产生持续深入的影响,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美术史和审美学的议题。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方面对波兰宣传画的正面评价

    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日,我们如果结合思想史的考证法,立足今日积淀下的文献和作品资料,再重审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这些叙述,我们或许有理由怀疑,其实中国方面在面对波兰宣传画时,一方面感到新奇,但另一方面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困惑,由于波兰宣传画的风格跟中国方面一直以来接受的中国民间年画风格和苏联新古典主义风格相差都太大,中国方面一时间还没能想明白如何把波兰经验吸收入现时段的中国宣传画创造,所以暂时仅先以应景式的叙述对波兰同行的宣传画加以表扬,至于实在的具体借鉴方面则尽量不提。由于都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而且感觉波兰的艺术发展要相对先进于自己,所以当时中国方面对波兰宣传画的公开评价当中全部以正面褒扬为主,而刻意回避谈及自己对波兰宣传画另一些看法。但有意思的是,在其他間接涉及这次波兰在中国的巡回画展的文章中却能看到这类对之的微辞。所以如果不对彼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仅凭《美术》等杂志上数篇应景文章的论述就很容易产生误判。

    从当时的国内通讯稿中可窥见这次画展在美术界和群众中造成的声势:“1955年11月,‘波兰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展览’展出了八十多位波兰美术家所做的二百八十二幅政治宣传画、戏剧电影宣传画、儿童读物和书籍插图。这个展览会的作品,尤其是波兰的招贴宣传画,给我国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1957年4月从各地巡回至上海展出时,两天之中就有五千多观众。在北京和各地展出期间,中国美术家还举行了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波兰美术家活泼新颖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高度成就,很值得我国美术家学习。”

    萍君:《我们越来越亲近——中波美术交流》,《美术》1959年第7期。这段通讯说得很清楚,这一展览是中国当时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文化盛事,因此在政治层面需要以积极姿态去给予正面评价。而且在当时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状况下,波兰方面这些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对于中国艺术家和群众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还在不断探索之中的中国艺术家非常渴望从中汲取到可资借鉴的艺术营养。这是当时“波兰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展览”在中国几个城市巡回展出发生影响的具体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方面的艺术家们按照安排撰文对这次波兰方面的展览给予高度评价。刘迅就在其文中提到,“艺术作品如果离开了巧妙的构思、大胆的创造和艺术家不同的个性,那么作品必然会成为公式化、概念化,失去艺术的感染力,使人看了毫无兴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最后还总结认为,“波兰宣传画的展出表现了波兰宣传画家们卓越的成就”,使人获得四个印象:“第一,波兰宣传画家的丰富的创造性。第二,波兰宣传画表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第三,波兰宣传画表明了画家们充分的发挥了宣传画的特点。第四,波兰宣传画具有民族的风格。”

    刘迅:《艺术——创造性的劳动——从“波兰宣传画和书籍插图展览”所想起的》,《美术》1956年第11期。

    刘迅这篇文章中不少关于波兰宣传画的评价实质上都是普泛性评价,谈的仍然是宣传画的普遍规律。因为将他文中的“波兰”二字换成“苏联”或者其他国家的名字,他的叙述也是成立的。跟刘迅情况相似的还有陈因,他在当时也写过一篇评价波兰宣传画的文章,其中谈到,“优秀的宣传画里既要明确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概念,但又不能是平淡无力的生硬无趣的表达,以至使人熟视无睹,而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经验的宣传画家,为了有效地表达某一概念,首先反复研究某一概念的意义,在去寻找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特点的,完全符合内容要求的鲜明生动的真实的形象。”陈因又进一步补充说:“波兰的有成就的宣传画家及其优秀作品的最大特点和创造性就在于不仅能明快地揭示概念,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深的印象,使读者关心它们所宣传的事情。”

    陈因:《新鲜诱人——谈波兰宣传画的特色》,《美术》1959年第7期。与刘迅一样,陈因的这段评价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国家的宣传画上,谈的其实都是宣传画的共性,而非详细阐述波兰宣传画最能被中国方面加以吸收的核心内容。这或许不是一种无意的缺失,而更可能是某种策略性的回避。

    推荐访问:波兰 宣传画 新中国 演变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