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业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3-07-17 20:5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注重培育大型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印度软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印度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大量产业所需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了印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印度;软件产业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其国力的增长让世人瞩目,软件业更是成为国家的先导性产业,印度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其中,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容低估。印度基础教育相对薄弱,高等教育则相对发达。正是颇具特色的高等教育,为印度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科技人才,支撑起软件产业的发展。

    一、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印度软件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其软件产业约占世界软件开发市场的20%;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最快的国家,近15年来其软件业一直以年均50%的速度强劲增长。早在21世纪初,世界银行发表的对软件出口国家能力的评估报告即认为“印度软件业出口综合指数(包括出口规模、质量和成本等)已居世界第一位”[1]。比尔·盖茨也称赞说,未来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而是印度。[2]

    (一)政府大力扶持软件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先驱与基础。印度政府把发展软件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历届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可以说,政府在软件业的迅速崛起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作为知识产品的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在软件产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软件公司是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知识型企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政府就开始实行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向信息产业转变。为尽快完成这一转变,印度电子部于1984年组建了软件开发局,负责实施相关政策。1986年12月,甘地政府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发展和培训政策》,并且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国内外投资的优惠政策。为贯彻这一战略,印度政府还调整了相关机构,设立了软件发展和促进局、电子与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中心,并且拨出专款用于开拓国际市场。1998年,印度总理办公室专门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特别工作组。1999年,印度在内阁新设立了信息技术部,并提出了加快发展印度信息产业的计划。

    政府部门重视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1995年,拉奥政府设立了技术开发基金。印度用于科技的预算拨款从1951~1956年的2亿卢比①增加到1990~1995年的1000亿卢比。1989~2000年,印度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已经达到1.23%,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②[3]。在教育方面,政府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到5%;2006年的预算比2005年提高了31.5%[4]。因此,尽管印度整体教育水平并不高,但却拥有质量较高的高等教育体系。印度对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加速人力资本的形成,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

    印度软件业的腾飞得益于卓有成效的科技园区建设。为了提高印度信息产业和软件开发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政府大力建造和发展软件园区,形成了班加罗尔、孟买、马德拉斯和海德拉巴等几大软件产业基地。为了鼓励软件企业入驻软件园,政府投资兴建了国际一流的工作和生活设施,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科技园区的发展,使印度软件业在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其中,班加罗尔有印度最大的软件园,有“印度硅谷”之称。软件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建,迄今为止,当地的高科技企业达到4 500家,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科技中心。一些专家甚至认为,班加罗尔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就工程师的数量而言,班加罗尔的信息工程师有15万人左右,而美国硅谷不过12万人。目前,印度已有700多家软件公司、140多万软件编程人员。在开发应用软件技术方面,60%的软件公司已掌握并能够运用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如第四代语言(AGL)、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在印度的出口产品总值中,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到5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3%;软件行业总共创造了300万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印度的经济增长。[5]

    (三)注重培育大型软件企业

    由于认识到软件产业需要规模经营,印度大力发展大型软件企业。目前,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约有1.5万名雇员,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近年来,印度的几大龙头软件公司规模不断扩张,均具备了承接国际大公司大额合同的能力。印度骨干软件企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许多公司已经成为微软、思科、朗讯、IBM等跨国公司的软件和服务供应商,其业务也由初期的软件模块开发、编程、测试发展到完整的应用软件包开发,由单纯的软件开发发展到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印度软件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根据自身国情,印度制定了以外包为切入点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积极承接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同时,印度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国内的信息与软件公司同国外软件公司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并在各方面予以支持,迅速壮大了本国的软件产业,形成了从设计、开发到服务、咨询、管理再到提供全面软件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际软件市场上的新兴力量。此外,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十分注重诚信,如严格履行合同、替客户保守商业机密等。许多美国公司把软件开发业务外包给印度公司,并对印度公司的诚信给予了高度评价。印度软件不仅数量大,技术水平也在提升。比如,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对全球32家软件公司颁发的质量认证中,印度企业就占了17家。

    (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目前,印度有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信息技术制造业协会、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协会等几大软件行业协会组织。其中,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为政府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为公司提供信息,组织企业到海外参展和介绍国外合作企业。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是一家以公司方式运作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民间机构,是印度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软件行业协会,在促进印度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中介机构及协会的推动,印度软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很注意团结合作,不仅共享经验、共同树立印度软件外包品牌;而且注重维持市场秩序,不搞恶性竞争,这对印度软件外包的飞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印度软件产业在技术上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其强大的管理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上。印度始终坚持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质量标准进行软件开发。目前,印度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获得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是世界上软件公司获得此标准认证最多的国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CMM)是国际公认的、考评软件企业水平的标准,印度已有上百家计算机公司获得CMM5级认证,位于世界前列。印度软件产业对生产流程进行了严格管理并实行售后服务,保证了软件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不仅软件质量可靠,而且工期和成本可控,树立了印度软件高质量、低成本、守时间、守协议的形象,赢得了国际客户的信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印度软件企业以其成熟的设计技术和实施能力著称于世,在管理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银行、保险及财务应用,人工智能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方面有着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财富》杂志所列的美国500家公司中,有185家采用印度的软件和服务。据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80%的美国公司把印度作为国外软件来源的首选国家。[6]

    二、瞄准软件业的印度高等教育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印度软件业的巨大发展,得益于大量技术精湛的软件人才,得益于高等教育的跨越发展。

    (一)高等教育概况

    古代印度教育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孔雀王朝。巴瑞萨(Parishad)和隐士林(Hermitage)是古印度最早的高等学府,为婆罗门学者讲学之地。公元前6世纪,印度佛教兴起,寺院成为佛教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学习内容除佛教经典和宗教仪式外,还有其他各种科学知识。一些学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除负责培养僧侣外,还要从事各种学术研究,经常举行学术讨论和演讲。

    印度近代高等教育要从19世纪算起。1757年以后,印度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17年,具有西方现代特点的印度学院在加尔各答成立;1834年,艾尔菲斯顿学院在孟买成立。从19世纪至今,西方教育尤其是英国模式的教育在印度稳步发展。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在初等教育普及的基础上自然演进的,也不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展的,而是在政府推动之下的跨越式发展。印度政府对人才的重要性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可谓高瞻远瞩,在印度刚摆脱殖民统治时,尼赫鲁就指出,一个民族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振兴,必须依托高科技的发展。此后,历届印度政府都特别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是在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印度高等教育在20世纪50~90年代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独立前的印度只有20所大学,496所综合教育学院,38所技术教育学院,在校生只有21.5万人[7]。2006年,印度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达到19403所,其中综合性大学350所,如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8]。从1950-1951年度到1984-1985年度,印度高校数量平均每年增加120余所,尤其是1960-1961年度到1970-1971年度这10年中,高校数量翻了一番;从1953-1954年度到1984-1985年度,印度高校学生数平均增长率为9.2%,增长最快的是1955-1956年度到1970-1971年度,学生数平均增长率高达13.4%;而在同期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学生数平均增长率为4.7%,日本为5.5%,瑞典为8.5%[9]。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在校大学生的年均增长率为5%,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特巴赫在研究印度高等教育时曾指出:“印度独立后的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增长速度快”。[10]

    目前,印度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大学级学院、国家重点学院和一般学院。大学有中央和邦属两类,分别经中央议会和邦议会批准成立。经费分别来自中央政府和邦政府,中央政府也可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向邦属大学提供部分资金。大学级学院是指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学院;国家重点学院是政府建立的某些专门医学院、工业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另外还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和体育学院;一般学院是指由邦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私人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11]

    印度的软件教育颇具特色。政府通过支持高等院校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大力鼓励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等措施,形成了产业化的信息技术职业教育体系,为软件产业的腾飞储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本。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就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这些学院聘请世界各国知名学者授课,其师资、教材和教学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学府几乎在同一个水平上。它们从印度各地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其毕业生质量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媲美,很受跨国公司的欢迎。

    (二)完备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印度政府认识到,充足的软件人才储备和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根本,为此印度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功能互补、较为完整的软件人才培养系统。其中,既有公认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理工大学,以培养软件金领人才为主;也有大量软件工程学院,以培养白领人才为主;另外,还有大量软件职业学院及社区学院,以培养蓝领为主。印度软件业能有今天的辉煌,依靠的正是政府的长远眼光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印度采取国家、企业、私人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目前,印度全国有380多所大学和工程学院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每年可培养17万名本科生和5万名研究生。同时,印度在大约3000所中学推出了“中学计算机扫盲和学习计划”。二是依靠多家民办和私营机构培训人才,大力鼓励民间办学。目前,印度全国有私立理工学院1195所,每年取得证书的软件人才有数万人。三是软件企业自身建立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重点培训计算机应用专家、系统开发管理人员、软件企业经销人员,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可培养约7万名软件技术人员[12]。四是大力鼓励著名信息技术公司办学。比如,以开发教育软件为主的全国信息技术学院在印度和其他50多个国家设立了3000多个培训中心。印度这种产业化的信息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比较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的形成。

    (三)培养产业所需、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了迎接日益增长的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挑战,从2002年6月起,印度实施了“知识行动人才培养计划”;同年8月,印度政府正式任命了一个由人力资源开发部长挂帅,财政部长、信息技术部长、中高等教育局局长、印度理工学院院长等组成的九人特别小组,专门负责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从高校层面来说,印度高校能够敏锐地洞察软件行业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课程,如ORACLE开发、中间件、JAVA、C/C++、嵌入式系统等;同时,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案例教学融入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已经跨入企业的大门。另外,学校还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企业到大学设立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里不仅能了解本行业最新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印度软件业的成功,反映了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印度软件教育的特色即高校与产业的互动密切,学生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比如,海德拉巴信息科技学院的许多课程都由“产业界的教师”所设,如IBM公司开设《电子商务最新应用》、甲骨文公司开设《资料库软件》、摩托罗拉公司开设《通讯软件》等。另外,从事教学的2/3教师都来自产业界,比正规教授的数量还多[13]。学校的策略就是运用产业界的力量,吸引公司在学校设立实验室,共同培养学生。在学生、学校、产业界的密切互动下,印度建立起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由产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学校搭建桥梁、运输养分,学生尽情吸收。学生在毕业后又投身并回馈产业界。

    (四)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高等院校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印度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如果想在国际信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取他国之长,补自己之短。印度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背景,便于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等国家建立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印度企业家及印度公民的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程度较高。

    印度有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项目都能获得国外相关机构的经费支持。资助方包括福特基金、美国印度研究学院、美国教育基金、夏斯特里印度-加拿大学院等。印度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交换留学生的计划;另外,印度大财团也有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的计划,这些学生回国后大都为财团效力。比如,比尔拉教育基金是印度较大的教育基金之一,印度的两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和他的侄子钱德拉·塞卡尔在赴美国留学时都得到了比尔拉财团的资助。[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流入美国的大学生超过40万人,印度6所名牌理工大学80%的毕业生流向了美国。现在,许多流入美国的印度高技术人才已进入美国公司的高级领导层,还有许多印度高科技人才在英特尔等知名公司开发尖端产品。据统计,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100家公司中,有820家是印度人创立的。

    印度十分注意留住和吸引人才,现在许多大公司大幅度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待遇,并采用给员工配股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减少人才外流。同时,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国外的软件人才回国创业。近年来,印度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条件,很多海外移民纷纷回流印度。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充实到国内原有的技术系统中,使国内的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现在,印度许多软件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才多数是在留学欧美或在跨国公司工作后回国创业,他们掌握了软件设计的先进经验,并和欧美国家的软件公司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印度软件从业人员多达百万人,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软件工程师达10万人,这使得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人才国,为印度软件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高等教育对软件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人才无疑是第一资源。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软件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从而确立了印度在全球软件产业的重要地位。

    (一)高等教育为软件业发展奠定基础

    印度是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世界第三科技大国,共拥有350万科技人员,而懂英语的技术人才数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5]。科技和管理教育是印度高等教育的强项,印度大学培养的理工科学生不仅数量多,而且素质普遍较高。在印度大学中,理工科学生约占1/3。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医学和工业等领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大学开设了各种跨学科课程。

    如上所述,印度拥有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各个层次的合格毕业生。高等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大量合格的软件技术人才,其中仅软件编程人员就多达140多万。正如摩托罗拉公司环球软件部总经理阿姆里什·莫迪所说[16],我们之所以来印度,是因为这里人才济济。另外,丰富的科技人才和宽松的创业环境也相继催生了印度斯坦咨询公司、维普洛信息技术公司、巴拉特信息技术公司、安得拉技术公司等一大批软件开发公司。比如,班加罗尔的软件人才远远超过亚洲任何一个城市。从20世纪50年代起,它就是印度的科研之都,这里汇集了印度很多优秀的技术和管理研究机构,一共有77所工程学院,每年可为社会输送3万名工程技术人才,其中1/3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二)提高印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在教育方面,印度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印度实施培养尖子人才的教育政策,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印度一向重视高等教育,每年用于教育的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其中2/3的经费用于高等教育。同时,印度政府还大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经营环境,吸引大量滞留海外的软件人才回国服务,为软件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在国际软件市场上,印度的比较优势是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即印度具有丰富、廉价、并经过高度技术训练的人力资源。这能够为印度由一个软件乐园变成世界软件超级大国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在软件设计行业中,人工费用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编程人员的工资基本相同,月薪约为4000美元;而印度编程人员的工资通常只有这一数目的1/8至1/5。毋庸置疑,印度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得软件开发成本异常低廉,这是印度叩开国际软件市场的重要敲门砖。但是,正像阿姆里什·莫迪所说,“成本方面的优势只能带来短期效益”。[17]

    (三)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就开始有目的地引导软件业的发展。1985年,拉吉夫·甘地提出“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18]的口号,将发展软件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采取各种措施和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从1985年起,印度政府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明确提出要使教育成为把国家引向21世纪的工具。以后的历届印度政府都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计算机教育。在政府的推动下,印度政府非常重视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在软件领域的教育已做到从小抓起。比如,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从高中扩大到初中和小学,逐步拓宽计算机文化的覆盖面,使其最终成为基础学科的一部分。如班加罗尔市的小学要求学生背诵1×1到22×22的乘法口诀,超出世界小学数学教学平均水平。

    信息产业的最大特点是知识密集型,以智力投入为主,对资源的依赖不大。印度政府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制定了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的长远战略,并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再以信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印度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战略,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利用该战略可以实现软件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发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的情况下,出口市场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初,印度6l%的软件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还有23%出口到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千年虫”问题出现的时候,印度的软件产业及时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潜在商机,为欧美的大企业提供系统升级等服务,帮助他们成功度过了这一时期,取得了欧美公司的信任,并与之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

    注释:

    ①1美元=45.5556卢比(2010年汇率平均值)。

    ②当时,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l%,巴西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77%。

    参考文献:

    [1]周任.中国与印度软件业发展之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04(l):117.

    [2]中国驻印度使馆新闻处.印度IT革命和人才战略启示录[EB/OL]./a/20100515/000139.htm,2010-05-15.

    [6]软件产业支撑体系培训[EB/OL]./gb/content/2006-10/01/content_2648727.htm,2011-5-10.

    [14]孙培均,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26.

    [15]时宏远.软实力与印度的崛起[J].国际问题研究,2009 (3).

    [16][17]唐璐.人才:印度软件业悄然崛起的秘密武器.瞭望,1998(12).

    [18]雷启淮.当代印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473.

    编辑:覃云云

    推荐访问:软件业 高等教育 作用 发展 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