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理论文献综述

    时间:2022-11-23 13:35:10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热点。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发展视角梳理了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评述,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國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分为初步探索、定量化研究和应用、本土化发展三个阶段,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出成果,提出未来我国创新扩散理论可能的研究新方向。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扩散;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G353.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3157(2019)21-0124-02

    一、引言

    创新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前科技部长万钢在2018年两会期间,谈及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始创新,另一个是创新成果转移(扩散)。我国申报的发明专利数量已经连续几年世界排名第一,但是其转化率却不足20%,这说明我国大量的科研投入并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因为在30余年高速增长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今,我国需要高质量发展,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梳理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对于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12年,熊彼特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首次提出“创新”的思想,指出把创新作为一种类似劳动力、资本一样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过程中。不过这一思想并未在当时主流经济学思潮引起重视。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的大面积或大规模的模仿即技术创新扩散”(Schumpeter,1928)。之后创新对于技术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学术界和实务领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我国的大批学者。

    1.初步探索阶段

    中国对于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以前主要是某些学者作了初步探索,如张振杰(1982)描述了磁带记录器的两项技术创新,侧面反映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具有的潜在效益(张振杰,1982)。然后有学者开始注意到创新精神对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张维迎,1984),并研究技术创新学的发展以及影响因素(郑捷农,1985)。亚青(1989)解释了技术创新的内涵,在熊彼特“创新——模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理解”的新模式,强调了企业内学习的作用(亚青,1989)。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将技术转移、扩散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除重视创新之外,同样重视扩散的研究,将扩散作为创新理论的一部分,如柳卸林等提出技术创新包括了产品出现、过程创新和扩散(柳御林,1993)。扩散问题在我国成为了创新研究的一个分支,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基本确立了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一项技术在研发创新成功后,通过一系列方式实现在研究者、采纳者和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再创新的过程。

    2.定量化研究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创新扩散研究方法得到了关注和拓展,学者基于Bass模型进行技术创新扩散的定量化研究。康凯较早提出技术创新扩散场的理论(康凯等,2000),开始进行空间扩散的理论探索。廖志高(2004)总结和系统化了技术扩散在时间维度的量化模型,通过柔化了Bass经典模型中的四个假设条件扩展了Bass模型族本土化研究(廖志高,2004)。还针对以往竞争模型中没有考虑市场潜力是动态变化这一缺陷,建立了动态潜力市场的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三阶段模型,并利用微分动力系统理论对该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廖志高,2009)。王日爽(2012)以网购行为扩散为研究对象,围绕Bass模型中的三大主要变量——采用者潜量、内部影响力及外部影响力对模型进行改进。提出网购行为扩散的采用者潜量为动态变化值,并用函数“变量”代替原有模型中固定数值“常量”,为准确估计网购行为扩散采用者潜量提供有效工具。并把鼠碑嵌入到Bass模型中(王日爽,2012)。定量化研究从经典的S型曲线规律出发,不断柔化最初的约束条件,拓宽了研究广度。从关注时间维度的扩散向重视空间维度扩散的转变是技术创新扩散定量化研究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学者开始对扩散空间结构的复杂性进行科学量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更加丰富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定量化研究。

    3.本土化发展

    鉴于扩散结构和过程复杂,学者开始转向创新扩散理论本土化应用研究。林兰(2007)研究了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区位的问题(林兰,2007)。王志平(2013)围绕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的催化作用,以实现波特假设为目标,从空间与时间维度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扩散模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分析(王志平,2013)。钟章奇(2016)着眼于多区域技术创新与扩散对全球经济增长和碳减排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政策模拟系统(钟章奇,2016)。汤长安对产业集群初期和成熟期技术扩散过程进行了博弈分析。针对初期技术创新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的扩散方式及扩散过程,提出了以政府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模式(汤长安,2008)。然后构建了产业集群成熟期技术创新扩散过程模式,提出了加快技术创新在集群内扩散的对策(汤长安,2008)。常悦(2014)以非合作博弈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以技术转让模式进行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根据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扩散源、潜在采纳者以及技术中介等参与人彼此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各参与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常悦,2014)。陈莫凡和黄建华(2018)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工具,将公司、合作社及农户同时纳入研究框架,构建政府补贴环境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博弈模型,并对均衡点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陈莫凡、黄建华,2018)。此外还有肖汉杰和王华对低碳环境友好技术创新扩散非对称演化博弈研究等(肖汉杰、王华,2017)。董景荣(2009)结合我国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环境,提出我国技术创新扩散应该采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式,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董景荣,2009)。

    三、总结与展望

    我国对于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起点低出发晚,不过我国学者广泛借鉴吸收已有成果,全面展開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在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定量化研究、本土化探索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扩散的基本体系逐渐建立,扩散的量化模型构建和研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土化技术创新扩散规律的也实现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在未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重视创新扩散的结果和深远影响。技术创新并不总是“好的”创新成果,或者说长远来看某项技术创新扩散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为例避免前期研发创新资源投入的浪费,在进行任何创新扩散活动之前需要进行各种评估。这种评价体系和研究方法还需要学者进行深入思考;二是以系统视角研究创新扩散活动。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和参与者多样化,技术创新扩散活动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还需要对扩散环境和外部主体的影响加以考虑,这就涉及系统观点和系统发展理论。基于系统观点研究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能够充分把握多参与主体在多结构、多层次、多环节的作用机制,统筹扩散系统内部和外部,从而实现扩散活动持续进行。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创新驱动成为我国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应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加紧研发和创新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综合竞争力。通过政策支持、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和交流平台,以及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和具有创新意志的企业家,最终实现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莫凡,黄建华.政府补贴下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基于“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4):34~45.

    [2]常悦.技术创新转让扩散的价格博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王志平.我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异与仿真模拟[D].江西财经大学,2013.

    [4]王日爽.基于Bass模型的网购行为扩散预测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5]廖志高,徐玖平.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31(07):1632~1638.

    [6]林兰.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廖志高.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模型及实证分析[D].四川大学,2004.

    [8]康凯,张志颖,邢静.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演进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07):56~59.

    [9]康凯,苏建旭,张会云.技术创新扩散场──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研究的一种新方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02):27~31.[10]董景荣.技术创新过程管理中的中止决策与扩散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1999.

    [11]陈欣荣,蔡希贤.技术创新扩散与环境的互动机制及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1996,(03):39~44.

    [12]陈欣荣,蔡希贤.技术创新扩散的非线性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1995,(06):40~42.

    [13]亚青.论技术创新扩散的新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1989,(04):56~59.

    [14]张振杰.JCM-101模拟磁带记录器的两项技术创新[J].强度与环境,1982,(02):25~38.

    作者简介:

    程赛楠,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推荐访问:技术创新 扩散 综述 文献 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