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本草文献版本研究浅析

    时间:2022-11-06 14:10:03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zoޛ)j馟iG`6yN^M6O?rӛ-'^z)ybvgh~fzbqbڶ޽슉zǚSjw+^nj\Ƨvy܅+r-קȧL#&j׫v'1abg',b؜n&劉jvȬa0zRx(W*'bڶ޶zǚhn7+j!+^n隵jgƯz书记载的也很多。例如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除收录明以前各种方书、本草内容外,还收录各种非医药书的内容。《本草纲目》卷一序例上所引用的书名有1 084种,其中本草书仅42种,医书84种,余下958种均非医药书[4]。可见不仅是中医药专科书目,其他非中医药的综合性古籍书目也是研究本草文献的必要工具。

    最直接研究本草文献版本的工具是中医药专科书目,尤其是提要式中医药专科书目,如《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等。下面列举2种综合性书目和9种中医药专科书目,以出版年代排序,统计其收录本草文献情况,见表2。

    1.3 现代本草文献版本研究工具

    现代本草文献版本研究文献可以通过查询各大图书馆开放公共查询目录(OPAC)系统、读秀电子全文图书数据库、书同文古籍数据库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3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得。为提高研究效率,可使用NoteExpress等题录整理工具软件。其他如类书、丛书、字辞典、医史著作、年鉴、历史纪念表和百科全书等也是必要的本草文献版本研究工具书。

    2 结果

    2.1 研究人员

    本草文献的版本研究由来已久。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吉文辉馆长主编的《中医古籍版本学》概述了版本学的历史[5],“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总校群书时,已是广搜异本,雠校一书,版本已成为必备条件之一。汉唐时期,宫廷校书,学者治学,即已讲究各种不同传本。至五代、北宋,雕版印刷术盛行,刻书成风,藏书者众,一书有多种刻本传本的现象也随之增多,于是出现版本之说。至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开始详细记载各书版本,如成都石经本、秘阁本、旧监本、京本、江西本、吉州本、杭本、旧杭本、严州本、越州本、湖北本、川本等,首开目录兼著版本之先河。明代毛晋撰《汲古阁书目》,更进一步注明宋本、元本、影宋、校宋本等。清初藏书家钱曾撰《读书敏求记》,对每种书的版本优劣、版本源流,以及题记、特点等,一一说明。清代乾、嘉年间,于敏中、彭元瑞等编撰《天禄琳琅书目》时,更以年代版次分类,将宋版、元版、明版、影宋版、抄本各入其类,分别叙录,对刊刻的年代、地点、收藏家的姓名印章等都详加考证。这些著录内容,纯系从版本角度入手,后人称为版本目录”。近人孙殿起1982年出版的《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即是此类书目。

    中医古籍的版本知识和研究成果一直附属于综合性书目文献中,资料分散。自从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和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丁福保《四部总录医药编》等辑录性中医专科书目问世后,中医古籍版本知识才开始由分散变集中,为中医古籍版本研究创造了基础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马继兴《中医文献学基础》为先河,中医文献学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通过论文检索,能查到最早的一篇学术论文是1955年赵燏黄发表的《本草纲目的版本》一文[6],发表在《药学通报》(现《中国药学杂志》)上。对290篇本草文献版本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发文数量前10位的作者情况见表3。

    2.2 研究机构

    因部分题录未显示著者单位信息,经不完全统计参考文献的作者单位,按科研院所、高校、医院、企业(医药公司)等机构性质分类,发表的论文分别占总数的19.4%、55.2%、6.7%、5.2%,其他单位如文化研究会、研究馆、学会、杂志社等机构的论文占13.5%。发表论文≥6篇的机构见 表4。

    2.3 年代分布

    现代的本草文献版本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前见有零星报道,80年代以后开始增多。2000年后的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开始增多。本草文献版本研究文献年代分布统计见表5。

    2.4 被引用情况

    在290篇研究论文中,被引频次≥6次的文献见表6、表7,有博士论文6篇和期刊学术论文 5篇。

    2.5 参考文献统计

    在290篇研究论文中,出现在文后参考文献中频次≥2次的文献见表8。

    2.6 读者推荐文献分析

    利用CNKI的文献分析功能,综合下载次数和被引用情况,表9中的10篇是本草文献版本研究最值得借鉴的期刊论文。

    2.7 研究领域分析

    将290篇研究论文按关键词统计,发现针对《本草纲目》《证类本草》《神农本草》《滇南本草》《救荒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本草著作的版本研究文献较多,占到总数的41.03%,详见表10。

    2.7.1 《本草纲目》 李载荣[4]在其博士论文《<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中认为,除祖本金陵本外,可将后世已知的《本草纲目》各版本系统大致分为3个:江西本、杭州本及合肥本。并把这种情况比作中医学经络理论中的冲任督“一源三歧”。划分3个版本系统的标准,主要来自于其图版的变化。截止到2002年为止,《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已超过百种,大致每隔5~6年就有一种新版本出现。首次出版的金陵本目前存世的数目至少有7部:中国2部(现分别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日本3部、德国1部、美国1部(此部为日本学者森立之的批校本,尤为珍贵。原存北京图书馆,抗战时期被移往美国,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盛世修典,后世又有许多《本草纲目》的简编本、改编本及补编本问世。如张三锡的《本草选》(又名《本草发明切要》)、倪朱谟的《本草汇言》、郭佩兰的《本草汇》、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汪昂的《本草备要》、张璐的《本经逢原》等,据粗略统计约280多家。一本医学著作能以如此之快的频率重印、如此之多的版本出现,说明了《本草纲目》的广泛影响和重大价值。劉山永先生继承父志,以金陵本为底本,在人卫本的基础上悉心校勘,出版了目前而言最佳的《本草纲目》版本—华夏版新校释本[7]。

    钱超尘在《笔耕本草 嘉惠后学》[8]中论述了《本草纲目》问世之后,迅速在国外传播开来,并成为我国有史以来被译成外文最多的医学著作之一。1606年,《本草纲目》首传日本,400年间,传入日本的各种版本达数十种。1783年和1929年,日本先后出版了影响最大的《本草纲目说》和《类注国译本本草纲目》2部大部头豪华本。另外,他们还陆续出版了许多简编本和改编本,使《本草纲目》成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本草著作。朝鲜对《本草纲目》的研究也较早,1613年已出版了该书的简编本,以后又陆续有多种版本传世。

    1659年,波兰人卜米格首先把《本草纲目》译成了拉丁文,开创了欧洲人研究该书的先河。后来《本草纲目》又陆续被译成法文、德文、英文等众多版本,其中英文本最多。1882年,俄国驻北京使馆医师布米希德详细研究了《本草纲目》,并把其中的植物药358种全部收入他的著作《中国植物》,对该书在俄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1953年,莫斯科大学新校舍落成,李时珍画像被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代表之一,镶嵌在该校大礼堂的走廊上,苏联的《医务工作者报》还刊出了专门的纪念文章。可以看出,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深受世界人民的重视和爱戴,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国界和医学的范围,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2.7.2 《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是宋代唐慎微所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及其各种刊本的通称。该书从1082年成书开始,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都有翻刻本。《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有4个不同版本。分别是《经史证类大观本草》31卷,艾晟(shèng,叔来)校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30卷,曹孝忠校;《新编证类图注本草》42卷,序列5卷,寇宗奭(shì)衍义,许洪校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王继先等校定。

    据李健的详细考证[9],《证类本草》应划分为《大观本草》和《政和本草》两大版本系统。《新编证类图注本草》虽符合《证类本草》传本特征,但从内容上看,命名为《证类本草》的节略本较合适。(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本是《大观本草》的传本,而《重刊经史证类大全本草》是《大观本草》和《政和本草》2个版本的拼凑版,具备2个版本各自的部分特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大观本草》应归入《政和本草》版本系统。将(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22卷本归入《证类本草》衍生著作。

    刘大培、尚志钧认为蒙古定宗四年己酉年(1249年)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刻本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药图质量最佳[10]。

    在源流和内容研究上,尚志钧认为《证类本草》墨盖下所引“唐本”“唐本注”文,实际出自《蜀本草》,而非《唐本草》[11]。

    而《证类本草》中梁陶隐居序被李时珍当作《名医别录》序看待。不仅李时珍如此,连清代本草学家及目录学家姚振宗等人,均作同样的观点。直到1900年,敦煌出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其内容和《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基本相同,才知《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不是《名医别录》序,而是《本草经集注》序。序中所讲“名医副品”的含义,是指吴普、李当之等在《本草经》中增录的资料,不是指一本《名医别录》定型的书[12]。

    2.7.3 《神农本草经》 尚志钧《诸家辑本<神农本草经>皆出于<证类本草>白字》称[13],《神农本草经》原书早已失传,但它的内容通过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刘翰《开宝本草》、掌禹锡《嘉佑本草》等被保存在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最早辑《神农本草经》的是宋代王炎,未传,仅有一序留存于王氏《双溪文集》中。

    现存的辑本有9家,共26种版本。⑴卢复《神农本草经》(简称卢本),不分卷,成书于1616年,1种抄本,2种刊本。⑵孙星衍、孙冯翼合辑《神农本草经》(简称孙本)3卷,成书于1799年,1种抄本,7种刊本。⑶顾观光《神农本草经》(简称顾本),成书于1844年,4种刊本。⑷王闿(kǎi)运《神农本草经》(简称王本),3卷,附本说1卷,成书于1885年,1种刊本。⑸姜国伊《神农本草经》(简称姜本)1卷,成书于1892年,1种刊本。⑹黄奭(shì)《神农本草经》(简称黄本)3卷,成书于1893年,3种刊本。⑺林屋洞仙九芝《神农本草经摘读》(简称林本)成书于1894年,1种抄本。⑻日本森立之《神农本草经》(简称森本)3卷,附序录1卷,考异1卷,成书于1854年,3种刊本。⑼日本狩谷望之志辑《神农本草经》(简称狩本)3卷,涩江籀(zhòu)斋订,成书于1824年,1种抄本。

    解放以来刊印的《神农本草经》有3种: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顾本,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孙本,1957年群联出版社影印的森本。江国荣认为,森本最接近《神农本草经》旧观。

    2.7.4 《滇南本草》 《滇南本草》系明代云南医药学家兰茂所著,该书是一本地方性本草专著。成书较《本草纲目》早140年。经明、清两代医家增订、补注,以及有关志书收编和民间传抄,版本各異,现已发现版本13个,其中刊本6个,抄本7个[14]。《滇南本草》的各种版本中收载药物,以“务本堂”刻本的品种最多,计458种[15]。

    2.7.5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原书2卷。明永乐四年(1406年)由作者刻行于开封,书前有作者长史卞同写的序文,此即为初版。但其本因久远而现已亡佚。嘉靖四年(1525年)山西都御史毕昭和按察司蔡天佑重刊于太原。此即第二次刻本,也是现今流传最古的刻本。传刻时每卷分为前后,共成4卷,即上之前、上之后、下之前、下之后,书前有山西提刑按察司金事李滚序文。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开封人陆柬又根据第二次刻本重刻。这无疑对于此书的流传是有益之举,然而陆柬在序文中误认此书为周宪王所著。周宪王名朱有墩,是朱啸之子,此后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受此影响,引用此书时亦称之《周宪王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初版卞同写的序文中明确地记录了该书问世的年代“永乐四年岁次丙戌秋八月”。重刻《救荒本草》李镰序文中亦曰“救荒本草二卷乃永乐间周藩集录而刻之者”。据此可以认为其作者为周定王朱棣。《救荒本草》国内现有六七种不同的版本[16]。

    2.7.6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系明孝宗敕命太医医院院判刘文泰等人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编修的官定本草。由于历史原因,书成以后秘藏明清两朝内府400余年未获刊行。曹晖[17]将现存版本分为全本留存类和残本留存类。全本流存类计有5种版本:⑴日本大阪武田氏藏本(武田本)。此即弘治原本,原名《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全36册,凡42卷外卷首1卷。2 600页,有图1 318幅,彩绘抄本。⑵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罗马本),改订为洋装17册,较武田本少1页,多2图,彩绘抄本。⑶日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大冢恭男藏本(大冢本),洋装全10册,缺卷首部分。彩绘抄本。⑷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本(故宫本)。此即康熙时王道纯之校正本。全14册。凡《正集》42卷外卷首1卷,《续集》10卷外附《脉诀》《考证》2卷。朱墨精抄本,无图。⑸商务印书馆刊本。此即以故宫本为底本的铅印本。原刊本全7册。凡42卷外卷首,《续集》10卷。附1册《检勘记》。重刊本有3册本,1册本。

    残本留存类计有7种版本(其中包括2种易名传抄本):⑴柏林国家图书馆藏本(柏林本)。只存23册26卷,缺卷7~8、18~33。彩绘抄本。 ⑵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藏本(中药所本)。只存8册11卷(卷7~15、17~18),外目录1册。彩抄节本。⑶北京图书馆明抄绘本(北图明抄本)。只存13册11卷(卷l~2,13、24、28~34、40)。⑷北图清抄绘本。此即康熙重绘本,只存13册12卷(卷1~12)外卷首1卷。⑸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中科院本)。只存26册26卷(卷l~26)。抄本无图。⑹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明万历转抄本)。易名为《金石昆虫草木状》凡27卷2册,有图1 316幅。彩绘抄本。 ⑺北京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本(明末清初传抄本)。易名为《本草图谱》,只存5册,有图73幅。彩绘抄本。

    2.7.7 其他本草文献版本的研究 其他本草文献如《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秘录》《本草新编》《本草汇言》《本草发明》《增补食物本草备考》等的版本研究也零星见诸报道。

    3 讨论

    曹之[18]在《中国古籍版本学》中提到研究古籍版本的意义有5点: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读书治学的需要,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发掘、保护文物的需要,图书馆工作的需要。李致忠[19]《古书版本鉴定》讲版本学的功用有读书治学、藏书校书、整理出版、保护文物、图书馆采选编目几方面。吉文辉[5]在《中医古籍版本学》中,将中医古籍版本学的作用归纳为读书治学、古籍整理、管理编目、收藏与流通4个方面;将中医古籍版本学的功能细分为区别古籍真伪、版本全缺、鉴别版本优劣、理清版本源流、了解版本价值等5个方面。

    古籍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书商作伪和鉴定失误的现象,同一古书,由于其版本不同,在反映该书的原始面貌方面往往有很大差别,不仅反映在文字的正与误,有时也反映在内容的全与缺。古籍尤其是名家著作流传甚广,版本繁多,这其中也存在有刊刻质量的差异。一般说来,宋元刻本、官刻本、名家精校本、精抄本、初刻本、影刻本质量较高,而后世的传抄本、翻刻本、通行本、坊刻本质量往往差一些,主要表现为讹误较多。版本源流研究是分析版本系统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整理古代文献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版本源流研究的前提是版本鉴定,它本身又是版本鉴定成果更深层次的体现。古籍版本融知识与艺术于一体,涉及到古代文化、历史、科学等各个领域,再加上其独特的工艺,具有其他收藏品不可替代的鉴赏价值。一般来说,稿本、足本、批校本、精刻本、初刻本、影刻本多体现着版本的学术研究价值,善本、孤本、珍本、旧刻本、精写本、套印本等多体现着版本的文物收藏价值[5]。

    通过对本草文献版本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针对主流综合类本草文献如《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等的版本研究较多,研究人员多数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研究工具方面多以中医药专科提要式书目为主,辅以综合性古籍书目、古籍书目数据库等。在本草文献版本研究成果的利用方面,多在具体中药的基原考证、药图真伪鉴别和文字校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15-12-31].http:// /gczn/sygc.

    [2] 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

    [3] 中国文化研究会.中华本草全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 李载荣.《本草纲目》版本流传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5] 吉文辉,王大妹.中医古籍版本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6] 赵燏黄.本草纲目的版本[J].药学通报,1955,3(8):354-357.

    [7] 钱超尘.刘衡如先生的中医文献学成就[J].中医药文化,2014(1): 22-25.

    [8] 钱超尘,温长路.笔耕本草 嘉惠后学——纪念《本草纲目》初刻暨李时珍逝世410周年[J].河南中医,2003,23(9):15-19.

    [9] 李健.清以前《证类本草》的版本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10] 刘大培,尚志钧.《证类本草》药图的考察[J].浙江中医杂志, 1994(1):46.

    [11] 尚志钧,《证类本草》“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讨论[J].中华醫史杂志,2002,32(2):85-86.

    [12] 尚志钧.《证类本草》陶序和《名医别录》历史关系之辨析[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1):38-40,4.

    [13] 尚志钧.诸家辑本《神农本草经》皆出于《证类本草》白字[J].江苏中医杂志,1982(2):38-39.

    [14] 杨国祥,马培洲.浅论《滇南本草》的学术特点及其影响[J].云南中医杂志,1983(5):52-55.

    [15] 张泽仁.读《滇南本草》有感[J].云南中医杂志,1983(5):59.

    [16] 周启基.《救荒本草》的通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J].中国农史, 1988(1):99-110.

    [17] 曹晖,谢宗万,章国镇.《本草品汇精要》版本源流、内容特色及药物品种的考察[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2(1):65-66.

    [18]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9]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收稿日期:2016-11-17)

    (修回日期:2016-12-05;编辑:魏民)

    推荐访问:本草 浅析 文献 版本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