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时间:2022-11-23 12:10: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目前,大班教学在高职英语院校非常普遍,为了增加学生的英语交流机会,高职英语教师乐于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口语教学。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目前许多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教师要真正的掌控课堂教学活动和小组活动的情况,及时解决小组活动时出现的问题,掌握一定的团体动力学理论和技巧是大有帮助的,本文介绍了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献,旨在帮助广大教师了解团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从而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团体动力学指导课堂管理,使高职英语口语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 小组学习 高职英语口语

    1. 研究的缘起

    在高职英语口语的教学中,小组活动由于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为广大外语教学者广泛采用。然而,在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相同的教师、教材和教学内容,但是在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中,教学效果却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学习一些关于课堂管理和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笔者接触到了团体动力学的概念,并对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产了巨大的兴趣。

    2.团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1939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K. Lewin首次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团体的本质是其成员的相互依赖性,而不是它们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一个团体的结构特征,而个体成员本身的性质无法影响团体的结构。

    国内对团体动力学(也译为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关力(1989)发表于《管理现代化》,题为“勒温和团体动力学”的文章,是笔者目前所查到的最早的国内文献。文章对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和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申荷永1990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团体动力学理论与方法”,他认为团体动力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团体的气氛、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导作风对团体性质的影响等。他指出,社会的健全有赖于团体的作用,科学方法可用以改善团体的生活。他提出团体动力主要由领导者、群体目标、成员个别化特质、环境、群体结构五个要素构成。其中群体结构又可由以下几个维度来看:大小、规范和吸引力。群体越大,成员的意见越分歧,群体规范也就越重要;群体越小,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成员彼此的互动越多,群体气氛也较易营造,成员个别的需求较易满足。规范则是领导者和团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吸引力,又称为群体凝聚力,包括四个因素:亲和、安全需求、群体的资源及诱因。申荷永教授的这些研究为我国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团体动力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

    3.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发端于上世纪40年代。近几年,国外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团体动力学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外语教学角度出发, Z.Dörnyei和 T.Murphey(2003)出版著作详细地介绍了团体动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如何在课堂中挖掘动力,强调学习小组之间的动力是如何对学习过程产生影响,认为团体的特征和团体的形成阶段是团体动力学在外语课堂应用成败的关键要素。M. E Poehner(2009)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团体动力对第二外语口语教学的重要影响,他认为动力就意味着改变,团体动力可以通过学生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改变学生个体的行为,并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对第二外语口语课堂上的团体互动进行评估。他提出对团体互动的评估要做到公正性、及时性、可操作性,团体互动的评估既要对团体活动结果进行评估,也要对团体互动的过程进行评估。C.Eksteen(2016)则阐述了破冰活动在团体初创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破冰活动。他认为团体建立初期,成员之间还不熟悉,可以通过开展破冰活动增加团体成员之间的熟悉程度,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为日后团体活动的展开打好基础。文中他设计了多个团队破冰游戏,并详细论述了游戏的过程、规则、评分标准等关键要素。H.P Pham(2017)则重点研究了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为学生建立归属感,从而促进教学成效,增强课堂凝聚力。他的研究表明,良好归属感和凝聚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倾向,反之,一个归属感较弱的团体学生不可能积极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教学效果不会很好。因此,归属感和凝聚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3.2国内研究现状

    团体动力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李洁莉(2006)把团体动力学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她认为小组作为一个群体,其个体包含不同的变量,在活动过程中这些变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她提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虽然小组活动是在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但是教师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担任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角色,还担任着组织者、促进者、评价者等角色。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冷晓萍,顾华(2014)从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对课堂协作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究。他们认为在团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英语班级、课堂学习活动小组是协作学习的群体,其动力来源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赖、互动、合作与竞争。确定科学可行的群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合理分组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有效利用团体规范、团体压力和团体聚合力激发团体动力是协作学习的必要因素;师生角色的合理分工是提高协作学习效率的可靠保障。

    4.结语

    虽然我国团体动力学理论应用于教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这些文章也都反映了教育专家正关注着这一课题。随着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不断推进,相信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会日益发挥出巨大的能量,也会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促进教育工作者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管理主动权还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团体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勒温,勒温的团体动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贊德,团体行为研究四十年[J].应用科学杂志,1976,15:276

    推荐访问:在教 综述 学中 团体 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