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课程育人”视角下的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30 19:30: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前提是对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属性的正确认知和把握。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实践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总要求为指导,以“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为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管理规范化、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等改革实践,切实发挥其“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课程育人;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39-03

    Abstract: The premise of the reform on common elective courses in university is the correct cognition and grasp for cours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urse attribut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mmon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total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s 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humanity education, should regar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urse educating people function as the goal. And finally, the educating people function of courses was fully developed through rationalizing courses setting, standardizing courses management, optimizing course teaching models and other reform practices.

    Keywords: cours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common elective courses;education in ideology and politics;humanity education

    一、問题提出

    如同食客从来就没有完全满意某个餐馆的菜品一样,大学中也从来没有让学生完全满意的课程,尽管大学一直都在致力于改进公共选修课程,但离学生的要求总有差距[1]。大学公共选修课是什么?从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角度来说,“大学公共选修课是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而设置的、以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选修课程[2]”,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素质类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或跨校进行自主选择修读。

    在传统观念里,公共选修课与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知识结构”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公共选修课仅仅是大学教育课程的补充或陪衬。多年来,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大多停留于表面,改革实践通常包含以下几点:(1)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大学要多开设不同学科的公共选修课以期全面拓展学生素质;(2)从完善课程结构角度,同一学科的公共选修课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以确保学生掌握系统、完整、丰富的学科知识;(3)从课程选择角度,要多开设内容新颖、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公共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需要;(4)从保障教学效率和课程实效性角度,大学要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规范化管理[3,4]。基于这种传统课程观念下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效果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1)大学开设公共选修课随意性较大,公共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2)公共选修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不足,教学水平差异较大;(3)学生缺乏学习判断力,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仅是为了完成毕业条件中对公共选修课的学分要求而选择容易考试的课程进行学习;(4)在固定而周详的人才培养计划下,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依然是按部就班,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固化知识学习和制度性知识学习,师生关系依然是知识授受关系,导致学生难有持久的兴趣,也少有权力和意愿对所学知识进行甄别[5-7]。

    显然,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主观意愿与大学生的成长实际状况已经发生了偏离,大学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作陪衬”“填框框”“补计划”的现实未发生变化,高校在未能真实、全面地把握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实质的情况下开展的一系列脱离了课程实践的改革都是不可取的。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开设的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构建“高校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下的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实践进行探索。

    三、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的两个关键点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认知和把握

    大学课程是大学实施教学的依据[8],是大学开展“课程育人”的载体。从价值主体维度看,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课程价值取向的这种二元对立客观存在,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主要因素包括,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等[9]。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价值体现,一方面是改革实践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另一方面是改革实践必须充分满足大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发展的需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2017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 62号文件),明确了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社会价值取向,即“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体系,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调查发现,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深受大学生喜爱,且选课率高(见表1)。究其原因:一是该类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亲和力强,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形式灵活;二是该类课程的实践性强、课程内容生活性和实用性强,课程学习压力小。高校应进一步挖掘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美育、体育、生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重教育价值。

    (二)课程属性的认知和把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从教育的二维本质看,大学课程肩负着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的崇高使命[10],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必须将“育人”放在首位。从理论指导的视角,大学对教育问题的认识程度,对大学课程的本质和基本元素的认识和把握,将决定着公共选修课改革能否准确反映出人文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反映高校是否抓牢了国家赋予公共选修课人本主义精神和顺应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从实践主体的视角,大学课程可以被理解为是学生的、教师的、大学的、国家的课程。于此,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应该是教师主导下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改革和政府主导下的大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就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只有当一所大学的实践主体在理想、价值与利益上表现为一个高度一致的共同体时,课程改革的实践效果才可能是高效的[11,12]。

    十九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化,“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成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新的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各级各类大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3]。大学在实施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之前应先明确,该类课程具有人文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该类课程以“促进大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为教育目标,改革全程必须牢牢抓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条主线。

    四、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思路

    (一)课程设置合理化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贯穿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课程价值和课程属性,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应打破所谓的“高端、大气、全面”的錯误导向,应向“精细、特色、实效”发展,即课程设置既要满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又要以切实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为目标。

    (二)课程管理规范化

    高校将育人实效作为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是充分发挥授课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的关键。当前,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应“以人为本”,应着眼于健全课程育人管理机制、完善课程运行体制、优化课程条件等重点工作,通过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修订课程文件、细化教材使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管理等具体工作,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人文精神内涵。

    (三)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教学受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已无法全面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慕课(MOOC)、雨课堂等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可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运用优选教学案例、跨学科联合教学、研讨课等多种教学形式,能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提高知识传播和“育人”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体育学类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前提是对课程价值取向和课程属性的正确认知和把握,改革实践应结合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对课程育人管理机制、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保障条件等进行改革,进一步挖掘该类课程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美育、体育、生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多重教育价值,发挥任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才能借助“课程育人”实践,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9(6):20-23.

    [2]靳娟,司杨.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京邮电大学公共选修课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99-103.

    [3]卓郑安,高飞,朱文立.实践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76-179.

    [4]李艳敏.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探索与实践——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150-151.

    [5]林同.大学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7):193-198.

    [6]高雪春,王小聪.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监控体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179-181.

    [7]尚岩.成就目标定向理论在高校排球公共选修课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汉文版),2013,42(2):241-243.

    [8]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164.

    [9]李广,马云鹏.课程价值取向:含义、特征及其文化解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0(5):167-171.

    [10]马友乐.教育的二维本质:培育生命自觉与以文化人[J].现代教育科学,2017(3):7-10.

    [11]朱晓刚.我国大学三种课程改革之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85-88.

    [12]朱晓刚.论我国大学课程范式的转变[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90-95.

    [13]刘献君.文化素质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5.

    推荐访问:选修课 育人 视角 探索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