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4篇

    时间:2022-10-30 09:45:0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4篇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 荀子论文: 荀子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从对当时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种种矛盾的分析和认识出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4篇,供大家参考。

    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4篇

    篇一: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

    论文:

     荀子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

     诸子百家从对当时社会转型期产生的种种矛盾的分析和认识出发, 曾对人类向往的美好前程进行了种种的描述, 提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美好世界的理想蓝图,并为后世理想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战国末期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历史背景, 重点结合荀子的思想, 同时借鉴儒家以及同时代其它学派的理想社会思想, 建构了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思维与存在, 精神与自然界, 人与天的关系问题, 是全部哲学最核心的问题。

     在对待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 荀子主张“天人之分” : 一方面“天” 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依托; 另一方面, 荀子也认为“天” 生万物,包括人在内的纲常伦理也是天的产物, 因此, 天不变道亦不变, 每个等级的人都应该谨守本分, 做好本职, 才能使整个社会安定有序。

     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它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荀子反对道德先验论, 他认为, 人性生来是恶的, 只有通过师法教化, 努力学习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才能成为善的人, 甚至是至人、 圣人,因此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殊途同归。

     人格, 是指“人的性格、气质、 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①荀子以天人之分、 化性起伪为理论基础, 以礼治秩序的重建为重心, 把才智. . .

     【英文摘要】The pre-qin was a golden age of Chinese ideology,

     from the pre-qin times of transition from the then social contradic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yearning had the bright future of description,

     puts forward the better world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deal blueprint for posterity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social ideal.

     Based on the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end for the history background,

     key combination of thinking and reference xun tradi. . .

     【关键词】

     荀子 理想社会 道德 礼 【英文关键词】

     Social ideal Morality Rite 【采买全文 Q 我】

     1 .3.9.9.3.8.8.4.8

     1 .3.8.1 .1 .3.7.2.1

      同时提供论文一对一辅导写作和论文发表服务.

     【目录】

     荀子理想社会思想研究

      摘要

     5-7

      ABSTRACT

     7-8

      1 绪论

     11-14

      1.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

      1. 1. 1 问题的提出

     11

      1. 1. 2 研究意义

     11

      1. 2 研究现状

     11-14

      2 荀子理想社会的模式

     14-24

      2. 1 引言

     14-15

      2. 2 荀子理想社会的现实依据

     15-16

      2. 3 荀子理想社会的理论基础

     16-24

      2. 3. 1 天道的人文价值与理想社会

     16-18

      2. 3. 2 理想社会中的人性和人格

     18-24

      3 荀子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成与实践方式

     24-34

      3. 1 理想社会中的礼与法

     24-26

      3. 2 理想社会中的教化修身

     26-28

      3. 3 理想社会中的君与臣

     28-32

      3. 3. 1 论君

     28-29

      3. 3. 2 论臣

     29-30

      3. 3. 3 君臣关系

     30-32

      3. 4 理想社会中的民生

     政策

     32-34

      4 荀子理想社会的特色

     34-40

      4. 1 与思孟学派理想社会相比的特色

     34-36

      4. 2 与先秦道、 墨家学派理想社会相比的特色

     36-40

      4. 2. 1 老子与小国寡民

     36

      4. 2. 2 庄子与建德之国

     36-37

      4. 2. 3 墨子与 “尚同”的理想社会

     37-40

      5 荀子理想社会思想的评价

     40-42

      6 结束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5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45-46

      致谢

     46

    篇二: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

    社会作文 600 字

      理想社会作文 600 字(篇一)理想是美好的,社会是和平的。然而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都有各有个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想知道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吗?那就随我来吧!

      我个人认为: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是理想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在法律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可以安居乐业,和平共处。人世间将不会产生战争和侵夺,人们互相帮助,一家有事, 筛 大家帮解决。

      在理 坯 想社会中,蓝蓝的天空 坷 ,白白的云,小鸟自由 竟 自在的飞翔,小动物们 盟 在地上跑来跑去。人们 竖 不会再伤害小动物,也 唆 不会污染环境。空气清 琶 新。再说,即使,污染 缕 了环境,还有一台隐形 哨 的空气清新剂呢?动物 杰 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彼 镁 此。人们不会为洗衣服 孟 而烦恼,只要一按按钮 近 ,空气就会帮你洗的。

     梗 人们不会因一两件事而 妙 鸡犬不宁,因为人人都 畔 宽容大度。在社会生活 惨 中,将没有可怕的强盗 蹲 ,抢劫的事发生。在公 炙 路上,大家遵守交通规 娱 则。不乘溢满的车,见 击 到老弱病惨的人,主动 涅 让座位。售票员也不会 城 没完没了的喊了,也不 银 用没完没了的收钱了, 杜 因为有一台机器,它会 失 帮助售票员的……

      汞 工厂也不会担心会污染 啸 环境啊,别忘啦!还有 代 空气清新

     剂呢?人们不 扇 会因有急事,而没车, 压 大家会帮助你的。人们 愿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 蓑 就没有强盗强闯。

     人人 结 植树造林,绿色遍布大 剩 地。

      我相信这一切 芍 会变为事实的。因为只 辊 有想,才会有创造,美 畜 好的未来只有靠我们这 汹 些青少年的努力,才可 旭 变为事实。我们要相信 埔 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丁 。

      理想社会作文 6 友 00 字(篇二)大道之 卧 行也,夫下为公,选贤 瞩 与能,讲信修睦,帮人 炬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 貌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卑 所用,幼有所长,?寡 跟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洪 养,男有分,女有归。

     氨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 学 藏已;力恶其不出于身 聋 也,不必为已。是故谋 够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垂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射 谓大同。

     ——大道之行 晴 也

      早在两千多年前 捍 ,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 矾 会的构想。但幻想归幻 芽 想,现实中会不会有这 傣 样的情况呢?答案是肯 吟 定不会有的!

      纵观 须 古今,有哪朝哪代有过 亦 如此情况?即使在我国 功 古代全盛时期的唐朝, 骇 也不过是治安与人民收 勋 入好些而已,但这也是 苫 只限于长安、洛阳和江 圾 都等些大城,在皇帝力 畅 所不逮的地方,动乱仍 动 是依旧。老师曾说过六 押 七十年代人们相处融洽 凿 ,盗窃之事几乎没有发 捧 生,但试想一下,当时 讨 又有谁够胆去犯罪呢? 每 那时文化大革命,“四 督 人帮”作乱等轰动

     全国 某 ,许多人趁机起哄,抓 藩 拿知识分子叛以死罪, 晴 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被 胁 冠是“莫须有”的罪名 连 ,人们自保还来不及, 助 怎么还会去犯罪?况且 己 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 帘 国库空虚,人民身上没 宋 多少个钱,既然没钱, 钝 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得益 讹冲突,因此人们相处也 惯 融洽很多。

      “水清 治 则无鱼”每个人都有他 逊 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可 铆能令每个人都那么大公 蔼 无私,他们都有自己对 亡 善恶的判断,每个人都 拉 可以认为自己的行为是 婴 正义的,就如战争的双 侥 方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恶 载 人,而是打着正义的旗 褪 帜,这也是人与人之间 履 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镰 之一。

      “钱不是万 胞 能,但没钱就万万不能 腥 。”这句话说明了钱并 祸 不是什么都可以买到, 近 但却也点明了钱的重要 吱 性。在现今社会上,人 曳 们辛苦地工作为的是什 益 么?当然是为了三餐温 裕饱了,而钱正是生活的 喳 有力保证。从远古时候 搂 的以贝壳换货物发展到 熄 现在的人民币,美元等 盈 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燥 。它的意义已不仅是货 众 物流通的凭借,而且是 莉 刺激经济贸易的重要物 霉 质。人们辛勤劳动的原 瘸 因也大多是由于物质上 牵 的刺激而产生的。因此 主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巾 必藏已”的情况是不会 势 有的,不然怎么会有贫 谣 富之分呢?况且如果没 浩 能物质上的刺激,人类 喻 又怎么会进步呢?

      眩 正如世界上没能一件完 躲 美的精品,而一件完美 肮 的精品是使缺陷降到最 疹 低,使缺陷成为完美的 放 阶梯。人类虽不能

     建立 卵 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却 账 可以以此作为目标去奋 太 斗,使人们向完美迈进 盆 。

      理想社会作文 6 儡 00 字(篇三)理想是 蜡 美好的,社会是和平的 赁 。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 熟 想社会都 有各自的不同 论 。

      我认为,人人平 掳 等是理想社会的必备条 踩 件之一。首先,每个人 训

     在法律和人格上都 碗 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 锭 贱之分。在我国元朝时 泳 ,

      统治者把人分为 萄 三六九等。即使元朝时 咕 我国是多么繁荣富强, 鞘 可是

      老百姓并不因 欲 此而感到高兴。因为他 躺 们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尊 堆 重,同 样是人,为什么 茅 自己比别人低贱呢?

     薯

     没有战乱则是理想社 封 会的另一种表现。战争 羽 是非常残酷的,善

      散 良的人们因为战争而家 爽 破人亡、流离失所,可 帕 爱的孩子因为战争而

     袖

     不能上学。整个社会 敌 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 斟 。因此,一个理想社会 碑

     必须没有战乱,这样人 菩 们才能安居乐业。

      獭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则 短 是理想社会的另一种必 翟 备条件。

     没有统

      治 田 者,只有领导者。政府 匆 则是为了帮助人民过上 楚 更加充实的日子,

      毛 而不是压迫和剥削人民 烦 。那么人民也会更加努 撼 力地劳动,换取属于 自 纬 己的劳动果实。

      曾 之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窜 “有一天,一位中国人 征 和一位德国朋

      友在 贞 德国的莱茵河畔散步, 垃 忽然看见有两个不足 1 权 2 岁的小孩在河

      边 铡 钓鱼,这位德国人就走 丢 过去了,制止了孩子在 漳 这里钓鱼。原来莱

      艺 茵河正处在休渔期。这 乳 个中国人就不理解了, 栅 问这个德国朋友那两

     青

     个孩子你认识。他说 锗 不认识,随后有接着说 逸 了一句话:‘在德国, 趋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 尤 的孩子。’”我也希望 芋 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 菠 主

      人,看到不好的 狂 事情能正确的做出反应 炎 。这本身是最正常的事 御 情了 ,却要国家来提倡 贼 。

      总之,一个人人 跌 平等、没有战乱、没有 顽 压迫、没有剥

     削的社会 征

     就是我心中理想的社会 秋 。

    篇三: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

    想社会作文 600 字

      理想社会作文 600 字

     理想社会作文 600 字(篇一)

     理想是美好的,社会是和平的。然而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都有各有个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想知道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吗?那就随我来吧!

      我个人认为:

     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是理想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在法律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可以安居乐业,和平共处。人世间将不会产生战争和侵夺,人们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解决。

     在理想社会中,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小鸟自由自在的飞翔,小动物们在地上跑来跑去。人们不会再伤害小动物,也不会污染环境。空气清新。再说,即使,污染了环境,还有一台隐形的空气清新剂呢?动物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彼此。人们不会为洗衣服而烦恼,只要一按按钮,空气就会帮你洗的。人们不会因一两件事而鸡犬不宁,因为人人都宽容大度。在社会生活中,将没有可怕的强盗,抢劫的事发生。在公路上,大家遵守交通规则。不乘溢满的车,见到老弱病惨的人,主动让座位。售票员也不会没完没了的喊了,也不用没完没了的收钱了,因为有一台机器,它会帮助售票员的……

     工厂也不会担心会污染环境啊,别忘啦!还有空气清新

     剂呢?人们不会因有急事,而没车,大家会帮助你的。人们也不用关门,因为根本就没有强盗强闯。

     人人植树造林,绿色遍布大地。

     我相信这一切会变为事实的。因为只有想,才会有创造,美好的未来只有靠我们这些青少年的努力,才可变为事实。我们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的。

     理想社会作文 600 字 (篇二)

     大道之行也,夫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但幻想归幻想,现实中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不会有的!

     纵观古今,有哪朝哪代有过如此情况?即使在我国古代全盛时期的唐朝,也不过是治安与人民收入好些而已,但这也是只限于长安、洛阳和江都等些大城,在皇帝力所不逮的地方,动乱仍是依旧。老师曾说过六七十年代人们相处融洽,盗窃之事几乎没有发生,但试想一下,当时又有谁够胆去犯罪呢?那时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作乱等轰动全国,许多人

     趁机起哄,抓拿知识分子叛以死罪,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被冠是“莫须有”的罪名,人们自保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去犯罪?况且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库空虚,人民身上没多少个钱,既然没钱,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得益冲突,因此人们相处也融洽很多。

     “水清则无鱼”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可能令每个人都那么大公无私,他们都有自己对善恶的判断,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就如战争的双方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恶人,而是打着正义的旗帜,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就万万不能。”这句话说明了钱并不是什么都可以买到,但却也点明了钱的重要性。在现今社会上,人们辛苦地工作为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三餐温饱了,而钱正是生活的有力保证。从远古时候的以贝壳换货物发展到现在的人民币,美元等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的意义已不仅是货物流通的凭借,而且是刺激经济贸易的重要物质。人们辛勤劳动的原因也大多是由于物质上的刺激而产生的。因此“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已”的情况是不会有的,不然怎么会有贫富之分呢?况且如果没能物质上的刺激,人类又怎么会进步呢?

     正如世界上没能一件完美的精品,而一件完美的精品是使缺陷降到最低,使缺陷成为完美的阶梯。人类虽不能建立

     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却可以以此作为目标去奋斗,使人们向完美迈进。

     理想社会作文 600 字 (篇三)

     理想是美好的,社会是和平的。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社会都

      有各自的不同。

     我认为,人人平等是理想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首先,每个人

     在法律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我国元朝时,

     统治者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即使元朝时我国是多么繁荣富强,可是

     老百姓并不因此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同

     样是人,为什么自己比别人低贱呢?

     没有战乱则是理想社会的另一种表现。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善

     良的人们因为战争而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可爱的孩子因为战争而

     不能上学。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因此,一个理想社会

     必须没有战乱,这样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则是理想社会的另一种必备条件。

     没有统

     治者,只有领导者。政府则是为了帮助人民过上更加充实的日子,

     而不是压迫和剥削人民。那么人民也会更加努力地劳动,换取属于

     自己的劳动果实。

     曾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位中国人和一位德国朋

     友在德国的莱茵河畔散步,忽然看见有两个不足 12 岁的小孩在河

     边钓鱼,这位德国人就走过去了,制止了孩子在这里钓鱼。原来莱

     茵河正处在休渔期。这个中国人就不理解了,问这个德国朋友那两

     个孩子你认识。他说不认识,随后有接着说了一句话:‘在德国,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

     人,看到不好的事情能正确的做出反应。这本身是最正常的事情了

     ,却要国家来提倡。

     总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的社会

     就是我心中理想的社会。

     [理想社会作文 600 字]

    篇四: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

    常道德与理想道德

     [内容提要]

     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种种方式所形成的道德可以叫 “日 常道德”,它为个人确立了 基础的价值观和行为态度; 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往往高于多数成员的水平, 可以称为“理想道德”。

     个人如何接受理想道德的问题就转化为怎样将日常道德提升为理想道德的问题。

     对日 常道德的关注也体现了 伦理学的实践意义。

     [主题词]

     日 常道德、 日 常生活、 理想道德

      人们常说“道德是一种社会调控手段”, 这是就道德的社会功能而言的。

     事实上,每个社会都会向其成员 倡导某种形式的道德, 这样的道德, 由于其高于一般公众现有的水平, 带有理想性、 超前性, 可以被视为“理想道德”。

     但对广大个体成员而言, 道德更经常地表现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和处事原则。

     每个个体都会在吸收社会观念、 观察他人言行之后逐渐形成各自 的道德, 构成他的“常识道德”。

     常识道德是道德的一种最常见的存在方式, 也是人们最经常感受到的道德的作用所在。日 常道德与理想道德的关系其实就是广泛性道德与高尚性道德的关系, 前者是多数人现实具有的道德水平, 后者则是目 前只为少数人具有、 但代表了 社会道德发展方向和理想境界。

     一 , 道德的日 常性基础

      日 常道德体现了 道德与日 常生活的相依性。

     道德是什么? 道德为什么是必需的? 这一难题困扰了 人类数千年, 至今仍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但是, 我们已经发现, 道德的起源问题与其说是伦理学的任务,毋宁说是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生物学等具体的、 自 然科学的任务, 属于实证考察的对象。

     更具有道德意味的问题只能是道德领域之内的设问, 如我们或我为什么应当是道德的? 尤其要指出的是, 我与我们对道德之需要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

     道德对社会, 就像法律、 宗教对社会一样, 都是次级的、 工具性的关系, 社会的目 的超越于各种要素之上。

     当多个的我组成群体、 社会时, 就要对各种利益、 关系做出协调, 协调的手段有强制性的, 也有非强制性的, 宗教、 道德、 法律和政治制度等就应运而生了 。

     道德之所以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 重要原因是, 道德具有宗教、 法律所不具有的特点:

     第一, 它是非强制性, 它可能产生内在、 持久的影响力量; 第二, 它诉诸某种价值观念, 赋予了 精神性内容, 具有了 神圣的意义; 第三, 它是相互交换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等等, 都说明道德并非是单方面的奉献、 牺牲,而是相互关照, 彼此提携, 形成了 共感或共识。

     在传统社会, 政府或其代理机构, 如教会、 学校、 团体等控制着包括道德、 信仰、生活方式等所有方面的权威, 不仅制订了 可以和不可以的标准, 也给出了 好与坏、善与恶的榜样。

     社会本身的需要, 如社会的团结、 统一、 利益等成了 至上命令,

     道德、 法律乃至经济活动都必须让位于它。

     但在现代社会, 道德和宗教在获得相对独立地位的同时, 也逐渐退居出社会生活的主戏台, 社会也不再强制推行某种道德准则或合乎道德的生活态度, 相反, 它为道德松绑, 一时间, 各种迥异甚至对立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并存于社会。

     然而, 社会并非完全听任道德的自 生自灭, 它会通过各种舆论、 奖惩机制等加以鉴别、 取舍, 形成主流道德与非主流道德, 一次次民间思潮和群众运动影响所及只是某种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道德, 但社会总是顽强地坚守着一个个道德体系, 例如 20 世纪 60、 70 年代席卷欧美的学生运动打破了“精英道德” 观念, 道德的等级被否认, 使道德平民化; 70、 80 年代的后现代思潮对西方中心主义的道德观进行了 抨击; 80、 90 年代的同性恋解放运动, 则对异性恋家庭、 政治及其道德给予了 打击。

     但是, 迄今为止, 欧美社会并未道德沦丧, 相反, 欧共体的成立为欧洲社会提供了 新的道德动力; 反恐的旗帜也使美国的社会道德重新振兴

     社会所主张和力图维护的道德是日 常道德还是理想道德? 一般地说, 既包含了 日常道德, 也包含了 理想道德, 或者从历史上看, 前现代时期, 理想道德的内容重于日 常道德, 而在现代, 日 常道德的比重日 益增加, 这也暗合了 道德世俗化的趋势。

     那么, 个体与道德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抽象的理论上说, 道德与个体是相依不离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道德, 但是, 具体地说, 由于道德并非个人生活的充分条件, 一个人即使脱离道德仍然是可以存活的, 例如在荒岛上的鲁滨逊没有道德、 没有宗教, 只要有水、 食物和空气仍然可以生存下去。

     显然, 道德不是人之为人的先决条件, 也不必然是人孜孜以求的目 标。

     一些个体是可以摆脱或否决道德而存在。

     指出这一点, 恰恰是想表明, 正因为道德并非天然地伴随着人的出生而来, 人可以自 由地选择拥有它或远离它, 个人与道德的关系就不能从发生学意义上寻找, 而应当从个人的实际生活中探求。

     无疑, 道德并非个人的先知先觉或纯粹外在的社会强制, 这一认识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是“平凡的真理” 了 , 但是, 道德与个人的哪些因素相关? 又如何在个人生活中生长出来呢? 一些实证科学, 如心理学, 为了 说明道德的个体发展, 常常从观察幼儿入手, 如皮亚杰、 柯尔伯格等都是通过这一方法获得了 突破性成果。

     他们向人们揭示了 这样的规律:

     第一, 道德的形成与确定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相同年龄、 相同受教育状况的人会出现大致接近的水平, 但因个人诸条件的制约,仍会表现出个体差别; 第二, 道德的发展与个人心理发育、 成熟是成正相关的。冲突性的道德规范的选择只能由较大年龄的人做出, 幼小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善恶分明之类的简单事件做出判断; 第三, 个体的道德成长存在由低到高的阶梯, 道德成长表现为道德选择的自 主性提高、 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增强、 道德之外的因素干扰减少等特征。

     道德除了 与个体的心理因素、 认知水平有关外, 还与个体的成长环境相关, 这包括他的家庭、 居住场所、 所就读的学校、 所结交的伙伴以及他所接触到的各种大众传播媒体。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此话不假。

     特别是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

     为的影响方面, 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人, 也是他们最早的模仿对象, 如果父母向孩子传达的是积极、 正面的影响, 孩子就容易接受来自 其他人的良性影响。

     因此, 父母应当始终注意约束自 己, 不过于放肆、 不过于口 无遮掩, 这些都将有利于维护自 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这一形象的好坏关系到孩子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

     但是, 在目 前的中国却存在令人堪忧的状况。

     曾经有一个调查, 询问在校学生最崇拜的人, 在美国自 己的父母被排在第二, 而在中国, 则被排在倒数第一, 可见, 许多中国孩子并不欣赏他们的父母, 可以合理地推论, 他们一般也不大愿意接受来自 父母的, 包括道德在内的诸种影响。

     个人的居住场所就是他所生活的社区, 如村庄、 城镇的单位大院、 居民区或胡同里弄, 这些也是人们相互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叫 “风气”、“风尚”。一个人感受社会生活首先是透过自 己曾经生活的上述场所进行的, 在道德方面,具有道德意义的信息在人们日 常交往中占多大比例、 有多大影响力, 这些都会对具体个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作用。

     如果在某村庄, 舆论监督十分兴盛, 一个人做了 坏事, 就会受到长辈斥责, 一个人做了 好事, 也会得到大家赞许, 道德与不道德的判断泾渭分明, 在这样的情形下, 人们的道德感就较容易形成, 相反,在许多城镇, 不少人住进了 大楼, 邻里间彼此不相往来, 甚至根本不认识, 相互间的评价就失效。

     随着都市化、 工业化的深入, 人们的生活方式、 居住场所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这就需要社区、 居委会等中间组织开展更加有效、 积极的活动,以加强居民间的交流, 为个人的道德社会化提供广泛空间。

     学校对个人的道德形成之影响无庸置疑, 但过去, 人们主要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教育与任课教师本人的道德示范等方面, 其实, 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在传播着某种道德影响, 对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不同作用。

     例如, 学生社团活动是否充分?因为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可以习得与人相处的技巧, 了 解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等等。

     学校或班级的学生干部选举、 优秀学生的评选是否民主、 公平?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 学生的人格是否受到尊重? 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塑造。

     个人的伙伴群体是个人成长的重要中介, 伙伴群体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满足了 人们的心理、 情感需要, 而且提供了 道德模仿、 道德评价的重要对象。

     中国人常说“近朱则赤、 近墨则黑”, 就说明了 伙伴群体的重要影响。

     除了 要慎重交友, 远离有不良嗜好、 恶习的人, 而且要相互激励, 形成共同进步、 成长的积极关系。

     幼小年龄的人还不具备影响他人的能力, 这就需要家长、 老师等能够因势利导, 帮助和点拨他们。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动性大、 信息量大, 广播、 电视、 报纸、 杂志等传统媒体仍然发挥重大作用, 新的媒体不断涌现, 如电话、 声讯台、 因特网等,这些传媒每日 都在向人们传达难以计数的资讯, 其中良莠不分、 真假难辨。

     即便是成年人, 当他不断接触到与自 己原有的道德感相冲突的信息时, 他的既有道德感也可能被弱化, 甚至瓦解。

     对未成年人, 道德观念有待明确化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影响更加具有危险性, 不能不慎重对待。

     人们在上述各种生活场景中所得到的影响是千姿百态的, 人们的道德观就在其中

     磨合、 提炼、 生发、 重组, 这样的状况是日 常生活的实景, 在其中形成的道德也只能是日 常道德。

     日 常道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 1)

     它是零散、 破碎的, 没有明确的主线或中心。

     在日 常生活中, 一个人目 睹了 好人, 也看到了 坏人; 做过好事,也亲历坏事; 他听到了 某人这么说, 也耳闻了 他人那么说, 结果, 各种经历、 信息、 意见杂陈于他脑中, 毫无条理地堆放着; ( 2)

     它是表层的, 缺乏内在、 深刻的理由。

     在日 常生活中, 事情发生了 , 后果出现了 , 人们这么说, 大家这么做,人云亦云, 无所适从, 每一个人都是他人, 只是他人这一共同称谓下的符号, 没有鲜明的个性或自 我, 日 常道德的主体是匿名 的, 因此, 个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尚未发育; ( 3)

     它是即时的, 没有达到反省、 内察的程度。

     在日 常生活中, 许多人是被推动着做的, 许多行为是习俗、 惯例使然, 大家代替自 己选择了 , 自 己只剩下照着大家做就行了 , 既然是大家如此, 许多人就在心里排除了 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态度。

     二, 日 常道德的合理性证明

      日 常生活指人们在每日 的普通生活中所处的状态。

     海德格尔把“日 常性” 视为人的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条件, 他认为, 只有在“日 常性” 中, 人才第一次发现了 自身, 并且在其中保持了 自 身的本质。

     日 常性使人获得了 认知环境和外界的 “熟悉”。“熟悉” 又使人们的空间存在变得有意义起来。

     如果没有“熟悉”, 我们就无法断定今天见到的椅子还是昨天的椅子, 此时与之交谈的人就是昔日 的友人。

     日 常生活的“先在性” 也决定了 人们的“常识道德” 总是先于理想道德而形成。从个人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并不否认存在某种程度或某种类别的 “常识道德”, 但是,人人皆有且人人不同的“常识道德” 具有普遍性吗? 既然每个人都从各自 的日 常生活中提炼、 习得自 身的常识道德, 又如何保证常识道德的有效性呢? 而且谁能成为众多常识道德的最后判定者呢?

     首先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是:

     日 常道德属道德哲学的经验层次, 是道德的事实部分, 因此, 对日 常道德的合理性证明, 主要不是逻辑的确证, 而是事实的澄明。虽然日 常道德中夹杂了 许多个别性、 情绪化的内容, 在价值取向、 善恶评价标准上也并非前后一致, 然而, 一个现实的人总是最先感受到这样的道德事实, 从中建立起各自 的常识道德。

     承认常识道德的存在, 才能避免脱离多数人实有道德水平的危险。

     不仅如此, 对日 常道德的关注, 还可以提升日 常道德的层次, 从而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得以明确和清晰, 为推广理想道德奠定意识基础。

     日 常道德是生活体验的写照, 道德是有个体差异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个人的不同生活经验, 人们都是从各自 的生活经验中感受、 习染道德观念的, 生活经验是日 常道德的直接来源。

     从另 一个角度说, 日 常道德的形成也丰富和深化了 日常生活的感受。

     日 常生活中的这种普遍性与共识性, 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对一系列道德行为的认可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即“整个社会的契约”。

     英国近代哲学家里德曾提出过“常识原则”, 即一切具有通常理智的人都赞成的原则, 这些原则是由公共理性、 共通感所普遍同意并得到经验观察之类的自 然提示了 的道德原则, 包括信守诺言、 诚恳等道德要求。

     合乎常识的行为应当是一种精明、 谨慎的行为, 体现为日 常生活中的处事艺术和生活智慧。

     据此, 我们提出了 日 常道德的核心要求。

     ( 1)

     同情心。

     他人作为自 己的同类, 彼此间保持了 一种可以扩展或延及的同情。即对他人的不幸产生类似的痛苦感受并力图帮助他减轻不幸程度的冲动。

     “同情心” 这一现象为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所洞见。

     如中国的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英国的斯密、 休谟所肯定的“同情心”。

     这样的感受是个体道德生发的原点, 也是人们进行感化、 劝戒的心理基础...

    推荐访问:理想道德社会是怎样的 是怎样 道德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