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浅析武术之技理技法

    时间:2023-07-17 13:3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武术技理技法与武术发展史同步,因各朝代统治者对武术的喜好强弱而遭遇迥异。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等方法,对其进行纵向梳理与展望。研究发现:武术萌芽于远古时期、成形于春秋战国、流行于秦汉年间、繁荣于明清之际,民国后逐步弱化,至现代竞技武术出世;虽时有波动,但技理技法始终贯穿武术发展,为其本原。研究结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虽有分歧,但只要以技理技法为本真求突破,就必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推动武术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武术 技理技法 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042—03

    目前,武术技理技法,尚无准确概念定义。“目前总结出的武术技法原理十分丰富,其最主要的有:体现武术本质特征——技击技术的技法原理……攻防守时的原理,即在攻防格斗中掌握时机的原理。 [1]“传统南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本拳种技法规律,形成其技理技法特色。即:挺沉平正……呼发开声。”[2] “武术内容丰富,项目很多,非常讲究技法。如长拳技法:手法要快,眼法要敏锐……枪术技法:枪扎一线、挥枪稳活、势贵四平、工于一圈。”[3]因此,根据本研究需要,笔者将武术技理技法界定如下:武术技理技法即武术技术理论与技术方法,是指武术中一切动作的运行轨迹以及攻防含义的理论与实战技术的总称。

    1 技理技法的诞生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在铁一般的生存定律下,为争夺资源,是以人兽相博——武术技法之雏形。此刻的技法仅是人的本能掠夺,没有任何理论支撑。随着人类文明步入奴隶制社会,夏朝建立。武术为适应实战需求,开始经验总结,较成功的击、刺、砍、劈等攻击之法,被人模仿、传授、习练,逐渐倾向实用化、规范化。商周时期,田猎兴起,成为重要的训练手段,后以“武舞”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再又陆续加入射、御等项目,奠基了军事武术体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加倍重视武术技理技法在战场上的运用。《管子·七法》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 有天下之骏雄”。此阶段,剑术及剑道空前发展,加之百家争鸣的文学盛况,先辈们开始着手于武术技法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击、刺、冲、踢等有效攻击的技术动作统统被归纳总结,快速构建出武术理论知识框架,武术技理顺利诞生。自此,武术技理技法成形,其武术本质——技击性也定形。

    2 技理技法的發展

    武术虽萌生于远古时期,然成形于奴隶社会,后发展于封建王朝,贯穿整个中华历史。自秦汉以来,角力、击剑盛行,比赛均设有裁判与赛场。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代漆绘木梳,彩画了一场角抵:赛台之上,三人赤裸上场,穿短裤、系腰带,一人双手前伸为裁判,两人跨步以臂相搏。后随“宴乐兴舞”风俗的盛行,手持器械的武舞便常在酒宴上出现,《史记·项羽事纪》里“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证实当时的剑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与娱乐性。此外,还有刀舞、剑舞、双戟舞等。虽说娱乐性颇高,但其表现形式更接近于今天的武术套路,且富含韵味与技击价值。

    唐朝,武曌始创武举制,开辟武术发展新渠道,郭子仪受益于此制度,得以斩杀敌首、报效朝廷,使异族闻名丧胆。开元年间,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词和张旭的狂草并称“唐代三绝”。后公孙大娘又因剑舞妙姿而荣获盛名。事实证明武术的技理技法,在当时的庙堂和草野之中已颇具影响。

    宋元时期,武术发展较为曲折。宋太祖赵匡胤本是武将,后黄袍加身为帝,为杜绝隐患,倡导“禁武”,武术技法遭受压制。文代武属其一,武官负责上阵杀敌;文官则领赏加封。对比鲜明的是:民间武术技理技法初具体系。一是出现武术“套子”,便于传承;二是出现冠以名称的“杨家枪”,实战性极高。戚继光有言:“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杨家枪。”三是出现“露台争交”,检验武术的对战技法。元代,因民族矛盾的激化,为防止汉人造反,蒙古统治者的禁武力度有增无减:民间练武、打猎、持有兵器等皆严禁。为此,不少武术家被迫隐姓埋名,暗中习武收徒,有识之士尝试在戏曲中融入武术,滋生了戏曲的“十八般武艺”。京剧演员杨小楼,素有“武生泰斗”美称,就精通于形意、通臂与八卦三门功夫。

    明清时期是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纪效新书》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共十六家拳法。”大有百花争艳之势,且拳名多以擅长者姓氏命名。又因技理技法不同,遂出现武术内外家之分,内家主张“以静制动”,以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四派为主流,外家要求“主动出击”,以少林拳为代表。

    近代,帝国主义入侵,武术技理技法再度遭受大洗礼。民国初年禁止习武,后“津门大侠”霍元甲以技击破敌而名震天下,又促使民间陆续涌现拳社、武士会等相关组织,如 “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蒋介石更将国术列为军队训练的科目之一,并规定学校体育课必修。所以说,无论哪朝哪代武术技理技法,始终都是武术发展的根基所在,是武术得以生生不息、千载不衰的本原。

    3 技理技法的现状——以竞技武术为例

    现代社会,因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我国为谋求武术更好、更长久的发展,开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新出场语境下,积极响应时代变迁,推陈出新的改变出场路径,以新的出场形式——竞技武术来发扬武术,自此传统武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3.1 竞技武术的孕育——以传统武术为母体求创新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人类开始倾向于享受生活,对赌博生死的武术格斗类需求已大大降低,加之全球化大规模竞争压力和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传统武术为谋求发展,于是突破自我格局、另辟蹊径、自主创新,派生出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一种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指导思想衍生出的西方体育模式,是当代武术的一种新形态。[4]竞技武术的初衷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参考西方体育运动项目规格与发展结合武术风格特点、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综合整理所创编的一种新形式武术。其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节奏显明、并多有起伏转折;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快制慢、以刚为主。[5]这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加以创新改编而成的典型案例。长拳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竞赛比拼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结合创新的一种突破,是一次大胆革新。

    3.2 竞技武术的蜕变——以奥林匹克为目标求推广

    为更好的推广武术,让更多人了解武术,见识武术的真正魅力。国家体育总局和武术管理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武术入奥”为奋斗目标,并展开一系列行动:惨痛割爱,确定最经典的单个项目申奥,如长拳、南拳、太极拳,分男女组;削足适履,制定西方式的量化评分细则;高难美新,拔高锦标赛的艺术表现力。笔者认为:武术入奥之路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当代奥林匹克风靡全球的出场语境下,武术顺应时代潮流,借由风头鼎盛的奥林匹克运动,来加速全球化推广,这是明智之举!竞技武术的各类展示与国内外的表演和竞争,让外国人开始明白“轻功”类功夫纯属子虚乌有。这正是武术推广的效益所在!但画蛇添足之处是我国对武术竞赛规则和技术体系的“过度革新”,一味地去模仿奥林匹克文化,使武术技击特质不时淡化,文化灵魂逐渐丢失。于是乎,竞技武术“被逼上梁山”,走入“歧路”,与传统武术出现断裂。这使得武术发展越发消极,而失去自我的竞技武术,其申奥评语是:中国式体操。这与竞技武术产生的初衷(推广中华武术)显然背道而驰!高小军表示:“武术入奥,不是目标的终止。我们的目的是把属于中国人的项目奉献给世界,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6]但入奥,却让武术逐渐趋向于体操、舞蹈类的艺术表现,其技理技法被剥夺过多。没有中国传统特色,单纯迎合奥林匹克精神的竞技武术,已丢失 “个性”,失去本真;若入奥成功,对奥运会也毫无益处。国际奥委会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武术入奥会对国际奥委会以及奥运会的政治地位、商业利益和将来的发展能带来什么好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是奥运会的真正魅力所在。[7]武术入奥应是锦上添花的“双赢”,而非武术推广的“求生浮木”。

    3.3 竞技武术的困境——以技理技法为本真求突破

    现在的竞技武术,是给全国参加锦标赛的运动员设立的,不适宜普及。[8]观看竞技武术表演时,都惊呼刺激、过瘾,殊不知 “一将功成万骨枯”。竞技武术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武术运动员的伤患在铺垫。从最初的“腾挪转移”到“空中转体”,从360°到540°再到720°,为了难度而起的腾跃,让武术的精气神逐步消亡殆尽。哪里还有技理技法的影子?哪里还有武术的攻防技击?哪里还有赌博生死的惊险?“即使是具有攻防意识的动作,也被理解为运动员个人情感意识的表露,或在一种虚拟技击和写意氛围中的仿‘真’表达。”[9]笔者认为竞技武术只有多吸取传统武术精华,掌握攻防要领、凸显技理技法,才能走得更加长远与顺利。如宁夏武术队运动员高静和刘海云,二人所演练的空手进枪(http://mp.weixin.qq.com/s)就颇有武术劲力意韵,让人拍手叫好!其实,竞技武术不排斥难度动作与艺术表现力,但技击实战是核心,不可本末倒置。当代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属竞技武术,但和传统武术的磨合以创新不可止步。技理技法在武术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前文已述),持续的弱化,会让武术成为非武术的存在。故竞技武术,要以技理技法为本真,遵循“两重两轻”原则求突破——重传统、轻创新,重传统、轻现代。“纵观咏春拳的传播与发展,其始终保留着技击这一武术本质特性,并在不断的传承中,将技击艺术不断地发展、完善,这就成为咏春拳强大生命力的基础。”[10]只要传统与竞技在融合中能够殊途同归,那么,武术以何种方式发展都无可厚非。换言之,竞技武术对技理技法的追求与回归对传统武术也是一种促进,当竞技武术回归之时必会将与西方体育文化整合中的“新”带给传统武术,以滋养、促进传统武术的突破与发展。

    4 总结

    武术技理技法与武术发展史如出一辙,萌芽于远古时期的人兽相博、成形于奴隶社会的先辈整理、受制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喜恶,连绵华夏五千年。在武术的发展中,随着统治阶级“尚武”、“禁武”之风的变换,武术技理技法时而成为朝堂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唐、明、清、民国),时而沦为庙宇严防民众造反的牺牲品(宋、元)。到现代,因全球化潮流卷席,西方文化强制施压于武术,在如斯生存环境下,武术创新自我,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自我蜕变衍生出竞技武术。但竞技武术在以推广为初衷的“入奥”之旅中,如饕餮无餍于西方体育精神与文化内涵,逐渐削弱本土武术技理技法,艺术表现力过度拔高,与其初志日益南辕北撤。在武术的发展上,须牢记技击是本质,技理技法不容忽视。(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不能因全球化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付之東流,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对于竞技武术务必要注重技理技法,以此求突破,力争现代与传统的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推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山主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

    [2]李朝旭,刘庆华,杨胜峰,等.岭南南拳运动风格及其技理技法形成的文化社会学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49-52.

    [3]梁书宽,张 沪,杨进主编.体育竞赛要览[M].北京:长江出版社,2006:209.

    [4]王 岗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33.

    [5] 胡柏平主编.大学体育基础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4.

    [6]中国新闻网.武术“入奥”时间表浮出水面2020年或脱颖而出[EB/OL].http://,2012-10-25.

    [7]李 龙.论传统武术与武术传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4-17.

    [8]张力编.马振邦武学集 2 武学笔记[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3:215.

    [9]赵海军.咏春拳的发展对竞技武术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0):84-87.

    Analysis on Wushu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Taking the Competitive Wushu for Example

    Dai Dongling(P.E. and Sport Schoo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

    Abstract:Wushu techniques have synchronized with the history of Wushu, bearing differences as rulers in every generation are fond of Wushu in different level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deductive method, etc.,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ushu skills techniques was vertically combed and prospected. The study shows that Wushu have a long history, which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times, form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ing popular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period, and boom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riod. It gradually weakened and got worse after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til the birth of modern competitive Wushu. There are occasional fluctuations in the course, but technical skill always runs through Wushu development, as its origin, never changes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ive Wushu and traditional Wushu. However, as long as taking the skills techniques for nature to breakthrough, it will be able to realize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nd to promot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Keywords:Wushu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the competitive Wushu the traditional Wushu

    推荐访问:浅析 技法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