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中国公共艺术的当代化、民族化与特色化

    时间:2023-07-17 10:10:08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目前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着形式单一、照搬复制现象严重,未能体现当前的时代特色,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公共艺术作品在表现民族或地域特色以及艺术家创作风格方面的优势。公共艺术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艺术对于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分析中国公共艺术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国公共艺术家应与实际充分结合,创造出体现当代化、民族化与特色化的公共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当代化;民族化;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2

    引言

    中国公共艺术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为资金不足、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完善的公共管理体制等。目前中国公共艺术尚未发挥其真正作用,很多公共艺术作品都存在着抄袭、照搬、批量生产以及不重视作品与环境的有机结合等现象。目前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公共艺术在中国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强对公共艺术的管理与指导,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精神文化的发展。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一般来说,在公众场所内的具有欣赏性的艺术品均被称为公共艺术。也有人认为公共艺术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1]。钟远波则将古希腊罗马至文艺复兴时期称为“前公共艺术时期”、18世纪法国沙龙艺术称为“早期公共艺术时期”、再加上精英文化的现代主义时期的公共艺术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公共艺术[2]。

    大部分学者认为,公共艺术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广义上是指发生于公共领域的艺术,它不仅包括常见的城市雕塑和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以及园林、行为表演、宣传画、招贴和海报等。在后现代主义时期,一系列诸如种族、性别、生态保护等社会问题都成为艺术关注的焦点,艺术开始表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奥登伯格创作了一系列环境雕塑。他将日常生活用品放大到纪念碑一样的大小,将其放置在公园、广场或学校中,这不仅体现了消费时代的文化特征,还极具亲和力,易于与观众产生互动,这也恰恰表现了公共艺术的公众性和公益性的特点。(见图1,图2)

    图1 图2

    二、中国公共艺术产生与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将有大约10亿中国人居住在城市,届时中国将出现221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公共艺术在中国提出来不过十余年而已,它反映出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解放的影响。一批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中国的一些主要城市问世。1998至2000年在深圳市实施的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深圳人的一天》成功地塑造了18个普通人的形象(见图3,图4)。这组公共艺术作品反映了深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极具亲和力,同时也体现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人口集散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状态,具有时代感。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带动了周边的经济,改善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图3 图4

    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规划的制约。同时,公共艺术从筹划到实施一般来说耗时较长,还要有足够的空间,因为公共艺术作品在狭小的空间内发展很困难。由于以上原因,目前中国公共艺术主要存在于较大型城市,而且公共艺术的形式主要是公共建筑或雕塑,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公共艺术作品被围栏遮挡,降低了其与公众互动的机会,不能显示出“公共性”。

    三、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特点

    1、当代化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关,它承载着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任务,因此时代赋予了公共艺术很强的现代性。公共艺术的实际功能维度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公众休憩的民生需要、自然环境的生态优化、保养维护的经济成本等方面。因此,公共艺术更加需要重视的是从普遍的使用者角度出发,考虑完善的设施,以及大众的审美品位,唯视觉形式美的设计思维必然为真正的公共艺术所反对[3]。

    在具有形式美感的同时,公共艺术还需要获得人与物、人与空间的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创作作品的公益性。作品不能以生态损害、功能单一为代价,这种设计只可能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绝对不再适合于当今城市和民主社会。那些没有创意或者完全不顾公众理解的作品,最终将被抛弃。

    传统的公共艺术把观众建构成一个消极的接受者,他们接受艺术家所事先安排好的审美体验,而新型公共艺术则暗示观者直接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4]。

    2003年7月5日至8月3日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行了“2003环保雕塑作品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件雕塑作品参与了本次展览。本次展览以“融入自然、共享空间、雕塑生命”为主题,主要表现了人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宣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精神,提醒人们要更加珍惜自然、珍视环境、珍爱生命(见图5,图6)。

    图5 图6

    上海一些艺术家通过在各餐饮店回收近3万双使用过的筷子,进行清洗和加工,拼贴成一棵5米高的树,再将其拦腰折断进行展示。该装置艺术作品《折断的筷子树》(图7)更容易引起公众对于环保的深思。

    图7

    2、民族化

    伴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普及,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应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如应在和现有城市风格相融合、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原则的同时,尽量保留老式建筑,使公共艺术作品能起到传承民族及城市文化的作用。不应照搬照抄,应提倡多使用民族的东西,不要“国际范”,而要“民族风”。

    公共艺术,比如公共场所的壁画、浮雕以及设计艺术,与艺术家表达强烈的个性、情感的作品不一样。当时的邮票、人民币、毛主席像以及各种大量发行的宣传画、年画等都在努力构建新中国的视觉形象。这个形象必须是社会主义的、人民的、民族的。另外,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公共艺术作品也是围绕这一现象表现各民族的大团结。(见图8) 图8

    3、特色化

    公共艺术在以其独特形式妆点城市的同时,还会成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传承城市文化,让公众充分领略到城市的特色和场所的内涵。与城市地理特征、历史特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杰出人物等有关联者皆可塑造,并被视为是城市的“市标” [5]。

    公共艺术绝对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成为城市形象的标志,如比利时的小于连,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女人以及广州的五羊石像。五羊石像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西侧,始建于1959年,雕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体积53立方米。(见图9)

    图9

    四、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前景

    公共艺术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因此公共艺术也将随着公众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消亡。公共艺术源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主要强调艺术的公共性。公共艺术是大众精神艺术,旨在把艺术归于大众、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加强政府对于公共艺术产业的管理与指导,把公共艺术项目与艺术家行为充分结合,全力打造人与社会和自然三者和谐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而提升大众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追求艺术与社会的和谐才是公共艺术的真谛。

    随着经济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城市设施的完善以及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必然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公共艺术代表着人类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它的日益繁荣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中国的公共艺术立足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上,也必将迎来其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公共艺术的使命——城市公共艺术的公益性研究[J].包装世界,2012(5):92-94.

    [2]钟远波.公共艺术的高年形成与历史沿革[J].艺术视野,2009(7):63-66.

    [3]王盈智等.对公共艺术的思考——人、社会、自然的统一[J].美术教育研究,2013(9):50-51.

    [4]马小勇.公共艺术的多维发展[J].艺术评论,2009(7):59-62.

    [5]夏燕靖.城市化进程中的艺术影响力——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与城市一束花生活问题探讨[J].艺术百家,2010(6):25-32

    推荐访问:中国 化与 当代 民族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