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与发展问题探析

    时间:2023-07-18 08:5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 中印两国在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而且相互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因此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该在进一步的合作与发展中调整战略思路,提升双方合作的层次、扩大合作规模,充分实现利益双赢目的。

    关键词:中印关系;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2-0041-08

    作者简介:杨文武.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戴江涛,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倪香芹,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610064)

    2005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成立的中印项目合作办公室,以及2005年4月温总理在访问印度期间又与印度总理就加强双边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进行探讨,这标志着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那么中印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寻求、合作中促进发展、合作与发展利益双赢的内在机理,以及双方‘合作与发展必然实践一系列战略新思维等均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一、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中印两国都是伟人的国家,两国人民都充满了智慧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国同为发展中的勤劳的人口大国,又巨为邻邦,都创造过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也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且两国当前IT业都处下发展的成长期,均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挑战,正是这些共同的挑战必然要求两国在发展信息产业中寻求合作。

    (一)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均缺乏核心技术且自主开发能力有限,必然要求两国在发展中寻求合作

    客观的讲,中国和印度的信息制造业仍然以组装为主,能够大规模生产的零部件都是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产品,核心技术仍然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掌握,且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还主要依靠其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获胜的。

    而研究表明,仅依靠低成本所取得的竞争优势不如产品差异和控制核心技术取得的优势长久,因为新的、具有更高生产效率技术的采用会使原来由于低成本而获得的优势变的微不足道。此外,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产业往往足资金周转低的产业,这种产业的进入壁垒不高,因此很容易吸引大量的竞争者加入。

    例如,在软件开发上,虽然印度的优势比较明显,但在系统软件开发上仍然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中国目前推出了以“方舟”和“龙芯”系列为代表的CPU,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印度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其国内80%的CPU市场为Intel公司所占领。另外,中印两国的芯片设计和开发能力也很有限,现在两国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彩电、手机、程控电话等产品的芯片主要为外国厂家所垄断,外国公司在中国芯片市场的占有率现在80%以上,印度的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新手被这类产业吸引时,他们随即发现,除了优势不断的消失之外,还因为资产的投入而被套牢”,然而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很容易掉入这种陷阱”。

    (二)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结构失调且难以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两国在发展中寻求合作

    中国在硬件生产上现在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优势,但软件业的发展却严重的滞后。目前,中国在主机、外设终端、应用产品、网络产品、耗材零部件5大类产品上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2003年,中国全年电子和IT业的产值为227l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和IT业生产国。比起硬件的辉煌来,软件要逊色的多,2003年全年软件产值只有1600亿元人民币,即不到200亿美元,占整个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不足10%。而且国内软件市场长期为外国厂家占领,国内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30%。软件业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IT业发展的“瓶颈”,是中国IT业的“软肋”。

    与中国相反,印度信息产业把精力主要集中在软件的开发生产上,由于印度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从一开始,印度的软件就以出口导向为主,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现在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出口大国,2003年,印度出口的软件总额高达120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印度软件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印度软件质量可靠并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同时印度软件公司及时地调整了出口产品的结构,加强了电子商务软件的出口。但是,印度的硬件制造业的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软件的增长速度,导致印度国内市场一直为外国公司所占领。2003年,印度的硬件增长速度虽然高达23%,但仍然低于软件26%的增长速度,硬件出口也只有4.5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中印两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会象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所说:“合作就像两座宝塔,一座硬件、一座软件。联合起来我们就能在全球处于领导的地位。”

    (三)两国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潜力开拓度不够且国际市场集中度较高,必然要求两国在发展中寻求合作

    中国中西部信息产业市场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市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加大。印度的IT产业之所以采取出口导向型的战略就是因为印度自己的国内市场太小。但是,随着印度国内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IT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印度国内的市场也将逐渐的扩大,如果不注意开发,对于本国IT业来说将是一大损失。另外,在中国和印度逐步履行WTO的有关规定后,国内信息产品市场将回外国企业全面开放,根据WTO的信息技术贸易协定(ITA),中国和印度在2005年1月1日必须将信息产品的关税取消,国内厂商将面临国外企业全面的竞争。其实早在2002年,印度国内电讯企业就指出,关税的降低将极大的威胁他们的利润和市场。2004年,中国手机生产商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从2003年的50%多迅速跌至34%,手机滞销达2000多万部,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国外企业的竞争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威胁,中印两国国内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内市场开拓潜力巨大。如果中印企业不调整发展思路、开发国内市场,在今后的竞争中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目前,中国和印度的信息产品的海外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以及欧盟三大经济体中。其中,中国出口到美国和日本市场的信息产品占信息产品总出口额的30%以上,而印度软件出口的60%以上集中在美国市场,其他部分则以欧盟和日本为主。这种过分集中的局面不利于中印两国的信息产业分散风险,只要美国或者日本的经济稍微有些波动就会影响IT产品的出口,因为信息产业在这两个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中东、拉美以及非洲IT市场在2005年1月1日的开放,中印两国的信息产业既面临着大好的机遇又得应付棘手的挑战,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

    因而中印两国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市场潜力开拓度不够、且国际市场集中度较高,必然要求两国在发展中寻求合作。

    (四)两国信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且出现较大的IT人才需求缺口,必然要求两国在发展中寻

    求合作

    人才是一国IT业蓬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和印度都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大国,然而长期以来,两国培养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外国,特别是其中既掌握了英语又掌握了专业技术的人才。目前,在美国“硅谷”从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中国和印度,“美国当地人提到IC(集成电路)时,他们不是指集成电路(IC),而是指印度和中国(India and China)”。这对于中印两国的IT业来说无非是巨大的损失。

    据印度《政治家报》分析指出,印度今后5年内信息技术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印度信息技术在2009年将需要212万人,2012年有需要512万人,而目前印度的教育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人才,加上人才的外流,这种情况将越演越烈。中国人才缺口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国每年缺信息技术人才达40万人,特别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必须指出的是,信息技术人才短缺是个世界问题,美国和欧盟都需要人才,但是他们有优势案高额的工资,不怕吸引不到所需人才。因此,如何在人才全球流动的背景下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摆在中印两国面前的又一难题。

    为了应对中印两国共同的挑战,不仅中印两国现有的巨大的潜在的国内市场优势、地缘优势以及传统历史渊源关系等均为两国开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如果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走在世界前列,就意味着IT亚洲新世纪的到来,也就象征着中印两国共同繁荣富强的未来。

    二、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通常我们在比较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时,均认为中国强于硬件的发展,而印度强于软件业的发展,因而成其为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由于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供给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等方面互补性的存在,因而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合作中促进发展。

    (一)两国潜在的信息技术产品市场需求互补性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合作中促进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几个信息产品生产大国,2003年,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8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2004年为2.65万亿元人民币),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佳绩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CCID历年的研究资料预测,到2005年末,中国PC和通信设备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9万亿元人民币,这种不断膨胀的市场,不仅为国内的也为国外的IT企业(包括印度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中国人均拥有的PC数量不断的增多,对于软件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加,但中国国内软件企业暂时还不能提供足够的软件产品,这就为外国公司留下了很大的一块蛋糕,印度企业完全可以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优势在中国市场上有所作为。

    印度现在是世界第6大电信市场,2004年印度新增电话用户2200多万户,总数超过9276万人,增长率高达31.4%。其中移动电话用广,新增1950万户,达到4880万户,增长率为68%;固定电话新增267万,增长率为6.3%。这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拓展海外市场的机遇,特别是中国的手机生产企业。另外,印度的PC生产能力有限,现在全年的产量只有360万台,产值有16亿美元,而且主要为在印度的跨国公司所生严,今后几年,印度国内对于PC的需求会很旺盛,仅2003年1—7月印度笔记本电脑的销量就增长了139%。作为PC生产大国,对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应及早进入,不然会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两国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互补性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合作中促进发展

    目前,虽然两国都出现了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但中国更缺软件人才,印度缺少硬件人才。中国从事软件开发的人才有35万人,而印度则有52万人,印度每年能培养大约20万以上的软件人才,这些人才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入外国,对于中国来说,如果能够吸引一些人才来中国从业将会缓解当前人才短缺的状况。比起中国,印度更需要硬件人才来发展国内落后的硬件产业。这两年,中国的信息技术人才不再那样紧俏,原因在于中国大学的扩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此类人才,而且信息技术人才集中于硬件领域,对于急需硬件人才的印度来说,中国可以作为其考虑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印度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温州、武汉等大城市开设了软件培训学院,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两国信息技术供给互补性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合作中促进发展

    虽然中国目前的信息制造业以组装为主,但是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变。近几年,中国在一些核心技术例如CPu、CDMA、ASIC芯片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基于LINUX的安全、廉价以及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的操作系统。印度国内日前的硬件技术研究仍然很落后,需要从外国引进,这种引进其实是跨国公司自己内部的技术转移,在市场成熟之前是不会轻易让给印度的。所以印度现在急需要有自己的技术,在这方面,中国可以弥补印度的不足。软件开发也需要先进的技术,长期以来,印度的软件开发主要以应用软件为主,这些研究已经十分成熟,现在,印度也开始把精力向系统软件转移。中国在应用软件的开发上不如印度那样具有竞争力,引进技术并消化其是一条捷径。但是,在系统软件开发上,中印各有所长,在这方面两国不仅是互补更是强手之间的联合。

    (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经验互补性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合作中促进发展

    中国和印度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各有优势,总体来说,中国在发展硬件的经验值得印度学习,而印度在软件业发展的经验又是中国急需要领教的。作为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发达国家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是如果老跟着发达国家走路就必然要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历史表明,落后国家只要能够抓住世界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就可以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例如19世纪的德国,之所以能够从欧洲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强国就是因为抓住了化学工业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新产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鉴,必须自己探索。中国和印度的基本国情相似,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对方成功的经验比发达国家的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

    因此可见,由于中印两国潜在的信息技术产品市场需求、人才需求、信息技术供给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等方而互补性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合作中促进各自的发展。

    三、在发展与合作中不断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一)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与合作中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世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式下,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接受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的信息产业、技术和产品转移,争取在

    信息产业链中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抓住机遇将国内具有优势的信息产品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在此过程中逐渐向产业链的更高端靠拢,进而推动新的、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和印度信息产业在发展与合作过程中所要承载的战略任务。

    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单凭一己之力很困难,毕竟两国是发展国家,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但两国在发展信息产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和具有的互补性优势则为两国进行合作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合作对于提高彼此信息产业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也是两国应对全球化的策略选择。

    (二)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与合作中有利于整合各自的国内资源,突破技术瓶颈

    事实上,印度在硬件的开发上也有自己的优势,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落后。在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生产上,印度目前正在攻关具备1万亿浮点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并且准备在2005年完成。印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他的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很强,能用高性能的软件解决硬件遇到的问题。例如,印度先进计算机发展中心PARAM超级计算机上的HPCC软件用高性能灵活的软件环境解决了机群性能和使用问题。中国在硬件开发上的能力较印度强,但是长期以来在计算机核心技术研究上取得成果并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配套的软件进行支持,因而加强中印IT的合作与发展,应在这两方面进行协调,以求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三)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与合作中有利于分散国际市场,减少风险

    虽然印度软件业以出口为主、且80%的业务来自海外,而中国软件业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硬件制造业也具有相当的优势,并大力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将来两国可以合作在国际市场上和发达国家竞争,并打入它们的市场。

    中国硬件出口的30%以上集中于美国、日本,印度软件60%以上集中于美国,这种局面使两国的信息产业严重的受制于上述两国的经济状况和进口政策,不利于分散风险。据估计,2005年中国的软件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0亿美元,中国软件企业的目标是占领其中的60%,剩下的40%,也就是l 20亿美元的份额留给外国企业,印度的公司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加快进入中国。印度国内的硬件市场潜力巨大,有PC的家庭不到家庭总数的1%,而中国为5%,这几年印度PC市场在不断的扩张,这一点可以从跨国公司在印度销售量看出。据IBM(印度)副总裁NeerajSharma介绍,IBM在印度台式PC市场的占有率为12.5%,但销量会以每年47-48%的速度增长,最终达到25%的市场占有率。中国的PC由于价格低廉,很适合印度百姓的收入状况,在印度肯定会有巨大的竞争力。因此,中印之间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相互贸易对于分散各自的市场风险很有稗益。

    (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与合作中有利于缓解两国信息技术人才供求的矛盾

    2002年以来,印度在中国开设许多软件技术园,这些技术园不仅开发软件也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大量的中国青年在经过培训之后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另外,许多印度软件人才也开始受雇于中国公司,这对于软件人才紧缺的中国来说是很需要的。作为中国最为强大的几个信息技术企业,华为公司已经把业务扩展到了印度,雇佣了500名当地人,这有利于培养印度的专业人才。虽然这种人才培养合作的工作刚起步,但是前景是乐观的。随着中印在这一领域合作的加强,利用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人才供求矛盾的问题最终会解决。

    四、合作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尽管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合作的潜在收益巨大,然而要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双方还必须解决以下一些障碍:

    (一)冷战思维仍然制约着双方经济合作的发展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失败,严重打击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那时起很长一段时期,印度对中国都抱有敌对的心理,这为“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国内的蔓延提供了土壤。印度仍然对中国存有介心,2003年10月,印度政府曾经以“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进入边境地区和“战略性产品”,雇佣印度人达500名的华为集团已经受到印度国家安全部门的关注。另外,印度的IT产业界对中国也持怀疑态度,专业人员不愿意暴露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这种状况与中印经贸往来的良好势头不符,也不利于两国起步不久的IT业合作。

    (二)双方企业相互之间仍然缺乏了解

    中国和印度地理位置虽然临近,可是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仍然相差较大。1962年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双方的交流处于蛰伏状态,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都是通过书本和新闻媒体进行的,而许多新闻媒体报道失真,使民众了解到的只是对方的阴暗面,所以对双方之间的合作不抱太多的希望。在没有全面了解一一个市场的情况之前,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在该市场开展业务,综观这几年双方企业开拓对方市场失败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市场分析上出现了问题。所以,中印之间要进一步加强IT业的合作,就必须面对这一问题。

    (三)双方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的先例不多,合作方式有待探索

    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以贸易为主,2003年,双边的贸易额达到76亿美元,而同期的投资总额不到2亿美元,双方之间关于进行联合技术攻关的项目更是很少听到(当然也有),缺乏企业之间进行全方位合作的先例。近两年,中印两国企业之间因为商品质量、货款支付等问题而引发的摩擦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了解,缺少合作的经验,所以关于合作方式的问题双方都需要探索。

    (四)目前双方的市场秩序都不是十分规范

    长期以来,印度的经济实行公营和私营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上实行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制度。应该说,印度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特别是印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了比较大的经济改革,但是,政府对经济仍然有较大的控制力,各种项目的审批都必须经由多个政府部门,加上官员腐败和办事效率低下使得许多外国甚至当地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1992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很多,一是部分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不适应按国际惯例组织生产和进行国际合作,既市场行为主体的行为不规范;二是某些政府部门仍然按过时的方法办事,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有些地方的政府寻租现象明显,既市场管理者行为不规范。没有规范的市场,中印之间进行大规模的IT业合作就会受到制约。

    五、促进合作与发展的新思路-5新对策

    总体来讲,中国和印度在信息产业现在开展的合作与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双方合作的意向较为强烈,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对方市场空间,并着力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与发展。但笔者认为,进一步深化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然需要实践——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一)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放弃冷战思维。着眼未来合作与发

    只有放弃冷战思维,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正如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教授的话说,“人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相互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谁将会超越谁”。

    应该看到,在信息产业领域,中印两国面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中印之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合作中促进发展和在发展中寻求合作的问题,而不是谁超越谁以及两国间惟有竞争的问题。所以,印度方面要放弃冷战思维,开放所谓的“敏感”领域,给予对方企业以公平的待遇。要看到尽管短期内双方之间扩大合作的困难很多,但从长期来看,中印24亿人的庞大市场是不可小觑的。

    同时还应当看到,中印的发展代表了亚洲整体力量的壮大,从根本上讲中印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是利益双赢,而不是单方面的胜负。并且由于世界各国彼此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方,中印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显示了发展中国家的进步。

    (二)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中国将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印度将其作为“战略产业”,表明IT业在各自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加强双方合作时政府要引导、支持企业与对方企业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在双方之间的流通,为两国IT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比如两国法律制度的差异性、政府保护主义、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贸易、商业营运与投资环境,均需要充分发挥两国政府的积极作用。

    (三)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继续加强双方之间的技术合作

    以印度的高性能软件提升中国的硬件水平,将中国的高质量硬件作为印度软件升级的平台,进而改善印度在硬件方面的劣势,最终推动两国IT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核心零部件研发的合作,打破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地位,争取在全球IT产业生产链中的优势地位。加强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尽快把新技术用于生产,如联通和塔塔之间的合作。

    (四)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人才之间的互补,是中印信息产业合作的一大优势。目前双方在人才方面的合作是在两方面进行的,一是雇佣对方的人员,例如华为就雇佣了500名印度当地人,通过对其进行培训以使其掌握某门技术;二是创建学院,专门为对方培养人才,如印度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多家软件公司。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合作,就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此外,可以考虑互派留学生,直接到对方接受教育,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企业之间也可以签定人才相互培养的协议,扩大人才培养的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合作。

    (五)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加强双方企业间的沟通与了解,并扫除一系列影响因素

    中印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还必须加强双方企业间包括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勾通与了解。大家知道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民主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有别于中国,由此为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必须加强双方企业间的勾通与了解,并扫除一系列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由民间到对方建立联络机构,收集和整理对方的市场信息,及时的传递给国内。中国广东省目前已经在新德里建立了“中印贸易中心”,与印度政界和商界取得了广泛的联系,其它一些行业和地方可以效仿,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便利,逐步建立起一个互信机制,这样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责任编辑:吴绍中)

    推荐访问:探析 中印 技术产业 合作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