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刍议乐教的当代意义

    时间:2023-07-17 14:5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通过对古代礼乐教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深层分析乐教在古代对社会、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同时,放眼于当代的传承情况,在理清礼乐关系的同时,指出音乐教育思想在发展中的现状及传统乐教中所蕴含的道德美学在当代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乐教;礼乐制度;美育思想

    一、引言

    一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艺术演出,可曾让观众重新认识到“乐者,德之华也”的内涵,可曾激起了观众心中对于编钟艺术的兴趣,甚至对于中国礼乐文明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看法。

    世人皆知乐教文化之所以,不识制乐施教之由来。乐教文化的存在自上古五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初步萌芽,虽称不上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但在教化上、约束上也是起着一定的作用。《尚书·舜典》中提到:“帝曰:夔,命如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由此可看出,早期便有了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历史渊源,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去探索以音乐为代表的这类教育体系对于古代甚至当代,所带来的意义与影响。

    二、礼乐制度在古代的演变

    (一)商周时期的乐教铺垫

    早在商周时期,制乐施教就已开始作为一种仪式存在,不仅用于祭祀和彰显贵族,也逐渐向巩固统治的方向靠近,虽然是在早期奴隶社会之中,但阶级性的区分也还是较明显的。乐被升华成一种待遇,作为礼乐教育之先河的周公,就曾提到:乐教是道德伦理教育和乐舞艺术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统一体。由此可以看出,无礼不成乐,无乐不束礼,礼乐文化一直规范着古代人民的思想言行和道德教育,也为之后礼乐制度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二)春秋战国时期乐教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提到乐教的相关思想,就一定会提到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在孔子的礼乐制中,乐教的传达是他维护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更像是一种手段。极好的使乐教变得更为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音乐的审美来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就像一种愉悦的精神境界,来真正体现通过“乐”而“教化”的目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了早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就知道乐教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意义,知道如何去培养人、发展人。此外,在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表达后,能更加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僵硬的来表达当时的政治内容,使百姓更易于接受、学习。要知道,对于古代而言,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不管是对于教导百姓还是治理天下都是不可小觑的。

    三、礼乐教化在华夏的政治教育影响

    尚且回望那些处于巅峰的王朝,哪个不是礼乐盛行,钟鸣鼎盛。《史记》中就写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风》者,生长之盲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由此也不难看出,乐教思想对于国家政治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

    倘若我们只是浅显的看到了乐教在教育中的作用,或者只是作为辅佐封建统治的工具来看,未免有限笼统和草率,如若有心,也可以从我国现如今以出土的相关文物中得以证实。东汉听琴陶俑,栩栩如生,侧耳细听,陶醉其中,琴声传递喜悦,回荡着乐之熏风。乐教对于人的教化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音乐礼仪都留下了它不可忽视的痕迹。圣王明君用它修正自己身心,后世百姓在其中学习和熏陶,无不涵养着高尚的情操。

    纵观华夏的礼乐教化,无论是渡人渡己方面还是谈古论今方面,其实更像是一种美学教育方式。如果笔者提到中西方启发性教学的开创者——孔子和苏格拉底,读者就会更加明白乐教这一形式与美育教人的关系。不管是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教学还是孔子的启蒙式教学,出发点都是讨论教育为主,引导學生。以此来反观本文提到的乐教,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当代礼乐教化,究其根本,是不是也像是循序渐进的引导人们进行自身教化,从原生的、原发性的人类生活出发,既尊重美、善之间的基本区别,又充分关注到美、善因素可能共存于一个统整性的生活或者行为。这也同时为礼乐教化活动之中“礼”与“乐”的交织融合觅得坚实的学理基础。虽然本文提到的是乐教,但万不可把二者分而论之,乐教和礼教,换言之就是美育和德育、道德和艺术,都是人类的创作,历史的留存。

    四、当代之乐教魅力

    (一)社会的和谐之源

    放眼如今,再读乐教,兴许就会发现它的存在实为不易。作为古往今来社会的和谐之源,不难想象乐教本身对于当代而言所具有的独特的道德魅力。以《礼记·乐记》为例,其中的:“可以善民心,感人深”,便是从人性出发,陶冶性情,从而来达到完善人格方面的目的;这其二就是:“是以教平民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指出音乐与伦理道德相通,故能使社会稳定;最后便是:“乐者,天地之和也”,亦或“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则是道出了礼乐与天地相偕,促使人们的涵养性情不断提升,人格完善,从而使社会尊卑有序。

    (二)教育事业中的乐教艺术

    第二个当代意义则可以说是最为被世人所重视的,能进行的,或者说是有一定可行性的。那便是推动、促进教育事业向人本方向的前进。当代的教育体系经过多次历史的洗礼,最终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其实也实为不易。但不可否认的是,眼下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本心是否还在,儒家礼教乐教之遗风是否仍存。个人的审美修养,应具有良好的趣味与诗意,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视野与语言指向儒家的礼乐教化或诗教传统。近代教育家贺麟曾说:“就意味或气象来讲,则凡具有诗礼风度者,皆可谓之有儒者气象,凡趣味低下,志在名利肉欲,不知美的欣赏,即是缺乏诗意。无诗意是丑俗,无礼意是暴乱。”而且,其所言不论是“诗礼”“礼教”还是“乐教”,都是应新时代的新现实而变的,其具体对象指的是广义的艺术或者艺术教育。所以,当今应试化教育压抑本心是不可否认的,但培养成人、成材又岂非是不断灌输所能形成的呢,重视知识素养提高的同时,莫不可忘成为一德者、儒者(品学兼优的人),只有知识技能而无道德,甚或假借其知识技能以作恶者,都不得成为儒者。正所谓“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德源于内心,抒发志向,而优秀的礼乐氛围就使我们积累和顺的情感于心中,最后达到升华于品德,气现于神采。当然,就乐教而言,无形之教育,可陶冶个人情操,引其正道。音乐本身具有联想,教人思考,能不断提高修养,在仪态上使人端庄,在谈吐上使人高雅。

    这一教化应对新时代的新问题与新机遇,予以合理合情的新解答,在儒家的立场上,既保全了中国传统礼乐教化的优秀传统,又使这一传统得到新的提升与拓展。当然,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记载不多的乐教的存在,似乎在当代教育中,乃至国学发展、传承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礼乐之融会,求同中共进

    礼乐之融会,求同中共进。何以见得呢?其一就是其教育性原则。在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之下,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来陶冶其高尚的情操。不难想象,在未来的某天,音乐的培育可以作为美育的一种重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舞台上。其二便是指导性。要知道我国古代乐章篇目是不全的,它的流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能传唱至今的大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对音乐内在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我们不断突破、创新的结果,而这对乐教所影响的相关国学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思维源泉。其三便是继承与传播。永远不要小瞧古典音乐文化的魅力与教育意义。世界著名的音乐组合曾在其本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民族的古典民俗乐器文化,可谓是赚足了世人眼球,同时也是文化的超强输出。没错,这就是在融汇中求同存异。当代人用青铜编钟奏响时代的乐章,那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在让世界体会到华夏古韵、礼乐风采之中,彰显民族之强大,文化教育的源远流长。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礼”的教育需要“乐”,或者需要更好的“乐”,而“乐教”则同时也可以是“礼”的教育。只不过,礼乐教化往往过于强调礼,而忽视了纯粹的乐的教育,这也是当代乐教的发展所需要理解與注意的。《近代唯心论简释》中有这么一句话很好的解释了在当代礼乐关系:“离乐而言礼,则礼失其活泼酣畅性,而成为束缚行为桎梏性情的枷锁。离礼而言乐,则乐失其庄严肃穆之神圣性,而成为淫荡人心的诱惑品。”至此,礼的最佳境界需通过音乐的配合才能达成。音乐所能带给人的独一无二的愉悦感与美感,在当代以至未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学习与借鉴,才会产生出“艺术化的道德”。这也就是乐教对于当代而言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汉]刘德.礼记·乐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3]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尚书·舜典[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5]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推荐访问:刍议 当代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