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关于《共产党宣言》的几点解读

    时间:2023-07-17 13:0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共产党宣言》中许多著名的论断与观点都指导了现实世界的客观实践,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就是其中之一。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其阶级思想,有助于了解当代社会各阶级的利益诉求。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阶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235-02

    我国一直致力于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目前已经基本消灭了“阶级”及其剥削关系,现在人们常用“阶层”来表示社会分层。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的阶级思想,有助于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及其利益诉求,便于国家政策的更好实施。

    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

    《宣言》中提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恩格斯在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②由此可见恩格斯将其时间限制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历史。在之后的英文版序言中又对此进一步补充为:“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③要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用意,就要先明白阶级的含义和它产生的条件。

    (一)阶级

    列宁说:“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④由此便可得出阶级产生的条件:

    第一,被占有的“东西”的实体存在性——剩余产品。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剩余产品的出现,给阶级的出现提供“占有”的实体,使其成为可能。而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极度落后,人们靠采集渔猎生活,食不果腹,剩余产品没有滋生的土壤,因而在原始社会早期不存在阶级与阶级斗争。

    第二,占有关系的合理性——私有制。私有制确保了强势集团占有弱势集团剩余产品的合理性,为之提供了保障。而在原始社会早期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因此阶级无生存条件。

    (二)中国实际

    在我国母系社会时期,公有制发达,人们根据母亲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群居,共同劳作,公平分配。无剩余产品,无贵贱贫富之分,无阶级区别,更遑论“阶级斗争”了。由此便可理解恩格斯的补充了,它使原文更加严谨、更加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

    《宣言》中指出:“……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斗争”⑤列宁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中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⑥换句话说,阶级是指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的地位的不同以及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而阶级斗争是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宣言》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的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⑦从中国的历史角度出发,事实也确实如此。人们总是围绕着血缘、地位、金钱等等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自有宗法制开始人们就将人按宗法制分等,有了所谓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隶”。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民国,又有了“地主”、“军阀”、“官僚”、“买办”、佃户、帮闲以及平民等不同的阶层。在进入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后,我们又有了“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少数的“游民无产者”等。而现在,人们常用“阶层”来表示社会分层关系,如“农民”、“工人”、“民工”、“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官员”、“当代新买办”、“社会有害群体”等。⑧这些都是中国各个时期对于等级的划分,论证了马克思在《宣言》中关于社会层次的论断。

    (二)中国的阶级斗争分析

    分析了中国的阶层问题,再来看“阶级斗争的历史”就很好理解了,这完全可以在中国历史上找到契合点。我们有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以反抗封建压迫、地主阶级为目标的农民起义运动,如陈胜吴广起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等;我们有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青年学生为先锋作用的,反官僚阶级、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如五卅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等。到了毛泽东领导时期,我们有以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坚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以及坚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为主要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由此可见,阶级矛盾始终推动着中国的发展,它或是加速了封建王朝的潰败,伸张了劳苦大众的心声,如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或是震慑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如五四运动;或是挽救民族于危亡,带领民族走向一个崭新的、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被剥削方面对剥削方的反抗和斗争,这正体现了“阶级斗争”的内涵。这期间的阶级斗争,无论成功与否,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使人类朝更文明的方向前进。因此可以说(有文记载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对立简单化

    《宣言》中提到:“但是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⑨

    (一)两大对立

    上文论述过,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两大关系的对立早已出现: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的封建大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工人。奴隶被占有自由,农民被占有土地,工人被占有设备,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两大对立关系的体现。因此,从历史实际上看,早在资产阶级时代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了。只是在《宣言》之前,人们还没将阶级关系对立简化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原因

    当然,这种“简单化”也是需要条件的:

    1.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自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极速发展,生产关系随之改变。资产阶级时代的到来,使得各阶级之间的对立形势愈加严峻,矛盾愈加严重不可调和。利益至上的坚持使这种对立关系撕去遮羞布,将其本质暴露出来。大生产时代的到来,使资产阶级为了求得利益最大化而肆意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让工人阶级丧失了切身合理的基本利益。工人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正当利益以及摆脱资本家的压榨而奋起反抗。压榨加剧,反抗也随之增强。由此,两大阶级的对抗较之资产阶级时代之前的对抗,就显得愈加明显简单了。

    2.保障性因素——私有制的出现使各阶级之间的对抗关系清晰化。私有制的出现使资产阶级有了保护伞,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囤积资源,占有生产资料和工具,压榨工人阶级以获得最大利润。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52.

    ④列宁.列宁全集 第37卷[M].人民出版社,1986:13.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⑥列宁.列宁全集 第37卷[M].人民出版社,2005:25.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⑧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10-315.

    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2.

    推荐访问:共产党宣言 几点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