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10篇

    时间:2023-08-03 20:20:0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篇一: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宏观经济景气分析及2014年展望

      内容摘要:

      2013年9月,我国宏观经济一样合成指数连续5个月企稳回升,综合预警指数已接近高增长期正常区间的下沿;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虽然出现下滑走势,但结合扩散指数看,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合成指数仍处于1997年以来的第五次上升周期中;我国物价景气正处于上升周期,物价一样和先行合成指数双双上扬。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应接着缓慢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和物价指数都会保持上行趋势,此轮经济复苏过程很有可能是一个速度较为缓慢的长复苏周期。

      本文运用目前国际普遍采纳的分析经济周期波动走势和预料经济周期转折点的经济景气方法,构建了我国宏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和物价等三个主要领域的景气指数和预警系统,通过对这些领域景气指数动向的分析,把握我国经济当前和将来经济运行的态势。

      一、宏观经济景气运行状况分析

      本文以工业增加值增速为基准指标,筛选了我国宏观经济先行和一样合成指标,各指标均为同比增长率序列,经季节调整并消退不规则因素,以2000年平均值为100,数据区间为1997年1月至2013年9月。

      —

      1

      —

      1.先行合成指数接着上扬,一样合成指数震荡上行

      图1宏观经济先行(虚线)和一样(实线)合成指数走势图

      2012年1月,先行合成指数达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其次个谷底,步入上行通道,至2013年9月,已经连续回升20个月。从上升趋势看,2013年2季度后,先行合成指数的上涨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上升趋势未改。一样合成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2年6月,滞后于先行指数6个月,但一样合成指数的上升趋势呈现震荡上升的特点,到2013年9月已连续上升5个月。

      结合景气指数的历史阅历看,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时,政府密集出台刺激性调控政策,导致经济指数包含的政策性因素变强,先行合成指数的先行期都会有所缩短,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先行合成指数的先行期就缩短至3个月,随着调控政策趋稳,先行合成指数的先行期会渐渐回来正常。

      历史数据显示,我国先行指数的平均先行期在9个月左右,结合先行合成指数和一样合成指数的走势推断,到2014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缓慢回升的态势。

      2.综合经济预警信号综合指数企稳,再次下滑概率较小

      —

      2

      —

      图2宏观经济预警信号综合指数变动图

      经济预警信号综合指数是能够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各领域综合走势的指标,能从总体上推断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何种状态。图2显示了由10个预警指标构成的预警信号综合指数,月度预警信号综合指数在2011年初快速下降,2012年1月进入“趋冷区”,并于2012年6月达到最低点,其后起先震荡上行,基本在“趋冷区”上沿运行。构成经济预警信号系统的指标,从覆盖角度讲,涵盖了经济各主要领域,从先行滞后关系讲,包含了经济中的先行、一样和滞后等三类指标,因此是从整个经济系统角度来分析当前经济走势的。从近期综合预警信号综合指数的走势看,结合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谷底已经出现的现状,预料我国宏观经济总体运行出现再次下滑走势的概率不大,随着各项指标的回升,经济预警信号综合指数在将来会渐渐回升。在经济预警信号系统中,“趋冷区”意味着当前经济运行处于趋冷的状态,但预警系统是一个时间序列的持续性指标,确定指标的预警界限值须要考虑到各指标的历史数据。在经验了长达

      —

      3

      —

      10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背景下,原有预警区间都应相应下移,原来的“趋冷区”就可能成为“正常区”下沿,因此,经济在原“正常区”下沿和“趋冷区”上沿的震荡运行应当是更为健康合理的。

      二、固定资产投资景气分析

      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为基准指标,筛选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先行、一样和滞后合成指标,先行、一样和滞后合成指数均以2000年平均值为100,数据区间为1997年1月至2013年9月。

      1.固定资产投资先行合成指数和一样合成指数小幅回调

      图3显示,1997年至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合成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特征,按“峰-峰”的周期计算,我国月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已经验了4次长度和幅度不同的完整循环,目前正处于第5次循环的上升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先行合成指数在2011年3月达到了此次下降周期的谷底,触底反弹,在2012年4-7月出现持续4个月的小幅回调,此后接着回升,2013年6月上涨趋势结束掉头向下。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合成指数在2012年6月到达谷底后,出现了10个月的连续回升,至2013年5月起先,又出现了下降趋势,并且下降速度在渐渐加快。

      2.滞后合成指数谷底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处于第5轮上升期

      —

      4

      —

      图3固定资产投资先行、一样和滞后指标走势图

      滞后合成指数可用来确认一样合成指数的拐点。一般来讲,滞后指数的拐点应当出现在先行指数的拐点之后。本文构建的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合成指数滞后于一样合成指数8个月,从图3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合成指数在2013年5月达到谷底,起先持续反弹。因此初步推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样合成指数在2012年6月出现的谷底应当是第五轮经济周期的谷底,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正处于第五轮经济周期的上升周期。

      尽管近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一样合成指数出现下降,但是本文认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事实上还是处于周期循环中的上升周期。本文构建的先行合成指数领先于一样合成指数的平均先行期为7个月,本轮周期先行合成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1年3月,而一样合成指数的谷底则出现在2012年6月,滞后了13个月,远超于平均7个月的滞后期。但是视察1997年以来的4轮周期循环看,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政府的政策性调整往往是带动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5

      —

      政策性调整周期的主要特征,就是指标中包含的政策性因素增加,导致指标之间的先行期变短,使整体指标间的先行滞后关系变更。

      结合固定资产投资先行、一样和滞后合成指数看,滞后指数谷底的出现,表明2012年6月为本轮固定资产投资的谷底,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结合先行指数看,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回落很可能是上升周期中的一个短期震荡,预料将来将进入温柔上升阶段,由于先行合成指数在上升过程中频繁出现回调,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此轮上升动力不强,将处于一个缓慢上升周期循环。依据固定资产投资预警监测系统的监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近一年基本在“趋冷区”上沿和“正常区”下沿徘徊,2013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警综合指数波动幅度不大,将来有望在“正常区”下沿持续运行。

      三、物价景气运行状况分析

      本文构建的物价景气合成指数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基准指标,探讨物价总体的运行规律和景气动向。本文利用时差相关系数、K-L信息量等计量方法从与物价相关的宏观经济月度指标中筛选出物价波动状况的先行、一样景气指标组,样本期间为1997年1月~2013年9月。

      1.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和一样合成指数双双上扬

      —

      6

      —

      图4我国物价先行(虚线)和一样(实线)合成指数

      图4显示,物价一样合成指数的谷底在2012年8月已经显现,其后震荡回升,但回升过程较为缓慢,在2013年2-4月还出现了三个月的回调过程,从5月起先,物价一样合成指数重拾回升态势,至今已连续回升5个月。物价先行合成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2年6月,其后步入上升周期,除了在2013年2月出现了小幅回调外,至今已连续上升15个月。

      计算结果显示,物价先行合成指数相对于物价一样合成指数平均先行期为8个月。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在2012年6月出现谷底,其后始终上扬,至今未出现峰,这说明,在将来一段时期,我国物价水平仍将位于上涨区间。

      2.物价先行和一样扩散指数均已越过谷底

      利用各指标组构建出物价一样扩散指数和先行扩散指数,如图5所示。物价一样扩散指数在2012年11月由下向上穿过50%线,和物价一样合成指数的结论大体一样,即物价一样扩散指数于2012年10月到达谷底,已处于上升阶段。

      —

      7

      —

      图5我国物价先行(实线)和一样(虚线)扩散指数

      图5显示,物价的先行扩散指数具有较好的超前期。本轮周期中一样扩散指数的谷底出现在2012年6月,与此同时先行扩散指数从下而上穿过50%线,表明物价在2012年6月达到谷底后起先上行,上升过程中先行扩散指数出现过回调,目前仍在上升过程中,峰值出现的时间尚未确定。

      综合以上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预料今年4季度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物价波动仍旧处于上升期,但涨幅不会过大。

      近期我国经济回升迹象明显,虽然美国QE操作将压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对国内物价的输入性影响较弱。考虑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景气刚刚回到“正常”区间的下沿,结合前述的物价先行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的分析,考虑物价的周期波动规律,今年4季度至明年上半年,物价水平将接着在上行周期运行,但上涨速度和幅度较为温柔,不会出现大幅反弹。

      (经济预料部

      刘玉红)

      —

      8

      —

    篇二: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04年1季度)

      出版日期:

      2004年05月编写说明

      2004年1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

      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

      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

      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

      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

      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目

      录

      Ⅰ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1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1(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1(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2(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3(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4(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5(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5(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6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7(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8(三)通胀压力加大...............................................(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9Ⅱ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9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9(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9(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10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11(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11(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11(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11(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12(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3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Ⅲ

      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14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14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14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14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15图表目录

      图表

      1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3图表

      2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3图表

      3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3图表

      4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4图表

      5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13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Ⅰ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

      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

      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

      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

      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

      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

      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增幅虽然低于

      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特别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受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产品提价等多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持续低迷的第一产业今

      年出现了加速增长,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高于上年同期一个百分点,是三次产业当中增幅最快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6%,增幅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但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7%。

      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

      值113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工业产销衔接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工业产

      品销售率为96.89%,比上年同期提高0.23个百分点。一季度工业生产主要有3个

      特点:一是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二是“三资”和股份制企业的生产高速增长。一季度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股份制企

      业增长18.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5%;三是电子和冶金等六大行业是带

      动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一季度电子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2%,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冶金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1.4%,拉动工业增

      长1.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化工和电气机械行业对规模以上工

      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5%。一季度支撑工业生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主要因

      素有3个。一是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二是国内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推动了部分消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费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的高速增长;三是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的带动,据测

      算,出口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8.1%,拉动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速增长,如果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高于1993年,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9亿元,增长43.0%。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7059亿元,同比增长47.8%,农村投资1740亿元,增长26.4%。

      在城镇投资项目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1.1%。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分

      别增长47.8%、53.2%和52.3%。第一产业投资止跌回升,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速

      回落。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8亿元,由1-2月的同比负增长转为增长0.4%;

      第二产业投资2866亿元,增长66.6%,增速比1-2月回落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投资4154亿元,增长37.7%,增速回落3.3个百分点。多数工业行业投资增速回

      落。城镇投资中,除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外,其他主要工业行业投

      资增速全面回落。其中,黑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342亿元,增长

      107.8%,增速回落68.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88亿

      元,增长92.6%,增速上升52.1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投资207亿元,增长91.8%,增速回落60.9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647亿元,增长53.1%,增速回落7.6个百分点。

      资金来源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前3个月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继续下降,自

      筹资金与其他资金占比继续上升,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国内贷款增长依然很快,占比仅次于自筹资金,但占比比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为了遏止过

      度投资和金融风险,国家从去年下半年以来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加强土地管理

      以及央行的“窗口指导”等收紧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预计这个影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本轮投资过热更多的是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所掀起,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

      源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今年1-3月资金来源中,资金来源的大头是企业自筹

      资金,国内贷款次之,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最小。一季度自筹资金、国内贷

      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分别为52.6%、22.9%和3%,自筹资金所占比重比去

      年提高5.1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所占比重则比去年降低0.6和

      2.5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的新增量来看,自筹资金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其他资金。

      一季度企业自筹资金增长59.6%,国内贷款和国家预算内资金分别增长57.4%和

      10.8%。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3图表1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单位:%产业2003年1-3月2003年2004年1-2月2004年1-3月

      第一产业

      6.663.7-25.10.4第二产业

      50.639.178.666.6第三产业

      23.624.24137.7图表2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单位:%国家预算内资金

      国内贷款债券

      利用外资自筹资金

      其他资金

      月份

      增速

      比重

      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比重增速

      比重

      增速

      比重

      2003年3月

      24.54.353.126.321.50.252.45.449.345.939.817.92003年11月

      3.25.345.323.6-24.90.328.64.846.64840.118.02004年2月

      16.92.328.427.80.30.14.65.2464418.519.52004年3月

      13.62.959.225.41430.348.24.970.148.355.618.2图表3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单位:%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2003年1-3月

      38.034.542.72003年1-12月

      33.633.126.42004年1-2月

      58.647.344.32004年1-3月

      47.853.252.3(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继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市场销售稳定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31亿元,同比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与去年同期大体持平。其中,3月份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0亿元,与去年

      同月相比增长11.1%。分销售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25亿元,比上年同期

      增长12.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305亿元,增长7.6%;分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

      贸易业零售额106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餐饮业零售额1742亿元,增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4长16.6%;其他行业零售额398亿元,增长1%;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

      售贸易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1%、13.6%和25.7%。消费品

      市场呈现以下特点:(1)热点商品类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汽车类、通讯器材类和

      家居用品类商品等热点商品类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节假日消费对市场销

      售的影响显著;(3)粮价上涨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食品类销售影响并不明显。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至此,我国物价总水平已持续15个月上涨。其中,城市上涨2.1%,农

      村上涨4.0%。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个百分

      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48个百分点。一季度,商品零

      售价格同比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

      上涨7.5%。

      一季度,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在去年上涨4.8%的基础上,上涨8.3%;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格在去年上涨3.6%的基础上,上涨4.8%;而流通

      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在去年上涨8.1%的基础上,上涨14.8%。在食品类价格持

      续攀升的拉动下,生活资料平均出厂价格也出现小幅上涨,一季度平均上涨0.6%。

      图表4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单位:%指标

      居民消

      费价格

      其中:消

      费品价格

      服务

      价格

      食品

      价格

      其中:

      粮食

      鲜菜

      商品零

      售物价

      工业品

      出厂价

      能源、原材

      料购进价

      2003年1月

      0.401.62.4-0.524.2-0.62.383.162月

      0.2-0.21.51.8-0.630.2-0.33.974.783月

      0.90.52.33.2-0.550.70.24.605.834月

      1.00.62.43.2-0.443.90.13.625.935月

      0.70.22.31.90.4-7.6-0.61.964.366月

      0.3-0.42.70.40.5-2.9-1.31.343.887月

      0.5-0.12.50.30.3-0.7-1.21.044.048月

      0.90.42.62.20.44.9-0.71.384.009月

      1.10.72.33.20.712.0-0.41.374.1310月

      1.81.72.25.13.216.00.31.204.6011月

      3.03.22.28.110.819.41.41.905.8512月

      3.23.42.38.613.320.51.92.997.052004年1月

      3.23.22.98.014.50.61.73.477.44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5指标

      居民消

      费价格

      其中:消

      费品价格

      服务

      价格

      食品

      价格

      其中:

      粮食

      鲜菜

      商品零

      售物价

      工业品

      出厂价

      能源、原材

      料购进价

      2月

      2.12.31.45.617.5-10.40.93.508.143月

      3.03.41.87.930.0-15.21.64.109.45(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39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2%,其中出口

      1157.2亿美元,进口1241.6亿美元,分别增长34.1%和42.3%;一季度连续3个

      月出现贸易逆差,累计贸易逆差84.4亿美元,逆差之大为多年罕见。虽然今年起

      我国下调了出口退税率,但是一季度出口总额仍保持较快增长,因而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增长过快,一季度进口增长高于出口增长8.2个百分点。经济增

      长较快,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是导致进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利用外资继续扩大。1-3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312家,比去年

      增长19.57%;合同外资金额342.78亿美元,同比增长49.15%;实际使用外资金

      额140.66亿美元,同比增长7.49%。截止到2004年3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

      商投资企业475589个,合同外资金额9774.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155.36亿美元。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1.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保持较高水平,M1增速回升明显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9.1%;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

      比增长20.1%;流通中现金M0余额同比增长12.8%。一季度现金累计净回笼449亿元,同比多回笼227亿元

      2.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货币投放持续增多

      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365亿美元,同比多增加69亿美元。一季度通

      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

      币2810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106亿元,基本全

      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3.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速出现下降,企业资金较为充裕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9.6%,一季度累计增加

      1.2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087亿元。在人民币各项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6长21.7%。企业存款的快速增长表明当前企业资金状况较为充足。城乡居民储蓄存

      款余额同比增长18.3%。

      4.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回落,外汇贷款继续多增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7%,一季度累计增加

      9131亿元,同比多增加596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20.1%。外汇

      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9%。

      5.票据融资继续明显少增,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贷款中长期化趋势依旧持续

      从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的投向上看,农业、基本建设和个人消费贷款增加较

      多。

      6.银行间本币市场利率持续回落

      一季度,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累计成交金额36170.68亿元,日均成交602.84亿元,与2003年四季度相比减少15.52%。拆借利率缓慢下滑,隔夜拆借大幅萎缩。

      一季度,信用拆借达成交易2283笔,累计成交4336.65亿元,日均成交71.09亿

      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7.40%,较去年第四季度减少27.72%。央行持续发行票据,加大资金回笼力度。一季度,央行通过银行间市场共发行央行票据28期,发行总

      额达到4459亿元,扣除到期央行票据1950亿元,实际回笼资金2509亿元。发行

      期限侧重于中长期调控为主,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发行量之比近似等于3:4:4。

      3月份大盘依旧保持上涨态势,但上涨动能越来越弱。3月份上证指数月中摸

      至本轮行情新高1760.08点,创出“6·24”行情以来的新高;月末收于1741.62点,与上月相比上涨3.97%。至此,上证指数连续5个月出现上涨,累计涨幅超过

      30%。3月份大盘蓝筹股整体仍处于休整状态,各类题材股轮番表现,表明市场处

      于一个较为敏感的阶段。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4.2%;财政收入增长33.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9元,同比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34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加快1.4和1.7个百分点。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7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2004年1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的形势下,当前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突

      出的矛盾和问题,除了长期存在的问题外,出现新的最突出的是,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相当严

      重;信贷投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带来重要原材料、能源及交通运输的“瓶

      颈”制约加剧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这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积

      极应对的。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2004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增

      幅达到近年同期少见的高水平。这种高速增长有一些不可比因素:一是因闰年因

      素,2月份多一天,使投资工作量增加;二是去年冬天偏暖,一些大的工程基本没

      有停工;今年春节提前,民工返城较早,有利于安排施工。但更有其内在原因,地方政府争项目、争投资的冲动是导致投资超快增长的主要引擎。一是2003年投

      资快速增长的惯性作用。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大量在建项目延续

      到今年继续施工,使今年施工项目个数增多。二是新开工项目大量增加,同比增长

      31.1%,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67.4%。三是项目施工速度加快。由于存在着对投资

      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一些投资者为了减少风险,加快了工程建设的进度。有些房

      地产企业土地储备较多,为防止政策发生变化,也加快了开发的力度。另外,去

      年已经呈现过热趋势的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进一步加快。钢铁行业投资同比增长

      107.2%,水泥行业投资增长101.4%,电解铝行业投资增速虽然有所减缓,仍达到

      近40%的较快水平,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违法违规建设问题仍很严重。此外,投

      资增速的上升与货币供应量的走势不符。3月末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3%,虽然仍保持在高位,但并没有明显上升,并且偏高的幅度也不是很大,这与以往

      的历次经济过热迥然不同。这种现象值得密切关注。

      投资需求高速增长是2003年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年全社会投资

      增长26.7%,为近年最快增长。投资高增长有合理部分,也有个别行业盲目盘热的因素,为此国家出台了控制贷款规模、收紧商业银行资金头寸、对房地产、钢铁

      有过热苗头的行业实施调控等政策,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但政策都有

      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从今年一季度投资数据看,投资增速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以

      更快的速度增长。投资高速增长创造的是大量的中间需求,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

      求的同步增长,将形成大量的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由于一季度投资数据占

      全年比重较小,因此,上述趋势尚不能说明全年走势,对今后投资的发展趋势尚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8需进一步观察。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合理,势必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

      重要原材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煤电油运的紧张将会

      持续一段时间。今年以来,由于投资增长急剧加速,煤、电、油、运的供求矛盾

      进一步加剧。一季度电力生产增长15.7%,是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有十几个省份出

      现较为严重的拉闸限电,不少地方出现了“停三开四”的现象;一季度规模以上

      企业煤炭产量增长14.4%,但煤炭库存继续下降,直供电厂存煤可用天数由年初的10天左右下降到3月末的不足8天;铁路货运请车满足率由去年同期的近60%下

      降到现在的35%左右,船舶和沿海港口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运力紧张及压船压港情

      况。

      (三)通胀压力加大

      生产资料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双双上涨局面,标志着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出通货

      紧缩的阴影,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开始形成。从物价变动态势看,目前仍处在温

      和上涨的阶段,但确实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一,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在去年上涨4.8%的基础上,又上涨8.3%,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格在

      去年上涨3.6%的基础上,上涨4.8%;而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在去年上涨8.1%的基础上则上涨14.8%。在食品类价格持续攀升的拉动下,生活资料平均出厂价格

      也出现小幅上涨,一季度平均上涨0.6%。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

      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不可避免地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第二,粮食价格涨幅较

      大。3月份,籼稻、粳稻、玉米、小麦和大豆的价格分别比上月上涨22.5%、23.5%、5.4%、11.5%和5.0%;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49.6%、51.5%、25.8%、36.9%和33.7%。其中稻谷、玉米价格已高于粮价最高的1996年,小麦价格也已接近于

      1996年的水平。粮价再次加速上涨,虽然与粮食供求存在一定缺口有很大关系,但也不能否认社会各方在涨价预期作用下集中采购的影响;第三,前一段货币信

      贷投放增长过快的滞后压力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对发生通货膨胀的危

      险性绝不能掉以轻心。从月度运行情况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

      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7%。虽然这两种价格的涨幅并没有明显地比前几

      个月增大,但考虑到粮食价格在近两个月再次大幅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涨幅在不

      断地增大,再加上去年4、5月份的价格水平较低,因此其涨幅将会进一步增大。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9(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2003年国内信贷增长总体偏快,四季度后有所放缓,今年以来又有一定反弹。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2%,比上年末只略减慢0.4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20.3%,比上年末还加快了1.6个百分点。一季度,金融

      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8342亿元,同比多增加了238亿元。按此趋势,要实现全年

      信贷预期调控目标有一定难度。值得注意的是,外币贷款增长速度更高,3月末同

      比增长29.9%,比人民币贷款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外币存贷比高达95.5%。

      贷款结构也有一定问题。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一季度同比多增69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多增337亿元。短期贷款同比多增419亿元,但票据融

      资少增797亿元。从总体看,短期融资的增加额要比上年同期减少,中长期贷款

      的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增加,短存长贷的问题更加突出。信贷增长偏快、结构上又

      偏重于中长期贷款,助长了一些行业和地区的盲目投资行为,很容易产生新的不

      良贷款,潜藏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Ⅱ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从全年经济增长的走势看,决定经济是否向过热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增

      速和物价上涨幅度,这两大因素不仅将左右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左右宏观经济政

      策,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主要取决于这两大因素发展趋势。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趋势来看,在短期内既有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也

      有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首先,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近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

      投资增长。一是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

      比例(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及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二是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三是要

      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比如严查江苏铁本公司违规项目有关责任人。同时,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先后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对商业银行贷款进行“窗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0口指导”。这些政策措施的先后出台,对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工业企业库存增加。从3月份开始,企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帐款增长较

      快,就说明企业生产与市场吸收之间已经出现了不协调,或者说已经有一部分产

      品没有被市场消化,这必然影响企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引导企业

      谨慎投资。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86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9.5个百分点,比2月末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应收帐款

      净额18672亿元,增长17.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增幅比2月末

      提高0.8个百分点。

      第三,部分原材料价格回落。3月中旬以来,全国主要城市的部分原材料销售

      价格改变了持续上涨局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其中以钢材价格回落最为典

      型。钢材价格回落的主要品种均为前期价格涨幅较大的产品,如中板、热轧卷板、冷轧薄板、线材和螺纹钢等,价格普遍比高位时下跌了200元/吨-50元/吨。中国

      钢材价格的回落,还带动了国际钢材价格的下跌。同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监测

      的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4月份当月投资品价格涨幅较上月回落。部分原材

      料价格下降和投资品价格涨幅回落,给市场一个强烈的信号,刺激投资的主要动

      力发生了巨大转折。

      第四,新开工项目增速趋缓。1-3月,城镇新开工5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19234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1%,但比前两个月增速回落了31.4个百分点。1-3月城镇

      投资施工项目个数61000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6%,比前两个月增速12个百分点。

      新增项目增速回落,表明投资增长的潜力在逐步削弱,投资高增长的动力在不断

      减弱。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首先,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步伐继续加快。未来几十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将

      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投资需求的增加,是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源。

      其次,外资涌入中国的潮流不会改变。(3)企业效益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更倾向于

      使用内部资金,当企业利润增加时,企业的内部资金也会增加,于是企业的投资

      支出也会增加。前3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348亿元,增长44.2%。

      企业效益水平大幅提高,企业自由资金丰裕,必然对今后一段时间增加企业自有

      资金、扩大投资支出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合分析,制约因素大于促进因素,预计二季度当季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0%,下半年增幅进一步回落到20%。今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高位回落的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1态势,不过投资高增长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粮食生产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在夏粮播种面积基本没有增加、夏粮减产不可避

      免的情况下,整个二季度粮食价格将进一步上涨。因此,在上半年粮食价格仍呈

      上扬之势。可喜的是,我国秋粮播种面积增加了2700万亩,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

      列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今年气候条件比

      较适宜,因而秋粮丰收的可能性极大。此外,国内外粮食供给增加将成为平抑国

      内粮食价格的有利因素。所以,到秋粮上市时粮食价格将可能出现回落。因而,三季度粮食价格涨幅将低于一、二季度,四季度由于去年高基数,粮食价格涨幅

      将进一步下降。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2004年一季度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动用了大量力度较大的行政和经济手段,抑

      制物价过快上涨。一是4月11日央行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率,防止货币供应量增

      长过快,引发通货膨胀。二是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出《关于加大价格监管力度

      努力降低农资零售价格的通知》,强调对磷酸二铵外的其他化肥品种出厂价格实行

      上限控制。三是今年初,国家发改委明确通知,2004年一季度地方政府一律不得

      提高水、电等服务性价格,此项规定,对于一季度物价上涨低于预期、保持在调

      控范围内起到重要作用。5月9日发改委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严控出台涨价项目。

      如果地方政府不轻易出台新的条措施,将服务价格控制在较低水平,保持目前2.2%左右的上涨,仅仅依靠消费品价格上涨,物价的上涨幅度有限。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最大新问题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超快增长,带动投

      资品价格大幅上涨,人们尚未消除农副产品涨价价格的冲击,投资品价格上涨又

      为通货膨胀加剧平添了新的忧患,而且投资品价格上涨对物价总水平的推动作用

      要远远大于农副产品涨价。要抑制投资品价格上涨必须首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在国家政策作用下,预计二季度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减慢,投资品价格也将适度回落。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2(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我国历史上几次经济过热均是投资和消费双重趋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互为

      驱动,最后导致物价大幅上涨。本次经济增长较之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投资热,消费并不热。今年一季度全社会投资实际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高达33%,但社会

      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仅为9.2%,两者相差23.8个百分点。如果说消费有所增长,仅仅是少数城市人口汽车、住房消费有所增加,由于消费量有限,并没有带动整

      体消费的较快增长。投资一头热,消费不旺盛,生产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传导就

      不具有持续性,因而不会出现物价持续大幅上涨。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

      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的传导相当困

      难。目前我国有95%以上的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以及一旦有需求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产、投产新领域,从而

      增加有效供给,填补空缺,决定了我国目前不会出现商品短缺、人们争相抢购,进而引发物价大幅上涨的局面。

      当然,经济运行中亦存在不利于价格回落的因素。首先,目前投资高增长主要

      是民间资本所为,政府宏观调控见效慢。当前投资高增长主要是非国有企业投资

      行为日趋活跃所致。民营企业对自己的资金有自主支配权,投资目标一旦确定,投资的热情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短期可以压下去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给宏观调

      控增加了难度,因而投资增速或许不会像前几次那样很快降下来,投资品价格的上涨也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位,这是不利于控制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也是

      防止经济过热的难点所在。其次,受需求拉动影响电力、原油等主要资源价格仍

      将看涨。当前,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的“瓶颈”制约继续加剧,调节能源、原材料供需缺口的唯一办法是适度提高产品价格,局部的价格调整有益于宏观经

      济降温。能源、原材料的涨价趋势明显,这将一定程度增加抑制投资品价格过快

      上涨的难度。

      在农产品供给没有增加、控制投资措施尚未见效、投资品价格依然高位运行和

      去年价格基数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二季度价格涨幅应是全年的最高点。初步预

      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2%左右,商品零售物价上涨1.8%,能源、原材料购进价

      格上涨8%,投资品价格上涨7%,粮食价格上涨20%。预计三、四季度居民消费物

      价将分别上涨3.5%和2%,全年平均居民消费物价上涨3.2%,略高于全年物价预定

      调控目标0.2个百分点。今年物价上涨仍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3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经济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之势,美

      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经济均呈现快速复苏的态势,其中,今年一季度美国

      消费、投资增长均超过经济学家的预期,GDP增长有望5%以上,日本经济也实现

      了连续8个季度的正增长,欧元区经济也缓慢复苏。另外,印度、俄罗斯、韩国

      等国家经济表现不菲,尤其是印度经济增长超过8%,大有赶超中国之势。国际经

      济好转,为我国新一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形势来看,持续近两年的经济景气上升使我国经济已经处在黄色警戒线

      之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措施,包括再次调高存款准

      备金率,预计在二季度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但考虑到2003年二季度基数较低,今年二季度国民经济有可能出现11.4%左右的增长率,上半年将超过10%。下半年

      随着政策作用显现,经济运行将趋于平稳。受出口、投资增长回落的影响,下半

      年gdp增长率可望回落到8.5%左右,全年经济增长将会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增长率在9%左右。初步判断,二季度国内消费需求继续较快增长、消费继续小幅

      上涨,工业生产小幅回落,投资和外贸出口的均有不同程度的趋缓。

      图表5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2003年全年2004年一季度2004年二季度(预测)经济指标

      增长(%)增长(%)增长(%)GDP9.19.711.4工业增加值

      1717.719.5固定资产投资

      29.543.030.0消费品零售额

      9.110.7(9.2)14.3出口

      34.634.134.0进口

      39.942.343.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1.22.84.2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4Ⅲ

      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为了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中央最近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新出台的政策仍然

      是温和的、预防性的,由于目前消费物价涨幅在3%左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较大。再加上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我们完

      全有条件、有能力把对部分行业和部分地区的投资过热所采取的调控措施坚决落

      实到位,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今明两年的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因此,目前全面实行紧缩性政策的时机尚未成熟。应该冷静观察前期宏观政策调整的实

      际效果。在2004二季度经济保持较高增速的惯性运行期间不宜采取进一步的收缩

      措施,保持中性政策的基本取向,以避免过猛的宏观调控措施与2004年三季度后

      经济环比增速自然回落形成合力,防止出口和投资需求回落导致经济增速的过快

      下滑。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连续实行了6年的扩张性宏观政

      策应该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更多的精

      力放到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上,放到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上。

      速度可以调低一点,但不能下降太多。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货币政策对总量收缩更为有效,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更为有效。在货币政策加

      大收缩力度的同时,财政政策应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在能

      源、铁路、港口等方面仍受到严重的制约,因而中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还需要有步

      骤的进行。在增加解决三农问题、社保体系建设问题、教育问题、医疗保健设施

      方面支出的同时,不能过快过早地减少公共工程投资。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在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总规模的同时,重点做好对热点行业的信贷控制。建议:

      一是在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同

      时,适当提高对以上行业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以控制对"过热"行业的贷款投放。

      二是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三是在对汽车、房地产行业生产性贷款有所控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5制的同时,对汽车、房地产的消费性贷款继续给予必要的支持,控制投资与扩大

      消费并行,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总量扩张。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由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在投资领域介入过深,出现了地方政府

      企业化经营的错误倾向。目前关键是各级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中央对

      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统

      一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上来。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结

      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正确处

      理地区发展和全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要自觉服从国家宏观调控

      大局,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维护国家宏观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有

      效性,做到令行禁止。要引导地方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职能,端正地方政府行为,要用坚决的行政手段管住地方

      政府在投资过热中的推波助澜举动,严格查处越权审批土地、化整为零审批投资

      项目等违法违规案件,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管理,认真清理在建项目,严格控

      制新开工项目,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__

    篇三: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特点及政策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转型”形势。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增长,即努力寻求一个扩张政策和收紧政策之间的平衡点,尽早结束经济回调的过程。在复杂的形势下,国家正在进行稳增长政策的预调微调,整个经济增长止跌趋稳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未来,我国要更多地着眼于经济转型,通过贯彻破产制度和理顺市场定价机制、加强债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制度调整和政策改革来加快经济转型,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方式;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止跌趋稳;论文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正面临着“双重转型”:第一个转型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第二个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正在就此进行重大实践。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双重转型: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达到14.2%,所以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因此,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适当的收紧、适当的控制”。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外部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9.2%,到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下降4.2%。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需即出口这辆“马车”的拉动力在大幅缩减。这时,如果继续维持原来的政策取向,就会约束国内的投资增长,再加上对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对买房的需求采取了控制措施,因此就可能导致内需的增长速度也持续下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三驾马车”同时减速,有可能使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影响。所以,2008年第四季度,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一揽子”计划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2007年相比,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即财政政策由稳健转

      为积极,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重大调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现最明显的是在2009年: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为-16%,外贸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约14300亿美元减少到12016亿美元,净减少2000多亿美元,按照2009年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5万亿左右的人民币出口订单损失。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该变化对2009年GDP增长率的影响是-3.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其他的政策调整,我国2009年的GDP增长率会由2008年的9.6%下降到6%,甚至更低。因为我国原来的经济政策是控制内需的增长速度,在外需大幅下降的时候,如果内需受政策影响也下降,那2009年的增长就有可能会降低到6%以下,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非常严重。

      2.我国经济增速下降所面临的潜在危机

      我国经济一直强调不要过分追求高增长。实际上,从2002年到目前,我国的增长率从未低于9%:2002年是9.1%,2003年达到10%,之后10%以上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到2007年,2008年下降到9.6%,2009年是9.2%,2010年是10.4%,2011年是9.3%,10年内从未下降到9%以下。与高增长相伴随的,是我国企业的速度型效益,即企业利润和销售规模紧密相关,销售规模扩大促进利润增长,反之,企业就可能会出现亏损。我国企业的销售利润率较低,工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在今年7月份仅有5.36%。原因之一是技术创新较少,主要通过产品的低价竞争实现微利,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利润增值很少。原因之二是企业的固定费用比较高,包括退休人员的工资、设备的折旧、医疗费等,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岗人员的工资待遇,不易随生产和销售水平变化波动。这些开支都是固定的,与销售额的变化没有关系,当企业因为市场订单减少,销售额减少而固定成本不变的时候,企业就会发生亏损。因此,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多,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企业拿到的订单明显减少,由此导致开工率下降,很多企业就会进入亏损状态,导致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是就业问题。最近常见的是“招工难”、“招工贵”,表面上看就业压力已成为过去,实际上企业在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方面也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如果企业发生亏损并不断继续的时候,企业一般不愿意把过去的盈利不断补充进来,很多企业会及时撤股。当企业有微利的时候,往往选择维持生产,保持稳定的职工队伍,因为如果辞退关键岗位上的职工,再招聘新员工进行培养并不容易。当企业面临短期的困难,未来有希望时,也会稳定职工队伍。但是,如果企业认为未来前景更差,目前又有亏损压力的时候,就有可能选择退出。一旦退出,裁员量就会增多,失业的问题会很快发生。

      据统计,2012年6月份我国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工有1.66亿人,我国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600多万,所有这些人都需要就业。如果很多企业不能吸收职工,还大量辞退职工,此时就业就有较大的压力,可能对基础民生带来很大的冲击。在1.6亿多农民工中,58%是“80后”,和第一代农民工不一样的是,他们对农业不太熟悉,很难像第一代农民工可以很自然地返回农村。但“80后”、“9后”农民工对城市工作生活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他们长时间在城市找不到工作,基本生存就面临危机。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会稳定会受到冲击。出于谋生的需要,各种边缘化的社会组织有可能泛滥,对社会稳定的威胁非常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始终要把就业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加以重视。因此,对于“一揽子”计划,尽管有人认为是反应过度,笔者则认为非常必要。如果经济增长下降到6%以下,后果将很严重。

      其次是金融风险。当亏损企业大量增加的时候,金融风险会陡然扩大。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贷款,离不开银行的支持。当生产经营正常的时候,可以按时还款付息,但当企业亏损时,销售收入、资金流量大幅度减少,往往不能正常按时还款付息,这些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如果大量企业亏损,银行将面临很大的金融风险,当贷款不能归还时,存款的支付就面临着危机。银行的高利润包含着风险抵押金,银行和一般生产企业的利润性质是有区别的,银行一旦出现资不抵债,需要拿资本金、利润来弥补存款户的损失。当企业亏损面扩张很快的时候,这种金融风险是银行所不能承受的。

      再次是财政困难。我国财政是速度型的财政,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当年GDP的增长紧密相关。我国以间接税为主,针对所得和财产征收的直接税占比很低。财政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于名义GDP的增速。通过对近几年数据计算得知,GDP增长率变化1%,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化4.6%;GDP增长率变化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速可能变化近20个百分点。因此,当经济增长率下降过多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大幅下降。但是,经济不景气时,财政支出刚性往往比较大,因为此时对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低收入人群的救助会增加,保障基本民生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加。因此,财政的收支矛盾会陡然加剧。当增长率下降过多时,对于就业、金融风险、财政收入的影响非常大。

      3.“一揽子”计划对保持民生和经济稳定的积极贡献

      推出“一揽子”计划并不是反应过激。如果没有“一揽子”计划,在2009年就会出现深度的调整,对转型升级未必有益。有观点认为,要形成倒逼机制,只有危机才能推动升级,淘汰低水平企业。但当大多数企业都无法自保、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的时候,搞技术改造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危机不一定非常有利于转型。

      “一揽子”计划的效果,最主要表现在内需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2008年,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是9.1个百分点,2009年提高到12.8个百分点,因此,尽管2009年外需向下拉动了3.6个百分点,但GDP增长率仍然达到了9.2%。内需增长的加快首先靠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2009年政府的投资比上年度增长42.2%,占到全部投资的28%。从统计上看,主要有三个部分:电力热力投资、道路交通仓储邮电业投资、水利和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市政投资属于第三部分。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

      30.1%,去掉价格因素,投资的实际增长比上年多了10个百分点以上,使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大幅度提高。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措施,比如减税鼓励企业投资、居民消费等。增值税的改革是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改革的重点是从生产型转向消费型,最重要的变化是企业的设备改造投资可以抵扣纳税基数,这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减税措施,而且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投资,对投资的增长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汽车需求方面,对于1.6升和小于1.6升排量的车,购置税由11%调整到5.5%,刺激了汽车的消费;在楼市中,减免二手房交易的契税……通过减税促进企业投资获利,促进居民家庭消费增长,拉动内需。

      内需的贡献明显提高,有效地抵消外需大幅下降的影响,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仅比2008年降低0.4个百分点,从9.6%下降到9.2%。反观美国和欧盟,GDP增长率分别为-3.1%和-4.4%,失业率达到9%以上,较正常年份提高了一倍左右。但在国内居民看来,生产和生活都没有明显感觉到危机的发生,从这个角度看,“一揽子”计划对保持民生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4.扩张型宏观经济的代价

      对宏观经济转型来说,“一揽子”计划只是一个起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因为这种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代价的。财政政策的代价,就是政府债务风险迅速扩大。所谓政府的债务风险,就是常说的国债,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都是由政府作为主体来归还。如果这些债务迅速扩大,将加重未来政府所承担的还债压力,有可能导致未来政府在债务方面的重大风险,目前的欧债危机就是这样―――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过大。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洲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但福利的刚性很强,收支缺口迅速拉大,只能通过发债来维持,但是债务规模太大会导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规模不断扩大,加上支出的刚性,使得政府不断扩大发债规模。由于这些国家经济状况很差,财政增收困难,而支出刚性强。因此,对这些国家主权债务的评级持续下调,主权债发行困难日益加大。这必然导致到期债务还本付息困难,导致政府破产危机。

      目前,欧债危机靠欧盟建立的补贴制度来缓解,但是“输血”难以持续,因为欧洲自身的造血机制尚有问题,如果不改革高福利制度,恢复其内部的经济增长能力,欧债危机无法彻底解决。所以,我国一定要避免陷入这样的困难状况当中。我国的财政赤字是发行国债的主要原因。2008年,我国财政赤字是1000亿元,2009年增加到9500亿元,2010年进一步扩大到10500亿元。财政赤字的迅速扩大,必然导致国债发行量迅速扩大,进而导致国债余额迅速扩大,政府未来的偿债风险迅速扩大。

      财政赤字的扩大首先和政府开支的扩大相关。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投资性资金是1000亿,2009年增长到5900亿,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开支的增加。其次是减税,2009年各项减税措施大约减少财政的税收5000亿元,因此赤字规模和发债规模必然扩大。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地方政府通过抵押从银行取

      得大量资金搞项目建设。据国家审计署调查,到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是10.7万亿元,而国债余额大概是7万亿元,总量大概为18万亿元,占到名义GDP的比重已经接近40%。

      如果连年坚持扩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的债务风险将迅速扩大,这条路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2010年开始,国家采取措施,及时地扭转由政府投资导致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趋势。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2010年安排的财政性投资重点保证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实际叫停了政府投资增量。随着政策的调整,2010年政府投资增长率由42.2%下降到19.7%,2011年进一步下降到2.46%,我国政府投资经历了一个由扩张到退出的调整,目的就是防止政府债务风险迅速扩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发展。我国的财政赤字在2011年减少到9000亿元,按照预算安排今年为8000亿元。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受到了严格的检查,地方政府的债务基本稳定。伴随着政府投资的削减,政府债务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另一方面,随着政府投资的削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不断下降,由政府投资形成的订单不断减少,相关企业的开工率不断下降。因此,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风险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原因导致的价格上涨。货币供给量的三个指标是M0、M1、M2。粗略地讲,M0指的是流通当中的现金,M1是在M0的基础上加上活期存款,M2是在M1的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这三个指标所刻画的货币供给量的内容就是现金加存款。事实上,现金和存款增加以后,往往会扩大需求。需求比较大就可能导致价格过快上涨,人们有愿望去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有可能过快上涨,如房价、贵金属价格等等,原因就是货币供给量太多,人们的购买能力太强。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首先表现为贷款的大量增长。2009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元,超过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力地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个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但贷款大量增加之后,导致货币供给量大量增加,因为贷款可以很快地转变为存款和现金。

      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在2008年底约为48万亿,到2009年底增长为61万多亿元。货币供给量有自我膨胀的特点,自我膨胀就是存款向贷款的转变。银行存款数量变大之后,必须要把存款变成贷款,否则银行就会因为支付大量利息而亏损,这是由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所决定的。而贷款加快增长之后,又会扩张存款,存款和贷款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的推动。当货币政策调整之后,资金的运动速度加快,即资金流动性过剩,从而使整个货币供给量存量加速扩大。所以说持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的风险将非常严重,货币供给量迅速扩张,多方面的价格快速上涨。从日常生活方面来看,人民币的购买力会快速下降,货币贬值,人民的心态越来越不稳定。从企业来看,生产环境的不稳定会使经营者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到倒买倒卖上,而不再专注于生产。

      5.我国对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从2010年开始,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中国人民银行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对贷款的增量实行额度管理。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1999年为6%,2011年上半年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从而有效控制了贷款的过快发放。提高利息可以使资金的价格变高,从而约束对资金的需求和贷款的过快增长。此外,还采取了贷款增量的额度管理,有效控制了贷款的集中投放。商业银行倾向于把应该发的贷款尽可能早地发放出去,这对其经济核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相关的措施,商业银行可能在上半年就把一年要发放的贷款全部发放出去,导致贷款的集中投放,由此引发下一轮存款的集中扩展。进行额度管理之后,使得贷款的集中投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多项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的余额,2009年12月底,同比增长27%;2010年12月底,同比增长下降到19.7%;到2011年12月底,同比增长下降到13.6%。所以,2011年下半年,企业普遍感觉到贷款难,这正是因为贷款的闸门被关闭,货币政策的效果明显显现。货币政策调控从源头上控制了物价的过快上涨,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但是,这一政策对整个市场的需求产生了不断的收紧作用,导致企业的采购订单由于资金的约束而减少。所以,它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向下的拉动作用。

      回顾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表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局面实际上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有紧密的联系。下图是2009年至今经济增长率的总势

      2009年第一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6.5%。如果没有其他的相关措施,经济增长率将继续下滑。推出“一揽子”计划后效果明显,第二季度上升到8.1%,第三季度为8.9%,第四季度为10.7%。这个V型翻转在2009年是非常鲜明的,表明“一揽子”计划在抵御国际经济危机冲击方面效果显著。但是,随着经济政策的同步退出,从2010年开始,经济增长率开始向下发展,由第一季度的11.9%,降到第二季度的10.5%和第三季度的9.6%,第四季度略回升至9.8%。这个趋势没有得到维持,到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9.7%,第二季度为9.5%,第三季度为9.2%,第四季度为8.9%。今年第一季度为8.1%,第二季度是7.6%。尽管随着政策的调整,我国经济经历了先向上再向下的变化,但政策的调整确实有其必要性。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稳增长,通过针对性、适应性的预调、微调,努力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政策措施更加注重稳定需求增长、稳定经济增长。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政策重点是控制经济过热。比如,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带有鲜明的扩张特点,但经济却没有出现持续过热的表现。通过研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潜在增长率已经由过去的10%左右降低到7%~8%。如果强行通过政策的刺激提高到10%,代价是巨大的,诸如政府的债务风险,通货膨胀的风险等将会迅速扩大,因此这种高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所以,要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潜在经济增长率阶段性下降了,这一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995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七大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拓宽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指GDP的总量在年度之间的变化,而经济发展指的是在中长期的时段内,经济总量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包括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所以,经济发展的概念比经济增长概念内涵更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更复杂。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直没有明显的进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没有改变。粗放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第一是供不应求的市场,第二是要素的低价格,或者说是低成本。当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企业的发展必然是低水平的数量扩展,扩张的速度很快,质量却不高。当要素成本很低的时候,经营者对要素的投入就不会很在意,这就是粗放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当资源价格和污染排放收费很低时,就可以维持“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当供不应求的市场和要素的低成本这两个条件不变的时候,粗放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是不会转变的。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外贸出口条件明显改善。美国金融创新导致新一轮的繁荣,使我国外贸出口面临供不应求的外部市场环境。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走出国门,如箱包玩具、服装、家用电器等,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大显身手。贸易壁垒打开之后,订单大量增加,2003年到2007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接近30%。因此,当时我国的企业在数量上进行扩张,不太追求质量和品牌竞争力的发展。

      2002年之后,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人民改善生活的重点由吃穿用转向住和行,国内的汽车市场、房地产市场由无到有,迅速扩张。汽车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也出现了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我国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内在的质量不高,可保持的时间不长,却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我国低水平扩张的原因就是需求太旺盛,供不应求,巨大的市场利润吸引着企业先把产品制造出来,无需注重追求质量。消费结构的升级,实际上还给投资的高增长带来了机会。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工业结构的转型,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带来投资的高增长。2002年到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给重化工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带来了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是生产要素成本很低。我国劳动工资的水平,土地、水资源的价格,矿产资源、原材料的价格,污染排放的收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很低的水平。这些条件决定了粗放、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得以持续。

      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这一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9.9%,2012年1月至7月下降为7.8%,出口接近30%的高增长年代已经结束了,未来也不会再出现。

      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订单在减少;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在发展,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而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因此,外贸出口企业低水平数量扩张的道路是走不下去的。我们国内的汽车和住房市场,经过将近十年的快速扩展,现在也开始转入相对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随着汽车市场保有量的增加,用车条件、用车成本的变化,对于汽车企业来说,现在的任务是生产性价比更好的产品,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在房地产市场,国家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并通过制度建设,例如开征房产税等,增加住房的占有成本,开征房产利润税,遏制投机性投资性的买房需求,使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转入需求增长比较稳定的状态。未来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产能过剩的普遍发展,基于产能扩张的投资高增长已经结束了。在政府投资撤出之后,投资增长下台阶的结果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总体说来,支持企业低水平数量扩张的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全面的改变。企业必须转型,过去那种依靠订单的增加维持薄利多销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了,必须要从品牌的打造、售后服务的优化、成本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研发能力的提升上来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我国低成本的优势在最近几年改变得很快,无法支撑“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所以,过去那种通过价格竞争打开市场的模式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必须尽快适应这种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的新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深刻的变化。这种变革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能力、扩张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使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在这一艰难的、充满风险的转型过程当中,期望企业还能达到2002年之后那么强的扩张能力是不现实的,也很难再设想通过政策的刺激让企业重新具备这种能力,因为类似的发展环境无法通过政策而改变。所以说,我国经济的“双重转型”,决定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复杂特点。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新特点

      在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经济正在出现一系列积极的变化。

      (一)开始出现止跌趋稳的迹象

      尽管今年7月份工业增长率比6月份又下降了0.3%,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为7.6%,第二季度的工业增长率是9.8%。但是,7月份工业增长率是9.2%,比6月份下降了0.6%。尽管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增速下降的趋势还在发展,但是从需求方面来看,已经有很多积极的变化。今年1月―6月,投资的同比增长率是20.4%,比1月―5月提高了0.3%,7月份,投资增长率继续保持20.4%,说明投资的增长已经从下降转为稳定。当然稳中是否有升,还需要继续观察。

      (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速度加快

      2009年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工程占全国投资的28%,今年这一比例约为22%。政府投资增速恢复较快,今年1月―5月同比增长5.6%,1月―6月同比增长

      9%,1月―7月同比增长9.9%,政府投资增速处于比较快的恢复状态当中,这与稳增长的政策、项目审批速度加快、加大重大项目建设保障力度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三)制造业投资增速略有提高

      制造业的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的36%~37%,今年1月―6月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增长24.5%,1月―7月同比增长24.9%。制造业的投资增长和企业的转型升级直接相关,说明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比如放宽市场准入、降低税赋、改善融资条件等等措施已经发挥作用。企业的转型升级,伴随着很多的社会投资或是新建公司的活动,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进一步落实“非公经济36条”的实施细则,这对于整个制造业投资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房地产投资的增速仍在下降

      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与房地产的销售状况有密切关系。去年10月份之后,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城市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持续下降。今年1月―4月出现了16%~16.7%的负增长。开发商存量房积压比较严重,资金比较困难,使房地产投资出现增速的持续下滑。从历史数据分析看,从房地产的销售改变传导到房地产的投资增长改变,大概需要半年时间。从去年10月份至今,房地产投资放缓的趋势还在延续。但是从房地产销售情况来看,今年5月份已经开始出现好转。这是因为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对于买房的需求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措施,对自住型需求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按揭贷款的利率优惠方面,由此对按揭贷款的发放和自主性的买房需求都形成了有力的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今年5月份以后累积了半年左右的刚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开始比较快速地释放,使得城市商业房的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开始持续回升。据估计,第四季度以后将会结束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回落态势,所以,从投资的增长来看,这也是一种走稳或者稳中略升的发展趋势。

      购房需求的好转,给消费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从今年5月开始,家具、家电和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加快,到7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2.2%,比6月提高0.1%,6月份的实际增长率比5月份的增长率提高1.1%。随着“稳增长效果”的显现,内需的增长在由弱转稳,或者稳中略升,必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积极的支持。

      当前,外部形势比我们估计的更严峻。7月份外贸出口增长只有1%,相比6月份的11.3%大幅回落,8月―9月有可能继续保持这种情况,外部形势对我们稳增长的冲击比预期要大。所以,目前基于对外需变化的考虑,相关的稳增长措施的实施力度在进一步加大。

      2009年之后,随着内需的持续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提高,外需的作用则在持续下降。2008年,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大约为25%,2011年下降到约15%,所以,通过内需增长的稳定,通过“稳增长”政策的预调、微调,整个经济增长“止跌趋稳”的迹象会越来越明显,全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

      在7.5%~8%,能够完成我们“稳增长”的目标,使我们国家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由年均增长10%左右平稳下降到7%~8%。这一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经济实现转型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我国增长率的适度下降,给企业转型带来了“倒逼”的压力。企业能够真实感受到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成本条件的变化,有助于加快企业的转型。另外,我们7%~8%的增长可以防止经济增长率过度回落对就业、金融和财政带来过大的压力,将压力保持在我国大体所能承受的水平之上。因此,这一增长目标要坚持下去。

      三、未来我国经济政策展望

      (一)坚持稳重求进,实现经济平稳转型

      围绕“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更多地要着眼于增长,加快经济转型和改革,基于现实制定相应的制度。

      第一,贯彻破产制度。通过破产把低水平的企业和低水平的产业淘汰出局,进一步完善失业再就业的援助制度,抓好基本生存保障线的建设,从而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通过市场竞争把好的企业请进来,淘汰相对较差的企业,只有通过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企业素质和产业素质才会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才能不断优化。

      第三,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风险大量增加的背景下,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过多参与,对经济责任的过多承担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尽可能地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中撤离出来。但是,政府在公共事业、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改革是当务之急,是支持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制度保障。

      面对当今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未来的政策重点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

      走势反弹;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

      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未来的目标是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通过这样的政策,可以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发展态势当中,经济增长水平虽然下降了,企业改革的压力加大了,但是,深层面的体制机制在加快完善,企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快优化,各方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快速提高,为新一轮水平更高、代价更小、可持续地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福利的增长奠定新的基石。所以,我国经济虽然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形势,但是也将有更加光明的前景。我们应对当前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对未来的光明前景有更多的期待,既脚踏实地又充满信心。

    篇四: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3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情况分析

      讯:

      内容提示: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最新修订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数据结果,2011年3月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为101.7,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先行指数正值高位回调,2011年前3月稳定运行。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一致指数先行指标合成,能够揭示未来经济变化趋势,3月先行指数构成指标中投资新开工项目、货币供应M2、房地产开发领先指数基本保持稳定,利率差和物流指数趋降。

      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最新修订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数据结果,2011年3月宏观经济景气先行指数为101.7,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2011-2015年中国经济适用房建设市场专项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3月份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102.7,较上月下降0.3点。一致指数是反映当前经济基本走势,包括了生产、就业、收入分配、需求等经济活动各方面情况,已反映当前总体经济变动情况。3月份一致指数主要构成指标社会需求指数趋降,工业生产指数基本保持稳定。

      3月份宏观经济滞后指数为101.7,较上月下降0.5点。滞后指数回稳显示宏观经济运行逐步走出低谷,各行业经济企稳回升。滞后指数是由落后于一致指数滞后指标合成得到,它主要用于对经济循环峰谷状态的实证确认,包括了工商业贷款、居民储蓄、价格、企业存货及政府支出等经济活动各方面情况,3月均保持稳定。

      3月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108,与上月持平,目前处于绿灯区中心线附近。预警指数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一直处于平稳运行状态。从宏观经济景气信号图中可以看出,3月各构成指标较上月情况变动较小,仅财政收入高热运行,海关进出口总额连续3个月呈现偏热运行状态,居民可支配收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工业生产指数及其他5项构成指数均处于稳定运行绿色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已连续12个月保持稳定运行。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国内面临物价上涨严肃考验,但目前宏观经济各方面运行积极平稳,经济形势持续向好。

      -全文完-

    篇五: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篇六: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2011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

      “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2011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GDP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2010年正好相反,增长%左右,比2010年回落

      个百分点,CPI增长在4%左右,高于2010年

      个百分点。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

      “调结构”

      和

      “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2011年我国GDP增长%左右,比2010年回落约

      个百分点;CPI上涨4%左右,高于2010年

      个百分点左右。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201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

      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增长%,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比上年同期加快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比去年同期加快个百分点。

      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GDP分别增长%、%和%,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

      、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尽管2010年前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没有变化,名义上一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政策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从“宽松”转向“趋紧”,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回落,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已连续两次动用加息手段。

      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也比预期的要小,原因在于财政收入增长加快,财政支出增长慢于预期,财政赤字率(即财政赤字额/GDP)约为%左右,明显小于3%的预期水平。

      2.三大需求趋于协调,内生性增长动力明显增强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来看,拉动型特征十分明显,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净出口的贡献率则为%。在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2010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明显改善,协调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降低,净出口贡献率明显提升。一是投资增长明显回落,动力切换结构优化。2010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1万亿元,名义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

      个百分点。由于去年投资价格为负,今年为正,扣除价格因素后,今年投资实际增幅回落更加明显。根据我们测算,今年1-11月投资实际增长21%左右,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4个百分点。在增长放慢的同时,2010年投资结构也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央项目增长持续回落,前11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比去年同期的%回落了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依然高涨,前11个月增长%,高于去年同期

      个百分点;三是第三产业投资快于一、二产业,前11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个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的%和第二产业的%;四是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地区。1-11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为%、%和%。

      二是政策继续显效,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受消费刺激政策延续和完善、经济景气回升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消费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加快

      个百分点,实际增速与去年回落约1个百分点。2010年消费热点集中在与政策刺激密切相关的汽车、家电和建材三大领域。比如前11月,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600万辆,全年将突破1800万辆,将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三是对外贸易恢复性高增长。今年前11个月,全国出口名义增长%,进口增长%,而去年同期则分别是同比下降%和%。

      今年出口高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外部环境好于去年;二是低基数效应,去年出口增长为负19%;三是稳出口政策效应继续显效。还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西部地区一些省份出口表现十分耀眼,如甘肃增长

      1倍以上,西藏增长94%,云南增长%,江西增长%。

      从全球贸易环境来看,尽管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图6)仍在低位波动,全球贸易形势仍不乐观,但我国对美、日和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迅速恢复。前11个月,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

      亿美元,增长%,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亿美元,增长%。日本为我国第三大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

      亿美元,增长%。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

      亿美元,增长%。

      3.工业生产快速反弹,月度增长持续回落

      工业增加值占我国

      GDP近一半的比重,从历史数据观察,我国工业生产与GDP增长高度相关。受出口恢复、内需旺盛、企业回补库存和低基数四大因素影响,2010年前11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同比提高

      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同比增长%和%。近几个月工业生产减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加大了强制节能减排调控力度,对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实行差别电价。

      4.通胀水平温和上涨,新涨价因素不断增大

      进入2010年,全国消费物价水平不断走高,CPI由1月份的%逐月回升到11月份的%,达到28个月以来最高。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比上半年扩大了

      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扩大了1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今年前11个月,有8个月份环比正增长,只有3个月份环比为负增长。从表面上看,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房租价格上涨引起的,但实际上,我国物价正处在由结构性上涨向全面上涨扩散的关键时期,CPI与PPI由交替循环波动在2010年下半年变为同步上升的趋势,更加增大了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5.综合警情指数在稳定偏热区间波动根据我们开发的“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分析系统”,11月份,我国宏观经济综合警情指数在稳5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定区间,但紧邻趋热界限的区域波动。构成综合警情指数的10个指标中,财政支出处于过热水平,货币供给(M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在趋热区间,受节能减排硬性约束,发电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在衰退水平,金融机构贷款和财政收入处于稳定水平。

      二、2011年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三大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将不断衰减,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后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进”的风险,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和“未老先富”带来的挑战,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刻不容缓。要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重大挑战和问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必由之路,这必将对未来若干年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从外部环境来看,2011年世界经济将由前期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趋紧。

      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虽然GDP同比增长已连续3个季度为正,但失业率居高不下,房地产业依旧低迷,银行放贷能力尚未复苏,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有实质性

      好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过去,短期内对本来疲弱的经济复苏来说很可能是雪上加霜,在财政重建和刺激经济的“二难选择”6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2011年欧洲经济很难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日本经济在对美国和中国的双重依赖中有所恢复,但其受外部影响较大,未来仍有不确定性。总之,发达国家在低增长中继续加大货币供应,发展中国家的高增长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增长疲软的情况下也不可持续,而且还面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很可能形成殊途同归的一个结果,即“滞涨”,这是明年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

      (二)

      “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

      1.投资增速依然较快,但增速有所回落

      固定资产投资是GDP构成的要素之一,与经济增长有同步的趋势。对明年投资而言,既有促进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总体上投资增长将小幅放缓。有利因素包括:各地区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投资热情高涨,“新非公36条”等政策促进民间投资。不利因素主要是房地产在调控中的走势仍不明朗,财政政策效应衰减、调整支出结构并且加大对非增长性项目支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将对投资产生抑制。初步预计,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20%左右,明年低于2010年的增速。

      2.扩大消费继续显效,消费继续较快增长

      随着已有政策效应的发挥,城乡居民社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就业形势的好转,扩大内需的成效日益显著。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的动力依然受到多方面压力:一是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经济发展提升较为缓慢;二是通胀水平走高,特别是食品、住房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持续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高涨打击消费者信心,消费者预期指数在2009年以来的缓慢提升后又迅速跌落。初步预计,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比2010年放缓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3%左右,也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

      3.外需市场复苏缓慢,出口增长显著回落

      受国际环境不明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基数抬高等因素影响,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变化,明年外贸增长速度将比2010年有所放缓。初步预计,2011年进出口增长16%左右,出口增长15%左右,进口增长18%左右,贸易顺差比2010年减少。

      4.工业生产高位趋稳,全年增长13%左右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库存回补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库存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甚至变为负拉动。另外,外需疲弱、节能减排和投资放缓等因素也将抑制工业生产的增长。初步预计,2011年全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3%左右,比2010年回落2个百分点。

      (三)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从目前来看,推动2011年物价进一步上涨的因素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很大,这一压力一方面来自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来自于国际粮价震荡和上涨在国内的传导。二是要素价格上升,成本推动型通胀成为主要形式。由于“刘易斯拐点”临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已成定势。三是流动性过剩仍将助长通胀。一方面由于明年信贷投放大约7万亿左右,仍处于历史高位,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国际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资本流入增加,导致2011年流动性过剩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有:一是经济减速减轻物价上涨压力,总供求关系将朝着有利于物价稳定的方向发展。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受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复苏乏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11年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出现大幅飙升的可能很小,这将减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三是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增长将恢复常态,这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影响2011年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在成本推动方面。因此,化解和解除通胀压力的政策重点不仅仅是抑制需求,还要把改善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初步预测,2011年全年CPI上涨4%左右,高于2010年

      个百分点,总之,从世界经济形势和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和出口等多种因素综合来看,2011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GDP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2010年正好相反,增长%左右,比2010年回落

      个百分点,CPI增长在4%左右,高于2010年个百分点。

      三、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需要为下一个五年开好头、起好步。鉴于经济增长回稳、通胀率继续提高,明年政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府将把“稳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财政政策的两大着力点;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管理通胀预期;强调“包容性增长”,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更多地落实在“人”上。

      (一)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和“稳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速度而是质量,不是规模而是效益,不是总量而是结构。财政政策应继续充分发挥其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和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将“调结构”和“稳增长”作为政策的优选重点。“调结构”方面,继续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支持扩大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新农保相关政策,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消费信贷。加快完善资源和环境税费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稳增长”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创新为依托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稳定外资的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扩大,在财税、融资、担保等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二)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2011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但也应避免政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策收得过快过紧。确立宏观审慎监管理念、明确系统性风险监管机构、加快国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健康稳定。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化,在充分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促进货币信贷有序投放,同时逐步减少窗口指导、规模管控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运用。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强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政策运用的灵活性,恢复正利率,预留足够的政策操作空间。尽管短短一月之内央行已经连续两次加息,但从经济增长、物价运行的趋势以及利率水平来看,未来加息的空间和可能性依然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很可能采取“小步快跑”式的加息策略,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

      信贷政策方面,操作重点是稳定总量、把握节奏、优化结构和控制风险。预计全年新增贷款规模7万亿元。继续加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等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限制对

      “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剧烈波动

      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人民币汇率还将呈现升值。但人民币均衡汇率究竟是多少,应由市场来发现和检验。2011年我国应顶住外部压力,继续坚持小幅、渐进和可控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幅升值,为我国外贸转型、抑制热钱流入和稳定就业预留一定的缓冲1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方向不动摇、力度不放松

      在连续两次调控“新政”的作用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全国房价并未出现总体下降,近期房价还出现了反弹,房价水平依然过高,调控目标还远未实现。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国家应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不摇摆,力度不放松,并不断补充和完善。基本思路一方面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改善和扩大供给,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二手房和租赁市场的潜力,提高存量房的利用效率。下一步,政策操作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推出物业税或房产税,完善资本房地产交易资本利得税政策,研究和出台遗产税,建立和健全抑制房地产投机、促进房市健康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督促地方政府兑现承诺,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和有效供应。

      总之,由于美、日、欧等发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年全球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前景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间,在外需疲弱、政策调控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将由政策刺激下的快速回升转入平稳增长阶段,全年

      GDP增长%左右,物价上涨4%左右。2011年调控政策总统趋于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加注重“调结构”和“稳增长”,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管理通胀预1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期”,充分利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均衡有序投放。

      13

    篇七: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

      二、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持续五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增幅在7%~8%之间的高速平台上运行。但是,从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的正增长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了负增长状态,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专家提出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等概念来定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就我国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来说,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况,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个定位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

      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1500万人。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王俭贵,2002)。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

      “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1)GDP增长7.9%,与2001年同期相比回落0.2个百分点。(2)2002年第一季度,在投资增长19.6%、较上年同期上升7.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体现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4%,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3)2002年1~2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3%。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4)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2002年一季度中央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63.6亿元,下降7.3%,而支出增长23.9%。(5)物价指数全面回落,“通货紧缩”阴影挥之不去。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继续下降,分别比2001年下降1.9%和0.7%。(6)高速度与高失业并存。2002年GDP7.9%的增长率,由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左右(张本波,2002)且有随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继续下滑之势,因而未带来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率的预期效应。以上状况,进一步折射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

      形势的总体特征——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

      (四)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应当清醒看到,我国经济被“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阴影困扰的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个压力之所以没有释放出来,主要是由于政府现在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锁住”了这只“笼中的虎”。(于祖尧,2002)。其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稳健货币政策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人民币不贬值政策正遭受最近日元大幅度贬值和美元贬值的打压。值得强调的是,由于人民币从1994年开始同美元紧密挂钩,因而2003年初它同欧元和其它外汇的比价跟着美元下跌。同时,中国居民非自愿性储蓄还阻拦了十几万亿元购买力的实现。所以,一旦财政或金融爆发危机,人民币贬值和挤兑风潮就很难避免。

      二、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

      自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7%~8%经济增长。但是,目前此项政策的正面效应已经在递减,它的负面影响在扩大。它在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财政乃至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财政赤字成倍增加,财政收入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1年度财政赤字是1997年的4.24倍,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为31.6%。(2)近几年税收以超出GDP增幅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使其得以继续实行,但2002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0.9%,增幅回落10.8个百分点。(3)县、乡两级基层政府财力枯竭。(4)随着改革深化,政府各种名目的隐性债务居高不下。例如,我国存在着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金欠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等隐性债务。虽然2001年中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为16000亿元,2002年财政赤字为3098亿元,未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但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隐性债务的积累已达GDP的100%。(5)有些国债投资的效益低下。

      (二)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

      按相机抉择机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需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因此,为了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应实行适度从松的货币政策。从1996年5月开始到2002年底央行共进行了10次降息,并且加收20%利息税。然而,中国却出现了“货币失灵”的反常现象。降息不仅没有达到刺激人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目的,相反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逐年攀升,1997年底达到50000亿元,2003年2月底已达100300亿元。由此,可见货币当局防范风险有余,刺激经济景气不足。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偏紧,这不利于缓解“通货紧缩”和遏制经济增长下滑。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潜伏的金融危机却限制了银根放松的空间。2001年底,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5.4%,远高于5%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这表明金融领域潜伏着严重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势必火上浇油,对货币当局来说是两难选择。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思考

      1.扩张性财政政策阶段性淡出的理由。首先,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一种中短期政策。由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它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在长期内几乎是无效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此项政策虽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边际效用已明显地出现了递减趋向。尽管近几年它拉动了内需的增加,但在启动构建经济主体内生增长机制方面却未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相反,由于推行该政策的过程中政府投资挤占了民间投资的空间,出现了一些“与民争利”的现象。要知道只有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和民间经济兴旺发达,中国经济发展才有长期、稳定和可靠的基础。

      其次,近几年来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表现为:(1)持续使用国债资金,会增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市场改革取向的目标相抵触。(2)政府投资一般效率较低,随着时间推移国债项目转向低效益或无效益,出现了国债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3)政府工程质量一般难以保证,而且易产生腐败。(4)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由于需进口大量的工程机械、材料等,短期内拉动内需的作用并不很大,主要拉动的反而是“外需”。

      第三,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诚然,近年来,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拉动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以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的。

      2.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的方式——阶段性淡出。有关扩张性财政政策淡出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阶段性淡出的方式是较为明智的抉择。值得强调的是,“淡出”按相机抉择机制,不能说到了一定时期就可以放弃不用(这就使它变成一种“长期政策”,即“不用”的政策),只不过使用的方向和力度,会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目前,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周期很可能成为我国今后一定时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形态(樊纲,2003)。由此,与以总需求不足为起点的经济波动周期相适应,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和淡出只能是“阶段性”或“周期性”的。我国目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完全淡出不仅为时过早,而且现实中也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其完全淡出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外需增长强劲。(2)已动工的国债投资项目已基本竣工。(2)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控制。(4)民间投资逐步取代政府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主成长机制。(5)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达到或超过警戒线。基于这些条件还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至少在3年内不能完全淡出。其淡出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淡出的过程,可以采用逐年减少国债发行量,直到将其限制到一定的力度和范围上。这个力度和范围一般以达到基本抵消由于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影响为宜。

      3.新形势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整。第一,转变国债资金的投资方向。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债发行,但国债投资大部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不能从所投入的项目上取得直接回报,因此造成目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与消费增幅下滑和内需增长乏力的强烈反差。鉴于此,国债投资要注重把刺激需求与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建议其使用方向作以下调整:一是增加对有市场、有潜力的制造业的投资。二是拿出适当比例的国债资金投向有效益的民营企业。三是加快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六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关注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要在推动经济结构演进中实现经济发展和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状态下推进的,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城市市场商品大大超过其自身需求,需要寻找外部市场以维持其增长。与此同时,农民被禁锢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落后,收入水平低下,有效需求不足,城乡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城市剩余产品无法在农村市场上消化掉。这也是我国目前内需不足,国企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应盯住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变革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注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多种手段组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不仅是发行国债,它还包括减税、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经常性支出结构等多种手段,是一个政策组合。近两年采用的手段主要是公债,今后可作其它选择。例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来刺激经济增长等。

      第四,构造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制度基础。财政政策发挥预期作用的前提是现代预算。只有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才能有效控制财政政策实施引发的风险和充分发挥其作用。此外,在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建设上还要重视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功能,要建立健全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发挥作用机制。

      (二)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思考

      1.二者的松紧搭配。在当前,二者的松紧搭配明显应该采用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供应量偏紧不利于遏制经济增幅的下滑和刺激需求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2.二者的契合机制。二者的契合机制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应该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拓展空间,提供条件。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是一种相对中短期的政策,货币政策则是一种相对长期的政策,而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至于目前我国出现的“货币失灵”,是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引起,归根结底是由于央行没有超然独立性、市场化利率机制尚未建成及货币政策体系不健全造成的。因此,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2)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使财政政策适应、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臵机制的形成。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点:1)把防范和化解金

      融风险建立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金融通过自身经营机制转变、中资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强,避免和化解金融风险。2)金融体制改革应尽快拓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渠道。3)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信号。4)加快发展股份制私人银行和其它民营金融机构,通过发展这类银行满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的投资与贷款需求。

      (三)扩大有效需求的思考

      近年来,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经过连续5年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施行,我国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依然很高,加工工业严重开工不足,库存商品达30000亿元之巨。据调查,2002年600种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商品占86.3%,供求平衡的商品占13.7%。由此可看出,要扩大内需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仅从财政和货币政策着手已是不够的,还须探讨其它思路和方法。为此,笔者总结出了以下思路。

      1.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扩大有效需求的格局。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投资消费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可通过提高消费率来扩大内需。

      2.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据《经济日报》1998年9月28日文章披露:“1996年底,城镇居民存款余额为30850.2亿元,其中20%以上为公款私存;2.5%的城镇居民人口占有83.2%的存款,97%以上的普通居民人均存款仅为1080.5元。”由此可见,储蓄存款在社会各类成员中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另外,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我国居民总体的基尼系数达0.415,已突破0.4警戒线;而据有关专家估算(王义达),199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56,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又据《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24日的文章披露:“2000年中国资本外逃量已达480亿美元超过当年外商对华投资407亿美元……据分析,国内资本外逃的主力军是不法资产的占有者。”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居民贫富差距悬殊,中国经济发展的收益在社会公众中进行了不公的分配。

      从我国近年来的情况看,富有阶层有购买力,但其消费倾向低。这些人的投资除了持有股票和国债外,实业投资受到产权制度、投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灰黑色收入不敢暴露出来,要么以各种名义存在银行,要么趁我国资本大量外逃之风转移到国外,要么滞留在地下钱庄。而广大贫穷阶层,尤其是下岗工人、农民和经济效益差的国企职工是消费倾向高的群体,但其购买能力低下。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相对的,即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又引致了经济增幅下滑和经济增长质量下降。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因此,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具体举措如下几个方面。(1)认真贯彻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在适当时候取消农业税。(2)公平税负,对高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所得税、财产税、利息税,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4)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减少权力对国有资产的侵蚀,建立起抑制不法侵占国有资产和谋取非法收入行为的监管机制和对非法收入攫取者的惩戒机制,从制度上限制和减少因

      “灰黑色收入”大量存在而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现象。(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和民主法律监督体系。

      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中学生感恩节主题教育活动总结5篇)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1一、活动目的如今虽然很多人注意到生活礼仪,谢谢常挂在嘴边,但是大家或许是因为羞于表达或许出于缺少机会而省略了对于身边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感谢。随着这次感恩节的到来,我们中文系学生会外联部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唤起大家感恩的心,特举办此次感恩节免费发放明信片的活动。

      二、活动之前的准备

      1、根据活动的要求,我们做出了这次活动的策划书;2、在感恩节前一周,我们外联部到校外寻找有意向的厂商,拉得赞助;3、在感恩节前几天,我们外联部与邮局协商并买到明信片,然后在饰品店买到红丝带等部分活动用品,并制作感恩信箱;4、在感恩节前一天晚上,在中文楼贴了海报。

      三、活动基本情况

      我们外联部与青协共同举办这次活动,我们分为三组,分别在二餐,三餐,四餐设点,我们这组在二餐,我们在11点二十完成了所有准备活动,包括桌子,所有物品的摆放及气球的充气。活动开始后,青协的同学负责给路过的同学解说我们这次的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自由选择通过明信片来实现感恩之情的传达,并当场填写完,投入我们自制的“感恩信箱”里,1点20活动结束。24号我部将明信片寄出。

      五、活动的效果

      此次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寄出了他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的牵挂,并对我们这次活动一致好评,活动圆满结束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活动的前期准备不够齐全,考虑到的问题欠缺(活动快结束时,电脑没电了;活动所需的红丝带不够)2、活动进行时,对明信片的填写的讲解不够清楚,造成明信片的填写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建议

      1、完善策划书的细节,增强活动的逻辑连接;2、在活动进行时,各组人员应团结,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3、活动进行时及之前的准备,分工应明确,做事用积极。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2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学会宽容,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图报”,知道如何去报答父母、老师、朋友、学校和社会。根据感恩节活动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注重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一、积极宣传感恩月活动。少先队大部出了一期《知恩、感恩》的黑板报,每班级在黑板的左边开辟温馨提示栏,告诉同学们11月份是学校的感恩教育月,提醒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

      二、感恩社会。学校组织学生为双中过世的学生颜鹏飞的家长爱心捐款,爱心捐款共计1611元。本次献爱心活动,全体同学都积极响应学校少先队的号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在这次活动中,涌现了许多“爱心小天使”,孩子们把自己的零花钱,自觉自愿地捐了出来,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五(1)的学生,捐款钱数再多,其中彭柳青同学就捐款100元整,吴杏林同学捐款20元。

      三、11月24日各班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在这个社会里,谁都没有只索取而不付出的权

      力,人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朋友、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

      四、感恩父母。让同学们知道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怀胎十月,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父母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感恩节期间,各班开展了给妈妈、奶奶倒一杯水,拿一双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洗一次脚,做一件家务事的活动,要求三、四年级的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日记,要求五年级同学每人写一篇感恩父母的信,在父母生日的那一天祝福他们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五、感恩师长。感恩节当天的辅导员讲话中,我在广播里建议孩子们全体对老师深深的敬一个礼,并对老师说了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我们感谢您!”以此来教育孩子们尊敬老师是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学是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老师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方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老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

      11月感恩月马上就要过去了,但我们感恩教育的活动不会结束,我们还会通过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身边的好榜样,让同学们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3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在“学雷锋”、“妇女节问候”这些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感恩的实际行动,更体会到感恩他人的快乐,从而能更乐于奉献,乐于感恩。

      在周末我当家开展的“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环节,通过学生用实际行动、或者给父母写一封传递爱意的信件、或者给父母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等活动。家长们体会到了孩子们对自己浓浓的爱,孩子长大了。从许多的家长再给老师或孩子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满意欣喜之情。

      如:宋XX家长在给孩子的回信中写到:亲爱的孩子,你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庭的责任,懂得孝顺父母了,懂得改变自己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了,你爸高兴的一夜未眠,你的行动我和你爸感到惭愧,因为我们很久未对你的爷爷奶奶这样照顾过,你是我们的好儿子,是我和你爸学习的榜样。张XX的家长再给老师的回信中这样写到:孙老师,X老师,很感谢你们学校,和你们两位老师,张XX自从进入东方国际以来,爱干净了、不好骂人了、也不像以前那么自私,总欺负妹妹及别人家的孩子了,带他出门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了,两位老师不知怎么说好,就是觉得我的孩子懂事了长大了。谢谢你们学校的领导,谢谢你们的好的育人理念,谢谢你们两位老师。而且许多家长纷纷用来电,对面交流等方式殷切的希望此类活动可以长期开展下去,也很愿意参

      加此类活动,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孩子交流。看到这些我们当老师的真的感到很欣慰。

      在征文活动这一环节,学生体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的各种爱背后,原来都隐藏着那么多的辛酸。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

      刘XX同学这样写到: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您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您虽没有令人艳羡的事业,你虽没有腰缠万贯的财富,您虽穿着赶不上潮流,您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但是您仍然是我最爱的人。您是我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人生的领路人。是我遇到风浪时平静的港湾,是我遇到挫折时的坚强后盾。千言万语说不尽儿女对您的感激之情。看着吧爸爸妈妈,我会用我用我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您们的!李XX同学这样写到:亲爱的老师,很抱歉这次的成绩考的不是很理想,不过你放心我会谨记你常给我及全班同学讲的:“只要你向前进,没有人能阻止你前进的步伐”,我会寻找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笨鸟先飞,做四一班那位里好的榜样。不负你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与栽培。

      总之,感恩是一种文明、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作为祖国的下一代培育者的我们,肩负着重担。新时代不仅需要技术人才,社会更需要懂得感恩、懂得合作、懂得生活的素质人才,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每一孩子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

      去面对生活,让人文的光彩照亮校园,让真情充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让可爱的校园奏响和谐的强音!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4为了更好的在学生中间开展关于感恩的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11月9日下午,职教集团邀请“强国之音”演讲团为我校学生进行了一场演讲,职教集团杨校长、培智中学李校长等有关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我校实习生也积极的投入到了这次活动的准备当中,从组织学生到布置场地,从接待家长到维持秩序,到处闪现着我们实习生的身影。

      演讲活动由王磊副教授主讲,共分两个环节进行啊:感恩老师和感恩父母。一开场,王教授那特有的声音便吸引住了同学们。从细微处开讲,从内心发觉感情,再加上那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很快便使同学进入了一个“自省”的状态,在感恩老师的环节中,王教授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着关于老师的感人的故事,再从这些老师的身上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说起,娓娓道来,给同学们的们的心灵一个强烈的震撼,那一个个的拥抱便是对老师的一个忏悔,一声感谢??

      随着感恩父母环节的进行,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心里一定在一次次的对自己责问,对自己曾经的幼稚和荒唐而感到惭愧,对面前的父母亲道歉,俯身的一个鞠躬,屈膝的一次下

      跪,在此时,他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升华;在此时,他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成熟、懂事。

      演讲活动共持续了约两个小时,结束时,全场对王教授的精彩演讲报以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在维持秩序的同时,我们也听了一堂非常重要的课,王教授的一些演讲的技巧和调动能力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去学习的,可以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同时,这次演讲对同学来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对以后自己在认识问题上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对于家长来说,这是自身了解学校的一个机会,对以后双方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希望能够通过此次活动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工作上都能有一个大的进步。

      中学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5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进一步明确社会责任感,强化道德实践,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政教处在团委、关工委、艺体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开展了“以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艺高”的系列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宣传阶段,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班会、校园网等阵地全方位地营造感恩主题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感恩问题的思考,提升校园人文素养;第二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三阶段是总结表彰反思阶段。

      活动三部分内容:一是“感谢父母养育我”,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协助父母做三小时家务后,写一篇心得,然后请父母看完心得后写一句感受;二是“感谢老师教育我”,在全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所有学生讲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同时开展了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做一张爱心小卡片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把学生的心意卡片贴在班级文化建设墙上,可以在小卡片上写上你的建议、你的决心、你的祝福等;三是“感谢社会关爱我”,在此部分我校专门开展了“感恩社会,做知法、守法好公民”系列活动,制订了“xx市艺术高级中学法制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并且将感恩系列活动在“法制伴我成长”大合唱比赛中推向高潮。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懂得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了感谢、珍惜和感恩,包含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对国家与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等。

      我相信,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篇八: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第一篇: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睹目,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

      首先,GDP的加速增长。中国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

      其次,工业止跌回升态势明朗。受去库存化影响,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并未随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而快速升温,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较低区间运行。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增长振荡向上的趋势明显。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创去年10月以来增速新高。工业景气止跌回升态势还得到了以下二方面的证据支持:一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6个月升至50上方,显示了制造业已处于景气扩张轨道。二是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发电量连续3个月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了5.2%,7月份增速略有回落,但增幅仍达到4.8%,8月增长9.3%。

      第三,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增幅高出去年同期5.6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高出幅度则应该在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43.2%,更是达到了改革以来历史高位。为了落实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开工项目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234906个,同比增加6922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739亿元,同比增长81.7%。这为固定资本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消费加速增长,农村消费增长罕见地快于城市消费。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平稳加速增长态势。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5%,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

      这一增速是1986年至今23年来的同期新高。8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935亿元,增长15.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连续7个月快于城镇。

      第五,两大市场出现意外回升。从汽车市场来看,汽车增长逐月加速,连续6月超过100万辆,连续8月新车销售世界第一。上半年,我国汽车销售608.8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6%;7月份,我国汽车销售108.56万辆,增长63.57%;8月全国汽车销113.85万辆,同比增长81.2%。按此态势,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万辆几无悬念。从房地产市场看,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9%,与1-7月相比加速6.2个百分点,与1-6月相比加快5.4个百分点。3-8月价格环比上涨0.2%、0.4%、0.6%、0.8%、0.9%和0.9%。

      2、经济热点词

      *房地产

      第一、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虚高的,尤其表现在一线城市

      此点无论用“租售比”还是“房价收入比”来衡量,都只能得出肯定的答案。比如一般认为良性运行

      的房地产市场,租售比为1:200到1:300,房价收入比为4至6倍。我们看北京的情况。现在北京五环内新盘均价已达3万,一套两居面积80平方米,总价需240万,而月租金不过4000元(略高于市价)。假设房主是一对夫妇,他们年收入合计12万元(略高于北京平均职工工资)。可以得到北京的租售比为1:600,房价收入比为20倍。都远远落在可以接受的区间外。

      第二、房价虚高的原因

      房价虚高的原因,我们认为首先在于社会巨大的贫富两级分化。如我多次引用的资料,关机构在2009年发布了中国3000家族财富榜总榜单,3000个家族财富总值16963亿,平均财富5.654亿。套用一句

      楼市中人的口头禅,叫“穷人知道自己有多穷,不知道别人有多富。”考察印度、俄罗斯等贫富差距同样很大国家的情况,发现孟买的房价高者也要6万人民币左右每平方米,莫斯科的房地产均价约为25000元每平方米。

      第三、房地产调控措施,既无目标,哪来结果?

      有些人奢谈什么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实际上放下桃红色的幻想,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市场调控连目标都还没有,哪来结果?

      据说需要“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请问何谓部分城市,何谓过快上涨?有无明确指向?难道这是个心理学概念吗?如果要明确上述两点,最起码我们需要一套全国房价预警数据,至少包括:全国城市住宅类建筑物的存量面积、全国城市每年新增住宅类建筑物总面积、全国累计已售商品房出租率和空置率、全国新增商品房中的非首套房比例和出租率、空置率,等等。实际上这套系统现在还没有。据正在参与上述系统建设的工作人员说,他们“不过是为了做一个东西而做一个东西”!

      (来源

      乌镇之乡网文)

      *通货膨胀

      端午节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引发了市场一片议论。经济出现滞胀?会不会“硬着陆”?通胀能否控制在合理范围?经济增速放缓能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宏观政策调控走向如何?这些疑问表明了大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从经济数据看,PMI环比回落已成事实,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出口同比增速预计也都将小幅回落;从物价角度看,根据商务部和农业部监测的数据,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影响,5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开始结束小幅回落的过程,重回小幅上涨,同时非食品价格仍维持高位。

      “近期由于CPI构成要素中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起彼伏,使得短期内CPI上涨幅度难以有效回落,不排除未来几个月CPI同比还会再次创出新高。预计在物价高点出现之后,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应该会有所回落。但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物价有全面上涨的趋势,加上非食品价格涨幅持续维持高位,使得下半年物价回落的时点及幅度有较大不确定性。”交通银行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判断认为,5月份CPI同比涨幅将可能达到5.5%,超过3月份的5.4%,创出年内新高。

      一方面经济增速在放缓,另一方面物价却出现反弹,因此“滞胀论”和“硬着陆”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导观点。

      实际上,在对5月CPI普遍看高的情况下,业内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通胀压力也会减轻。与此同时,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何况,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5月份PMI虽然有所回落,但52.0%继续保持在了50%以上。从走势上看,持续的小幅回落,显示出经济增速呈平稳回落态势。”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当前经济可能正进入到一种不温不火的“平台期”。这种变化意味着,前期的紧缩政策正在收到成效,未来经济可能温和减速,这将为未来一至二季度内通胀的回落奠定基础,中国经济由此将可避免“滞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余斌认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总体上仍然处在9%左右的较高水平,其中2013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中国经济不会在2013年之后出现“硬着陆”。

      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认为,中国今年全年GDP增速为9%,三季度环比增长仍会趋弱,年中通胀触顶时将达到5.5%至6%,四季度经济增长将反弹。未来经济将“软着陆”,在紧缩政策作用下,经济增长放缓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意外。随着通胀压力缓解,激进的紧缩政策也会消减,经济增长很可能会再度加速。

      鲁政委也认为,紧缩有效,温和减速,不是“滞胀”,不会“硬着陆”。当前的经济减速,总体仍

      然温和,“硬着陆”的说法言过其实。而“滞胀”则是指经济增速下落到“萧条”的水平上而物价依然高企,当前经济增长即便减速也仍在景气区间,此时称为“滞胀”并不严谨。目前的经济减速,正是2010年以来政策持续紧缩逐渐显效所带来的,符合政策调控预期和需要,有利于未来物价水平回落;一些企业在此过程中感觉压力不断增大,也是控制通胀预期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他预计,6月份仍存在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6、7月份可能继续加息。

      对于未来政策走势,唐建伟则认为,未来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和频率将取决于物价回落的时点及幅度。他说:“根据我们的预测,由于今年二季度CPI同比的平均涨幅将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因此预计二季度利率仍有可能再提高一次,同时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也不会减弱。为抑制输入性通胀,汇率升值的幅度也将会有所扩大。如果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如期减轻,则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和频率也将明显放缓。”

      最近央行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都强调切实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此看来,“控通胀”和“稳增长”的平衡调控仍在朝预期方向发展。短期通胀压力虽然有所加大,但下半年回落趋势不改。目前经济的合理适度回落是主动调控的结果,紧缩政策滞后效应还将继续显现。实现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的回落仍是可以期待的。

      (来源:金融时报

      钢之家资讯部采编)二、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存在的问题

      1、经济复苏严重依赖于政策效应

      从投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8729亿元,增长39.9%,高出整体增长6.9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82.7%,国内贷款增长47.4%,自筹资金增长33.3%,利用外资下降12.1%。

      从消费看,全社会零售总额中增长最快的政府消费和企业、居民消费明显慢于总体水平;农村消费加快主要是“家电下乡、电脑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所致;汽车销售加速主要是政府对节能、低排放汽车进行补贴所致;房地产则是超宽松的信贷环境所致。

      2、经济复苏速度呈现前快后慢格局

      来自政府投资项目节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房地产、股市走势带来相应影响。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月78098亿元,增长33.6%;7-8月增长31.7%;幅速放慢了近2个百分点;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在7月份达到今年以来最高点17.3%,8月为16.8%,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今年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为9.1%,加速4个百分点;

      7、8月在6月份10.7%的基础上分别加速0.1和1.6个百分点。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加速增长1.3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9%,四季度10%,全年8.4%左右,均加速增长1个百分点。

      3、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电力、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20%,造船工业超过50%,水泥业甚至接近80%。上半年,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大约30%,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6.9%,铝冶金过剩34.3%,铁合金过剩29.6%。

      其次,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我国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8年的43.5%,大大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今年以来,虽然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增长的加速度更快。根据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在7.1%的经济增速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7.6%。如果不考虑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已上升到了62%比38%。

      4、泡沫经济迹象显现

      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人们对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大家加快持有房屋等实物资产,以期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

      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放大的原因是:降息、给第二套房贷松绑、土地出让金可延缓缴纳、户型比例限制放松、利率打折优惠、调低房地产业项目资本金比率,降低了开发商的贷款条件和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其中二季度房地产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总量同比增速高达82%,远超整体信贷增速水平。投资企业投向出现了“房产业热,工业冷”的现象。统计显示,1-7月,外资投向重庆工业54.17亿元,同比下降4.1%,投向房地产业87.76亿元,同比增长62.3%,投向房地产的资金是工业的1.62倍。

      目前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两大全国性房地产协会的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可能达到3亿~4亿平方米。随着中央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投入掀起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潮,楼市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调整期。不管是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经验看,还是目前美国房地产的走势看,以住宅作为保值投资手段是不成立的。

      其次,中国股市的泡沫。在几年内企业业绩无法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股市今年最高涨幅达到60%多。

      股市泡沫的迹象:一是多数股价已经透支业绩;二是资金推动型;三是利空当成例好炒作。

      目前股市的潜在风险:这次是由信贷主导的资产泡沫,其破灭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更集中地体现在银行身上,对股票市场和经济的伤害将比过去更大。

      第三,新能源成为最容易忽视的泡沫经济。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既能提高我国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又能促进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大跃进”现象:中国在2008年的绿色能源投资超过156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18%。北美洲可持续能源的新投资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8%。中国连续四年实现新增容量翻番,2008年突破2千万千瓦大关。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者。中国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

      目前潜在的风险:

      成本大。据初步估算,若以煤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1.7倍,而光伏发电成本更高达11-18倍。

      市场容量小。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千瓦,但其中仅有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目前我国风电市场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众多风电企业的需求。”

      大量企业亏损: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这一切源于匆忙上马、不严谨地进行前期可行性论证,目前排名稍后的企业已经处于半停产阶段。投资效益较低:同样的财政补贴用以改造常规能源和发展农村沼气,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增加就业看可能更合算。

      我们需要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正确的定位:新能源不是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提高低碳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应以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等为主,新能源发展为辅。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财政部曾表示,今年地方政府为中央项目的配套资金在6000亿元,但地方债只有2000亿元的规模,余下仍有4000亿元的缺口。

      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测算,目前中国地方债务总余额超过4万亿元,约相当于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还不包括“隐性债务”。

      三、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存在问题的对策

      1、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

      2、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紧货币”);

      3、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扩大内需”单独成章,由重外向转向重内向;

      4、提高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降低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

      5、由重GDP增长转向淡化GDP指标,转向重民生;

      6、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影响;

      第二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宏观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

      进入2010年,宏观经济由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逐步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出现预料之内的减速,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从8月份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弹、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出现回升、三大需求平稳运行,说明当前经济减速的趋势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运行不断趋于稳定。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

      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工业经济的走向基本代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一路回落,从年初的20.7%回落到7月份的13.4%。虽然这种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如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经济可能出现大幅减速甚至“二次探底”的担忧。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由两大行业带动: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轻工行业。具体而言,受汽车销售好于预期的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从7月份的15.9%回升到8月份的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从13.8%回升到14.9%;纺织业增速从11.1%回升至11.6%。

      总体而言,从连续3个月的情况来看,工业增速基本是在13%到14%之间波动,工业由年初的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三大需求表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三大需求增速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从投资看,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增速只比前7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呈现高位趋稳的状态。从消费看,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受汽车消费好于预期推动,消费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8月份出口增速为34.4%,增速虽然比上月略有放缓,但好于原本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严重影响出口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表现都不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再深度回调。

      第三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徐策2010-11-26摘

      要: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但由于国内外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仍应以稳定为主,一方面,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结构调

      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积极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引导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经济减速,调控政策,结构调整

      一、宏观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

      进入2010年,宏观经济由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逐步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出现预料之内的减速,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从8月份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弹、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出现回升、三大需求平稳运行,说明当前经济减速的趋势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运行不断趋于稳定。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

      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工业经济的走向基本代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一路回落,从年初的20.7%回落到7月份的13.4%。虽然这种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如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经济可能出现大幅减速甚至“二次探底”的担忧。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由两大行业带动: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轻工行业。具体而言,受汽车销售好于预期的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从7月份的15.9%回升到8月份的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从13.8%回升到14.9%;纺织业增速从11.1%回升至11.6%。

      总体而言,从连续3个月的情况来看,工业增速基本是在13%到14%之间波动,工业由年初的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PMI指数出现回升

      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数也印证了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总体特征。前不久发布的8月份PMI为51.7%,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度出现回升。同时,汇丰PMI指数亦从上月的49.4%大幅回升2.5个百分点,至51.9%。这是该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后的首次回升。

      具体到11个分项指数来看,均呈现平稳略升基本态势,显示经济增速回落势头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增加,表明经济增长未来不会出现大幅度回落。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均出现回落。原材料库存连续第4个月下降,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2个月快速下滑,说明制造业去库存的进程仍在继续,而后期去库存压力明显减轻。

      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提高10.1个百分点,反映了上游通胀压力,但考虑到此次价格上涨受到前期铁矿石涨价的影响,可能不会是持续的,后续仍要关注购进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形成的压力。

      (三)三大需求表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三大需求增速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从投资看,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增速只比前7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呈现高位趋稳的状态。从消费看,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受汽车消费好于预期推动,消费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8月份出口增速为34.4%,增速虽然比上月略有放缓,但好于原本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严重影响出口的预期。

      投资、消费、出口表现都不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再深度回调。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宏观运行虽然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国内外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使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10日表示,由于主权债务问题的持续影响以及金融市场的继续疲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下行风险正在增大。IMF认为,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这种复苏势头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将会暂时放缓。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投资开始显现好转迹象,但就业和个人消费依然疲软。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虽然经济活动依然强劲,但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的状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均表现出对“二次探底”的担忧。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还相继提出了“第二轮刺激方案”。这将成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一项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1.美国为应对严峻的失业问题宣布“第二轮刺激方案”。9月3日美国劳工部宣布,美国经济再次失去5.4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将从7月份的9.5%上升到9.6%,这意味着美国失业率问题依然严峻。为了应对当前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缓慢曲折的态势,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提出二次经济刺激方案,该方案包括一项明年支出500亿美元修建公路、铁路及机场跑道的计划和20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2.日本为避免经济“二次探底”将启动新一轮刺激计划。为应对日元升值及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近期将采取一项规模为9150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就业,拉动消费,应对日元汇率近期飙升造成的经济下行风险;同时,日本政府在新经济刺激计划中还要求日本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强调必要时将采取包括干预汇市等在内的措施阻止日元升值。

      3.欧盟央行宣布继续保持利率在最低水平。欧盟尽管也表现出对“二次探底”的担忧,但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无法从财政的角度给予经济过多的支持,欧盟央行表示将利率继续保持最低水平。

      (二)通货膨胀预期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0.6%,涨幅有所扩大。从

      结构上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翘尾因素影响1.7个百分点;二是新涨价因素,影响了1.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综合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在新涨价部分占到70%左右。因此,8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还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本轮受天气等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由于持续时间较长、与居民生活相关性较大等原因,更容易形成通胀预期,而且当前通货膨胀连续7个月高于2.25%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这将使居民资产缩水、购买力下降,还有可能进一步放大资产泡沫。因此,对加息的讨论再度升温。但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非是由于经济总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经济温度趋热的结果,经济自主性复苏动力仍然不足,这就使宏观调控陷入极其复杂的“两难选择”之中。

      (三)地方政府突击节能减排造成“人为”供求失衡

      当前,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地方政府正推行继今年5月之后更为严厉的“节能减排”风暴。9月开始,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对不符合能耗标准的钢铁生产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的措施。广西不仅对落后产能实行限电,一些节能水平较高的钢厂也准备部分停产。地方

      政府“铁腕”调控的实施,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大,打破了企业的经营周期,对其调配原材料、铁路等运能造成重大影响。另外,限电限产措施对钢铁行业供给的影响较大,随着“金九银十”季节的到来,很有可能会引起钢价继续上涨。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短期内通过限电限产的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不限电了,企业又会开工,GDP单位能耗又上去了。经济供求关系受到较大的“人为”冲击,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我国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但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要国家“第二轮刺激政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全面理解和落实已出台的政策

      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不能变。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信贷短期措施操作可以逐渐转为“稳操作”,保持流动性均衡增长,防止“小周期下降”演变为“大周期下降”;利率政策短期内不宜调整,以支持经济实现自主复苏;汇率政策应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财政的综合赤字率低,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有能力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公共开支增长,重点保障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力度;采取进一步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促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工作力度不能减。要保障4万亿元投资计划顺利完成、保持鼓励消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稳定鼓励出口增长和份额的政策。

      3.积极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全面理解和落实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要采取清理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的融资平台区别对待,既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防止出现大量“半拉子”工程。二是全面理解和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既要抑制不合理需求,又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的力度。三是全面理解和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既要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又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

      (二)稳定农产品价格,管理好通胀预期

      席卷全球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减产是导致当前农产品涨价的首要因素;同时,部分社会资金利用某些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农业工具制造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价格的监测,提高储备能力,并且适时改革价格管理体制。

      (三)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未来一个时期,要积极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政策刺激最多只能让经济止跌,我国经济真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必须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靠民间消费和民间投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决定,下一步,应把相关产业规划以及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并公布。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将“新36条”及其细则真正落实到位,让民间投资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空间。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

      的政策措施,出台一些提高居民收入的实质性政策措施,为扩大消费需求奠定基础。

      第四篇: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到了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经济

      我们都知道,如何去看问题,这本身就牵涉到角度的问题,我感觉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结合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结合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第二,离不开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很多政策,我们也在强调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形势不一定接受了,外界怎么变,我们怎么变。现在不是了,中国的因素也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因素了。我变了,世界不变,世界在变,我怎么变。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比较复杂了。我们也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完以后,新华社的通稿里,第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说出来了。这说明中国的作用在加强。反过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互动作用在加强。我们既要判断好世界经济的判断,又要判断好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第三,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要结合在一块。从这三个角度看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一是一些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欧元区经济一季度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0.8%和

      2.5%,但各国分化明显,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二是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日益突出,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多数国家物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突出

      问题。巴西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印度6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上涨9.4%。发达国家的通胀风险也明显上升。美国

      5、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3.6%,连续两个月保持在2008年11月以来最高值;欧元区7月份通胀率为2.5%,连续8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的目标上限。三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都明显上升,最高时分别达到10.2%、10.1%和5.7%,目前虽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危机前平均水平。四是政府债务风险继续积聚。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风险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最近,标准普尔在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近4个月后,从AAA级下调为AA+,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股指大幅波动,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黄金等避险产品价格再创新高。受美欧等国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主权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很难缓解,这将明显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使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价僵持不下、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

      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有所反弹;出口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

      其次,各方面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非常关注。客观地说,这是一个老问题、老现象。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到1996年全国所有省级政府和绝大多数市县级政府都举借了债务。今年3月至5月,根据国务院部署,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摸清了情况,已向全国人大报告并向社会公开。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万亿元,其中有51.15%共计5.48万亿元是2008年及以前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年以前开工项的。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两次金融危机中都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抓紧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施全口径监管,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风险。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遵循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提高透明度和资金使用绩效,强化财经纪律,增强公众信心。

      目前,中国经济有没有问题呢?大概今年从长期来看,中国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结合在一块,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结合在一块,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结合在一起,中长期的问题要解决了,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很多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包括收入分配,但是我们应看到,中长期里面,体制结构问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这七个大的结构问题,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在七个大结构问题里,我认为解决比较好的是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这几年有所进展,但是进展不大。毕竟产业结

      构依赖于需求结构,而后者又依赖于收入结构。

      现在经济方面其实有如下几个中长期性的问题:第一,膨胀压力在加大。只要美国一直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很难免受影响,因为其实中国的一部分政策是要依据世界经济形势做出的,就比如人民币汇率和利率问题就相当复杂。第二个问题,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一方面房地产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高端产业链,中国政府不希望其发展萎缩,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不能任由房价过快上涨,否则有社会稳定风险。第三个问题,节能减排难度在加大,由于实施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死灰复燃,这样对于倡导低碳经济的中国是不利的。

      我们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有一个基调,把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还继续强调要把处理好三个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通胀预期的关系。

      在过去这段时间内中国的CPI和整体通胀都偏高,但这是因为周期性的原因,我们认为不存在CPI中轴提高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使中国潜在增长能力下降,中国政府能做出也会做出选择,接受更低的增长,而不是把增长的实际水平持续保持在潜在增长水平以上。那种情况下我们会得到的通货膨胀不是高一点而稳定的通货膨胀,而是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这种结果是政府不能接受的。

      关于怎么应对当前的复杂经济形势?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宏观调控的很多政策,经济界也好、理论界都在探讨,政府更多采取了行政手段。我个人也认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可能行政手段有时候比经济手段更管用一点。应对房地产的一些政策等等,大部分行政手段用的比较多。最近社会上有一些说法:中国

      今年以来应对房地产的政策失败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今年以来中国在房

      地产的调控里,取得的成效是

      非常大的。判断房地产的成效有两个指标,第一房地产的价格,基本上我认为是稳定住了。尽管9月份以后,环比又有所上升,部分城市的房价有所抬头,但是没有房地产宏观调控,可以想像在流动性这么宽松的情况下,房价上升是不可控制的。第二,在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房地产的投资速度下来了,保持很快的增长。这对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房地产供给,特别是商品房的供给,打下了基础。预示着未来房价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这是我们讲的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展望2012年,我们对中国经济还是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因为政府的执政能力在提高,国民的发展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虽然外部经济环境不是太乐观,但是我们只要紧抓扩内需,调结构,控通胀,走好缩小差距的民生路线,中国经济一定也就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五篇: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

      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5.4%。其中,6月CPI同比上涨6.4%,创下三年以来的新高,也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的6.2%,食品价格快速上涨成为主要原因,且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有关。全国食品类价格上涨11.8%,非食品类价格上涨2.7%;上半年,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5.9%。

      2011年上半年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与上月持平,比去年同月上涨7.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0.2%,比去年同月上涨10.5%。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1%。

      其中,6月份采掘工业价格下降0.9%,原料工业价格上涨0.1%,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1%。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1%。

      从以上数据看,主要价格指数都在高位运行。与2007年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结构性通胀不同,本轮物价上涨更多地表现出“全面通胀”的特征,即不仅食品价格上涨,非食品价格也在上涨;不仅工业品价格上涨,服务类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

      分类价格指数全面上涨。从分类价格指数来看,一方面,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涨。食品价格6月份同比涨幅为14.4%,达到近35个月以来的新高;非食品价格6月份同比涨幅为3.0%,创2001年公布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另一方面,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也出现较为明显的涨幅。6月份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7.4%,同样是3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服务价格6月份同比上涨4.0%,今年以来的整体涨幅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那一轮通胀。显然,食品和非食品、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同时出现大幅上涨的现象是此前的通胀周期不曾有过的特征,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

      三、经济大势: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速放缓为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某些方面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贸易账户的平衡等),但整体来看,结构性问题仍然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两高一剩”行业再度抬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中小企业困难加大等,下半年需要进一步着力解决。

      1、“两高一剩”行业的再度抬头,加大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的难度

      4月份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淡季电荒”现象,从供给层面看,煤电未能联动导致火电企业积极性不高,南方旱灾限制了水电企业的发电量,导致电力供给减少;从需求层面看,部分高耗能行业在节能减排压力减轻后再度抬头,导致用电量激增。今年以来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量较去年年底出现明显的加速,这是导致出现淡季电荒的重要原因。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去年底曾降至10.6%,但今年以来增速明显加快,6月份已经达到13.9%。从产量来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年初的产量同比增速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从3月份以来,累计同比增速明显加快。

      “两高一剩”行业是我国此前粗放型发展方式的产物,随着资源供给约束的加强,其发展空间逐渐缩

      小,政府也将压缩“两高一剩”行业作为节能减排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但今年以来它们的再度抬头,加大了“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经济转型的难度。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经济重心仍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偏慢,投资增速和占比均在下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但是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重心仍然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速度仍然偏慢。

      今年上半年,第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3.2%、11.0%和9.2%,分别比去年底下降了1.1、1.2和0.3个百分点;第

      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7.7%、50.0%和42.3%,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2.5和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无论是增速还是占比,都弱于第二产业,显然与中央政府提出的三次产业平衡发展目标相悖。从投资结构看,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下降到24.7%,比同期的第二产业低2.4个百分点。从占比来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从2月的57.8%下降至5月的53.9%,而同期第二产业则从41.0%上升到43.8%。产业的投资结构同样没有表现出改善的迹象。

      2、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和“招工难”两个最大的难题

      今年以来,受要素价格上涨、电力短缺、信贷紧缩、贸易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困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又首当其冲。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中,“融资难”和“招工难”是两个最大的难题。去年以来,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和贷存比等监管措施的严格执行,银行的可贷资金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下,银行必然会优先考虑规模大、资质好的企业,从而大幅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而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企业又很难通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所以被迫进入民间借贷市场,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居高不下,江浙地区甚至达到了月息30%。

      “招工难”是另外一个难题。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50%的中小企业反映普通劳动力供应不足,47%的中小企业反映技术人员供应不足。与招工难相对应的,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幅提高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政策展望:抑制通货膨胀兼顾结构调整

      当前的经济放缓是政策调控和存货周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倒是抑制通胀和调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调控方向不会贸然改变。

      1、货币政策:预计下半年至多加息1次,存款准备金率或视情况上调1-2次。

      利率仍有上调的必要,下半年至多再加息一次。首先,央行的重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保持实际正利率状态应该是利率水平确定的最基本准则。但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负利率缺口正在不断扩大。其次,价格持续上涨将危害到社会稳定,最终会伤害经济增长。再次,从就业角度看,劳动力需求供给比持续在100%左右的高位水平,加息不会带来就业问题。最后,加息有助于解决央行票据

      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问题,为公开市场操作打开空间,恢复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功能。

      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上调1-2次,继续上调空间不大。上半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原因有三:一是外汇占款较多,今年月均外汇占款增量约比去年多900亿元;二是央行票据发行不畅,由于

      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商业银行对购买央行票据积极性不高,导致央行只有依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强制性手段来回收流动性;三是在加息质疑声音较大的情况下,通过上调准备金率,推高市场利率,可以间接起到抑制需求的作用。

      目前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1.5%的历史高位。准备金工具调控货币总量,优点是见效快、力度大,能够深度锁定流动性;缺点是副作用大,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较差,容易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的剧烈波动。表现在,第一,尽管目前银行流动性总体宽裕,但大中小银行之间冷热不均,小银行资金明显偏紧,容易导致银行间流动性的剧烈波动。第二,准备金率过高会导致资金脱媒,随着资金脱媒的不断加剧,部分社会资金甚至外汇占款资金并不绝对会以一般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而是流到基金、信托、民间借贷、大宗商品等领域,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结果是银行流动性紧张、社会流动性宽松,难以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第三,与公开市场操作不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具有政策风向标的指示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将降低后续调控政策的灵活性,一旦出现小的风吹草动,将面临是否下调的两难选择。

      由于外汇占款仍在快速增加,预计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会上调1-2次,但再继续上调的空间不大。与存款准备金工具相比,央行票据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的特征,而且转向容易,所以我们建议通过加息和适当提高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的方式,解决利率倒挂问题,进一步发挥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作用。

      2、财政政策:预计将更加“积极”,并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尽管“积极”是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但从上半年情况来看,并未体现出积极的特征,例如,今年中央公共投资计划支出金额仅为3826亿元,比上年还减少了100亿元。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4万亿投资计划已经于去年结束,另一方面,则是对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显著加强。

      在面对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困境时,货币政策的单兵突进或许难以保证效果,必须要求财政政策的配合。第一,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水利设施和保障房建设等,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第二,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完善和改革中央、地方财政制度,强化地方财政的风险预警和约束问责。这样才能在避免经济失速的同时,防范风险和促进结构改善。

    篇九: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篇十: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面临双重压力: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美各国财政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面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问题;国际金融风险加大,特别是欧元状况脆弱,会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的稳定性形成冲击;世界经济景气下降,全球贸易量锐减,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外贸出口不振。二是国内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必然会使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货币存量依然较大,形成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在提高服务业比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推进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在此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关键词:经济运行

      环境

      措施

      正

      文: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经济形势与2011年有较大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在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的基础上,既要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继续抑

      制通胀,同时要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加强,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而存在,当前,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形势复杂多变。根据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1.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

      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一是市场对发达国家政府是否有能力稳定财政金融状况和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怀疑,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欧债危机影响深远,从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债务危机已持续两年多,2011年下半年进一步恶化,存在继续向欧盟核心国家传染、向银行危机转化以及威胁欧元稳定性等风险。虽然去年8月初国债法定上限的及时上调使美国暂时躲过了债务危机,但美国债务负担过高的问题依旧,美元和美国仍可能面临信任危机。面对主权债务危机,美欧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空间有限,发达经济体目

      前尚未找到刺激增长和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因而缺乏内生增长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难有起色。二是发达国家目前正处于重大技术创新的低谷期。各国虽然加大了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但是仍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仍不足以带动世界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出现了下降;三是在政府公共需求逐步减弱的同时,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四是因此,部分发达经济体将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超常规刺激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

      2.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但受发达国家需求不振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经济运行面临一系列风险:一是国际上货币流动性极其宽松,大量热钱流入部分抵消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对控制物价的作用,加上国际市场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处于高位,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二是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普遍趋于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将呈放缓态势。根据IMF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将增长6.1%,较今年减缓0.3个百分点。其中,金砖五国除南非有望保持3.6%的增长,增速略有加快

      外,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2012年GDP分别增长9%、7.5%、4.1%和3.6%,经济增速均呈减缓态势。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面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问题,由于各国情况存在差异,新兴市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歧在进一步加剧。为刺激经济增长,去年8月份以来,巴西、土耳其与印尼相继降息,而印度、泰国、韩国等国家央行仍未放弃加息。三是存在国际短期资本逆流风险,由于欧债危机加剧,国际短期资本加快从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债市撤出,导致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动荡,货币贬值。在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深化和扩散,全球经济复苏前景面临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未来短期国际资本可能会从新兴市场国家大进大出,并带来潜在经济金融动荡风险。

      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最有可能的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二、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与物价涨幅均逐季回落,前三季度GDP各季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和9.1%,基本稳定在9%以上的较高水平。2012年,在外围经济低迷导致外需减少、国内刺激政策力度和效应持续减退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

      将继续小幅放缓,但仍将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

      1.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压力持续存在

      2011年下半年CPI增速逐月回落,但环比仍在上升,这说明CPI同比涨幅的下降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的减弱,新涨价因素仍在增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从影响物价的因素看,2012年随着经济增速小幅放缓,产出缺口有所缩小,需求对物价的拉动减弱,但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型涨价压力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仍持续存在。此外,我国高货币存量和高通胀预期同时存在构成通胀隐患。虽然今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放缓,但金融创新使货币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而且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持续效应,2009-2010年货币供给的急剧扩张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可能持续到2012年。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从影响物价的因素看,2012年通胀压力持续存在,要将全年新涨价因素控制在2%左右,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任务还还艰巨。

      2.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一是“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2012年,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

      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根据各研究机构的测算,“十二五”期间仅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超3-4万亿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经济将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三是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

      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意愿也将不断加大。

      3.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一是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2012年物价仍然高位运行,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的取向。为逐步扭转长期负利率的资金价格错配局面,存在进一步升息的要求。将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活动逐步纳入货币政策监控范围,社会融资总量增长逐步趋于稳健,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扩张。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并且限购等政策将由一线城市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推广。同时,考虑到2011年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保障房的建设速度可能有所放缓。因此,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实质性减速,进而带动经济增速放缓。

      二是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

      格和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三是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进入2011年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呈现加快的态势,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对经济增长形成一定的制约。

      四是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物价总体水平仍将维持较高水平,这必将抬高投资、消费以及生产经营的成本。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五是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进而导致经济

      增速放缓。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缓慢,未来我国出口增速将呈现放缓态势。根据我国投入产出表反映出的经济结构关系,我国工业总产出中,有70%是用于中间使用,大概30%是最终使用,而在最终使用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占一半,而出口占一半,因此,可以判断,出口对工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出口放缓一方面直接从需求层面下拉经济增速,另一方面还将通过影响工业生产下拉经济增速。

      六是前期信贷迅猛增长埋下了银行业不良资产隐患,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目前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良风险。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0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10.72万亿,其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据估计,2011年和2012年是地方债务偿还高峰期。2011年上海、云南、山西等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已出现贷款偿付困难情况,平台贷款不良风险正在暴露,2012年将继续威胁到银行业资产质量。另一个是房地产贷款不良风险。受政府限购令等调控政策影响,目前房地产市场已陷入“量减价滞”困局,在国家统计局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中,9月份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17个,持平的城市有29个,房价滞涨的地区占比约2/3,未来房价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在上升。目前房贷风险总体可控,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近两年,商业银行不断收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投放,但开发商仍通过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等渠道获取了大量资金,据统计,2011年已有2000亿信托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领域,这些信托资金和理财资金也存在较大的偿付风险。

      七是表外融资和民间借贷等现象愈演愈烈,相关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011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激增,普益财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约13.35万亿元,比2010年全年超出6.3万亿元。民间借贷规模迅速扩大,高利贷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温州等地已出现多起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借款人“跑路”的案件。据中金公司估计,2011年中期民间借贷余额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38%。随着经济增速下行,银根收紧效应进一步显现,表外融资与民间借贷的偿还风险也将逐步加剧,一些银行资金可能被牵涉其中,成为金融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建议措施

      综上所述,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迷状态,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只有充分考虑国内外各种环境和经济形势,省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1.积极支持在建和按期开工“十二五”重点建设规划项目

      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当前稳定投资对于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确保“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顺利实施。中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卫生、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部分投资项目资金紧缺的情况,应着重协调落实投资项目的政府财政性资金、企业债券融资和金融机构贷款,保证已开工重大规划项目顺利进行,保证重点建设项目按期开工,避免由于资金紧张影响投资进展。二是继续支持保障房建设。考虑通过适度扩大中央保障房投资比例、扩大地方发债试点以及加大银行信贷支持等方式,进一步加快保障房建设。三是建立未开工项目核查机制。对于应开工但尚未开工的项目应逐个分析原因,解决存在问题,根据项目重要性排序,量力而行,为后续投资增长铺平道路。四是对于在建项目确实存在续建资金要求的,金融机构应加快审批程序。

      2.调整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

      针对房地产市场投资与消费双双下滑的情况,应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全面加快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一是供给方面,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宅的供给。重点考虑对于符合条件的低价位、小户型住宅项目,在土地供给方面优先考虑,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加快项目推进,同时银行等信

      贷机构对此类项目适当区别对待,提供较为适度的贷款支持,通过政策优惠鼓励此类项目扩大规模。二是需求方面,完善自住型购房贷款机制。在公积金贷款和商业贷款审批过程中,应适当放宽自住型房贷审批条件,降低自住型购房贷款利率。三是支持地方政府探索保障房供给新渠道。地方政府可加大经济适用房回购力度,并探索收购部分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商品房作为保障房等。

      3.加强小微企业财税金融优惠政策落实

      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优惠措施。为了使出台的政策尽快发挥实效,防止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而使政策效果打折扣,应尽快开展关于小微企业扶植政策落实情况的实地巡查,监督政策的落实,防止拖延执行、流于形式、变相增加企业负担等情况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使政策有助于真正推动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4.应加大流动性预调微调力度

      外汇占款投放一直是基础货币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一项主要来源。2011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出现变化,9月份我国外汇占款投放年内首次出现月度同比少增,10至12月份外汇占款更是连续三个月出现罕见的减少。外汇占款由增加变为减少将导致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生成机制发生较大变化。2012年一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总

      体偏紧,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形成了长期持续的流动性锁定效应,而且2011年9月5日扩大存款准备金率缴存基数的政策形成的流动性回收效应也将一直持续到2012年2月份。“热钱”如果持续撤出导致外汇占款继续减少,将相应减少基础货币投放并加剧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为此可考虑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释放部分流动性,或通过暂停央票发行和逆回购操作等公开市场手段净投放流动性,以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从而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防止货币供应过度紧缩危害经济增长。

    推荐访问: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分析 景气 状况 中国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