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当前我国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性别差异分析

    时间:2022-11-16 13:55:10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对全国31个地区175所普通高校4.7万名2007级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女生选择专业时受父母、家人和师长的影响明显大于男生,她们还比男生更多地看重工作机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男、女生就读许多专业的概率差异非常明显,他们都倾向于选择那些传统观念中认为曼适合自己性别的专业。但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局部的改变。面向未来,高等学校应在招生录取中正确对待性别差异,在人才培养中营造男女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大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同时加强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

    专业性别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2-0056-04

    [作者简介]樊明成,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广东广州

    511483)

    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专业被赋予不同的市场价值,学生对高等学校专业的选择性日益增强。不同性别的学生,受社会中存在的性别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影响下的教育经历和学业成绩所影响,在选择专业时所考虑的因素就会存在差异,选择就读的专业也会有所不同。研究不同性别学生在选择专业的影响因素与就读专业上的差异,对于高等学校通过改革增强学生与专业的匹配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更充分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性别平等,具有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来自厦门大学“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的“2007级大一新生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该调查的对象是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175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7级在校本、专科学生,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调查采用配额抽样法(Quota Sampling),共发放调查问卷55595份,回收4814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7170份,问卷回收率约为86.60%,所发问卷总有效率约为84.85%。在47170个有效样本中,有本科院校样本35444个,专科样本11726个。

    由于本研究依据的数据不是行政数据,而是调查数据,在抽样上不可能做到与全国的专业结构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为能准确有效地反映不同性别学生选择就读专业的差异即各专业中某一性别学生的概率,本研究在统计分析中使用了一个特别的统计量——概率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这一计算公式,概率比等于1表明某一性别的学生选择就读某专业的概率与另一性别相当,大于1则表明某一性别的学生选择就读某专业的概率高于另一性别,而小于1则表明某一性别的学生选择就读某专业的概率低于另一性别。

    二、结果分析

    (一) 大学生选择专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在调查预设的11个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中,每一个因素对不同性别大学生选择专业(本调查中指高考志愿的选择)的影响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根据卡方值的大小,其中4个因素对不同性别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差异尤其明显。首先,男、女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对“父母和家人的影响”的看重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67.31%的女生认为他们在选择专业时父母和家人的影响“非常重要”或“重要”(以下将这两种看法合称为“看重”),而持同等看法的男生只有54.96%,相差12.35个百分点。其次,“师长的影响”对男、女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差异,56.33%的女生看重这一因素,但看重这一因素的男生只有45.03%,相差11.30个百分点。再次,“工作机会”对男、女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影响之差异也比较明显,87.43%的女生看重“工作机会”,但男生持同一看法的为79.60%,相差7.83个百分点。最后,男、女大学生选择专业时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的看重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女生看重这一因素的人占85.02%,而男生看重这一因素的占76.84%,相差8.18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现实或观念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有关,也与男、女生不同的就业预期有关。女生比男生选择专业时更多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以及“师长的影响”,与二者的独立性或依赖性差异有关。许多研究表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女生表现出对父母和家庭以及师长更强的依赖性,而男生则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2007级大一新生调查”也证明了这一差异,该问卷设计了有关父母影响的一个题目:“做决定前,我总是问父母该怎么做”,备选项包括“非常不符合”、“不太符合”、“大部分符合”、“非常符合”4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男生选择“大部分符合”和“非常符合”的比例之和为27.95%,明显比女生持相同看法者所占的比例(35.04%)低,反映出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于父母。“工作机会”对男、女生选择专业的影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就业预期,女生就业相对更难,这使她们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看重将来的工作机会。“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对女生的更大影响既与女生就业面相对较窄有关,也可能与她们的自信心和冒险精神不如男生有关。

    (二) 大学生选择就读专业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从专业类的层面进行大学生选择就读专业的性别差异分析,鉴于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隶属于不同的专业目录,本研究分本、专科分别进行分析。

    1.大学生选择就读本科专业的性别差异

    统计结果(见表2)显示,在调查所涉及的47个本科专业类,除了数学、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等几类专业以外,男、女生在调查涉及的其余各专业类中就读的概率都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男生就读概率是女生就读概率2倍以上的专业类有物理学类、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科学类、地矿类、材料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测绘类、工程力学类等10个专业类。尤其是在材料科学类、地矿类、材料类、机械类和工程力学类,男生就读的概率是女生就读概率的5倍以上,差距最大的是工程力学类,为8.23倍。显然,这些都是典型的工科专业类或理科专业类,是传统观念中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专业领域。与此相反的是,女生就读概率是男生就读概率2倍以上的专业类有社会学类、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艺术类、心理学类、统计学类、护理学类、图书档案学类等10个专业类,差距尤其明显的是外国语言文学类(5倍)、图书档案学类(4.66倍)和护理学类(3.71倍)。此外,在招生人数庞大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女生就读的概率是男生的近两倍。显然,这些集中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类又是传统上以女性为主的专业类。可见,作为专业选择的结果,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一些具有明显性别倾向的专业中就读的概率差异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类专业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

    “男性专业”。如美国学者Stumpf&Stanleyg于1998年对大学在校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大范围调查发现,男孩在标准化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测验中,都比女孩做得好。Bronner于同年对21个国家的高中最高年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在数学和科学方面,有18个国家出现了同样的结果。Betz&Hackett(1997),Schwe—ingruber(1997)以及Nosek,Banaji&Greenwald(1998)等人的研究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有更大的数学自我效能,女性在学习数学能力方面没有男性有信心,尽管在课堂上和测验中,她们有相同的或更好的表现。在中国,郑新蓉的研究指出,由于人们对数学能力上所存在的性别差异的看法根深蒂固,因此,尽管许多女生很有数学天分,但她们在选择时依然会避免选择数学或科学的课程或职业。

    然而本次调查发现,中国不同性别学生就读数学类和化学类专业在总体上持平,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倾向。在生物科学类专业,男生就读的概率还是女生的0.69倍。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学生在学习数学类、化学类专业上的差异已经不明显,而生物科学类专业甚至出现了女性化倾向,至少在入学选择上是如此。与此同时,中国女生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集中的人文、教育、语言等专业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其中的经济学类、法学类、工商管理类等招生数额大的热门专业领域,女生就读的概率还明显大于男生。这些情况充分说明,中国女性正在突破传统上的专业限制,人们关于这些专业上的性别偏见正在逐步改变,男女接受高等教育在内容上正在走向公平。当然必须承认,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还非常明显。

    2.大学生选择就读专科专业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选择就读专科专业的差异更为明显。在调查涉及的33个专科专业类(见表3)中,男生就读概率是女生2倍以上的专业类有公路运输类、铁道运输类、矿业工程类、测绘类、土建施工类、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汽车类、电子信息类、环保类、临床医学类等共11个专业类;其中在测绘类、机械设计制造类和汽车类,男生就读概率是女生的5倍以上,分别为6.00倍、6.54倍和6.03倍;在公路运输类、铁道运输类、矿业工程类专业,男生就读概率是女生的10倍以上,分别为14.21倍、12.31倍和22.78倍,性别差异极其明显。与此相反,在房地产类、纺织服装类、财务会计类、经济贸易类、护理类、旅游管理类、语言文化类、教育类等8个专业类,女生就读的概率又是男生的2倍以上,其中在护理类、语言文化类和教育类,女生就读的概率是男生的5倍以上,分别为10.81倍、6.92倍和5.33倍。可见,与本科专业的情况一致,男生更多选择就读在社会观念中认为男性更为适合的工科类专业,女生更多选择就读在社会观念中认为女性更适合的文科类专业或与女性适合的工作领域相对应的专业如纺织服装类专业。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女生比以往更多地选择就读过去习惯被认为是“男性专业”的数学、化学、生物等理科类专业,这反映了男女之间所谓的一些性别差异可能更多是一种观念存在,在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可以预见,随着女性的进一步解放和女性活动范围的拓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男女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其实很小。为增强学生与专业的匹配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更充分地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性别平等,笔者就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在招生录取中正确对待性别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男女生在与职业关联的专业学习上的性别差异虽然是现实存在的,但更是观念存在的,且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现实存在的这种性别差异会逐步缩小。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顺应大学生在就读专业上的性别差异,在那些性别倾向还难以消除的专业领域的招生录取中适当考虑到专业与学生性别的匹配性,而在那些性别倾向虽然明显但实际存在的性别差异不大的专业领域,要有意识地在招生录取中引导性别平衡,以促进不同性别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 营造男女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

    现实中存在的男女生在学习结果甚至学习能力上的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环境有关。一是在教育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性别偏见,认为只有某一性别的学生才适合学习某些专业领域,这就对另一性别的学生学习这些专业领域形成了一种消极影响,最终制约着他们的学业成绩。二是现行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女生的特点,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女生的日常经历脱节,教学过程又多按照男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这制约着女生的发展。为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教育公平,高等学校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营造有利于女生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 给大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选择机会基本上局限于入学前高考志愿的填报,入学后选择专业的机会和可选的范围往往受到严格限制,由于学生对专业和自我的认识都不够充分,这就使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受到传统的性别观念甚至是性别偏见的影响,由此很可能做出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为了增强学生与专业的匹配性,高等学校应顺应学生受教育选择权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给学生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

    (四) 加强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

    在增加大学生选择专业机会的同时,应积极利用性别差异研究的最新成果,加强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指导,努力克服传统性别观念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这种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认识专业,包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专业所需的学科基础,专业与个性和性别的匹配性,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等;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如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等,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如此,则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更趋于理性,更符合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更加公平。

    推荐访问:当前我国 差异 性别 选择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