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7篇

    时间:2022-10-26 13:50: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7篇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第12卷第2期2000年6月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J.NORTHCHINAUNIV.OFTECH.     Vol.12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7篇,供大家参考。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7篇

    篇一: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2 卷第 2 期2000 年 6 月          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J. NORTH CH INA UN IV. OF TECH.     Vol. 12 No. 2Jun. 2000浅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禅与茶道和武士道王立峰( 北方工业大学日语学科 , 100041, 北京石景山区 )  摘 要 本文从“禅宗的日本化及其特点”、“禅宗与茶道”、“禅宗与武士道”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其主题是 :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相当深入且广泛的 , 而且它本身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关键词 禅宗 日本文化分类号  B946. 5  在 20 世纪中后期 , 探索日本经济奇迹的深层背景与成因的学术活动逐渐盛行 , 并由此带动了世界各国 ( 尤其是欧美诸国 ) 的现代日本研究活动。甚至出现了“日本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之类的术语或机构。而我国的日本研究无论从那方面看都显得落后和薄弱 ,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情况才大有好转。我认为 , 对日本的任何研究 , 都离不开日本文化这条主线。而日本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又与中国文化 ( 以儒、佛、道为代表 )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的“茶道、武士道” , 特别是“茶道”既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典型 , 也可以说是东方文化中的奇葩。因为日本曾经侵略我国 , 所以我们也熟悉“武士道”一词 , 并对此十分反感。“茶道”与“武士道”可谓孪生兄弟 , 同在禅宗文化的襁褓中生长 , 但性格迥异。一文一武 , 一静一动。虽都在文明中诞生 , 而“武士道”却最终走上了反文明之路 , 这是什么原因呢 ? “茶道”和“武士道”的产生及发展又与禅宗有怎样的联系呢 ? 属于佛教的禅宗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又怎样呢 ? 在此 , 本文以“茶道和武士道”与禅宗的关系为重点 , 谈谈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  禅宗的日本化及其特点所谓“禅” , 是梵文“ Dhyana ” ( 禅那 ) 的音译略称 , “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 “是思维真理 , 静息念虑之法”。[1] 通过“安住一心”, 静心思考 , 使身心得到平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禅”原本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 , 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 , 并成为其重要的修行方法。“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2]“禅”在悟道成佛的佛教理性实践中 , 虽然起着支撑佛教理性实体的重要作用 , 但它毕竟只是通向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 , 而非佛理的全部内涵和要旨。所以 , 它在以注重个性成佛的小乘佛教中仅仅是戒、定、慧“三学”之一的“定学” ; 而在大乘佛教中 , 只占“六波罗蜜” ( 或“六渡” )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的一席之地。真正给“禅”赋予一个全新的宗教意义 , 并使之自成 宗 派 的 , 乃 印 度 佛 教 进 入 中 华 大 地 并广为传布所致。因此 , 可以说禅宗就是中国化收稿日期 : 2000 — 01 — 21作者简介 : 王立峰 , 讲师 , 研究方向 : 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化。

     的佛教 , “是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3]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认同和接纳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 ,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化和同化 , 必然会导致佛教中国化而生成另一种形态——即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的诞生 , 这就是盛唐时代定型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禅宗。自奈良时代 ( 约 A. D. 710- A. D. 784) 以后 , 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 , 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 , 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 , 到镰仓时代 ( 约 A. D. 1192- A. D. 1333 ), 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 , 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了 , 于是 , 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与此同时 , 荣西传中国临济禅 , 道元传中国曹洞禅 , 并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荣西 ( A. D. 1141 — A. D. 1215) 禅的思想 ,集中体现在其《兴禅护国论》一书中。其基本哲学思想和中国禅宗一样 , 是推崇“心”的作用。其所言之“心” , 非一般人的“心”或一般人所言之“心” , 乃是所谓“最上乘”等等之“心” , 即是“佛心 , 禅心” , 是禅宗独传之“心”。他在《兴禅护国论》中认为禅宗是“诸教极理 , 佛法总府” , 是释尊传授的真理。但这种真理“离文字相 , 离心缘相”。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并且他将“禅”分为“约教分”、“约禅分”、“约总相”三种。另外 , 他认为禅应超乎动静 , 应当“动静一如、动静双忘”。并且 , 他还强调“持戒”和“护国”两方面 , 明确了日本禅宗的特色。强调“持戒” , 大概是为了迎合新武士阶层的自我修养 , 与武士的修养结合 , 取得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的支持。另外 , 荣西的“禅”是与密教结合的教禅兼修之禅。印度禅讲无我无心 , 主张正身端坐、结跏趺坐 , 以形式上的坐禅为主 , 行数息观 , 静心息念 ,为防止恶苦练身心。而中国禅则以“无我无心”的境界为中心 , 崇尚日常生活行持 , 主张佛法真理就在“着衣吃饭处” , 起居动作皆做到无心不动念。但中国禅较侧重理论 , 而日本临济禅则吸收中国禅的特色 , 不拘泥于坐禅形式 , 又不注重理论而看重实修。因此 , 可以说中国禅是主智的 , 日本禅则是主实的。主实包括把禅的精神实际应用到绘画、建筑、茶道、武士道、文学等诸领域 , 也含持戒和护国等特色。道元 ( A. D. 1200 — A. D. 1253) 将曹洞宗传到日本 , 其著作有《普劝坐禅仪》和《正法眼藏》等 , 主张“只管打坐”的新禅风。强调出家修行 ,认为在俗坐禅不彻底 , 主张不管饥寒冻馁甚至处于死的危地 , 也要坚持只管坐禅的“修证一如”之道。他认为临济禅所依据的《楞严经》是祈祷性的 , 因而加以排斥 , 并厌恶临济禅与世俗妥协、与权势携手的态度。他开创了日本的曹洞宗。自荣西传临济禅、道元传曹洞禅之后 , 中国禅宗各派不断传入日本 , 禅的宗旨在日本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禅宗否定“末法”的主张 , 更迎合了当权者和武士们的欢心 , 遂在日本扎根发展。禅宗是镰仓时代日本佛教的主流 , 得到幕府武士的格外青睐 , 乃武士的精神支柱。留宋高僧荣西为日本禅宗之开创者 , 同时也正是他把中国的茶种带入日本 , 并对日本茶道之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禅宗在日本广为传布 , 获得了新的发展 , 把参透“无”字放在最突出之地位 , 从而形成了日本禅的特色。2  日本禅宗与茶道茶道是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之一。它“是以饮茶为手段 , 修炼性情 , 交友会客的一种独特仪礼和艺术”。[4] 其思想及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和敬清寂”四个字上。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茶道》一文中讲到 : “禅与茶道相通之处 , 在于把一切事物全部净化”。[5]奈良时代是日本历史上大规模地吸收汉文化的鼎盛期。当时遣唐的学问僧在学法释经 的同时 , 也接触到唐代盛行的茶文化 , 并将饮茶之风传入日本。他们回国后常以品茗显示身份 , 在上流阶层引起很大反响 , 随之日本朝廷的王公贵族也对饮茶趋之若骛 , 以茶为雅、品茗颂佛之风日盛。据日本史料载 , 天平元年 ( A. D. 729),圣武天皇在宫中诏僧侣百人颂读《般若经》 , 曾赐茶以示慰劳。一般认为 , 这是饮茶风尚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但真正把茶种传入日本 , 并对日4 7               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12 卷 

     本茶文化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是镰仓时代的日本禅宗之祖明庵荣西。他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 : 一是传中国禅宗入日 , 成为日本临济禅开山祖师 , 并著《兴禅护国论》一书。二是携茶种归日 , 将种茶技艺传入日本 , 并著《吃茶养生记》一书。现在日本茶道所用制茶技法 , 即是荣西在其书中所叙的“抹茶法”。禅宗和茶种几乎同时传入日本 , 这种先天的孪生现象 , 注定了二者在历史发展中的难舍难分的特殊关系。《赵州录》中所载的“吃茶去”的著名公案 , 正好说明了“禅与茶”之关系。赵州禅师 ( A. D. 778- A. D. 897) 吃茶的故事在日本茶道界无人不晓。有一天 , 赵州禅师处来了一僧人 , 赵州问 : “曾到此间 ? ”答曰 : “曾到。”赵州对他说 : “吃茶去。”一日 , 又有一僧来访。赵州又问 : “曾到此间 ? ”答曰 : “未曾到。”赵州又对他说 : “吃茶去。”就这样 , 对于“曾到”与“未曾到”的僧人 , 赵州禅师都给了同样的答复。其中的“此间”并非指赵州禅师所在的禅寺 , 而是指了悟的境地。这表现了禅师“了悟如未悟”的更高一层的禅境。[6] 后世禅僧认为 ,谁如能无心地、默默地领受这杯茶 , 那他的禅就参成了。换句话说就是参禅与品茗皆是闲寂淡泊之为 , “禅茶一如”或“禅茶 一味”其原因也在于此。由于镰仓幕府的“护国兴禅” , 禅宗在日本发展迅速。又由于禅宗清规之确定 , 日本禅寺多规定午后不进食而代之以茶。于是 , 茶就成了僧侣生活之必需品。室町时代 ( 约 A. D. 1336- A.D. 1573) 出现的“唐式茶会”是这一时期日本禅宗文化的独特样式。其源于禅寺 , 是禅僧们很喜欢的一种雅兴。这种“唐式茶会”对日本茶道仪式影响很大 , 早期茶道中也保留了“唐式茶会”的一些程序。由禅僧兴起的茶文化带动了全社会的吃茶之风 , 为日本独具特色的茶道的成立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 15 世纪中叶起 , 豪华气派的“唐式茶会”渐失昔日风光 , 代之而起的是注重感情、提倡日本民族风格、追求枯淡闲寂的“茶 之 汤”。这即是被后世尊为“茶道始祖”的著名禅僧村田珠光所创的早期茶道。村田珠光 ( A. D. 1422 —A.D. 1502) 乃一休宗纯之门下。据传一休对珠光很器重 , 曾将北宋名禅圆悟克勤的亲笔墨迹赠给珠光 , 后来珠光的茶室一直悬挂此书。此 事即为茶道“墨迹开山”之说的由来。由此可见禅宗与茶道渊缘之深。禅宗的遁世思想为“茶 之 汤”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珠光把禅宗崇尚本心、追求自然无为的宗旨与“茶 之 汤”称为“茶道” , 即指这一艺术形式所含的哲理和以心悟 茶的思想体系。珠光多次以禅理来阐发茶道之理 , 把枯淡闲寂之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告诉人们 , “茶之汤”的要旨是守住一个“心”字 , “心本清净” ,“心本自然” , 只要牢牢地驾驭了一颗“我心即佛”的本心 , 就能领悟“茶之汤”的化境。珠光之后 , 有被人视为“茶圣”的千利休 , 他利用自己在上层社会的地位及影响 , 大力发展并普及茶道 , 并对茶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使之更具民族化、民间化的特色。在理论方面 , 他继承了珠光的“禅茶 一味”思想 , 主张以禅宗的禅境追求茶道之化境。利休曾从学于既是茶人又是禅师的武野绍鸥。《山上宗二记》上说 : “茶汤出于 禅宗 , 僧人专行于此。珠光、绍鸥皆禅宗也”。又说 : “茶道之道具 , 密密段段 , 此中茶道风体即禅也 , 口诵密传而来”。[7] 由此可见禅与茶之关系何等密切。利休从师既学茶道 , 又事参禅。他首创“草庵茶道” , 并对品茶者常说 : “吃一碗茶” , 后人将此喻为“茶道公案” , 认为从中可品味出无尽的禅意。“茶之汤”经千利休改革 , 最终定型为茶道。千利休在改革“茶之汤”的过程中 , 提出了最能体现茶道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和敬清寂”四个字 , 几百年来 , 人们一直用这四个字来阐述“禅茶一味”的化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 其“和”的主张后来也被禅宗吸收 , 主张用淡泊无为的清净本心去体验、了悟“佛我一如”的“和境”。“敬”是“和”的孪生概念 , 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提炼而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清”也是茶道与禅宗共有的意识。禅宗认为“本心清净”是“物我两忘”的先决条件 , 只有如此 , 才可达到“佛我一如”的最高境界。“清”是禅宗空无观的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有人把茶道视为“清意之所在” , “佛心之流露”。[8] 这深刻地揭示了禅宗与茶道之内在关系。“寂”是“枯淡闲寂”之意 ,是茶道美的最高境界。亦是“禅茶一味”的灵魂5 7 第 2 期            王立峰 : 浅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所在。枯淡闲寂之情是禅宗对自然界的感受及领悟 , 表明了“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的禅境。“和敬清寂”的茶道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日本文化精品 , 也可以说是禅宗日本化之后结出的清香典雅的艺术奇葩。3  日本禅宗与武士道“武士道”一语 , 是日本战国时代 ( 约 A. D.1477 — A. D. 1568) 才出现的 , 指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它是儒、道 ( 神道 ) 、释 ( 主要是禅宗 ) 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意识形态 , 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明显特征。“与神道一样 , 形成了日本国民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9]武士道在平安时代 ( 约 A. D. 794 — A. D.1192) 随着武士团的形成渐渐产生 ,到武家执掌政权的镰仓时代 , 才兴盛并发展起来。而这一时代 , 恰恰也是日本禅宗的兴盛期。这一时期 ,禅宗与武士之间进行了双向选择 , 这必然导致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镰仓时代 , 禅宗有“武家禅”之称 , 禅宗与武士道的关系 , 便是这种双向选择的历史产物。故而有人称“日本禅宗是武士的宗教”。[10] 但是 ,武士道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 , 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般认为 , 平安中期以后 , 武士的道德规范已经萌生 , 当时...

    篇二: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与传承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151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ZEN CULTURE IN JAPANESE DESIGN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李梦瑶宗派[2] 。简而言之,禅宗是中国思想与印度思想碰撞之后的产物,禅宗文化则是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2 日本设计概述日本处于大海的包围之中,其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既封闭又开阔,这种矛盾的环境使日本人形成一种复杂的生活概念和思想模式,即和而不同。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使日本的设计呈现出似是而非、矛盾共生的画面。日本设计是以东方的思维方式和感受力来表现作品内容的[3] 。除了借助民族传统视觉符号,例如将和服、茶道、和屋以及传统书法、传统绘画和传统民俗等饱含民族审美意味的图形作为视觉符号传达给世人以外,还常常超越对视觉符号的表面形式关注,使设计之美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中。其设计的主要特点是以“空灵、虚无”的禅宗思想为基础,既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又具有超脱时代的境界[4] 。3 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日本设计的“禅味”贯穿于平面、服装、建筑、产品等方方面面,其中无论是设计意蕴的表现形式还是设计传达的视觉效果,都非常值得设计者研究借鉴。3.1 禅宗文化在日本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提到日本的平面设计,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的福田繁雄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由他创作的招贴画辨识度很高,他也因此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极具个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二十世纪后半叶,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对当时的设计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例如,著名海报设计《1945 年的胜利》,其没有运用过多的设计素材,仅仅以简单线条进行修饰,以一个常规、简洁的枪口和子弹的图形为基本形态,在原有形态的基础上,根据设计主题重新设计,加以新的元素,组合为新的设计效果,同时,简单的黑黄色调的运用在视觉上简洁明了。福田繁雄的很多平面设计作品都遵循道法自然、回归本源的原则,舍弃多余修饰使主题保持原有的状态。3.2 禅宗文化在日本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在日本的服装设计领域,有许多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找到自己的风格并延续在自己的作品中。三宅一生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将东方的服饰观念与西方的经验相结合,从衣物的本源材料出发,去尝试探寻各种可能性。例如他的设计作品成衣系列、运动系列、花木世界以及褶皱系列,都始终贯穿了“虚空”这一禅宗境界的核心,如图 1。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材料的界限以及表现手法的既日本镰仓时代初期,南宋的绘画艺术由频繁往来于中日两国的禅僧们传入日本,作为艺术家的禅僧们将禅宗艺术和文化相结合,对日本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很多日本贵族因此开始修习起禅宗。禅宗对日本国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远影响,例如日本的剑道和茶道中,都蕴含着满满的禅意。此外,日本的许多艺术作品以及文化中也透漏着一种清澈简单的生活方式,不追求过于繁杂的修饰。日本的绘画艺术特别强调留白,而这种留白正是禅宗思想的精神体现,不直白地表达意图,却留给无限想象的空间[1] 。文章从禅宗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日本设计作品独特风格的解读,阐述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论证禅宗文化对日本设计风格形成的深远影响。1 禅宗文化概述“禅”字最初源自印度,是印度佛教的主要修持手段之一。禅宗即是外来佛教的“禅”发展为“中国禅”之后,继而形成的摘 要 :日本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环境造就了独具风格的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国传入的禅宗思想相融合,深深影响着日本设计,使其具有回归本源、超脱万物、无意识并纯粹自然的特点。本文在理解设计禅意的基础上,对日本的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作品作出简要的评价与分析,力图探讨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体现。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也反映了一种文化本身对创意思维及设计内涵的影响,设计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更具灵魂。关键词 :禅宗文化 ;日本设计 ;应用中图分类号 :J5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码 :1672-7053(2021)07-0151-02Abstract :Japan has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created a unique culture. It had a deep inf l uence on Japanese design that characterized by returning to its origin, being detached from all things, unconsciousness and pure natur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Zen,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of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 costum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duct design work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Zen culture in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Zen culture in Japanese design also ref lects the inf luence of a kind of culture on creative thinking, which becomes more soul becau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Key Words :Zen Culture; Japanese Design; Application作者简介李梦瑶 /1988 年生 / 女 / 江苏苏州人 / 硕士 / 设计师 / 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色彩材质纹理设计(上海 200333)

     文化与传承152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定模式。因此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会有很多使人感到意外的成分。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和材料上作了突破,还在结构方面加以思考,使服装只有穿在人们身上的时候体现其三维性,使穿着者不必为脱下服装后保持服装的原来状态而需要做一些附加行为来辅助。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设计方法,也源于日本设计似是而非、矛盾共生的特点[4] 。3.3 禅宗文化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日本在建筑设计方面善于吸收和包容外来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这一点上与中国有些相似,同时这种包罗万象、和谐共生的禅宗思想在日本建筑上的体现十分显著。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日本建筑设计无论是从空间分布还是材料运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著名日本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就开创了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建筑风格。他对现代机能主义的批判以及封闭开放的都市观都通过其建筑设计作品表现出来。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光之教堂、水之教堂以及风之长廊的设计。光之教堂因为他的独特创意,在教堂完整的室内墙面上凿开十字形的漏洞,营造出特殊的光影效果,这个作品至今仍具有极大的设计参考价值。水之教堂通过利用寂静安宁的镜面湖来烘托十字架的神圣与超脱。这种利用原本的自然条件而营造出的建筑奇迹,将日本建筑设计宁静、质朴、无瑕以及回归本真的禅宗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3.4 禅宗文化在日本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室内设计的风格极为多样,而源于日本且受禅宗文化影响的侘寂风格,是近年来十分流行且独具特色的风格之一。它是源自于日本的独特美学意识,强调的是不依托外在的简朴风格,“侘”代表安于简陋,追求无需修饰、直指本源 ;“寂”则代表一种具有岁月痕迹的美,即便是斑驳的外表,或是褪去色彩的暗淡,都难以遮掩的一种美。室内设计中的侘寂,色调是温和而静谧的,给人以朴素安静的感觉。在内在材质的应用上,也着重于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始状态,例如裸露的石材、锈迹斑斑的生铁、未经修饰的木材等。侘寂风格表达的是一种自然流动的感觉,空间的分割以及材质的搭配都流淌着一种亲和、私密的情感,这与西方极简主义中冰冷理性的氛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虽然两种风格都追求简约的外形和纯净的修饰,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从侘寂风格的室内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简约朴素的格调、亲和静谧的视觉感受、色彩的缺失、本真且无过多加工痕迹的材质,这些共同构成了和谐自然与质朴纯粹的氛围,如图 2 所示。3.5 禅宗文化在日本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体现日本的产品设计,与其他设计一样,都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禅宗思想影响,这种思想不仅在产品的外观形态、功能取舍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且对日本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在日本的产品设计领域中,具有突出“禅味”的要属深泽直人的设计,深泽直人作为首次提出“无意识设计”理论的设计师,他的产品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实现无意识的行为,给人有意味的享受。这种理论正是禅宗思想的精髓。深泽直人关注的,正是我们所忽略的有关“无意识”的种种生活细节,如图3 所示。例如,其创办的“±0”品牌的产品设计,形态圆润简洁的加湿器,通过简单线条的弯曲和提炼,以极简的表达方式,将产品的功能与纯净的概念完美结合。本子的设计更是将极简应用到底,舍弃一切繁杂,给人宁静生活的美好感受。其卫浴系列的设计,将禅宗的万物回归本源、祥和融通以及摈弃杂念等思想融入产品系统的设计中。4 结语设计中的“禅”,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日本设计中的“禅味”给设计者们很大的启发,提醒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重要的是作品的灵魂和内涵。作品有了精神内涵,就等于有了生命,那么它所传达出的信息就会将人们带入一种超脱的境界。人们通过感知设计作品,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体会设计所带来的不同信息,无论从设计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做到与人的心灵相通无疑是成功的[5] 。设计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而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样的创造过程中,让人喜欢自己的设计并理解自己的设计是很重要的。设计的灵魂在这一环节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灵魂就是设计中的“禅”。参考文献[1] (日)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 [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7 :32-34.[2] 孙昌武.禅宗十五讲 [M].北京 :中华书局,2016 :62-66.[3] 吴文佳.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J].艺术百家,2007(01):70-72.[4] (日)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2-54.[5] 赵寅.日本禅宗与产品设计 [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2):190.图 2 “侘寂”风格室内设计图(a)

     (b)图 3 深泽直人产品设计系列作品图 图 1 三宅一生服装设计作品图

    篇三: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1年12月第2 7 卷第6 期外国语文( 双月 刊)F o r e ig n L a n g u a g ea n dL itera tu re( b im o n th ly )D e c . , 20 11V 0 1. 27N o . 6从日本“枯山水” 看禅 宗的 影响罗国忠1陈馨2( 1. 四川外语学院东方语学院, 重庆4 0 0 0 31;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510 4 2 0 )提要:

     日本有许多令人陶醉的庭园,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推“枯山水” , 它把深受禅宗“空性” 思想影响的日本人的“空寂” 美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使人们从静寂、 简素、 枯淡的庭园中, 通过冥想而感悟到无穷的奥义。关键词:

     枯山水; 禅宗; 空寂; 感悟中图分类号:

     1207 .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 4 —64 14 ( 20 11)0 6—0 0 4 8 —0 5In f lu e n c e o f Z e nth r o u g hJa p a n e seK a r e sa n su iL U oG u o - z h o n gC H E NX inA b str a c t:

     O f th e v a r io u s e n c h a n tin gJa p a n e se g a r d e n s, K a r e sa n su i g a r d e n sa r e m o stty p ica lo f itsk in d . T h e ya r e th e b este x p r e ssio no f th eJa p a n e sea eth etics o fo p e n e ssa n dq u ie tn e ssw h ic h isd e e p lyin f lu en cedb yth e Z e n . T h eq u ie tn e ssa n dsim p licity - o fth eJa p a n e se g a r d e n sc a n e n d o wp e o p lew ith e n d le ssm e a n in go f lif eth r o u g h im a g in a tio n .K e y w o r d s:

     K a r e sa n su i; Z e n ; q u ie tn e ss; m e a n in go f life一、 引言日本是一个庭园模式繁多, 且数量惊入的国度。

     在那里, 有宏阔壮伟的皇家、 贵族园林, 也有气势恢宏的市立、 国立公园, 还有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画、 在模山范水中寻求情趣的私家庭园, 以及追求人与天地交融、 浑然合一的哲学境界, 并借助自然山水来延展庭园的寺庙庭园。

     我国小说家、 散文家郁达夫( 18 9 6 ~19 4 5)19 13年赴日, 19 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在留日后就曾对日本庭园赞不绝口。

     他在《13本的文化生活》 一文中写道:“日本人的庭园建筑, 佛舍浮屠, 又是一种精微简洁, 能在单纯里装点出趣味来的妙艺。

     甚至家家户户的厕所旁边, 都能装置出一方池水、 几树楠天, 洗涤得窗明宇洁, 使你闻觉不到秽浊的熏蒸。

     ” ¨ 皿” 不过, 日本的美丽庭园并非从遥远的过去就数量众多、 寓意深刻、 技艺精湛。

     据说在6 世纪至7 世纪前半叶的飞鸟时代( 552~6 4 6 ), 由百济( 朝鲜古国)访日者在日本宫中建造的须弥生和石桥是日本庭园的雏形。

     但在当时, 这些建筑还仅限于京城,并未传播到民问。

     到了9 世纪以后的平安时代( 7 9 4 ~119 2), 日本才真正进入庭园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除了京城平安京( 今京都)的皇家建筑宫殿庭园之外, 寺院也开始建造“净土式庭园” ( 即在寺院内创造极乐净土的氛围, 在主要殿堂前面建池,并在池中立石、 修岛, 以及在院中置沙州和石组)。如岩手县平泉残存的毛越寺庭园等。

     这些庭园与4 8自然融为一体, 环境幽寂, 进入园中, 宛如置身于深山幽谷一般。

     但日本庭园真正臻于成熟, 达到巅峰状态, 是室町时代( 1336 ~157 3)。

     在这个时代里活跃着大批技术精堪的造园艺术家, 他们除了建造“池泉式庭园” 、 “净土式庭园” 等之外, 还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 修建了一些具有划时代精神的“枯山水” 庭园。

     所谓“枯山水” , 即“石庭” 的俗称, 该词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末期由橘俊纲编著的秘传书《作庭记》 ,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于无池亦无曲水之地垒石, 谓之枯山水。

     ” …拢其意思是在无池无水的环境下, 仅用几块或几组坚硬的石块和一些柔软的细砂等材料象征性地造出海景、 山驻、 森林或佛姿等, 令人产生出犹如置身于野景之中的情趣或感受到万物皆生命的禅意。

     不过, 当时的所谓“枯山水”也只是宫殿庭园中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

     到了14 世纪的室町时代, “枯山水” 才开始作为独立的庭园模式发展起来, 逐渐形成了日本最独特和最具象征性的庭园模式, 并流行于日本。

     当然, 谈到“枯山水” 的形成, 不能不叙说一下禅对它的影响。二、 禅与禅的东传禅是佛教“禅那” ( 梵文D h y a n a )的略称, 意译有多种意思, 如“思维修” 、 “功德丛林” 、 “弃恶” 等,通常译为“静虑” , 该词源于《瑜伽师地论》 卷三十三中的对禅的解释:

     “言静虑者, 于一所缘, 系念寂静, 正审思虑, 故名静虑。

     ” - 2。

     后来又形成了“禅定”一词。

     关于“禅定” , 六祖慧能在《坛经》 中说:

     “外万方数据

     外国语文20 11年第6 期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外禅内定, 是为禅定。

     ” 一。所谓“禅定” , 指抛弃杂念、 静坐敛心、 专注一境, 达到一种寂静而又意识清明澄澈的心境, 这样才能身心轻安, 即成禅定。禅宗以“禅定” 作为佛教修行的根本而得名, 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

     它在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 融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 道思想, 是佛教在中国创造性的发展产物。

     它反对一切僵死的拘束身心的修炼方式, 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由自在的修炼, 用心去领悟佛法真谛, 提出了以心为本的佛性论; 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而且千百种佛法, 同归于方寸之心, 无数美好的德行, 都来源于本心。正如《祖堂集》 卷二中的四祖道信谈到佛法时所说:“夫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 河沙妙德, 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 定门、 慧门, 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 不离汝心。

     ” 【4o 也就是说, 禅宗认为一切戒律、 禅定、 慧门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神通变化, 都完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所以又叫做“本心” , 而本心原本就是清净的,只是由于“五蕴” ——“色( 存在)” 、 “受( 感觉)” 、“想( 想像)” 、 “行( 行动)” 、 “识( 认识)” 积聚形成的形体, 使本来的清净之心产生了纷繁的杂念和欲望, 受到了俗尘和烦恼的污染, 掩盖了本心的本来面目, 使它失去了原本的清澈, 只要澄清一切杂念,就能使本心复归于本然。

     因此, 清净之心也就是“空元” 之心, 即“本来无一物” 。

     在这种清净、 澄明、 “空无” 的境界中, “一切所谓人与自然:

     主体与客体、 此岸与彼岸、 瞬间与永恒、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差别都泯然消失。

     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 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有情的和无情的、 有感觉的和无感觉的, 都同归于空无。

     ” ∞o 即“缘生性空” 。

     当然,禅宗认为的这个“空” 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 相当于不实在的意思, 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 只是希望信徒们不要执著于分辩荣辱、 善恶、 美丑, 要看破红尘, 不要为了名利、 物欲而变成名、 利、 物的牺牲品, 要有随缘任运、 无所企求而超越凡境的心志。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从各种事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微笑着面对人生。千百年来, 禅宗从达摩始创到六祖慧能奠定基础, 再到五家七宗( 我国南宗禅各家的总称, 即沩仰、 临济、 曹洞、 云门、 法眼这五家, 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歧派合称为七家)的发展, 至明清时期的衰败及近代的复兴, 呈现出恢宏的历史。

     其学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 影响遍及东南亚、 日本甚至欧美等国家或地区。

     其中, 除我国外, 日本也是一个深受其影响的国家。据说最先把中国禅宗传到日本的是日本法相宗的道昭( 6 29 ~7 0 0 ), 但其禅观并未在日本流传。后来, 日本天台宗的开山祖最澄( 7 6 7 ~8 22; 曾于8 0 4 年人唐求学)也从中国传回了禅, 但未得到当时日本宫廷和传统佛教的支持和理解。

     之后, 通过留学僧荣西( 114 1~1215)等的努力, 传禅的声名渐起, 但荣西同样受到了当地僧人的反对和传统佛教的压制。

     据说为了消除朝廷的疑虑和得到反对派的理解, 荣西曾声明自己传禅并无另立山门之意,只是为了复兴自最澄之后绝传的禅宗而已, 而且写了一部名为《兴禅护国论》 的著作, 向朝廷表明自己传播禅宗的目的在于护国。

     这样, 禅宗才逐渐在日本得到传播, 并且成了日本最有影响的佛教宗派。当然, 禅宗后来之所以能风靡日本, 还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

     当时, 日本中央朝廷急剧衰落,源氏家族实际掌握了政权, 并在远离京都的镰仑建立了幕府政权。

     他们需要各种政治势力和民众以及极具影响力的佛教势力的支持, 尤其期待得到通晓诗书、 佛理的禅僧能为自己的武士政权增添一些文明的色彩。

     在幕府政权的青睐和支持下, 荣西首先在关东一带扩展禅宗的影响, 而后才逐渐向关西的京都一带发展, 修建了一些具有中国宋朝样式的禅风寺院。禅宗能在日本传播, 除了像荣西这样的曾在中国求法回国的高僧们的努力之外, 也与中国东渡日本的禅僧们的建树是分不开的。

     如南宋兰溪道隆( 1213~127 8 ), 据说他于124 6年率领弟子数人乘坐日本商船抵达日本九州, 之后, 先在一些小寺院传法, 后来被镰仓幕府请到镰仓主持常乐寺, 并且还修建了建长寺。

     在日传法的32年里, 兰溪道隆虽然得到了幕府和朝廷的支持以及众多僧侣的拥戴, 也曾受到过传统宗教势力和朝廷中个别人的排挤, 遭受过流放和贬谪。

     但意志坚强、 矢志不谕的兰溪道隆并未因此而放弃传教授法, 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推行禅院的清规, 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禅林清规。

     此后, 禅宗在近代以前的大约4 0 0 年间里, 通过日本禅宗各派以及东渡日本的中国禅僧们的共同努力, 得到了很大发展。

     尤其是日本五山制度( 在138 6年足利益满的时代, 规定了京都五山、 镰仑五山为日本禅宗中最高级别的五大寺庙)的建立, 以及具有贵族僧侣气息的五山文化( 五山禅僧习禅习诗, 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五山文化” )的灿烂辉煌, 彻底确立了禅宗在日本佛教界以及整个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禅宗思想也逐渐渗入进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了日本精神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 审美观。

     其中, 对日本文学、 戏剧、 书画艺术、 茶道、 诗歌等给予的巨大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 日本人引以为豪的造园艺术也同样受到了禅宗思想的熏陶, 特别是将日本人的主流美意识——“空寂” 的审美情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4 9万方数据

     外国语文20 11年第6 期出来的枯山水庭园的发展更是与禅僧们的努力分不开。

     截至/4 - 日, 尽管最初的枯山水究竟是出自谁之手, 虽还未找到明确的答案, 但在平安时代末期以京都为中心的禅宗寺院, 活跃着一批被称之为“石立僧” 的专业造园僧侣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这些“石立僧” 最初只是在以往的造园设计之中加入了一些禅宗元素, 后来逐渐使其抽象化、 写意化,最终形成了看似简单、 但意境深远的枯山水风格。不过, 枯山水的形成除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之外, 应该说还与日本主流美意识——“空寂” 的形成相关联。三、 “空寂” 美意识与桔山水的关联所谓“空寂” 美意识, 就是立足于“无” 而超越“无” , 就是用空漠的“无” 来制造超然物外的意境、以简约枯淡的形式来表达丰富、 复杂的情感和内涵, 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寂寥” 和“绝对无” 。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E t本人成功地吸收了禅宗的“空性思想” 并将它与日本人的美意识“寂” 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的产物。

     关于“寂” ,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 是这样解释的:

     “1. 静悄悄, 没有声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

     ‘万簌此都寂, 但馀钟磬音’ 。

     2. 冷落。

     如:

     孤寂; 凄寂。

     3. 心神安静, 无杂念。

     《易・系辞上》 :

     ‘寂然不动。

     …‘61对此, E l本学研国语大辞典这样解释道:

     “1. 古雅、 枯淡、 素朴的趣味。

     2. 谣曲、 说唱等的老练、 低沉、 优雅的声音。3. 一般的低而音量大的声音。

     4 . [ 文学]芭蕉俳谐的根本理念, 上升为艺术的古雅、 朴素之美; 闲寂、枯淡的情调。

     ” 。

     7 1通过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寂” 字的理解和感受不是完全一致的。中文的“寂” 主要表达的是一种静寂、 孤寂、 心神安静的状态, 而日语的“寂” , 正如叶}胃渠先生在《日本人的美意识》 中所说:

     “日语汉字中的‘寂’ 包含更为广泛、 更为深刻的内容, 主要是表达一种以悲哀和静寂为底流的枯淡和朴素的美, 一种寂寥和孤绝的美。

     ” 旧。

     也就是说, 它表达了E l本人接触自然风物时的一种审视态度和感受, 即所谓的“美意识” 。

     那么, 日本人的这种“寂” 的美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事实上, 在禅宗的美学思想未传入E t本之前,日本人的“寂” 的美意识就已经存在。

     俗话说:

     “一方乡土养一方人。

     ” E t本是一个具有独特自然条件的国家, 它南北走向, 地形复杂, 显得支离破碎, 但富于变化, 而且, 四面环海, 海岸线曲折悠长, 境内多山, 当然, 这些山虱没有中国的山高, 但崎岖险峻, 经常呈现出山顶白雪皑皑, 山腰层林尽染, 山脚绿韵一遍的美丽景观。

     例如E l本第一高峰富士山山顶, 除盛夏之外, 几乎终年积雪, 但两千米以下却50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飞流直下的瀑布, 碧波荡漾的湖泊, 而且, 整个山脉常被朦胧的雾霭所笼罩, 显得虚无飘渺。

     江户时代( 16 0 3~18 6 7 )的著名汉学家古川重之曾赞美道:

     “仙客来游云外巅, 神龙栖老洞中渊。

     雪如执素烟如柄, 白扇倒悬东海天。

     ” L 9o 总之, 整个日本列岛风光绚丽, 随着四季变化可看到新绿、 红叶和鲜花, 使E t本人陶醉于其中。

     但是, 日本又是一个台风经常肆虐、 地震和火山频发的国家, 它们的经常发生给E t本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对他们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破坏, 使他们痛感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与此同时, 也使他们在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形成了能够达观地看待人生、 静寂地观察自然的独特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因此, 日本人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之中, 特别是从那些自然的、 残缺不全的物象中去捕捉和参悟自然之美以及营造艺术之境。

     对他们来说, 不仅婀娜多姿的景物、 雄伟壮观的山岳是美的, 那些未加修饰的枯藤老树和长满青苔的乱石同样也是美的, 一句话, “自然即美” 。

     关于日本人的“自然即美” 的思想, 彭修银先生曾在《东方美学》 一书中写道:…自然即美’ 思想之精神实质就是‘寂’ , 或者说‘寂’ 作为一种美意识, 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真实’ 、 ‘自然’ 。

     ” L 5_ 11当然, 世事的无常、 生命的短暂、以及资源的匮乏, 四面环海和生存空间狭小的自然条件又使日本人“寂” 的美意识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他们必然会为此而寻求解脱, 这就为禅宗“空性” 思想的融入提供了空间, 为“空寂” 美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因为禅...

    篇四: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iddot;241·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9年 3月 20日Mar.20 2019第 39卷

      第 3期Vo1.39

     No.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103论日本文化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借鉴陈 璇(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社科部,江苏 南通 226011)摘 要: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日本文化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借鉴:一是“自我修养追求圆满”,更重视精神上的修行和圆满;二是禅宗思想追求非理性的特点,促使日本在艺术形式上追求“打破平衡和范式”的孤绝之美以及单纯寂寥的艺术心理;三是“崇尚清贫,崇敬万物”的思想,这与禅宗自然纯朴的思想观念有关;四是“克服妄心,重视心的修炼”,这来源于禅宗崇尚“直觉和初心”的思想。关键词:日本文化;禅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B313.5;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241-02近年来,日本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尊重,从日本产品蕴含的工匠精神,到日本国民的良好素质,以及浸润日本国民文化生活的茶道、花道、园林等,其背后必然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在支撑。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刻影响,下文将着重探讨日本文化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借鉴。一、“禅”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儒教和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化吸收儒教思想而形成了“各自其位”的伦理观念,构筑了日本的人际关系伦理秩序。日本禅宗文化在发展中秉承了中国禅宗重视实践和“禅儒一体”的特点,在与日本本土结合、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深深影响着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 生活。关于“是什么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生活”这个问题,世界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是禅宗文化。目前比较权威的两位学者是查尔斯·艾略特和乔治·桑索姆,他们分别在《日本佛教》以及《日本文化简史》中进行了相关论述。日本学者也提出了此观点。津田左右吉指出,日本文化的精髓与中国文化精髓完全不同,虽然日本知识分子在知识层面上受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很深,但这与日本人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同时他指出:“儒教对日本人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发生直接的效 应”[1](P2)

     ,“若把儒教与日本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解读,那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曲解儒教而不顾其实质” [1](P3)

     。日本学者冈田武彦也指出,对于日本人而言,儒教只将官僚阶层作为学问对象(比如幕府时期,武士阶层使用的教科书就是“四书五经”),并没有深入民间,成为普通人的思维习惯 [2](P3)

     。二、日本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一)自我修养,追求“圆满”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举例说明了日本人受到的禅宗思想影响,从而在自我修养方面表现的独特性 [3](P180)

     。比如,美国人理解的“自我修养”是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积累,或者体现为放弃影响该目标的不当行为。同时,美国人认为自我修养取决于自我抱负,完全是一种职业本能。而在日本人理解范畴中,自我修养不仅能产生能力,还应产生其他更多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被称为“圆满”。日本人认为要实现圆满必须接受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志的修行,这往往伴随着自我抑制和自我牺牲,“当它是生命真正重要的事情时,身体的需要就应彻底地放在次要地位,不管以怎样的自我修养为代价,一个人应当发扬日本精 神” [3](P183)

     。本尼迪克特在评价日本人的自我修养方式时指出,日本的自我催眠、全神贯注及控制感觉的技巧与印度修行方法有相近之处,二者都同样重视空灵(排除杂念)和体静(身体静止)。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自我修养表现出的独特理解来自对禅宗的态度。禅宗认为,“无明”和“业”往往屈服理智,为获得“般若”必须要破除的束缚。因而,禅宗在表现自己时不仅是无言状态的,而且应当要达到“无我”状态。“无我”状态的到达往往需要自我牺牲和自我压抑,因此,禅宗思想也对日本国民性格有诸多塑造,如重视集体主义、不善言辞等。在日本历史上,这种自我修养也体现在与武士精神的结合上。日本历史上出色的武士基本上都是禁欲的修行者,或者是自慎的修道者。此外,这种自我修养追求“圆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日本的“匠人精神”。正是由于禅宗思想推崇实践,通过在生活实践中修行而获得顿悟,才使得普通工匠几收稿日期:2019-03-06基金项目:2017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SJBFDY258)。作者简介:陈璇(198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万方数据

     ·242·十年如一日地安心钻研一种技术或技艺。比如,名气很大的茶师、陶艺大师、料理大师等在成名后不会汲汲营营地开辟市场、获得盈利,而是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在的领域,不断尝试新事物,为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圆满而努力。(二)欣赏孤寂,追求非理智性第一,艺术表现形式往往意在打破平衡和规范。比如,日本绘画往往用“一角式”的艺术形式呈现某一种事物在空旷画面下的“孤绝”之禅意,以唤醒人们内心的思考。日本“减笔体”的表现方式与西方艺术作品的华丽相反,是通过鲜明对比的手法将某种缺憾表现出来,如此反而能增强个体伤感或者给予人审视内心生活的机会,从而达到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感受甚至是愉悦感。此外,与中国建筑对称性的庄严、厚重、优美不同,日本的建筑会以“非对称”打破平衡和规范。这也是因为日本艺术将禅的美学运用其中,体现追求非理性的特点。日本的艺术家认为:“道德属于规范,而艺术则属于创造。一个是外部的强加,一个是内心难以抑制的表现。”[4](P34)

     因此,日本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归因为禅学的思想。第二,艺术心理追求单纯、寂寥和孤绝。禅宗传入日本伊始,受到了武士阶层的推崇,同时遭到了贵族及僧侣的反感和排斥。禅画和书法作品由于具有一种“男性气质的刚正不阿”也在武士阶层流行,这就与京都朝臣们的优美风雅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禅修往往在山林之中,因此,大自然的鸟兽、溪流、岩石等自然之物也使得禅修者形成了一种反映他们直觉的哲学。比如,他们从大自然中观察生命的本质,与自然接触时带着一种亲近之感和同情之心。因此,作品中往往呈现出“山云之精神”,时而直接、单纯、粗犷,时而体现为精神性的寂寥、孤绝等,这些都与禅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日本艺术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体现为追求非理智性的特点,也蕴含了别具一格的东方式的审美,使得日本的建筑、庭院、绘画、工艺美术都具有了别样的风致,或质朴,或孤绝,或绚烂,或凄美。(三)崇尚清贫,崇敬万物日本文化中崇尚清贫的特质首先来自于他们欣赏多样性中超脱的孤绝。这种超脱中的孤绝在日本文化用语词典中称之为“侘”。“侘”的真正意义是“贫困”,是“不在时代潮流中随波逐流” [4](P29)

     的意思。而这种“贫困”的本质是指不依赖于世俗外物,内心却拥有超越世俗外物的最高价值。这与“侘”在汉语词典中“失意”的含义形成对比。但日本文化中“侘”的这种思想也是受禅宗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在日本人看来,他们笃信真正有价值的是精神,是内心真正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感受。因此,获得精神或者超然的内心感受,就不会依赖世俗事物(财富、权力、名声)而获得,他们认为“侘”的生活状态就能满足。比如,满足于居所能遮风挡雨即可,哪怕只有两三张榻榻米的小木屋,饥饿时从田地摘取新鲜蔬果,闲时喝茶听雨,这些都可以达到精神的喜悦与满足。这实质上是借助了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禅宗认为,生命本身就是原始而极其单纯的。正是禅宗挖掘了生命单纯的秉性,才赋予和启示人们去打破外物观念的束缚,探寻和实践生命应有的尊严和自由。当然,禅宗自然纯朴的思想观念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塑造和发展。日本人非常崇敬物,这个物是指自然万物。在日本人看来,万物皆有秉性,也就是“有灵魂”“有灵性”,万物都是灵魂与情感的存在。由此,日本人生发了对于万物崇敬的思想,同时主张物我合一。这是一种对于自然界报恩的观念,因为自然界赐予和供养了所有生命。有了这种情结,日本人就会自觉地珍视环境和物品,就会爱护自然界,而不是肆意掠夺和破坏。可以说,日本对自然界抱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就是来源于这种“崇物”的宗教观念。禅宗“崇尚清贫,崇敬万物”,日本国民深受其影响,更加重视精神领域的单纯,不依赖于世俗名利地位。可以说,禅宗对日本民众朴实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人与人之间友善平等的关系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四)克服妄心,重视心的修炼禅的修行总体是强调单纯、直接以及自强克己。“单纯和直接”实质上是强调直觉,因为禅宗是通过自身特有的“直觉的理解方法”达到“让人从生死羁绊中解脱”的目的,因而禅宗的修行也可以理解必须从本性和本心出发,它强调调动个体“初心”的力量;禅宗的修行是需要异常意志力的,而自强克己的内涵就是强调意志力以及克服妄心。同时,意志力是从事各行各业必需的一种素质。在历史上,日本曾将禅宗和武士道、剑道结合,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武士道和剑道。比如,武士道认为必须抛却生死之念,达到无心状态(不为生死问题困扰的内心状态)。又比如,一位名叫塚原卜传的剑士曾流传下来的两句名言:“我的剑术不是为了击败别人,而是为了不被别人击败”,“我带着剑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斩断心头的私念”。这说明,破坏是直接纯粹的,但更可贵的是拥有约束力量和良知。正如文殊菩萨右手持剑,左手持莲花,而莲花上有经卷。持剑不是为了杀生,而是为了斩断自身的贪欲、嗔念和愚痴,是对准自身的。但是,武士道和剑道在二战中被畸形地结合为军国主义,摈弃了应有的约束力量和良知内涵。如今,武士道和剑道一定程度上已经没落。但是,重视克服妄心和心的修炼却仍保留在日本文化基因中,并被运用到各种职业以及行业的发展中。如今的日本人在个体的修养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自我牺牲和自我抑制,但是这大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修养的精进与革新,以及职业技能的精益求精。同时,禅宗修行倡导“克服妄心,重视心的修炼”对缓解现代生活的竞争压力和心理焦虑有很大帮助。只要注重自我的修养和修行,即使地位卑微、起点很低也一样能成为“神”,完成自我超越,达到禅宗所指的精神上的圆满。参考文献[1]津田左右吉 . 支那思想日本[M]. 东京 :岩波书店,1938.[2]冈田武彦 . 简素 :日本文化的根本[M]. 钱明,译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本尼迪克特 . 菊与刀[M]. 田伟华,译 .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4]铃木大拙 . 禅与日本文化[M]. 钱爱琴,张志芳,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张红雨)万方数据

    篇五: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文化与日本设计之美0601 1 001 27

      工设1 001

     周宸菲

     首先, 让我谈谈对日本这个民族的看法。

     之前就十分想要的了解日本这个民族, 所以就上网查了一下相关的书。

     结果这本《菊与刀》 是最好的选择。

     看完之后, 就觉的这个书名起的十分的贴切, 如果要我用几个字来形容, 就是“矛盾”两字。

     我们知道菊产自于中国, 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 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 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 竹、 梅, 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 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 儒雅、 谦和的一面, 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

     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 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 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 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 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 好战的一面 。

     当菊与刀在一个民族上融合时, 就像动与静的交锋, 文与武的结合, 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就像太极有阴有阳。

     当我了解了一些日本禅宗后, 就得出上面的“菊与刀”这些都是禅宗的产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禅宗就没有日本这个民族。日本民族的个人解析

     对禅宗文化在日本的发展的总结归纳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1 .禅宗强调“作业”, 就是指佛家修身的砍柴, 挑水, 打扫等。

     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有事做, 如果在家游手好闲而不劳动就是停止修行, 所以“劳动为美”的道德思想, 使得日本人对工作狂般的生活方式依然是被日本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2.禅宗“清贫主义”的生活方式, 禅宗崇尚疏食蔽衣, 粗茶淡饭, 这与武士倡导的廉俭操守相一致, 因此为武士所推崇, 当时上至天皇下至百姓都以勤俭为美, 从而使得“勤俭”成为日本人美德评价的重要标准。3.“言简意赅” , 禅宗崇尚简洁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世界,武士以寡言多行为美, 即多做事, 少言语, 甚至“无言语”。

     讲求语言凝练, 言简意丰, 只言片语却让人回味无穷。

     并要求男还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少言忍耐即以“沉默为美。4.禅宗“悲世”情怀 自然资源贫乏, 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列岛, 往往会在弹指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幻化为无有, 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对“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的佛教、 禅宗情有独钟, 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此武士亲禅,日本人亲禅。

     强烈的忧患意识, 以及巨大的生存危机感使日本人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着, 沉重, 压抑, 因此日本人身上少有狂喜的表情, 被称为“富而不乐”的人。

     所以日本人有很严重的忧患意识。

     二、 禅也支配着日本人“死的哲学”1 、 禅宗的生死观禅宗认为, “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回”, 此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理念上的支持, 使其在战场上能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这种生即死, 死即生, 死乃生命之“轮回”, 死乃“重生”的禅宗生死观为武士社会所推崇, 所以当出现“剖腹”这个现象时, 是禅理念支持的, 所以之后日本人都接受了。2.武士文化影响下的“高自杀率”在这种文化下, 日本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因为这种“生死轮回”, 死乃”重生“这种观念和忧患意识, 使得部分日本人不珍惜生命, 轻易自杀。禅

     设计中的禅意个人理解1 .残缺与物哀之美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残缺美吧, 我看了相关的资料个人认为这就是禅宗的轮回,不追求刻意的完美, 满足于遗憾、 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反复轮回, 与其都看作是烦恼之源, 不如坦然的接受, 积极开发其再创造的空间, 才能感悟到圆满之境。2.空寂之美空寂, 这个词听着挺虚无缥缈的, 我觉得可以把它比作中国画中的留白, 让赏画人自己想象其中的意境。

     在日本的庭院设计中就有许多运用到这点。

     无中生有, 让已有的使无有的变的更加充实和生动。3.痕迹之美这点也可以归到第一点去, 太美好的东西就失去它本来的面目与姿态。

     再美好的事物, 都不可能逃开时间时间的磨砺, 如果执着于这点瑕疵, 那么烦恼随之而来。

     但是, 以珍视与感怀的心情去看这种逝去的痕迹, 那么释然的同时也带来了美感, 那是最朴素生动的美, 物体在使用过程中的磨砺与消耗就体现出了生命的痕迹。4.净素之美就是不追求刻意的装饰, 以本来的纯色来展示出一种洗净铅华, 返璞归真的自然之色。

     日本设计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设计用色上, 最初只认定“白、 黑、 青、赤”四色, 并视白色为最为尊贵、 敬重之色。

     黑色的庄重神秘感也与禅宗契合。5.原初之态原初之姿也就是在表现在艺术上是使用尽可能未加工的天然材料, 把人为刻意的痕迹减小到最小的程度, 使之更加接近自然。

     这会让产品有一种生命力, 这也是禅宗所重视的。

     三宅一生的腕表VOV(葡萄牙语中意为“卵”)

     , 代表着生命体、 生命之源。

     表面如同生命生长般伸出四只细长的脚, 造型适合人的腕部的同时,将生命之始的禅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款竹与陶瓷相结合的蒸锅我看到的一眼感觉就是素净之美和两种材料搭配产生出一种温文儒雅的气质。陶瓷的素净和温润的触感给人一种平静舒适之感。

     竹子制成的蒸笼则很大程度上保留的它本身的自然形态这点体现了禅宗的美学。

     这几个都是木制的小器物, 看第一件盘子, 它外形首先是不规则的, 就像鹅卵石每块都是不一样的, 然后则保留的木头的纹路,既保留的木头的自然之态有给人一种古朴之感。

     其他几件都有上面提到发面, 最后的木制的挂钟, 它表面的木纹与钟的时间产生了共鸣, 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这是两件陶瓷制品, 日本的陶瓷最能体现禅宗的素净之美, 那白与青的纯净之色才能启发心智的自然之色。

     它表面因烤制产生的自然的斑点和痕迹则带给人们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没有刻意的加工和追求, 剩下的只有朴素, 自然的美感。

     完

    篇六: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类 号 :J 5 9  单位 代 码:1 0 4 2 z  密 级 :公 开  学  号:2 0 1 6 1 4 9 2 9  龜>if、t  S H A N D O N G  U N I V E R S I T Y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T h e s i s  f o r  M a s t e r D e g r ee i H ?  g:

      南宋禅 宗 文 化 影 响 下 的 曰 本 寺 庙  建筑 及 其 园 林 研究  S t u d y  o n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n d I t s  L a n d s c a p e  u n d e r  t h e  I n f l u e n ce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 D y n a s t y 作 者 姓 名  梁 淦明  培 养 单 位  山东 大 学( 威 海 )

      专 业 名 称  设计 学 指 导 教 师  张 剑 副 教授 合 作 导 师  2 0 1 9年5 月1 8日  

     分 类 号单 位代 码0 4 2 2  密 级 ¥  M  学  号 W丨 制 S HA N D O N G  U N I V E R S I T Y  T X  I  M M.  1 J L  硕 士 学 fl i 论文  T h e s i s  f o r  M a s t e r  D egr e e  论 文 題 目i  i f沐 i 碎 糸戈 免 為 啊I ; 例 抑 柏辞 細 如 电  J ftpa n e j e  ] & i ip/ ( 2  /\ rc l \ ^ t e d u r t  〇 n d l t ^  k n k u^t  i k  I nj i u oi c e  oj 2 f e n O i L t m  k  i oi t t h e fn  i < mj  ^t ij  作 者 姓 名  M 細 培 养 单 位“ 祕 娜 专业名 称 7*j-i f  4 指 导 教 师銶 別 I 偷 t  合 作 导 师   1年女 月 这 日  

      山 东 大 学 硕 士 学 位论 文  原 创 性 声 明  本 人 郑 重 声 明: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 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除 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 本  论 文 不 包 含 任 何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已 经 发 表或 撰 写 过 的 科 研 成 果。

      对 本 文 的 研 宄 作 出 重 要 贡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 式 标 明。本 声 明 的 法 律 责 任 由 本 人 承 担。

     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关 于 学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的 声 明 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山 东 大 学 有 关保 留、 使 用 学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同 意  学 校 保 留 或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  允 许 论 文被查 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 山 东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关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 或 其 他复 制 手 段 保存 论 文 和 汇 编 本 学 位论 文。

      ( 保 密 论 文 在 解 密 后 应 遵 守 此 规 定)

     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麻H _ 导 师 签 名:

     日 期??  旧  

      山东 大 学 硕 士 学位 论文  目 录  摘 要  X A B S T R A C T  X I 符 号 说 明  X V 第一章 绪 论 1  1 . 1研 究 背 景 1  1 . 2 研 究 意 义  2  1 . 3 国 内 外 研 究 现 状  2 1. 3 .1国 外 研 究 现 状 2  1. 3 . 2 国 内 研 究 现 状  3 1 . 4 研 究 目 的 6  1. 5 研 究 内 容 6  1 . 5.1 南 宋 禅 宗 文化在 日 本 的 传 播 、 融 合 与 演 变  6 1. 5 . 2 南 宋 禅 宗 文 化 影 响 下 的 日 本 寺 庙 建 筑 文化 的 构 成、 特 征 及 溯 M 7  1 . 5 . 3 南 宋 禅 宗 文化 在 日 本寺庙 建筑 及 园 林 中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 7  1 . 6 研 宄 方 法  7  1. 6 .1 文 献 研 究 法  7  1. 6 . 2 实 地 调 研 法 7  1 . 6 . 3归 纳 总 结 法 7  1. 6 . 4图 表分 析 法 8  1. 7 研 究 思 路 8  第 二 章 南 宋 禅 宗 文 化 在 日 本 的 传 播、 融 合 与 演 变 9  2.1南 宋 禅 宗 文 化 的 官 寺 制 度  9 2 丄1 五 山 十 刹 制 度  9 2 . 1 . 2 南宋 五 山 文 化  1 0  2 . 2 南 宋 禅 宗 文 化 在 日 本 的 传播  1 2 2 . 2.1传播 原 因 1 2  2 . 2 . 2传 播者 1 3  I V  

      山 东 大 学 硕士 学 位 论 文  2 . 2 . 3 传 播途 径  1 6  2. 2 . 4 传 播 的 内 容 1 7  2 . 3日 本 对 南 宋 禅 宗 文 化 的 求 法 与 仿 制 1 7  2. 3. 1 禅 寺 的 建 造  1 8  2. 3. 2 五 山 十 刹 制 度 的 构 建  1 9  2. 3. 3禅 院 清 规 与 禅 僧 修 行 2 0  2. 4 日 本 对 南 宋 禅 宗 文 化 的 融 合 与 发 展  2 1 2. 4 .1 “兼 修 禅”的 传 习 2 1  2 . 4 . 2“折 衷 样”建 筑 2 2  2. 5 全 面本 土 化  2 3 2 . 5 . 1新 宗 派 的 创 建 2 3  2. 5 . 2 五 山 文 学  2 4  2. 5 . 3 五 山 禅 画  2 5 2. 5 . 4 建 筑 本 土 化 2 6  2 . 5 . 5 枯 山 水 的 发 展  2 7  2 . 6本 章 小 结 2 8  第 三 章 南 宋禅 宗 文 化 影 响 下 的 日 本 寺 庙 建 筑 文化 的 构 成、 特 征 及 溯 源. . . . 2 8 3. 1 日 本 中 世寺 庙 建 筑 及 其 园 林 的 发 展  2 9  3. 2 日 本 中 世 的 寺 庙 建筑 及 庭 园 的 样 式 3 0  3. 2 . 1  和 样 3 1  3. 2 . 2 大 佛 样 ( 又 称“天 竺 样”)

      3 3  3. 2. 3禅 宗 样 3 4  3. 2 . 4 折衷样  3 4  3 . 2. 5 枯 山 水 3 5  3 . 3日 本寺庙建 筑 及 其 园 林 的 特 征 35  3. 3 .1日 本 寺 庙 建筑 及 其 园 林 的 布 局 特征  3 5  3. 3 . 2 日 本 寺 庙 建 筑 及 其 园 林 的 结 构 特 征 3 9  3 . 3 . 3日 本 寺 庙 建 筑 及 其 园 林 的 审 美 特 征  4 8 3. 4 本 章 小 结  5 1  第 四 章 禅 宗 文 化 在 日 本 寺 庙 建 筑 及 园 林 中 的 传 承 创 新 5 0  V  

      山东 大 学 硕 士 学 位论 文  4 . 1日 本 寺 庙 建 筑及 园 林 的 保 护 和 传 承 5 2  4 . 1 . 1日 本 寺 庙 建筑 及 园 林 保 护 5 2  4 .1_ 2日 本寺 庙 建 筑 修 复 过 程 与 方 法  5 3  4 . 1 . 3日 本 寺 庙 建 筑 保 护 特 色 5 4  4 . 1. 4 日 本 寺 庙 建 筑 及 园 林 的 传 承  5 5  4 . 1. 5 禅 宗 文化 在 日 本 现 代 建筑 中 的 传 承 与 创 新 5 6  4 . 2 本 章 小 结  5 8  雜 5 7  附 录:图 片 来 源  6 1 附 录:

     表 格 来 源  6 4  参 考 文 献 6 5 Si l t  6 7  攻 读 学 位 期 间 发 表 的 学 术 论 文 目 录 6 8  V I  

      山 东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 C O N TE N T S C h i n e s e  a b s t r a c t  X  A b s t r a c t  X I  S y m b o l  d e s c r i p t i o n  X V  一、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1  1.1  R e s e a r c h  B a c k g r o u n d  1  1 . 2  R e s e a r c h  M e a n i n g  2  1 . 3  R e s e a r c h s t a t u s a t  h o m e  a n d  a b r o a d   2  1 . 3.1  F o r e i g n  r e s e a r c h  s t a t u s  2  1 . 3 . 2 R e s e a r c h  s t a t e  i n  C h i n a  3  1 . 4  R e s e a r c h  O b j ec t i v e  6  1. 5  R e s e a r c h  c o n t e n t s  6  1 . 5.1  T h e  Sp r ea d,  I n t e g r a ti o n  a n d  E v o l u t i o n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i n  J a p a n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D y n as t y 6  1. 5 . 2 T h e  C o mp o si t i o n, 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 a n d  O r i gi n  o f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 C u l t u r e  I n f l u e n ce d  b y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D y n a s t y 7  1 . 5 . 3 I n s p i r a t i o n  f r o m C u l t u r a l  I n h e r i t a n c e  a n d  I n n o v a t i o n  o f T e m p l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n d  G a r d e n  i n  J a p a n  7  1 . 6  R e s e a r c h  m e t h o d  7  1 . 6.1  Li t e r a t u r e  R e s e a r c h  M e t h o d 7  1 . 6 . 2  F i e l d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m e t h o d   7  1 . 6 . 3  I n d u c t i v e  s u mm a r y  m e t h o d  7  1 . 6. 4  C h a r t  a n a l y s i s m e t h o d    8  1. 7  R e s e a r c h  t r a i n  o f  t h o u g h t 8  二、 T h e S p r e a d,  I n t e g r a t i o n  a n d  E v ol u t i o n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J a p a n  i n  S o u t h e r n V II  

      山 东 大 学硕士 学位 论 文  S o n g D y n as t y 9  2 .1  T h e  O f fi c i a l  T e m p l e  Sy s t e m  o f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g  D y n a s t y.  9 2.1.1  F i v e  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 T e n  B r a k e s  S y s t e m  9  2 .1. 2  W u s h a n  C u 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 Dy n a s t y  1 0 2 . 2  T h e  S p r e a d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J a p a n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D y n a st y  1 2  2 . 2 . 1 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 r e a s o n   1 2  2 . 2 . 2  D i ss e m i n a t o r   1 3  2 . 2 . 3  R o u t e  o f 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    1 6  2 . 2 . 4  C o n t e n t s  o f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1 6  2. 3J a p a n’s  S e e k i n g  a n d  I m i t a t i o n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 D y n a s t y 1 7  2. 3 . 1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o f  Z e n  T e m p l e   1 7  2 . 3 . 2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o f  t h e  S y s t e m  o f  F i v e  M o un t a i n s  a n d  T e n  B r a k e s  1 9  2. 3 . 3  Z e n  T e m p l e  R e g u l a t i o n  a n d  Z e n  M o n k  P r a c t i c e  2 0  2 . 4  J a p a n’s  F u s i o n  a n d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D y n a s t y  2 1  2. 4 .1  T h e  c o n v e n t i o n  o f "c o n c u rr e n t m e d i t a t i o n" 2 1  2. 4 . 2  E c l e c t i c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2 1  2 . 5 O v e r a ll 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2 2  2. 5 .1  T h e  C r ea t i o n  o f  N e w  S e c t  2 2  2 . 5 . 2  W u  S h a n  l i t e r a t u r e  2 4  2 . 5 . 3  W u  S h a n  Z e n  p a i n t i n g  2 4  2. 5 . 4 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 o f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2 5 2 . 5 . 5 D e v el o p m e n t  o f  D r y La n d s c a p e  2 6  2 . 6  S u m m a r y  2 7 三 、 T h e  C o m p o s i t i o n ,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a n d  O r i g i n  o f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c t u r a l  C u l t u r e  I n f l u e n c e d  b y Z e n  C ul t u r e  i n  S o u t h e r n  S o n g  D y n a s t y  2 8  3 . 1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 J a p a n e s e  M e d i e v a l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c t u r e  a n d  G a r d e n s .  2 8  3 . 2  M o d e l s  o f  t e m pl e  b u i l d i n g s a nd g a r d en s  i n  m e d i e v a l  J a p a n  2 9  V I I I  

      山 东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文   3. 2 .1  A n d  s a m p l e  3 0  3 . 2. 2  S a m p l e  o f  t h e  G r ea t  B u d d h a  ( a l s o  k n o w n  a s " Ti a n z h u  S a m p l en)3 1  3 . 2 . 3  Z e n  l i k e  3 2  3 . 2 . 4  E c l e c t i c  s a m p l e  3 3 3. 2 . 5 D r y  l a n d s c a p e 3 3  3 . 3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n d  I t s  L a n d s c a p e  C h a r ac t e r i s t i c s3 4  3. 3 .1  L a y o u t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 t e mpl e b u i l d i n g s  a n d  g a r d e n s  i n  J a p a n 3 4  3 . 3 . 2  S t r u c t u r a l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 t e m p l e  b u i l d i n g s  a n d  g a r d e n s  i n  J a p a n  3 7  3. 3 . 3  A e s t h e t i c  f e a t u r e s o f  t e m pl e  b u i l d i n g s  a n d  g a r d e n s  i n J a p a n  4 6  3. 4  S u m m a r y .   4 9  四、 I n h e r i t a n c e  a n d  i n n o v a t i o n  o f 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a r c hi t e c t u r e  a nd g a r d e ns   5 0  4 . 1 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 I n h e r i t a n c e  o f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d  G a r d e n  i n  J a p a n  5 0  4. 1 . 1  T e m p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n d  G a r d e n  P r o t e c t i o n  i n  J a p a n  5 0  4. 1 . 2 R e s t o r a t i o n  p r o ce s s a n d  m e t h o d s  o f  t e m p l e  b ui l d i n g s  i n  J a p a n  . . 5 1  4. 1. 3  P r o t e c t i v e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B u i l d i n g s  5 2  4.1. 4  I nh e r i t a n c e  o f  J a p a n e s e  T e m p l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a nd  G a r d e n  5 3 4 . 1 . 5  T h e  I n h e r i t a n c e  a n d  I n no v a t i o n  o f Z e n  C u l t u r e  i n  M o d e r n J a p a n e s e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5 4  4. 2  S u m m a r y  5 6 C o n c l u s i o n  5 7  A p p e n d i x :

      p i c t u r e s o u r c e  5 9  A p p e n d i x:

      T a b l e  s o u r c e 6 2  R e fe r e n c e  6 3  I X  

      山东 大 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T h a n k s  6 7  A c a d e m i c  p a p e rs p u bl i s h e d  d u r i n g  s t u d y  f o r  a  d e g r e e  6 8  x  

      山 东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文   摘 要  禅 宗 自唐 代兴 起,到 了 宋 代 更 加 繁 荣 昌 盛,在 此 期 间 先 后 传 入 朝 鲜 、 日  本 、 越 南 以 及 新 加 坡 等 周 边 国 家 ,并 在 其 文 化、 经 济 、 宗 教 、 建 筑 及 艺 术 等 方 面 形 成 了 较 为 深 厚 的 影 响,其 中 对 日 本 的 影 响 最 为 重 要 和 明 显。

     禅 宗 最 初 引 入 日 本 是 通 过 入 宋 学 法、 修 行 的 日 本 僧 人 以 及 渡 日 传 法 的 宋 僧,在 日 本 通  过 不 断 地 传 扬 、吸 收、融 合 以 及 内 化 之 后,从 而 影 响 着 日 本 多 个 领 域 的 各 个 层 面。

     禅 宗 文 化 对 日 本 的 影 响 首先 体 现 在 寺 庙 建 筑 和 园 林 上 。

     因 此,研 究 南 宋 禅 宗 文 化对 日 本寺 庙 建筑 及 园 林 的 影 响,有 助 于 明 确 南 宋 禅 宗 文 化 在 曰 本  寺 庙 建 筑 及 园 林 发 展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为 明 确 中 国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影 响 力 和 竞 争 力, 提 升 中 国 文化 自 信 提 供有 价 值 的 历 史 依 据 。

      本...

    篇七: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学

     院

     年

     级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东语学院 2009 级 日语语言文学 孙可琦 220080984 秦莉娜

     2012 年 3 月 1 日

      I 摘

     要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印度 约在公元前 1 世纪传入中国 历若干世纪译经的历史而中国化。由此佛教继续东渐于 6 世纪中叶由中国南朝梁人司马达等经朝鲜传到日本 在日本形成了比中国更大、 更持久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佛教对日本的文化、民族思想及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以及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日本民族性的特点。

     文章主要从佛教如何传入日本、 在日本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及现代佛教在日本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出发 结合佛教传入后日本的几个重大发展历程和日本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日本人精神世界的发展 从而得出佛教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中起到怎样的引导作用和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价值意识的重大影响以及佛教又是如何在当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中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

     佛教文化思想文化社会文化

      II Abstract

     Buddhism was born in the 5th Century BC in ancient Indian.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to China was 1th Century BC and the Buddhism turned after several centuries of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us, Buddhism was continued to the east, and it was spread by Si Mada of South Dynasty by North Korea to Japan in the middle of the 6th Century and formed bigger and more lasting effect than China.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what effects did Buddhism have on Japanese culture, national ideology and society, and Buddhism demonstrated what kind of the Japa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its propagation.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mainly from how Buddhism introduced into Japanese, the development in each period of Japan and the status of modern Buddhism in Japan society. Combined with the several major courses of developmen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pirit world, so that we can get out Buddhism played what guiding role in culture development, produced what big effect on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 consciousness, and how Buddhism played a big role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mental structures.

      Key Words

     Buddhism; Culture; Social culture; ideological culture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前

     言 .............................................................................................................................. 1 一、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 2 一引进、融汇——圣德太子和佛教、奈良佛教以及平安佛教 ............................... 2 二独立发展时期——镰仓佛教 ................................................................................. 3 二、佛教对日本艺术文化的影响 ....................................................................................... 5 一佛教美术的兴盛 ..................................................................................................... 5 二佛教对日本建筑艺术的影响 ................................................................................. 6 三佛教音乐的发展 ..................................................................................................... 7 三、佛教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影响 ....................................................................................... 8 一圣德太子《宪法十七条》对日本人的精神影响 ................................................... 8 二禅宗对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影响 ............................................................................ 10 三佛教起到缓和氏族间纷争的作用 ......................................................................... 11 结

     论 ............................................................................................................................ 12 参考文献 ............................................................................................................................ 13 致

     谢 ............................................................................................................................ 14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 前

     言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 5 世纪的印度公元后佛教从印度经古西域“丝绸之路”传到中国372 年又由中国传入朝鲜伺候再由朝鲜传入日本。据《日本书记》载佛教于钦明十三年 公元 552 年 由百济圣明王遣使护送释迦金铜像一尊及经论若干卷传入日本其后很多渡来僧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等的僧人、入唐僧由日本赴中国的僧人等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带回佛像、法具和大量佛教经典。此被日本学者们视为佛教公传国家专修史记载日本的记录。

     七世纪初圣德太子在日本。此后佛教广为传播佛教寺院大量兴建大批学问僧到中国巡礼求法研习佛教经典。到 13 世纪日本不论是上层贵族还是民间百姓佛教都极为盛行武士中则普及了“禅”。佛教在近代曾一度受到排斥恢复后的佛教世俗色彩已经很浓重了。但无论如何佛教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众多信徒的信奉成为日本的三大宗教之一至今它依然处于日本宗教信仰的中心地位。同时随着佛教的普及日本的生活、文化、思想、甚至政治无一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在探索佛教传入的原因的同时其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所给予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佛教传入日本后是如何深入到日本人的文化领域、精神思想的。通过资料的阅读和研究从佛教在日本的发展时代和历程出发得出结论有关于佛教对日本人的文化生活、精神领域、日本社会的影响。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2

      一、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佛教自初期传入日本大致经历了引进、融汇各宗和独立发展两个阶段。下面主要从这两个阶段来进行阐述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一引进、融汇——圣德太子和佛教、奈良佛教以及平安佛教 日本的佛教基础是由圣德太子574-622构筑的。圣德太子是从推古天皇元年开始摄政他认真研习佛经写有佛教论著《三经义疏》  《法华经》  《胜曼经》  《维摩诘经》  。他改革政治积极吸收中国的文化更大力弘扬佛法。曾诏令大臣在御前讨论佛经设无遮大会创建四天王寺、法隆寺等礼请百济、高丽等地的高僧至日本讲学又派遣小野妹子来中国求学也设置僧官制度和颁布僧尼令。圣德太子更制定“十七条宪法” 其中的第二条规定全民“笃信三宝” 标明以佛教为国教将佛教作为施政、教育的指南佛教思想成为根本精神。由于太子笃信三宝亲自下诏兴隆佛法而使当时的佛教绽放灿烂的光彩。

     进入奈良时代后圣武天皇为了镇护国家将东大寺作为总国的分寺同时还在奈良建造了大佛建成了国家佛教体制。在公元 645 年的“大化革新”时期天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播扬佛教 如率先启用留学中国的学问僧作为高级官吏 大化元年颁布了 “兴隆佛教”的诏书大量修建建佛寺专门拨给佛寺以土地天武天皇还下令每家必设佛堂以至到 7 世纪末日本国就有了寺院 540 余所之多。这种以政令形式推行佛教的结果使佛教从民间宗教变质为国家宗教和显教不仅使佛教进入了日本的家庭而且使其自然地同神道教传统发生融合。在圣武天皇执政的天平年间佛教达到了极盛。这时期从唐朝系统地传入了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和律宗史称“奈良六宗”或“南部六宗”。

     奈良末期政治颓废社会秩序混乱桓武天皇希望藉重佛教的真精神重整国风在延历十三年迁都平安京 揭开了约四百年历史的平安时代的序幕。

     平安佛教依然以护国为目的 佛教学问的重心还是以南都为中心。

     平安佛教的代表是与南都六宗相对抗发展起来的天台宗和真言宗。

     同时还形成了以密教为中心的佛教新潮 随着律令制崩溃后社会向摄观体制的过度国家佛教也随之向贵族佛教转变。天平时期之末最澄和尚和空海和尚入唐求法 分别在中国的天台山和长安的青龙寺带回去了天台宗和真言宗。

     在佛教思想上他们已不再是依样画葫芦的单纯模仿了。可以说“平安两宗”开始了佛教日本化的进程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3 1天台宗的开山鼻祖是传授大师最澄767-822。最澄的天台宗把天台、密宗、禅宗、律宗四宗加以融合。中国天台宗在哲学上主张“一谛圆融”及“一念三千”。所谓“一谛圆融”是指从认识论上看认为事物本质的空无、假有、非有非无其实完全一致都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圆融的认识。这是针对其他派别分别从某一方面把握事物并把这一方面的看法视为真理的谬见而发的。所谓“一念三千”是指宇宙全体三千其实都在一念个体心中之中。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可以修炼成佛的大乘佛教主张从而得到了信众的普遍欢迎。为了有利于天台宗的生存发展最澄还公开地耍起了“护国爱民”的功利旗帜把佛教原来对立的四宗竭力调和起来具有融和和包容精神正是日本民族传统的思维方法适应了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需要因而得以光大。

     2 真言宗的开山鼻祖是弘法大师空海 774-835 。

     密宗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色 物质和识心精神构成因此世界万物佛和众生都是六粗大原素和心精神构成。宇宙的全部活动其实都是大如来的身心活动身密宇宙中所有的声音都是大如来的口密 一切精神思维活动是意密 所以全部精神与物质的运动都是在 “三密” 之中。密宗主张只要修炼 “三密加持”  即手结印契 做各种规定的手势  口诵真言 咒语 心观形象思维佛尊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只要做到与大日如来佛之身、口、心相应即可成佛。这就把佛教的修炼过程和方法大大简化所以容易为信众接受。此外空海强调念咒口密的特异功能著有《声字实相义》其中宣扬文字反映实相对象文字替代实相的作用等。这对于早就有萨满巫术宗教传统的日本民众来说不仅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倍感亲切。

     二独立发展时期——镰仓佛教 镰仓时代产生了许多的宗教。

     平安末期政治实权由贵族向武士转移 人们的价值观念因处在历史的转换期而摇曳震荡 另一方面还因天灾、 饥馑和战乱加深了民众的苦难和忧愁这样 一种能满足民众被拯救愿望的佛教便悄然而生 取代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平安佛教。

     佛教在全盘引进时期紧紧依附政权的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

     以最澄、空海开始融汇各宗教义以来日本佛教的自觉性独立性逐渐显露出来其表现是从政教合一转化为政教并立对政权的依赖性减小了。平安建都以后贵族势力日益强大他们要求佛教为其享乐主义服务为其荣华富贵的生活祈祷平安。因此佛教同国

     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4 家利益日渐疏远而在时尚的要求下佛教净土宗等开始繁荣起来。日本佛教在这一时期开始显露出极鲜明的实用主义 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只要适宜现实需要 就加以利用而远离日本社会现实需求的就弃之于旁 例如 具有相当哲理思辨性的唯识宗就从未受到日本佛教学者的青睐。

     这种结果必然是融汇趋势的增强 融汇的结果也就必然产生最适宜现实需要的新理论新宗派。这就是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或民族化。

     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标志是净土宗和禅宗的兴旺发达 1被认为是净土宗教祖的法然源空13 岁登睿山修行后后又游学南都探究诸教的奥秘但总也无法满足直到获得了中国的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一文才茅塞顿开并创建了提倡专念修佛的净土宗。净土宗依据的是《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推荐访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禅宗 日本文化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