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版】

    时间:2023-07-18 16:4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从2006年到2010年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天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版】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从2006年到2010年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天津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更快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津党发〔2005〕23号)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十五”时期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天津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奋力拼搏,胜利实现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五大战略举措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664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3.9%;人均生产总值35405元,折4322美元。财政收入725.5亿元,年均增长2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9亿元,年均增长19.4%,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增加值和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均比“九五”时期增长2倍。 商贸流通、物流、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发展较快,现代化程度提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 农村经济继续增长,区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1.6%, 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经过实施嫁接改造调整,关闭了一批消耗高、污染大的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艺,资源和能源消耗居全国先进水平。

    滨海新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6%, 占全市比重达到43.9%,外贸出口比重达到65%。提前一年实现了市委提出的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全市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累计10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14家落户天津。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34亿美元,年均增长25.5%。累计吸引国内资金到位800亿元。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成功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

    城市载体功能快速提升。修编上报了城市总体规划。海河综合开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天津港扩建工程全面展开,港口吞吐量达到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滨海国际机场扩建、京津城际轨道交通、京沪高速公路天津段、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兴建。建成了津蓟、唐津等高速公路,五年累计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00公里。城市快速路通车里程120公里。地铁一号线竣工,津滨轻轨一期通车。建成了陕气进津工程和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等一批市政设施。建成了宽带城域网。全面改造中心城区104公里二级河道,改燃和拆除近6000台小燃煤锅炉,城市环境显著改观,被国家命名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社会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专利申请增长2.7倍,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6000多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0项,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和领域。 组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区域教育能力居全国前三位。教育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建成48所示范性高中和一批模范小学。“双高普九”取得成效,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得到普及,职业教育形成新优势,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城镇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卫生资源调整成效显著,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取得了抗击“非典”疫情的重大胜利。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三项居民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文物保护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建成了人民医院、三中心医院、眼科医院、总医院、天津博物馆、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天津图书大厦、泰达图书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工作得到加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基本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9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了失业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与再就业联动机制, 享受低保和领取失业保险人员中分别有16万和8.6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8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8.6平方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7%和10.5%。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国有大中型企业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2%。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建成市区两级行政许可服务中心,企业投资项目全面实行核准备案制。土地、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组建了农村合作银行。市商业银行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组建了渤海银行等7家全国性金融保险机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涌现出一批文明社区、文明街道、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市民综合素质有新提高。

    “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结果;是实施“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十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坚持“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做到思路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1994年以来,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增长了3.3倍,人均生产总值增长3倍, 财政收入增长8.9倍,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5倍。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在不断加快中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建设在深刻变革中更加和谐,群众生活在协调发展中得到明显改善,整个城市在不断创新中充满生机与活力,很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创了天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使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是完成“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不断推进,为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遇。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为我市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创造了条件。从我市看,“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和“三步走”战略实施所积累的能量将继续释放。经过多年奋斗,经济和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解决,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更重要的是,中央把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加速国际国内资本、技术、产业向新区集聚,对于加快天津经济发展,振兴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经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经济总量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艰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偏低;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十一五”时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放宽视野,更新思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努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最根本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重大机遇,推动加快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做到高人一筹、领先一步。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落实全市发展总体要求,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抓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三件事,实现经济发展高水平,文化发展高品位,人的发展高素质。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清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显著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把天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

    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到2006年实现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000元,超过70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1520亿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17万亿元,年均增长15%。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1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1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力消费量降低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升。 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增强。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左右,常住人口达到1150万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以上天数8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4万吨以内,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率先建成生态城区,再经过五年努力,全市建成生态城市。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城镇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至220人/10万人以下,保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 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累计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50亿美元,实际吸引国内资金2500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累计新增就业1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2%左右。全市城市化率达到8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以上, 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和环境有较大改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认真落实“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的功能定位,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提升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改革开放创新示范和宜居生态功能,努力把滨海新区建成高度开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

    一、加快实现新区功能定位

    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壮大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一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企业和产品。建设国家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海洋化工基地、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规划和建设国家级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完善科技服务和保障体系,尽快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海港、空港、保税港区以及配套设施综合优势,规划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和出口加工业务,逐步向自由港转型。建设现代化生态型航空城,完善国际航运与贸易服务体系,提高通关效率,提升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基地和配套设施,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培育物流市场,壮大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建设内地“无水港”及货物分拨中心,实现与腹地口岸直通。

    全面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 建设和保护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建成官港森林公园等生态组团,构建海河下游、海岸带等若干生态廊道。建设开发区生态工业和大港石化产业等循环经济示范区和产业链。建设生态型居住区。完善新区基础设施,构建快速路网框架,提升金融、商贸、会展、信息等服务功能。建设和谐新区,成为充满发展活力、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生态城区。

    推进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借鉴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经验,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创新、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办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建成全国产业基金管理中心。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规划、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各行政区和功能区的积极性。

    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滨海新区要与中心城区及外围区县统筹兼顾,一体化发展。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业,建设聚集效益和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区要以海河综合开发为契机,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为全市和滨海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滨海新区要向其他区县延伸产业链。各郊区县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增强综合实力,尽快形成多极增长、相互促进的格局。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滨海新区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区位、口岸、交通、土地和人才等综合优势,打好“服务牌”和“中华牌”,为环渤海区域和我国北方地区提供国际航运、国际贸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金融、休闲旅游等服务。

    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科技、人才、资金和资源,引进高素质人才和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制造优势。共同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进一步加强衍生产业、支柱配套产业的合作,搞好中下游产品的梯度转移。

    主动推进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共同构建区域信息网、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加快区域金融、旅游一体化进程,加强环境整治、资源利用、海域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发挥天津港作为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进出口重要通道的作用,加强环渤海湾港口间的联合与协作,积极推动直通西北腹地的铁路干线通道建设。把保税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的绿色通道和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深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扩大与我国北方地区在资源、产品、贸易、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搞好技术和人才交流。增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实现良性互动。

    加强与东北亚地区和邻近内陆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承接国外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吸引国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滨海新区集聚,引领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章 发展高水平现代工业

    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面向世界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一、壮大优势产业

    坚持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更好地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巩固发展无线通信、新型元器件和计算机外部设备三大优势领域,发展壮大软件、集成电路和数字视听三大成长领域,培育光电子和汽车电子两个新兴领域,增加高端产品比重。到2010年,手机生产能力达到1亿部,显示器1200万台,芯片150万件,软件规模350亿元。

    汽车工业。以先进环保经济型轿车为重点,积极发展中高档轿车。建设中高档轿车、经济型轿车、轻型车和豪华客车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形成排气量1.0至3.0以上的品种系列格局。到2010年, 汽车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扩大发动机生产能力,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

    化学工业。以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合成树脂等大型化工装置和渤海化工园、中化工新材料基地为契机,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高原油加工能力,扩大乙烯生产规模,形成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一碳化工、能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塑料、化纤、橡胶和精细化工等产品链。用石油化工改造氯碱化工,发展聚氯乙烯、重质纯碱、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等产品,提高海洋化工产业规模和能力。到2010年,形成3000万吨炼油、120万吨乙烯、16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能力。

    冶金工业。按照控制总量、扩大精品、降低消耗、加快重组的原则,积极推进冶金工业结构调整。采用世界一流技术装备,加快钢管扩能改造、“天钢”东移、板材基地和高档金属制品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行业制高点。建成以无缝钢管为主的管材生产基地,以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厚板和不锈钢板为主的优质钢材生产基地和以特种钢丝绳、汽车轮胎帘线、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为主的高档金属制品生产基地,在海河下游建成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基地。到2010年,形成260万吨无缝钢管、1000万吨板材、100万吨高档金属制品生产能力。

    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工程药,重点建设“三素一酸”和治疗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等大病种药物生产基地。巩固中药现代化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壮大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加化学药新品种,扩大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规模。推进基因芯片、生物药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因工程、酶制剂等生物制药产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食品、农作物育种、动物繁殖和海洋生物养殖等。到2010年,形成500亿元的销售规模。

    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依托科研优势,培育和发展小功率及动力型锂离子、镍氢和燃料电池,研究开发电池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电池机械,建成国家绿色电池产业基地。以整体设计为龙头,以环保技术为依托,重点开发污水处理及循环再生利用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成套设备、环保新材料,积极扶持废弃物处理装置和资源化设备的生产,巩固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的优势。

    轻纺工业。快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轻纺工业,再创新优势。以高档化、智能化、方便化、绿色化为方向,提升轻工消费产品的档次和规模,做大做强现代食品、家用电器、自行车、制卡及高档防伪印刷和精密仪器五个特色行业,发展壮大一批名牌产品,建成我国北方日用消费品产业基地。发挥纺织和服装两大行业优势,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建设具有高新技术的纺织工业园。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

    以发展自主品牌、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加工母机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由零部件专业化向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功能部件发展,由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发展数控液压机、电梯和起重设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水力和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等六大成套设备以及电气传动产品、柴油发动机、轮胎设备、压缩机、高速精密机床、工业泵、液压件、减速机、压力机、包装机等产品。积极开发自动药用包装机、砼(轻)聚苯夹心保温砌块成型机、自动贴片机、自动丝网印刷机、回流焊机等重点产品。用信息技术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效率和工艺水平。发展船舶制造业和空港设备制造业,推进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

    三、开发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分工层级,扩大产业规模。

    培育自主品牌。建立信息安全、电动汽车、细胞工程、中药现代化、重型机器装备等10个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在集成电路、智能化仪器仪表、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引导企业对移动通信、节能及环保等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20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形成3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优势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生物技术、环保节能、纳米等新材料、海洋科技、民航科技等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施集成电路、基因工程药物、中药现代化、新型绿色储能电池、智能化制造装备与系统、海水淡化及资源综合利用等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每年实施10个以上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规划建设IT产业基地。

    发展软件产业。 以天津软件园、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国家“863” 软件专业孵化器为依托,重点发展以移动通讯终端、汽车电子为主的高端嵌入式软件,以RFID为核心的应用软件。发展以业务流程外包(BPO)、现代物流和城市信息化为重点的信息服务和系统集成服务。扩大软件外包出口。2010年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由5%提高到10%, 成为我国重要的软件生产、研发和出口基地。

    四、发展规模经济

    以滨海新区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依靠市场机制,加快优势资源的聚合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和建设一批现代工业产业基地。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著名大企业进入我市。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扩张,壮大产业集群规模。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外同行业中位于前列的大型企业集团。 2010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达到30个以上,其中超1000亿元的达到3个。

    第五章 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

    认真落实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  (津党发〔2005〕 4号)和《天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津政发〔2005〕23号),增强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休闲旅游、区域金融等四大服务功能,完善信息与科技服务、商贸流通、中介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六个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服务和辐射功能。

    一、推进海河综合开发

    高标准完成海河上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做好风貌建筑区的资源挖掘与保护性整修,集中建设古文化街、凤凰城、水上运动世界等大型商贸设施和重点文化设施,加快启动中游生态旅游区和下游港口贸易区综合开发,提升重要商贸节点的辐射功能,构建海河区域现代商贸、商务中心和沿河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依托制造业基础,构筑通达内地城市的快速货运集散网,建立海陆空一体的多式联运体系。发展过境运输,建设国际陆港,推进亚欧大陆桥建设。继续加快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保税区空港国际物流区等9大物流园区的建设。 积极吸引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天津,培育本市100家物流企业发展, 部分企业争取进入全国物流百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2010年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 物流成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8%。

    休闲旅游业。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发展旅游经济。整合旅游资源,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核心旅游品牌。开发建设市中心综合旅游区、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蓟县山野休闲度假旅游区、津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区、津西北休闲娱乐旅游区,形成东、西、南、北、中旅游主干线和沿河、沿海、环山、环京津结合部四大综合旅游产业带。以天津近代历史文化为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遗迹为载体,规划、开发、建设大沽烟云、小站练兵、欧陆风韵、东方巴黎、金融名街、意奥风情、老城津韵、杨柳古镇等12个文化旅游主题板块。积极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建设派拉蒙主题公园,打造滨海旅游集聚区。加强环渤海地区的旅游合作。201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

    现代金融业。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建设与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渤海银行扩大资产规模,增强辐射能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集合信托、股票上市、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开发中间业务市场,扩大资金拆借、票据和外汇业务。积极拓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大产权交易业务。建设解放北路、友谊路等现代金融集聚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金融管理人才。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科技与信息服务业。依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软件开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与科技产业集聚区。发展工程设计与委托研发,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办好北方技术市场。加快发展宽带城域网,建设现代物流、社会信用、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专业信息平台,扩大电信及增值服务,建设电子商务枢纽。 2010年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专业信息与科技服务企业达到50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

    其他新兴服务业。发展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实现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其发展。加快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咨询、技术检测等中介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在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沟通和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和引进中介服务知名品牌,促进中介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2010年中介服务业门类扩展到60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

    加快文化、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领域的产业发展。依法管理文化市场,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扶植和发掘具有民族特色、天津特点的民间工艺。扩大留学生、研究生招收规模。鼓励与国际著名医疗机构合作办医,做大高端医疗和康复服务。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建设体育健身休闲集聚区。积极发展动漫、网络游戏、策划创意等新兴领域。2010年主要文化产品消费量、公共文化服务享有量、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拥有量、大型体育赛事等核心指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房地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加快“新家园”居住区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量,改善供应结构。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培育房地产服务市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三、提升传统服务业

    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布局合理、业态先进、大进大出、货畅其流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升商品集散能力,努力建设现代商贸中心。 2010年商品购销总额达到1.3万亿元,批发贸易额7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

    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批发交易市场,推行新型交易方式,强化商品信息服务、购销代理等交易服务功能,促进市场向新型业态转型。建设发展轻工、五金机电、不锈钢材、粮油、水产品等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培育汽车、金属材料、石油及海洋化工、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小商品、自行车等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设和平路—滨江道、小白楼、塘沽解放路等一批现代都市商业集聚区。完善和发展鼓楼商业街、大胡同商贸街、科贸街、食品街等9条商业街。 规划建设天津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吸引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举办大型会展活动。加快培育大型商贸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构建全国性、区域性批发代理经销网络,发展跨地区、批零结合型的连锁企业。引进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和品牌,扶持传统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扩大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加快发展便利商业,全面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健全农村商业网络,实现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村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场。

    提升社区服务业水平。坚持网络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医疗保健、日常维修等社区服务,构建覆盖全市的公益性、经营性、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开办家政服务项目,扶持10-20家实力强、诚信度高的家政服务公司。建设北方家政服务培训中心,推行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新建住宅区全部实现物业管理,逐步推进旧住宅区物业管理,社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以上。大力发展社区医疗、社区教育、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服务,建立健全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妇幼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社区有偿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为方向,推进农业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粮棉油生产,提高养殖业比重。近郊区重点发展以设施化为主的特种种植业和生态型农业,大宗种植业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养殖业向远郊区县转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3311”优质粮增产工程, 建成5个百万亩以上的优质粮、优质饲料、优质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种植业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畜牧、水产品优势产业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源头农业、科技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服务体系。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0个,农户与龙头企业基本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重点农产品依标生产率达到90%,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

    二、推进农村工业化

    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和建设现代工业基地的要求,合理调整郊区工业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相互衔接、科技型、效益好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整合区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若干主导产业明显、特色突出、产业互补的现代加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扶持汽车配件、地毯、服装等具有优势的行业和产品发展。

    三、推进农村城市化

    搞好全市城镇化发展总体布局规划,以示范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发展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带动村庄布局调整。城市周边地区逐步撤乡并镇建社区,远郊地区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意愿,以宅基地换房”原则,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要统一组织,高水平规划,形成特色。2010年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使更多农民在实现职业转移的同时增加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集约型、深加工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附加值和产出效益,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鼓励农民投资,增加农民投资收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减轻农民负担。

    五、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高质量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2006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提高农村办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升级,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114所乡镇卫生院房屋标准化建设和154所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及人员培训工作。 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对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完成133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以低保为重点,五保供养、养老助残、灾害救助、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中心城区与各区县通高速公路,区县之间通高等级公路,区县与中心镇、中心镇与中心村之间通公路。 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公路等级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发展中心城区到远郊区县的公共交通。加快改造村庄主干道路。加快农村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在各区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村镇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逐步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加快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整治农村环境,控制面源污染,解决好农村脏、乱问题,建设一批生态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0年农村居民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实现自来水管网入农户。

    六、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推进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大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第七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切实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构建以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支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加快科技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科技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把电子信息、生物与现代医药、能源、石油与精细化工、装备制造、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城市建设与交通等10个重点领域和46个优先发展技术作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组织实施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高端通用芯片、半导体照明、风力发电成套设备、重大疾病防治等12项重大科技专项。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等6个领域及其24个重要方向,争创国际一流水平,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和持续创新能力。

    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继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二)建设创新基地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发展壮大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的津西知识创新与孵化基地,建设国家级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升新能源、软件、海洋产业化示范及津南农业科技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品牌效应。围绕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和新建软件、光电子、生物芯片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按照国际标准建设IC设计、纳米材料、中药现代化、水处理设备制造、电动汽车、高性能计算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引导和鼓励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设施向所在行业的中小企业开放。推进区域科技联合,推动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

    (三)培育创新主体

    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自主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学科优势明显、以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的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中小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转化,鼓励企业、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组成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家部、委、院的合作,联合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津建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建立研发机构。扩大与北京中关村及周边省市的科技交流。按照国内一流标准,新建一批国家级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10年国家级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10个和50个,工程研究中心15个和30个,企业技术中心30个和300个。

    (四)营造创新环境

    加强政策导向,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公共服务,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和人才向本市集聚。制定科技投入、税收奖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等政策,定期发布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指南和产业技术进步指导目录,保障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加强质量、标准、计量监督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人才、产权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科技项目评审评估和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制度。制定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

    二、发展高水平教育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走内涵式教育发展道路,基本形成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标准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均衡化的基础教育体系和开放灵活富有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增强教育综合实力

    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继续实施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历史名校”建设,办好百所优质普通高中。完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重点建设27个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5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4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继续实施“211”工程,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50个重点学科及一批研究基地。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发展中外合作办学。2010年全市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超过95%,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4500人,城镇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加强高校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有效机制,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

    (三)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健全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制度。改革办学体制,依法支持民办学校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成才渠道。形成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教。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

    (一)培养高层次人才

    以培养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围绕滨海新区建设和重点学科、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需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实施政府特聘专家制度,完善特聘教授制度,引进学术带头人。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天津市授衔专家”选拔制度,深入实施“院士重点后备人选资助扶持计划” 和“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构建由国家级和市级拔尖人才及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外一流大学到我市建立分校或培训基地,加大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力度,选送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国家参加培训及合作研究。

    (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鼓励国外组织、个人与我市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职业培训。制定并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企业上岗标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达到80%以上, 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左右。

    (三)优化创业环境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动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实现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贯通,国内和国际人才市场贯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人才工作法制化。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确认评估机制和兑现机制,激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中心、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交流中心和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第八章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按照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分布合理、区域功能清晰、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要求,构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土地、能源、水资源等供给能力,提高信息化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一、完善空间布局规划

    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形成“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即“武清新城—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城市发展主轴;东部(宁河、汉沽新城—滨海新区核心区—大港新城)滨海发展带和西部(蓟县新城—宝坻新城—中心城区—静海新城)城镇发展带;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

    滨海新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海洋经济发展带、塘汉大三个生态城区“一轴、一带、三个城区”的布局,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功能区。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

    中心城区,优化功能布局,建设海河经济文化景观带和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提升金融、商贸、科教、信息、文化、旅游等服务功能。外围区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承接人口和教育科研功能转移,建设生态圈,确保全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高水平规划建设蓟县、宝坻、武清、宁河、汉沽、西青、津南、静海、大港、京津和团泊新城等11个新城和30个中心镇以及一批新村。

    二、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海港。加快实施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液化天然气接卸码头、集装箱物流中心、散货物流中心等港内12个重点项目以及港外以集疏运通道为重点的22个配套项目;建设北疆集装箱、南疆能源和散货、东疆港区、临港产业、北塘等港区及环渤海中心渔港,使天津港成为国际化深水大港、东北亚地区国际集装箱主枢纽港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干港。港区面积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准箱,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级。

    空港。改造扩建滨海国际机场和相应配套设施,建成中国北方航空货运基地和客运干线机场,与首都机场共同构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 2010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56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

    铁路。完成津秦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建设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适应西部大开发和腹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建设天津港-霸州-石家庄-太原、太原-中卫-银川铁路,形成天津港直通西部地区的铁路大通道。争取国家尽快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加快黄万铁路和蓟港铁路复线建设,实现与朔黄线和大秦线贯通。建设津秦城际轨道交通和京山线京津四线,推动环渤海湾铁路通道建设,形成沟通周边地区和腹地便捷高效的客货铁路运输网。

    公路。建成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沪、蓟平、津汕等高速公路天津段,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三线、津汉、津港、津宁、国道112线、 海滨大道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塘沽至承德的高速公路,形成高效快捷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一般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 “十一五”时期,新增高速公路590公里,新建改建干线公路350公里。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500公里,密度达到10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00公里,密度达到10公里/百平方公里。

    管道运输。结合国家战略原油储备库和乙烯、炼油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管道运输。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继续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成地铁二、三、九号线和天津站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130公里。开工建设地铁五、六号线。建设220公里城市快速路网和355公里中心城区外围快速路网。开辟公共汽车专用路和专用车道系统,建设公共汽车定位和电子显示系统,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在中心城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公交场站设施和大型停车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2010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提高到12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量提高到15标台,公交分担率达到34%。

    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建成津滨水厂,改扩建芥园、塘沽、汉沽、大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水厂,新建供水管道1900公里,改造旧供水管道1600公里。结合液化天然气工程,新建燃气高中压及低压庭院管道4100公里,改造旧燃气管网1900公里。加快排水空白区管网建设,新建排水管网800公里,改造2000公里,建设双林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东郊污水处理厂, 2010年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建成咸阳路、东丽、北辰、双林等再生水厂,扩建纪庄子再生水厂,铺设再生水管网1200公里,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再生水供给网络。建设咸阳路、东郊污泥处置厂,日处理能力950立方米。建成贯庄、青光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垃圾处理设施。

    五、加快能源建设

    以热电联产为主体,建成东北郊热电厂、杨柳青热电厂四期扩建、陈塘庄热电厂三期扩建、军粮城电厂五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杨柳青热电厂五期扩建工程,新增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2010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 各区县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80%。 结合海水淡化,在滨海新区建设北疆电厂和大港二站两个超超临界、超大容量的大型火力发电厂, 根据天然气资源和LNG(液化天然气) 项目进度,在临港工业区、开发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等适时规划建设燃气热电厂。 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40万千瓦。提高电网受电能力,引进“西电东送”电力。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6座, 建设改造220千伏变电站48座,基本形成500千伏双环网和220千伏分层分区供电格局。加快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和改造,与主网协调发展,提高供电可靠性。

    六、加强信息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信息化水平,打造“智能天津”。拓展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实现通信管线集约化管理与应用。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无线网络。强化网络互联互通,稳步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完成全市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建成滨海新区信息化样板区,优化招商引资和综合服务环境。发展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三大信息平台。积极推动电子政务专网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构建政务信息共享体系。以3S应用为基础,加快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和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城市一卡通。

    七、加强水资源建设

    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设施建设,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证生产用水,适当满足农业用水和环境用水,构建多种水源相互补充、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高标准建设南水北调天津干线工程和市内输水配套工程,严格保护引滦水源。建设王庆坨水库,改造北大港水库,提高供水保证率。加强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淡水资源和空中云水、雨洪水、再生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2010年海水淡化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以上, 海水直接利用量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推进城市污水资源化,推广再生水生产和使用。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有效控制地面沉降。

    八、加强市容环境建设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优化环卫设施布局,完善设施配套,提高机械化水平,建设一批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利用、处理水平,城市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以上。 继续实施景观道路整修工程,完成市中心290条重要景观路、110个交叉点及海河两岸景观路全面综合治理与整修。继续完善五大道等风貌建筑景观区的整修与管理,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市容景观区域。建成植物园等大型城市公园,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在城市重要景点、景观道路、桥梁及广场建设一批节能型景观灯光工程。

    九、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对永定新河、独流减河和蓟运河等主要行洪河道进行治理,永定新河设计泄量达到1400立方米/秒,独流减河设计泄量达到3600立方米/秒。 按照防御50年至100年一遇风暴潮标准,建设、加固海挡工程。加快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建成防汛信息调度指挥系统。2010年城市防洪圈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加强防震减灾工作,加快滨海地震监测预警中心及渤海地震监测设施建设,构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提高气象及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服务、评估能力,做好突发海潮、暴雨、冰雹、大风、雷电、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农业重大病虫灾害、外来重大有害生物入侵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和有效控制能力。

    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规范管理。落实市容环境属地管理责任制,合理调整市、区县、街镇行政管理职能和权限,增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土地利用、海域使用、地矿开采、城市交通、市容环境与社区管理,完善综合执法。推进道桥、园林、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与养管分离。搞好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第九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方针,加强资源管理,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快实现集约型节约型增长方式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全面推进节约工作,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行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

    (一)大力节约资源

    建设节水型城市。在电力、冶金、化工、纺织等高耗水行业,推广成套节水、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水网络集成等先进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由29.4立方米降低到25立方米。推广节水器具,2010年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其他地区达到50%以上。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快再生水利用。加强主要用水行业的管理,在生活用水集中地区推广双水系统和人工智能计费。推进农业节水,以节水灌溉为重点,推广防渗渠道、低压输水管道、喷灌等技术,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珍惜土地资源,严格按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土地,盘活土地存量,强化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沿海滩涂、盐碱荒地,科学围海造陆,启动天津港南部围海造陆工程。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建立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制定不同行业土地利用定额标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降低能源消耗。加大节能力度,实现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实施节约替代石油、燃气工业锅炉改造、热电冷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个重点节能工程。明确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目标,实施跟踪监测。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的农业机械。推动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65%的标准。加快推进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推广高效节电照明。政府机构带头采购节能产品。实施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促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再生材料,加强木材、金属、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

    (二)推进清洁生产

    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在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下降到60%以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是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建设1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开发新型太阳能利用技术。合理开发地热,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利用技术。

    (三)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减少废物排放量。以化工、轻工、冶金、有色金属、电力、建材、汽车制造等行业为重点,组织实施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废渣和废气利用技术、能源和原材料节约利用技术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产业化进程。

    (四)合理利用再生资源

    建设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企业加工、利用废旧物资,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金属再生利用以及废旧家电、计算机、电池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开展旧轮胎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向回收、加工处理、再利用的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大专院校和居民社区建设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示范点或示范区。

    (五)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建设大港石化产业链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大型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从原油加工、乙烯生产,向下延伸聚烯烃塑料、聚酯化纤、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四大系列产品,搞好油气资源优化配置和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努力实现生产链之间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优化,解决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力争实现零排放。

    建设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围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和食品四大产业,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诺维信、统一工业和顶益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引进电子线路板及废物回收、边角废料铸钢、生物发酵残渣加工、有机食品废物废水处理等补链企业,形成品种多样、链条紧密、资源闭合流动、有效利用的新型生态工业结构。

    建设汉沽电水盐联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北疆电厂建设为核心,将发电、海水淡化、制盐、化工、建材等项目结合,实施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重点建设2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 20万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实现海水循环冷却、发电余热回收、浓海水制盐、废渣制新型建材的循环利用。年新增电量110亿千瓦时,淡水4500万吨,盐40万吨,节地22平方公里。

    建设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循环经济示范区。构建海河下游优质钢材和无缝钢管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行业的整体集成、系统优化,大幅度降低水资源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废水零排放。开展工业副产品及余热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吨钢能耗、水耗和资源消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设静海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建设以废机电产品、报废汽车、白色家电、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玻璃制品等废旧物资回收拆解利用为主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年综合拆解能力1000万吨。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原则,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构建山、水、城、田、海协调共生的生态格局。

    (一)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优化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以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生态环境保护区为主体,以海河生态廊道和滨海生态廊道为骨架,以主要河流、道路沿线绿色通道为脉络与森林生态等保护区相呼应的生态体系。保护和恢复八仙山—盘山生物多样性与水源涵养区、于桥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二)建设城乡结合的绿色屏障

    加大植树造林和绿化力度。实施蓟县北部山林自然封育,恢复自然植被,保护山区生物多样性。建设连接河北省、北京市的津北及津西北防风固沙林,加快建设海岸盐生林保护带以及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的防护林,完善公路、河道林带为骨干的防护林网。2010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1%。

    三、加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巩固和发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度,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等工程,改善环境质量。

    一)加强水和土壤环境保护

    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2010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全面完成海河干流改造工程,恢复海河干流生态功能,加强引滦、引黄输水沿线水环境管理,实施于桥水库、北大港水库湖滨带治理和水质保护净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实施景观河道水质净化示范工程。加快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基本实现雨污分流。继续实施碧海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海上污染源排放,减少入海污染物总量,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加强近岸海域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养护和资源增殖。

    全面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强化对污灌区土壤复合污染防治,加强对污染区重污染土壤的修复,减少对地下水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全面提高大气污染控制水平。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热电联产,使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比例下降到30%以下。 强化煤烟型污染防治,控制煤炭使用比例,采用洁净煤技术,推广清洁燃烧工艺,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排放量。以电厂为主,加快燃煤设施脱硫除尘设备改造,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24万吨以内。加强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露天堆场及货物扬尘管理,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对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粉尘污染源治理。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双燃料和混合动力汽车,逐步实行欧洲Ⅱ号、Ⅲ号排放标准,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污染。

    (三)加强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防治

    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集中安全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综合治理城市声环境,严格控制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等扰民源点。继续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推进“安静小区”建设,营造安静的生活环境。2010年确保环境1、2、3类噪声功能区昼、夜声级达标。

    (四)创新环境保护机制

    完善环保法规,建立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各类开放源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提高环境执法能力,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近岸海域环境污染控制自动监测系统,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构建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第十章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一、深化体制改革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依法履行政府职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形成公正透明、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理顺职责分工,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行政许可服务中心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搞好投资、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重要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共安全,显著提高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改善国有企业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推进国有和集体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结合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推动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理顺控股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对工业、商贸、建设和金融投资等行业的控股公司、集团公司和投资公司进行调整重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动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有效的制衡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失误和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出资人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改进国有资本收益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进一步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政策,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培育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四)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以完善市场功能为重点,积极发展资本、产权、土地、人力资源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优化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托公司等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转换公司发展和盈利模式,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大做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成面向北方乃至全国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恶意逃废债务、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围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在继续发挥政策优惠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综合环境优势。重点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国外中小企业投资。在继续推进工业加工领域利用外资的同时,下大力量抓好科技研发和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在继续引进国外资金的同时,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继续集中力量引进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和区域总部落户天津,引导外资企业将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市。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联合制造等方式承接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鼓励外资并购和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发挥滨海新区龙头作用,继续发展壮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好区县开发区。

    积极利用条件优惠的国外贷款,重点是期限长、利率低、条件好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强化外债管理,规避债务风险。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不断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提高传统大宗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出口,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努力扩大服务贸易,重点发展国际运输、港口航运服务、国际旅游、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以及市场商情信息咨询、涉外法律等伴随货物贸易的追加服务。深度开发传统主导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全力推进与港、澳、台的贸易合作。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超过45%。 围绕我市结构调整需要,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关键零部件进口的比重,鼓励国内短缺资源进口。

    增强应对和防范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我市重要出口商品和敏感出口市场的监测,建设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体系,合理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加强对反倾销、反补贴的磋商和应诉,增强应对贸易争端能力。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积极推进境外工业园和贸易区建设,引导企业扩大境外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带动成套设备和零部件出口。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四)扩大对内开放

    坚持扩大交流,联合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滨海新区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三北”地区各省市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我市投资,促进国内优势产业、技术、人才向我市集聚,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活力。

    第十一章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一、稳定人口扩大就业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搞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政策引导,控制迁入人口总量,提高迁入人口素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外来人口管理。合理调整人口分布,引导农村人口向新城和中心镇集中。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妥善解决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增强就业稳定性。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就业,做好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保障妇女的平等就业机会。加大就业促进资金投入,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实施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和再就业的长效帮扶机制。做好高校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和困难群众的就业服务工作。继续做好退伍和离退休军人的安置工作。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医保问题,建立完善的医保诚信服务体系。加强医保监管,提高结算效率,切实搞好服务。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分类逐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在保值和增值基础上,提高社保基金积累水平。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重视发挥商业保险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完善地方性法规,将社会保险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实施社会福利与救助

    以基础性和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为重点,增加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机构,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社会福利协调机构,构建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保障、全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为老服务,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和残疾儿童入学问题。2010年特殊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建立健全优抚安置保障体系,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增加居民收入

    建立企业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形成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联动机制。注重提高离退休人员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定期调整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推进住房货币化分配。注重社会公平,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调节收入分配力度。

    五、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图书、档案、文物等社会公益事业,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水平,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剧目,抓好名剧、名校、名团、名院建设,巩固和发展戏剧曲艺中心地位。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掘和保护文物资源,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加强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整修和利用。建设中华剧院、少儿文化艺术中心、数字电视大厦、今晚传媒大厦、京剧大观园、少儿图书馆、美术馆、民间艺术和文物展示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修缮一批名街、名镇、名居。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医疗救助能力、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高控制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防治职业病的能力。继续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有效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在建设总医院、新天津医院、中心妇产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卫生监督所等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健全城乡医疗保健网络,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居民健康指标继续保持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卫生全行业监督,以公立医院和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体,适度发展民营医院和营利性医疗机构,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城乡居民开展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积极办好我市承办的奥运赛事和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

    七、保障公共安全

    强化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加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构,形成全市统一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全国社会治安最好地区之一。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矛盾调解网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监管机制,严格安全执法,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科研开发、监管监察和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治理重大事故隐患。强化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监控管理,建立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专业化救援队伍,提高处置能力。强化交通安全意识,严格交通执法,减少交通事故。提高消防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药品、餐饮等市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食品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监控平台,保障信息安全。做好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

    八、建设文明城市

    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市民的科学、文明素养,使我市成为全国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九、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推进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好政府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行政执法程序。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对台工作,密切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

    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相关领域发展重点,是为了给市场主体以明确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高水平现代工业、实现服务业发展新突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高水平教育、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社会救助、扩大就业、防灾减灾、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努力完成。规划提出的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确保如期完成。

    “十一五”发展目标宏伟,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天津市 纲要 国民经济 发改规划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