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5篇

    时间:2022-10-25 16:0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5篇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1课程与教学论目录第一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5篇,供大家参考。

    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5篇

    篇一: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程与教学论目录第一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 1第二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5第三章教学知识 ................................................................................................................................................... 22第四章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 31第五章数学教学理论 ........................................................................................................................................... 34第六章选择与填空 ............................................................................................................................................... 36第七章案例分析 ................................................................................................................................................... 41第八章教学设计 ................................................................................................................................................... 45第一章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考点总结:一、课程基本理论二、新课程改革一:我国的新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二:新课程结构特征1.均衡性;2.综合性;3.选择性。三: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四: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六: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1.新的课程观2.新的学生观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4.新的知识观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6.新的教学观7.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9.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

     3“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10.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11.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12.新的作业观13.新的目标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七:新课改的内容1.课程功能的改革2.课程结构的改革3.课程内容的改革4.课程的实施5.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6.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典型例题:1.新课程的结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中提到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涵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A.阅读问题 B.发现问题C.创新问题 D.辨识问题第二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考点总结: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

     4三、课程设计思路四、课程目标五、内容标准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A.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B.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C.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D.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A.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B.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C.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D.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E.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F.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A.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B.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C.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三:课程设计思路

     5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五: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六: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设置“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七:数学十大核心概念或十大素养十大核心概念 内容解释数感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空间观念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果。

     6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运算能力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

    篇二: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教胄 学科教学知识(PCK )对幼儿教师教育的启示 ◇ 柳 阳 辉

     [ 摘要] 学科教学知识(PCK )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 尔曼fshulm an)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内涵、 特性对我国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有如下几方面的启示:

     重新认识幼儿教师的知识基础; 推进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深 化和改革:

     改变幼儿教师教育研究范式,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关键词] 学科教学~ x,"/ 7 , (PCK )幼儿教师教育启示 一、学科教学知识(PC K )的内涵 19 世纪以前, 人们一直以为只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就 能当好一名教师, 学科知识是教师知识基础的全部。到了 l9 世纪, 随着教育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的诞生, 人们逐渐认识 到:

     “教师不仅应当知道他们所要传授的科 目的知识, 也要知 道他们进行教学的艺术”【 l1 。教育学知识就成了教师必须掌握 的基础知识之一。

     但教育学知识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始终与 学科专业知识处于平行的分离状态。比如 20 世纪初期美国 的教师教育, 学生先在文理学院学习学科知识 , 然后在教育 学院学习教育专业知识。这种平行的分离状态 , 使得教师在 掌握大量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后, 其教学水平并没有明显 提高, 教师与学科专家、 科学家等其他知识分子并无实质性 区别。直到 20 世纪 8O年代中期,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 曼(Shulman)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 指出学科知识和一般 教学法知识都不足以支撑具体的教学 , 提出了一个新的知识 概念 , 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简称 PCK )。

     舒尔曼认为, PCK 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 高成 效教师与低成效教师的差别。

     l2 学科教学知识(PCK )具有以下 内涵:

     了解学科的中心主题 , 并能使用适当的方式教给特定 年级的学生, 能对每一主题提出下列问题 :

     什么是学生需要 的主要概念、 技能和态度?此主题中哪一部分是学生较难懂 的? 什么是学生最大的内在动机(兴趣)?对于一些具有特定前 概念或知识背景的学生 , 有哪些模拟、 譬喻 、 举例 、 明喻 、 示 范、 仿真、 操作等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关于此主题的正 确的观念或态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哪些原有概念 ?综 上所述 , 学科教学知识 , 是教师对学科内容和教育学进行特 殊整合的一种知识体系, 是教师特有的专业知识。

     在舒尔曼研究的基础上 , Cochran, De Rtuer &King从建 构主义教与学的观点出发 , 对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进行 了修正。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知识不是通过传授或移植获 得的,而是认知个体在一定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 利 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通过积极的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的。换言之, 知识是认知个体与外在情景交互作用而建构出 的产物。t ~Coehran, De Rtuer &King 在 PCK 的基础上,融合 (integrated)、 合成(synthesize)了另外两种知识成分一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

     这样提出了一个更为综 合性 的概念, 即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简称 PCKg)。如下图:

     关于 本文系2011年河南省软科学规划项目“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 112400450345) 的阶段性成果。

     · 上海教育科研 201

     1. 11 ■

     ■ SHANGHAI

     J IAOYU KEYAN

    篇三: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本知识 点归纳总结

      1、奥运会的由来与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奥运会每四年一届,从公元前 776 年有文字纪录的第一届奥运会到公元 393 年,共举办了 293 届。

     第 31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 2016 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2016 年 8月 5 日到 2016 年 8 月 21 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自 1896~2016 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举行了 31 届,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 3 届(1916、1940、1944)。

     第 1 届奥运会仅有 13 个国家的 311 名男运动员参加,有 9 个比赛项目,42个单项。到 2016 年第 31 届奥运会,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共设 28 个大项,306 个小项比赛。参加的国家和地区达到 200 个,参赛的男女运动员超过万人。

     2、国际奥委会的主要宗旨是什么? 和平、友谊、进步 3、国际奥委会宪章、格言、会旗分别是什么? 奥林匹克宪章,亦称奥林匹克章程或规则,是国际奥委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而制订的总章程。第一部章程的倡议和制订者是顾拜旦。1894 年 6 月在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上正式通过。主要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基本宗旨、原则、以及举行奥运会的有关事宜。数十年来,曾多次修改、补充,但由顾拜旦制订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变。

     奥林匹克格言,亦称奥林匹克座右铭或口号,系奥林匹克运动宗旨之一。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顾拜旦一位密友迪东于 1895 年提出的。他将这句话刻在他所办学校的门楣上。顾拜旦对此颇为赞赏,经他提议,1913 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将它定为奥林匹克格言。1920 年它又成为奥林匹克标志的一部分。此外,也有把"体育就是和平"、"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作为格言的。

     国际奥委会的会旗。旗为白底无边,中央有五个相互套连的圆环,即我们所说的奥林匹克环。环的颜色自左至右为蓝、黄、黑、绿、红,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国际奥委

     会会旗系 1913 年根据顾拜旦的构思而设计制作的。

     4、国际奥委会的第一位中国委员是谁?历年的中国委员是谁? 1922 年,中国的王正廷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国际奥委会中第一个中国委员。此后,1939 年孔祥熙、1947 年董守义、1981 年何振梁、1996 年吕圣荣、2000 年于再清先后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委员。此外,1970 年的徐亨、1988年吴经国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中国台北委员。

     5、中国首次正式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会员是什么时候? 1924 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1931 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被接纳为会员。1949 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组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1954 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79 年中国奥委会成立,1958 年中国奥委会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及其他体育组织的联系。1979 年 11 月 26 日国际奥委会通过全体委员表决,正式承认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委会的决议。同时决定,台湾体育组织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性体育组织参加今后奥林匹克活动。

     6、2008 年北京 29 届奥运会宗旨? 办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7、2500 年前在古希腊奥林匹亚的埃拉斯山岩上刻下的名言是什么? 你想强壮吗?跑步吧!你想健美吗?跑步吧!你想聪明吗?跑步吧!。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的名言? “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9、我国从古代到近代罕见的提倡尚武和重体育的文章是什么? 梁启超的《论尚武》 10、《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施行时间及等级? 1989 年 12 月 9 日国务院批准 1990 年 1 月 6 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第 10 号发布 1990 年 1 月 6 日起施行达标等级分及格、良好、优秀三级:

     及格级标准:250 分至 345 分 良好级标准:350 分至 415 分 优秀级标准:420 分至 500 分 参加者有下列情况之一,不计其达标等级:

     (一)未能在一年内完成规定的五类项目测验; (二)有一类项目的测验成绩低于 30 分。

     11、《体育法》的施行时间? 自 1995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1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的具体步骤是怎样? 从 2002 年新学年开始,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3%左右的中小学校和 2所以上的高等学校,小学从一、三、五年级开始,中学(中专)和高等学校从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标准》,以取得经验。

     从 2003 年新学年开始,各地实施《标准》的比例扩大到 50%的中小学校和所有高等学校。

     从 2004 年新学年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标准》。

     1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1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适用于那些学生? 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

     1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分组有那些? 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以下组别:小学一、二年级为一组,小学三、四年级为一组,小学五、六年级为一组;初中及以上年级每年级为一组,大学为一组。

     1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测试项目有那些? 小学一、二年级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坐位体前屈三项。

     小学三、四年级测试身高、体重、50 米跑、立定跳远四项。

     小学五、六年级测试项目为六项,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三项:从台阶试验、50 米×8 往返跑中选测一项;从 50 米跑、立定跳远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坐位体前屈、握力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坐位体前屈、握力、

     仰卧起坐中选测一项。

     初中及以上各年级(含大学)测试项目为六项,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三项:从 50 米跑、立定跳远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台阶试验、1000 米跑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台阶试验、800 米跑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坐位体前屈、握力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和握力中选测一项。

     17、选测与评分标准有那些?等级评定与登记如何进行? 选测项目由各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测试前随机确定。考虑到城乡的不同情况,《标准》中的台阶试验项目农村学校可选测相应项目,城市学校统一进行台阶试验的测试。各个测试项目的得分之和为《标准》的最后得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86 分以上为优秀,76 分-85 分为良好,60 分-75 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每学年评定一次成绩并记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片》,小学按照组别两年评定一次,其他年级每学年评定一次。学生毕业年级的等级评定,按毕业当年的成绩和其他学年平均成绩(各占 50%)之和评定。

     18、《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发布时间 1995 年 6 月 20 日 19、什么是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委及人民团体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

     20、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步骤是什么? 全民健身计划从 94 年开始实施,采取滚动推进方式、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第一期工程自 1994 年至 2000 年,第二期工程 2000 年至 2010 年。

     第一期工程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试点探索阶段;第二阶段为重点实施,逐步推广阶段,第三阶段为全面展开,普见成效阶段。

     21、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是什么?其主要任务和对象、重点? 一二一工程是借用体育教学队列练习中一二一的指挥口令,寓意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启动“齐步走”,同时形象地概括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工程的主要任务:

     向社会发出号召、形成祟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风气,使体育成为一种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性活动。

     当前的工作是:突出一个重点——宣传发动。通过宣传使全社会和广大群众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认识其意义、目的、作用、价值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参加活动的自觉性;推行二项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掀起一个热潮——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

     22、一二一工程的要求有那些? 个人——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二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家庭——每个家庭据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户外体育活动,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 社区——提供一处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每年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学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23、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发布时间?目的、任务、主要内容? 1990 年 3 月 12 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 8 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令第 11 号发布。

     目的:为了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制订本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是指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体育基本知识 2 2

      24、学生上课规则有那些? 一、对教师要有礼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请假必须履行手续。

     二、上课时服装轻便(应尽量脱去上衣外套),应穿运动鞋和硬底鞋,不戴帽子和围巾,衣袋内不装有碍活动安全的杂物。

     三、应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项练习,并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四、上课预备铃响后,要立即到指定地点排好队,由班级体委整队并严格执行课堂礼节。课结束前必须整队,听取教师小结。

     五、课前体育委员应主动协助教师布置场地、器材。上课时应协助教师做好安全保护工作,课后协助收回器材。

     六、严格执行规定的安全措施,爱护场地器材、设备。

     25、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那些?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六个方面。

     一、兴趣方面: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体育 教师在兴趣方面应具备: (1)广阔的、多方面的兴趣; (2)对体育学科,有浓厚而专一的兴趣。教师不仅对运动项目具有广泛的爱好,更重要的是应专注于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教学方法的兴趣上。体育教师只有具有广活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诱发健身的欲望。

     二、情感方面: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情感表现有以下四点: (1)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精神饱满,上进心强的人。

     (2)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特别对于体质差的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上更应关怀备至。爱生是教师的最基本品质之一,而且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力量。

     (3)理智感。这是与求知、科学态度、探索真理相联系的

     情感。它对于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是非常有益的。

     (4)不迁怒。教师要善于克服自身气质和性格上的弱点,在教学上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不感情用事,不严词指责,要倡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法。

     三、意志方面:坚强的意志是教师在困难条件下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意志上的良好品质,对学生的思想行动有直接的影响。它包括: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力求达到预定目的坚强意志力。

     (2)个人激情、欲望和行动有自制的能力。

     (3)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行动果断,勇于克服困难,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师所具备的这些意志品质,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赞扬,在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全面掌握教材和实施教学方法的能力。

     (1)语言能力:清晰生动的讲解而富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有助于建立技术概念。

     (2)示范能力:精湛的示范,对于技术动作的结构、顺序、要点、难点,揭示深刻;轻松自如的示范,可以引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

     (3)组织能力:完善的组织教学,可使教材按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的系统和顺序实施,以达到增强体质之目的。

     (4)教育的机智:这是教师对意外的情况,对问题快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对策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教师本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预测反馈的能力。

     五、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知人之明”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1)精确的了解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的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性格(内倾,外倾)的类型,具备鉴别和归类的能力。

     (2)善于观察学生行为和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是统一的。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教师,能通过学生的行为特征,很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下表所示:观察判断表行为特征心理状态犹豫—→胆怯退缩——→畏惧浮燥——→急于求

     成逞能——→骄傲松懈——→疲劳欢快——→兴趣。

     六、不断创新的精神:一个有成就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决不是一个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好学不厌,悔人不倦,并且有丰富的知识貯备的人。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体育教学始终按照客观规律向前发...

    篇四: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15 年第 05 期 第 3l 卷 ( 总 413 期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 UR N AL O F E DU CAT IO N AL IN ST IT UT E O F J l U P R O V INC E No.05 ,2015 V o1.3l T 0tal No.4 13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 窦 琳 ( 江苏理工学院 外 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要:鉴于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都在逐步完善和改革, 只有深入研究与实践,才能不断地提升整体的英语教育水平。本文通过阐述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对英语教学知识体 系结 构与基本内容进行了介绍,指 出了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特点,并由此提出了高校英语学科知识对教学发展影响的新方 向,旨在进一步完善英语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英语学科 ;教学知识;体 系结构;基本内容 DOI :10.16083/j .cnki.22 —1296/g 4.2015.05.0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671-1580( 2015)05—0052—03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 为我 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 质 、高技术的人才 ,对 国家 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起到 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是 目前教育领域里最受重视 的 教学阶段 ,可谓贡献很大 ,对大学生全面素质能力 、 技术知识的提高与培养成 为了现 代高等教育 中十 分重要 的教学任务 ,而师资队伍 的建设又对整个教 学质量的高低起到决定性 的作用 ,因而 ,要想 提高 高校的教育水平,首先应该增强师资力量,加强人 才的储备 与培养 。随着英 语教 学越来越受 到高校 的重视 ,如何构建 科学 、合 理 、全 面、丰 富的英语 学 科教学知识体 系结 构和 内容成为相关学 校和教师 的研究 、管理 重点,教师 的视角也应该逐 渐 由外转 内,在关注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 的同时,开始不断地 提升 自身的知识技 能 ,完善 教学能力 ,为构建强大 的师资 队伍做出应有的努力 ,而对英语学科教学知 识的研究也不能松懈。所谓学科教学知识 ,指的是 教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结构体 系、知识框架组成与 内容的理解 ,并 以教学 的方式体现 出来 ,通 常是 指 教师对 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以看作是教师对专 业领域知识 内容的整合 、理解 的特定形式。通过教 师的理解与领悟 ,把 握教材 的主 旨 目标 和任 务,借 助课堂教学来达到教会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目 的。其中教师的思想表达很重要 ,会对教学质量产 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把握较为常见的熟练教学思 想、知识整合的思想 等,对教学 的有效实施非 常有 益 ,由此可 几尢,理解 与掌握学科 教学知识对 于教 师 掌控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 一)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的体系结构 。高校英 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应该足每 一位大学教师必须 了解与把握的 ,这项基本要求关 系到学生的英语学 习效果 、学校 的教育改革计划乃 至国家英语人才 的培养与输送 ,可谓 意 义重大 ,所 以教师必须加 以重 视 ,严肃对 待。在学 习、了解 的 同时 ,按照相关 的规定要 求 ,把 自己 的观点 与理解 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达到创新、改善的目的。目 前 ,所有高等院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体 系结构与 基本内容都是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基本要求》 而制定的,知识 、技 能、文化 、素质等 多方 面的教育 成为核心 ,着重强调知识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结合能 力。大学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结构注重对课程结构 的安排 ,主次分明、重点突 出,不忽视对学生基 本素 质 ,创新 、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网络 等技术和资源,采取 多样 的教学手段 ,丰 富课堂 的 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 ,有效地 训练其 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使学生能 完全掌握听、说 、读 、写 四项基本技 能 ,发 挥 出现代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基于学习策略的职前英语教师 PCK 建构问题研究” ( 课题编号:14jsyw一30 ) 收稿 日期 :2叭4一 l l一16 作者简介:窦琳( 1983~ ) ,女,河南洛阳人。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外语教学。

     5 2

     化教学课堂 的优势 ,让全 面、立体 的教学知识 结构 体系提供给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实现 对教学资源 的最优化 利用 ,例如 :组 成 网络 自学学 习小组 、开设具有不 同难 易程度 的网课都是实现灵 活 、实用教学方式的很好的途径 。

     ( 二) 英语学科教学 知识 的基 本 内容。在高校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的基本 内容 中,整个大学英语课 程 的教学需 要学 生掌 握 4500 个左 右 的单 词 以及 800 个词组 ,对学生的听、说 、读 、写能力的内容布置 很均匀 ,目的是 为 了培养学 生基 本 的英语 学 习能 力 ,使其能够平衡 发展 ,掌握全 面的学 习技 能。按 照国家大学教纲的要求 ,在 内容上 也设置 了一定 的 标准 ,使学 生通过知识 内容 的学 习 ,掌握 这 门语 言 技能和知识 、文化 内涵 ,拥有正 确的学 习策 略和情 感态度 ,结合 教学 目标 ,了解全新 的英语语 言教学 知识结构 。例如 :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 内容 的编制上 ,就包括听力理 解能力 ,要利用课余 时 间 听英语节 目,加强听力训练,掌握内容大意,提高听 力理解能力 ;还包括 阅读 学 习能力 ,在读懂 教材 的 同时,丰富课 外阅读途径 ,对 于一些常见 的英语报 刊中的文章,需要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含义,做到 读懂 ;而书面写作与翻译能力同样也是一项基本 内 容 ,在规定 时间内,要 运用所学知识 和词汇 ,根据题 目要求和生 活 中的所见所 闻 ,写 出 内容连贯 、语 句 准确通顺 的完整 文章 ,而对于 翻译 能力 ,常见 的是 英汉互译 ,运用一定 的技巧和方 法 ,在保 证速度 与 准确性的前提下,完成相应的译文任务。

     三、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与特点 ( 一 ) 英语学科教 学知识 的内涵。学 科教学知 识又简称 PCK ,早在 1986 年 ,这个 概念就被首次提 出来,当时其独到、新颖的教学观点打破了传统的 教学思想 ,将专 业科 学知识 与 教育 学知识 深 入 融 合 ,得到了普遍 的关注 和研究 ,经过两 个阶段 的发 展演变 ,其有 了很 大的完善 和变化 ,1987 年 的重 新 定义扩展 、丰富了其内容 ,而在 90 年代之后 ,则有 了 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始终是 以为教学质量服务为前 提 的。英语学科教学 知识 的内涵则不难理解 ,通常 是教师依据个 人的经验和理解 对英语专 业知识 内 容进行加工整合后以最理想 、最恰当 的表现方式 传 授给学 生 ,实现 在英语 教学 情境 中师生 的相 互作 用,进而达到使学生知晓整个英语教学知识体系结 构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成绩 的 目的。

     ( 二)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

     1.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英语教师在反复的实践 教学当中,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充分结合、联系 起来 ,以丰富的经验和认 知来 开展教学 活动 ,坚 持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结合具 体 的教材 内容 、学 生 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灵活把握不同个体的差异性, 引导其掌握一定的学 习方法和能力 ,让每个学生都 有所收获和进步。

     2.具有多样融合性 与情境动态化的特点。从上 文 中 PCK 的内涵不难看 出,这是一种专业学科知识 与教育知识良好结合的产物,其融合的范围也在不 断扩大 ,例如 :英语学科 与教育学科的融合 、英语学 科知识与课程知识的融合等 ,都有助于 PCK 的进一 步整合。同时 ,英语学科教学知识 的教授过程还应 该是充满情境动态化 的构建过程 ,不仅仅有学科知 识、教学知识 ,还包括情境 知识 、与学 生有关 的知识 等 ,总之 ,是一个高度凝聚、整合的学科教学过程。

     3.具有一定的转化性 。在 PCK 的形成 、发展过 程中 ,其 中的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实际上是经过一 定的方式转化而来的 ,并不是一成不变 、固定的 ,这 一点从 2O世纪 90 年代后 PCK 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中就可以看出来 ,在不断 的深入分析与研究 的基础 上 ,经过历史 的沉淀 、经验教训 的总结 ,无论是 由一 般教学知识 、学科知识 或者两者结 合转化而来 ,还 是通过教学讨论 、研究 、根据教 师个人实践 经验 的 转化 ,都足以证明 PCK 具有转化性 的特征。

     四、高校英 语 学科知 识对 教 学发展 影 响 的新 方向 ( 一 ) 对知识结 构体 系的重新 认识和理解 。在 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育理念与对 英语学科发展理论的认识 过于简单化 ,没有经过 自 身的思考与理解 ,而是 仅仅依靠 实践经验来 实施 , 使得高校的英语教学指导 、实用意 义不足。英语学 科教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领域众多、集合各种 理论知识、较为复杂的整合产物,不应该顾此失彼, 要全面利 用各 类学科 的技 术优 势来 为 自身所 用。

     例如 :高校英语教 师需 要对英语 基础理论知识 、心 理学教育理论 、社会学 知识 、计 算机技术 等多方面 知识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具效果。因 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未来必将需 要更多 的复合 型人才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 ,高校英语教育 的发展需要教师重新认识 和掌握整个英语 知识结 构体系和内容 ,进 一步改善 和丰富教材 内容 体系 , 使知识结构框架体系更加适用于学生。

     ( 二 ) 注重对学 生英语学 习能力 的培养 。从英 语学科教 学知识 的理 念思 想来 看 ,其属 于一 个复 杂 、整合的知识体系 ,而在 目前的高校英语教学 中, 很明显 ,很多英语教师还没有意识 到其真正的作用 53

     和价值 ,或者说还没有科学 、有效地在教 学活动 中 加 以充分利用 ,缺少深刻的理解 、灵 活的把握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制度不断深化改革 ,传统教学 中单纯 把学科知识教 授给学生 的教学模式 已无 法满足教 学发展的要求 ,教师应该认清 英语教学 的本质 ,从 对知识的传授逐渐向训练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的方 向转变 ,深化对 理论应 用 于实际过 程 的分析 与研 究 ,缩小教学理念与实 际课 堂教学之 间的差距 ,从 而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

     ( 三) 开放式教学 与人 文教育理念 的融人。英 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 ,这种与实践紧密联 系的 学科知识特点促使高校英语教学应从 以往 的封 闭 式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摆脱仅仅局 限 于课堂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英语是一 种语言,是用来交流与解决实 际问题 的,进而促使 其多关注外界的环境变化 ,利用学到 的英语知识来 解释和看待事物 ,增强学 以致用的能力 。从教师 的 角度来说 ,应多组织一些课外 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 对英语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真实的环境背景来 增加学生参与的热情 和学 习的兴趣 ,让其在实际的 体验过程中掌握英语语言的交流特点和学习、运用 方法 ,这样既使学生获得 了相 关知识 的补 充,有效 地弥补 了课堂教学质量 的不足 ,又有效地调动了学 生的积极性,使其在获得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感 受到英语文化价值的可贵。与此同时,在素质教育 被大力提倡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应该朝着人文素 养的培训方 向发展 ,重视学生 的德育教 育,让英语 教育成为一种跨文化教 育的典范 ,重新审视和定 义 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教师不但要运用有效、科学 的方式教会学生 良好 的学习方法 ,帮助其形成有 益 的学习习惯 ,进而促进学 习成 绩 的提 高,而且要 注 重学生全 面素质 的培 养和 提高 ,以人 文教 育为 指 导 ,重新引导学生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和世 界观,学会反思自己,正确、合理地处理人与 自然的 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重 在培养学生 良好 的品格 和道德素质 ,将英语学科的 文化与人文教育的主 旨融合到一起 ,从而形成相互 促进、相互协调的良好形势,通过英语学科文化知 识的教育以及人文思想关怀 的渗透和引导 ,使学生 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根本 性的改变 ,最终提高其整体 的科学素养。

     ( 四) 发展跨 文化交际 的英语 能力。全世 界有 200 多个大大小小 的国家 ,每一个 国家都有属 于 自 己的语言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 ,它是一种社会历史 的体现 ,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 内涵。我 国作为一 个多民族的国家,一直 以来 以促进 多民族交流发展 为主要 目的 ,鼓励 和倡 导实现跨 民族 、跨地域 的语 言文化交流。英语作为一种 国际性 的交流语 言,在 国际上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外交活动的 日渐频 繁,对英语语言知识 的灵 活、正 确运用也彰显 了一 个大 国的教育实力 ,所 以 ,这种 大环境背景决 定 了 当前高校英语 的教 学方 向。要 积极 培养英语语 言 专业的人才 ,提升学 生对 外交流 的语 言能力 ,那么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放眼全局,在整 体上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进行把握 ,不要被教材 内 容 和目标所 限制 ,对课本 中出现 的单词 、语法 以及 句法等要加以拓展 ,让学生多 了解 理论知识背后 的 文化背景 ,多学 习西方 的文化与历史 ,这样不 仅在 无形 中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 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可 以进一步提高其对英语语言的综合掌握能力 。

     ( 五) 对英语专业知识运用 的补充。学 习任何 一门科学知识 ,其最 终的 目的都是 为 了改善生 活 、 造福社会,掌握其应用性是最为关键的要求。在高 校英语 教学 中,同样 需要 教师 改变传 统 的教学 观 念 ,让学生懂得英语 不仅是一 门学科 ,学 习的 目的 不应局限于提高成绩 ,应付考试 ,而是应将其 作为 一种有力 的实践工具来研 究和解决生活 中存 在 的 矛盾与问题,让学生在...

    篇五: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一、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与谐发展,使她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就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就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她们的问题意识与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整体发展。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就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在实际中学习与运用语文; (2)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发挥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就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3)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引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品味;

     (4)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重阅读方式,有较为丰富的积累与良好的语感,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发展感受与理解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与多种媒体学习; (6)P148 主观题答题模板 18. 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一个缺点,并提出修改建议。

     答:优点:① 教师角度:善于引导,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中在感悟,让那个学生主动思考,发挥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恰当评价及时总结,加深印象,鼓励学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具体体现。

     ② 学生角度: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具体体现。

     缺点:教师针对问题反思与重构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突出;导入不新颖,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无创新; 19. 从…角度出发,写出您对《…》教学的认识。(注意:根据材料找到学生的课程学习目标) 答:① 分析文章并阅读理解,描述文体、文章特点(结构顺序、修辞手法、主旨大意、作者情感与动机),教师应从何方面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知人论世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感情与文章思想内涵; 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教师应鼓励学生…; ③ 根据学生学情进行具体化指导的建议,材料可能没有提及,但符合该年龄段的要求。

     e、g1 学生就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就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X 年级的学生好奇、活泼,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就是学生的注意力及其容易被分散,审美情趣、空间想象能力……(写景)\通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事物特点,领会精神的的能力……(写人)有待提高\对于人生的感悟\做人的道理……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叙事、哲理性课文)。基于上述情况,老师应采取时效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授课方式。

     e、g2 分析学情的内容主要就是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社会性、学习兴趣、认知特征等)以及判断学生学习起点(判断学生的知识基础、判断学生的技能准备)这两方面。P164 20. 确定课文教学目标+依据 P172 答:① 知识与能力:掌握字词、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观察事物、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② 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细致观察事物、探究课文的能力 ;通过+方法(默读、朗读、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等)+学生能够了解\体会\感受……+重点(文本分析法:写人——性格、人物刻画手法、品质;写景/物——景物特点、修辞等手法、

     情感;写事——情节、人物、道理或者启示)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依据:(1)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立,并完成三个维度的整合;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与提高…能力,因此设定如上知识与能力目标; (3)

     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通过…方法,培养…,品味…,因此设定如上过程与方法目标; (4)

     《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感情,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文章通过…表达…;因此设定如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1. 选择一个目标,设计教学片段,说明每个环节内容及教学方式。

     答:导入,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揣摩语言与写法,课堂讨论,结束语,布置作业。

     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案例分析,实质上就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因此,考生需要结合教学论相关要求,评价教师的行为或者就是教案的设计就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针对作文类案例分析的考查,则需从教师角度出发,点评学生习作。那么,我们先来解决一下,教学类题目应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考虑。

     1、课程理念要点 (1)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尤其要注意瞧材料中就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

     (2)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案例分析中需要分析教师就是否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的行为中,行为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就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理念。

     (3)学段目标: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两部分,体现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点。案例分析时需要根据学生所处学段,判断并且评析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否符合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4)教学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四方面教学建议及不同课型的具体教学建议。案例分析时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有没有符合或违背教学建议的行为。

     (5)评价建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六方面的评价建议,可结合案例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利用。

     2、教学过程要点 (1)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瞧教学目标就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否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又有所侧重;就是否落实学段目标与单元训练重点;就是否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考核。

     (2)课堂导入:评析课堂导入要做到先指明所采用的导入方法,评析所用方法与教学内容就是否适切;再评析课堂导入就是否起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示学习要点或集中学生注意力等效果;最后,评析课堂导入所花的时间与精力以及采用的手段等方面。

     (3)教学片段:评析时要善于抓住主要信息,提炼优缺点,并且提出改进意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宏观上,就是否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康与谐发展;中观上,就是否反映语文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微观上,教学方法就是否恰当,教学程序就是否循序渐进,练习设计就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教学氛围如何,等等。

     (4)教学问题:需要评价教师上课时的问题就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就是否做到针对实际,难易适度;问题设计就是否顺序得当,发展思维能力;提问过程就是否结构恰当,层次分明。

     (5)教学效果;在评析教学效果时,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具备专业的眼光,不被表面现象遮蒙,也不要被瞧似“有效”冲昏头脑。

     (6)评析作业:主要考虑量与质两个方面:从量方面瞧,主要就是适量;从质方面瞧,包括课后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课后作业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适应课后广阔的时间与空间;课后作业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选择性与探究性。

     3、写作评价要点 (1)立意:明确、积极、深刻、新颖等。

     (2)选材:丰富、典型、详略得当等。

     (3)构思:巧妙、严谨,结构清晰等。

     (4)语言:规范、流畅、准确、富有文采等。

    推荐访问: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哪些 学科教学 包括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