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2篇

    时间:2022-09-27 13:35: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2篇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9年第1期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龚游晰+【内容摘要】 晚清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2篇,供大家参考。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2篇

    篇一: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年犯罪问题2019年第1期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龚游晰+【内容摘要】

     晚清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慈幼机构。香山感化院作为矫治慈幼院顽劣儿童的附属机构,也成为中国近代少年感化教育之先声。北京政府司法部借香山感化院办学基础,合并创办北京感化学校,仍由熊希龄任校长。该校根据以往劝诫顽劣儿童的历史经验,采用佛教善恶因果报应理论及其鲜活事例开展教化。在此基础上,熊希龄将香山慈幼事业和感化教育的经验教训推广到中华慈幼协会,成为当时少年感化教育的一面旗帜。熊希龄开创的民办官助、企业化管理的感化教育模式,仍具有启示意义。【关键词】

     熊希龄香山感化院 北京感化学校 少年感化教育一、大慈善家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号双清居士。湖南凤凰县人,晚清民国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是活跃在政商各界长袖善舞的传奇人物。从国务总理到香山慈幼院院长,由政治家隐身为大慈善家,熊希龄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事业转型,都充满着精彩篇章。1922年,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颜惠庆陪同美国红十字会会长潘恩推事(Judge Payne)参观香山慈幼院,潘恩对于熊希龄正在从事的慈善事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你此刻所做的工作,再重要也没有了。就连你过去任国务总理时所做的一切,还不及它的重要”。④的确,正如十年后熊希龄在上海中华慈幼协会回顾自己的慈善历程所认为的那样,救助无依无靠的少年儿童使他们得到平等的教养机会,不仅是拯救中国的未来,也能洞察官场的愚昧颟顸和底层百姓的悲惨境遇。熊希龄先生办理慈幼事业始于1917年,他督办京畿水灾河工事宜,深入农村基层,发现民间疾苦和政治人物治理之罪恶,所以绝意仕进而热衷于慈幼事业。②(一)创办香山慈幼院的缘起创建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督办京畿水灾河工的一项扫尾工作,却意外成就了熊氏毕生引以为豪的慈幼事业。1917年9月底,顺天府和直隶省发生特大水灾,淹没103县19045个村庄,受灾群众达到635万多人。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发现所到之处皆有穷困百姓遗弃儿童或标卖子女,于是委托传教士英敛之在北京设立慈幼局两所,分别收容灾区受难男女儿童逾千人。灾后生活境况逐渐恢复,在慈幼局的男女难童也陆续被父母领回,但仍有二百多人无家可归。熊希龄商诸督办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才,将部分河工赈款挪作善后基金,用于建立一所千人规模的大型慈幼院,并经总统徐世昌与前清王室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静宜园女子师范学校校园让与慈幼院,是为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以救助难童为目的,使他们免受丧失教养的机会,创办之后陆续收容京畿难童逾千人,后来熊希龄原籍湖南发生严重旱灾,熊电商湖南华洋筹赈会,愿意接收湖南难童二百名入院学习。④随后也接收了山东、江苏等省慈善机构选调的部分学童,到1925年时,院内收养儿童达到一千五百名之众。@香水慈幼院俨然成为全国慈+龚游晰,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8页。②《熊秉三演讲慈幼事业》,载《申报》1932年1月24日。③熊希龄:《香山慈幼院创办史》,栽《新教育》1923年第2期。④熊希龄:《沥陈香山慈幼院历年经费所受损失请拨归部帐呈段祺瑞文》,载《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7一1620页。万方数据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善事业的首善标杆。(二)施善兼及教化的办学宗旨香山慈幼院不仅是一个慈善机构,更是一个教育机构。熊希龄也不仅是一个慈善家,更是一个教育家。他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运作模式引入慈幼院的日常管理,并制定了《香山慈幼院组织大纲》,将慈幼院办学宗旨、方法和特色开明宗义,公之于众:“本院为救济孤贫儿童,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使植立德智技群四育之基础而能独立生计、适应社会需要,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为宗旨。”培养德智技群四育人才,将流离失所的难童教养成为健全爱国的国民,莫说超出了慈善事业的使命,就是比对当时的国民教育也有过之而无不足。其教育方法也别具一格,“本院教育采取现代最新式之方法,以学校兼家庭之教育,改革儿童公育场之空泛理想,加以随时随地随事之训导,使儿童得享家庭之幸福。”特别顾及难童缺失家庭教养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尤其重视职业规划和培训,“本院教育注重农工事业及其他事务之实地劳动工作,顺应儿童个性本能,使发生最浓厚之职业兴趣,以收将来择业乐业而为国家社会增加生产之效果。”①香山慈幼院囊括幼稚教育、小学、中学、师范、职业专科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系列,而且还有独立的医院、银行和工厂,俨然是一个立体完整的教育王国。(三)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本着造就健全人格和服务社会需要的宗旨,职业教育是慈幼院教养学生的最大特色。香山慈幼院普通教育课程有公民、国语、英语、算术、史地、自然、音乐、体育、艺术、习字、金木工、缝纫、珠算、社会、游戏、故事、常识、法制经济等,其中也不乏职业谋生之技能。而职业类有农科、织染科、金工科、陶工科、应用化学科、畜牧速成班、专工补习班等,采取半工半学的形式,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1926年,在慈幼院207位教师中,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6人,技术专家13人。②在职业导师和技术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慈幼院创办了慈云地毯厂、慈恒印刷厂、慈平制革厂、慈型机器厂、慈泉毛巾厂、慈化织染厂、慈诚织袜厂等校办企业,大部分日常教学和生活用具实现自给,也给学生职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场所,慈幼院肄业学生其职业技能得到社会好评,正是得益于这种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③(四)别具一格的慈幼院因为慈善基金来自河工水利赈济专款,香山慈幼院从一开始便显得与众不同。首先,学校经费完全靠财政部转拨水利建设专款项下支出,学生学习生活一律免费,随着收容难童增多,不足部分无法通过收取学费加以补充,这是与其他学校办学情形完全不同之处。而且这种经费转拨方式,完全依赖熊希龄特殊的政治影响力。而且经费不足部分,仍然需要熊希龄出面向政商各界领袖人物化缘;其次,学校教员待遇差,教师队伍不易稳定。慈幼院是个慈善机构,教师工资本来定的标准很低,而且地处偏僻,教师无法在京兼差兼课,生活待遇难以维持。若薪金不能按时足发,教员瞬即星散;再次,在校师生一切仰仗部拨经费,北京政府政局不稳,经费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纵然教学用品可以自给自足,一千数百人饥寒交迫则岌岌可危。所以,熊希龄常常不得不先向各大银行商借款项以维持周转,惟其如此,香山慈幼院完全是建立在熊希龄的巨大政商人脉基础上,他不仅是慈幼院的精神领袖和化缘财神,而且也是维系其存在和运转的主心骨。④二、从香山感化院到北京感化学校香山感化院是香山慈幼院的附属机构,主要是针对慈幼院中比较顽劣的学生实行隔离教化的设施。①《香山慈幼院组织大纲》,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138页。②《香山慈幼院教育一览》,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177—201页。③《北平香山慈幼院概况》,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387—417页。④熊希龄:《沥陈香山慈幼院历年经费所受损失请拨归部帐呈段祺瑞文》,载《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7—1620页。67万方数据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9年第1期熊希龄认为,慈幼院的难童由于缺乏家庭温暖和基本教养,在道德和知识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极易滑入犯罪深渊,创办感化院作为矫治顽劣少年的一个附属机构。(一)创办香山感化院1922年秋,熊希龄在香山炮厂设立感化院,作为矫治顽劣儿童的教化机构,“大凡顽劣儿童所以常犯罪恶而不自知者,皆因知识反常。根性上已无管束自己能力之故,矫正之法惟在唤醒其自行管束之能力,使其恢复通常人之状态耳。香山感化院,即利用此法,而得佳良之成绩。该院为熊希龄所办,专以收容慈幼院中不率教之儿童,共有学生数十人。除原有学科及工艺外,尤注重于宗教之感化,以冀唤醒其根性上之反常。该院左近有施粥厂一所,为穷人麋集之处,日来天气奇寒,穷人取粥时缩瑟之状,益为可悯。熊特嘱该院主任万钧常率队前去参观,以作实地之演说。该院学生参观之时,竞大发天良。除力自忏悔外,并自动均捐助铜钱四千余枚,在该厂发放于年老有残疾之人。云人心本善,为尧舜,为盗跖,惟在于教育之当否。”①感化教育重在养成其人格、广开其生路、尊重其人权,使不良少年重新回归正常社会秩序中。②早在1915年,山东省巡按使衙门便筹设感化院,此为中国最早的感化教育机构,将居无定所的无业游民集中到感化院,通过“授以工艺,化以道德”达到“化莠为良”的治安目的,旨在减少犯罪。③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内建立感化院,则主要针对难童中的顽劣分子,兼具教化与惩戒目的。(二)花费不菲的感化教育感化院虽然人数不多,但花费不菲,维持不易。在《香山慈幼院历年收支经费报告书》之第四项附属感化院:1922年筹办费510元,该年8月以后经常费2193元;1923年经常费5370元,年底移交司法部所建筑感化学校;1924年移交筹办费5000元,经常费8042元;1925年经常费9571元;1926年上半年经常费6078,特别费363元。以上感化学校共支银37135元。④这个收支报告只是反映慈幼院财务项目下的感化院支出情形,远未达到它的实际支出规模。据香山感化院早期主持人万钧居士回忆,感化院举办不久便并入司法部感化学校,校长仍是熊希龄,并有财政部每年拨款5万元。⑤后因款不敷用,一再追加。如请追加感化学校建筑经费,特将庆寿木厂包修合同函送司法部审定后,提交国务会议照数追加,并请财政部迅速指拨,以便早日竣工。@正因为建立感化院和感化学校花费不菲,所以,来自司法界的迫切要求,却迟迟没法付诸实践。如191 1年,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许世英呈请提法司特设幼年监狱和感化院,教养幼年犯。⑦23年(1934年)后,许世英在中华慈幼协会常年总会上,仍在呼吁设立儿童感化院,认为上海乃五方杂处儿童犯罪高发区,应该设立一所儿童感化院。⑧(三)北京感化学校1922年冬,刚刚建立两月的香山感化院,被归并到司法部筹建的北京感化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原为清代刑场,占地54亩,房屋450多间,除收入香山慈幼院送来过犯儿童外,接收各省法庭和警厅送来少年罪犯。除用佛法感化教育之外,施以普通教育及工业常识,“意在期其知德并进,出校后能独立谋生”。1924年秋,熊希龄将占地一半建立慈祥工厂。1926年春,因主持人万钧居士忙于刻经无暇顾及教务,校长将慈幼院女校师范部国文教师李慎言调任教务长,万钧任事务长,分理校务。同年9月,万钧辞职,李慎言改任校务主任,协助校长熊希龄办理全校日常事务。根据司法部制定的《感化学校暂行章程》要求,该校收录学生年龄均在16岁以下,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慈幼院过犯学生;二是由68①《香山感化之成绩》,载《国际公报》1922年第3期。②黄鸿寿:《中国宜亟设感化学校论》,载《江南警务杂志》1910年第6期。③《鲁省设立感化院之先声》,载《申报》1915年6月17日。④《香山慈幼院历年收支经费报告书》,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36—37页。⑤《各处致宝静法师函:中央刻经院万钧居士来函》,载《弘法社刊》1931年第18期。⑥《法界消息:要闻十则一香山慈幼院请追加感化学校建筑费》,载《法律评论》1926年第26期。⑦《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许世英呈请提法司特设幼年审判庭文》,载《大公报》(天津版)1911年6月19日。⑧《中华慈幼协会昨开常年大会》,载《中报》1934年1月30日。万方数据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司法部和各省法庭拘送来的少年罪犯;三是京师警察厅和各省警察厅送来的惩戒少年犯;四是不守家规、不服管教者,经家长请求人校,作为附生收取生活学习所需膳宿费。该校办理人学手续比较严谨,司法部、警察厅和慈幼院送来的学生需经主管人员正式公函方可入校。家长请求人校者,除了交膳宿费外,还要觅保以保障后期费用。(四)感化学校的教学管理感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尤其严把分班、遣送和奖励各环节。首先在入校时将学生分入普通感化所和特别感化所,严密隔离,禁止交通。普通感化所收容犯过儿童,除食物与慈幼院一律以外,其余均不准与慈幼院儿童平等;特别感化所收容犯罪儿童,除食物照过犯儿童一律外,其余均不准与过,J已Jb童平等,入校头3个月完全用监狱制严加防范。收容儿童自入校之日起,即由家务部指定住所,此后非得许可不许自由行动。次日开始,由教务部编人现有班级一同上课。其次是及时做好遣送工作。对学行优美者,施行免除感化;对于品学极劣不能感化者、年龄已过18岁者、由家族送来之附学儿童经家族请求领回者,及时遣送出校。另外,根据感化效果做好变更待遇等精神奖励。学生接受感化教育3个月后,学校认为其真心改善,确有悔过之诚意者,由校长和主任斟酌情形,施以变更感化,或免除感化以奖励之。变更感化的学生,属于普通感化所的则送慈幼院,属于特别感化所者,则送普通感化所,特别优异者也可径直送入慈幼院。免除感化之儿童,都要书具悔过书,由各部部长和教员工师联名具保,由校长或主任批准送人慈幼院肄业。④从香山感化院NzlL京感化学校,熊希龄所领导的团队在他看来是做一项慈善,而在法律界的人看来却是在尝试他们呼吁已久的感化教育的理想蓝图。正是因为此项事业具有拓荒首创性质,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事例可资借鉴,尤其没有任何教材可以利用。“院里送来各省不良少年甚多,因而需要各种教材,均...

    篇二: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启

     超 1873——1929 一、求 学 时 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 年 2 月 23 日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正月二十六日 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他的祖父梁维清和父亲梁宝瑛都为乡中士绅。梁启超二三岁时开始随母赵太夫人识字。五岁在祖父的教导下始读《诗经》和《四子书》 。祖父不仅教他读书写字也常常给他讲述古代英雄豪杰的嘉言懿行他给梁启超讲述最多的是宋、明末年国家危亡之际英雄人物故事。使梁启超在幼年的教育中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也把古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牢记于心。可见任公的人格和一生的事业秉承于家庭的教诲和感化之甚。

      梁启超八岁始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岁初就童子试途中吟诗为父执所赞赏得神童之名。十一岁初见张之洞之《猷轩语》 《书目答问》 。1884 年十二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参加考试 中了秀才。

     转年入广州学海堂读书 始治段、王训诂之学。十五岁肆业于学海堂始弃帖括之学。1889 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第八名。主考官李端芬对他的才华极为欣赏便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梁启超在科举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的仕途应是十分光明的。然而当时中国正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国难当头的严峻形式他最后抛弃了个人的举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890 年春梁启超入京会试落弟返乡时经沪始见《瀛环志略》和上海制造局译出各书。使他大开眼界。八月始识康南海。梁启超对其力倡变法的独到见解十分钦佩于是拜康为师

     从此告别旧学开始了新的思想历程这是梁启超一生的转折点。1891 年康有为在广州创立万木草堂 梁启超进入万木草堂学习。

     梁启超对于中国古代典章西方的政治制度世界的局势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在跟随康有为求学期间钻研今文经学参照西方全面的继承了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关于中国变法图强的思想。眼界的开阔和才干的增长为他日后成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和变法事业的主将奠定了基础。

      幼年受教于家庭、少年就学于学海堂、青年进康有为万木草堂学习是梁启超青少年时期成长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的一生在政治和学术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二、政 治 生 涯

      梁启超的整个政治生涯中 他首先作为一个西方思想和变法理论的宣传家而展露头角。早在万木草堂求学时期他就已经协助康有为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成为康氏的重要助手。

      1895 年春二十三岁的梁启超随康有为进京参加会师。是时正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 。梁启超闻后激愤不已于是奔走呼号联络广东举人和湖南举人率先上书督察院力言不可割让台湾。在他们的影响下各省举人群起响应。5 月 2 日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公车上书” 邀集 1000 余名举人联合上书朝廷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由于大臣们不肯代奏上书没能实现。但是经过松筠庵会议的传观 “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广为流传。在这场政治运动中 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助手 他协助组织会议 联络各省人士负责起草奏折在这次上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政即不能行 为提倡新学开通风气起见 梁启超协助康南海在北京创办 《万国公报》 。其所载文章大多为梁启超所作主要是宣传富国、养民、教民之法以及关于开矿、筑路、设厂的建议有很多人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光绪皇帝痛于丧师败绩和赔款割地的耻辱士大夫又震于公车运动的激烈一时朝野很有发奋的表现。8 月初强学会成立梁启超当选为书记员又在《万国公报》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外纪闻》 梁启超为主编撰写了大量文章。

      1896 年 7 月梁启超和黄公度、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梁启超任主笔是年梁启超二十四岁。他在《时务报》中的言论可以《变法通议》一文和《西学书目表》 、 《读西学书法》两书为其代表。前者是他救时的政治主张后者是他救时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归结于变科举、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学术主张归结于中学西学并重。文章的发表使《时务报》成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喉舌也使梁启超声名远播此时的梁启超已成为了维新派的巨擘和他的老师一起被人们称为“康梁” 。

      1897 年 10 月梁启超应陈宝箴之邀到湖南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在时务学堂的讲学中提出了希望学生树立救国和振兴儒教的志向。并采取了激进的教育方式大力宣传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梁启超此时的学术立场从《时务学堂

     学约》 《读春秋界说》 《读孟子界说》三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来。同时梁启超主张发挥今文经学为现实服务的传统大力宣传民权和自由思想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激情和自强之心。时务学堂所掀起的风云成为了次年戊戌变法发生的重要原因。

     1898 年戊戌年春正值会试之期各省举人汇聚北京。梁启超在京开展了紧张的政治活动先后联合各省举人两次上书建议。第一次上书督察院力陈旅顺、大连不可割让给俄国第二次上书总理衙门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但都被拒绝代奏。直至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梁启超精神为之一振。7 月 3日五月十五日 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并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戊戌变法开端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的定国事之诏至八月六日西太后从颐和园还宫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并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由她“训政” 。前后经过 108 天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结束。在百日维新期间有关新政的奏折和章程许多出自梁启超的笔下。

      戊戌变法失败八月十三日康幼博、 谭复生等六先生蒙难。八月初六9月 21 日晚梁启超避往日本公使馆。后受日本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的庇护并由他设法逃往日本。任公初到东京时住牛込区马场下町。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借助于日文对有关政治经济及国家兴衰之理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他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放弃今文经学 开始信奉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学说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方式探讨国家的盛衰。在梁启超认为造就一个新的中国 首先要造就新的国民。

     他陆续创办了 《清议报》 、 《新民丛报》等报刊继续从事启迪民智的事业。

      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梁启超创办《清议报》于日本横滨。一九○二年正月初一2 月 8 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清议报》 发刊时就把增长中国人的学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介绍西方著名思想家成为该刊的特色。

     《新民丛报》从创刊起就十分重视传播西学。把“采合中西道德广罗政学理论”作为更新国民精神的手段。这些报刊中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介绍西学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历史、地理、教育、文化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同时梁启超还用他那锋利的文笔揭露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检讨历史造成的中国的劣根性。

     他还倡导自由、 自尊、 独立、进取、冒险的新精神。梁启超的启蒙思想的宣传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那

     个时代的青年学子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受到过他的思想和文字的洗礼。胡适、毛泽东、郭沫若等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曾是他的崇拜者。

     梁启超在日及游美游澳期间深入的研究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宪政实践并探讨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必需的步骤。在清廷的“预备立宪”开始后梁启超于 1907 年 10 月组建政闻社于日本东京同月政闻社机关报《政论》 月刊创刊于上海。1910 年正月二十九日 《国风报》出版。梁启超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有关立宪的文字多达数十万言为立宪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梁启超还积极与国内立宪派人士联系组建立宪团体发动群众性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梁启超与清政府和革命派发生了冲突并利用《新民丛报》和《民报》进行激烈的论战。他认为主要的敌人是清政府而不是革命派因此论战开始后不久梁启超就希望停止论战双方互相协助共同与腐败的清政府斗争。

     1912 年 10 月 8 日梁启超结束了 14 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决定开创一种新局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掌握了中华民国的实际权力。梁启超与袁世凯各自出于现实利害的考虑放弃前嫌转而合作。1913 年梁启超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是年十月初六日袁世凯被选为正式大总统。

     次年二月十九日梁启超任袁氏内阁币制局总裁。梁启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组建进步党试图监视和引导袁世凯使其推行宪政。然而袁世凯的目标是要独揽大权他不可能接受梁启超所追求的改良政治。袁世凯在当上总统三个月后就下令取消国会。梁启超在政治上对袁世凯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但是梁启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危急关头他不失爱国政治家的本色。在日本胁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日条”的消息传出后梁启超发表了《中日最近交涉评议》等一系列文章抨击日本的侵略意图。1915 年 8 月筹安会成立袁世凯加快了恢复帝制的步伐梁启超不顾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指出当今中国不可以实行君主制度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的做法是贻害国家之举。文章义正词严引起巨大反响。同时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松坡在饮冰室书斋秘密进行商议积极策划武力讨袁。

     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进行讨袁之事。1916 年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四川相继宣布独立。此次护国之役梁启超既为最初发动者又为各方面之中心其居沪期间的种种组织、筹划、布置、运动、宣传及对蔡氏军事进行不遗余力之指导实为此役成

     功的最大关键。

      段祺瑞政府成立后梁启超作为再造共和的功臣加入新政府1916 年 7 月19 日梁启超任段内阁财政总长。然而现实再一次让他失望他的主张难以实现身不由己的陷入北洋军阀的内部纷争之中。是年 11 月 15 日段祺瑞向政府辞职梁启超也递交辞呈。从此结束了自己的从政生涯。

      戊戌变法、 立宪运动、反帝制复辟是他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参与的最重要的三件事。虽然后人对他的政治生涯评价分歧较多但他挥动巨笔为一次次的进步政治运动推波助澜这些是得到公认的。他追求西学、传播西学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并致力于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鼓吹维新变法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他从事的是思想启蒙的工作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尽管梁启超的思想有时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但作为一个进步政治家他在近代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三、学 术 生 涯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启蒙宣传家和政治家 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

      梁启超早年的学术研究是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参与公车上书开始到 1916 年退出政坛作为一个著名的宣传家他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著作和文章。其中的很多著作是介绍今文经学和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世界史地知识在这中间贯穿着他的政治主张。梁启超倡导和参与了“小说界革命” 和“诗界革命” 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新文学改造国民精神这与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是相呼应的。同时他还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使文章向日常语言靠近以利于民众的知识化。从主办《时务报》始他的每篇文章都写的平易畅达时常夹杂一些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体为众多报刊作者效法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学者不再受僵死的读文套式的束缚对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梁启超的文章气势磅礴、精妙绝伦蜚声海内外。

     梁启超 1916 年退出政坛之后他主要的精力就都用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了。他的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大多是这时写成的。尤其是在历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他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 历代的官修史书都是封建帝王要着力控制的一个领

     域。

     早在戊戌年间梁启超就开始批判封建时代史学他把以帝王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称为“君史” 提倡以西方的史学为榜样写作“民史” 。后来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 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 《新史学》1902 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等论著。同时他还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主张破除正统观念把叙述人类社会的演进及其规律作为历史学的任务。在这一时期他写作了《戊戌变法记》 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 《康南海先生传》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 《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即《李鸿章》 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等有关当时中国当代史的著作也写作了波兰、朝鲜、越南等国的亡国史如《朝鲜亡国史略》 1904 年光绪三十年 、 《记越南亡人之言》 1905 年光系三十一年 、 《朝鲜亡国之原因》 1910 年宣统二年等以唤起中国人民的危机...

    推荐访问: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感化 近代 中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