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从《国学基本教材》看大陆的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2-11-26 13:50:07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国学基本教材》在大陆出版了,对于大陆的文化界和教育界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金克木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书读完了》,说传载文化密码的经典书籍,其实数量并不多,因为书籍看似浩如烟海,但只是有限的几本书,构成其他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几本核心的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西方文化的原典是《圣经》,伊斯兰文化是《古兰经》。中国文化的必读书,也不过十来本。金克木先生说:“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若照这样来看中国古书,那就有头绪了。首先是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说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不然就不能读懂堆在那上面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那些必读书的作者都是没有前人书可读的,准确些说是他们读的书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书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读书》1984年11月)

    古时无论中外都注重从小背诵,萧统三岁读《孝经》、《论语》,五岁熟读《五经》;李白十岁遍读《五经》及诸子百家;就连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也可以随口大段背诵拉丁文《圣经》。

    时代变迁,资讯汪洋,要求现代儿童去背诵大量古奥的原典,似乎不太现实;然而在文化原典中,选择篇幅不长而意味深长,生动而有趣的片段,加上适当的注释与论析,纳入中小学教材中,滋养浸润,培养孩子们的文化之根,应当不是太难的事。可惜的是,这样有意义的工作,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连最起码的关注都没有。

    梁启超说:“《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饮冰室书话》P253,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

    就以传统读书人都烂熟的四书之《论语》、《孟子》为例,以下是现在大陆使用最广的人教社语文教科书中,与孔孟相关的全部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初中),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共十二册,把《论语》完全拒之门外,仅有的涉及孔子的故事,也颇多臆测与虚构,让孩子们以为孔子向老子学习了一辈子(孔子与老子的交流与探讨不过几天而已)。

    到了初中,终于见到了《论语》10则,内容如表格中所示。这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六册关于《论语》的全部内容了,连同每则的标题,总共就241个字!孟子在小学六年级的书中身影乍现,然后就像高尔基《海燕》中那闪电的影子,“一晃就消失了”。

    如果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还能继续升学,那么他还有可能在高中三年,读到与孔孟相关的七篇课文。黄仁宇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谈《孔孟》,也许并不是最到位,而且这文章的最后一句“其经过应在下节提到秦始皇的时候追论之”,也被潦草地删去了。

    有趣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弈秋”一则,到了高三课本中再次出现,注释比小学课本更详尽,“曰:非然也”一句,小学课本中都未加注,高三课本中倒还特地注明:“[非然]不是这样。然,代词,这样。”

    这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从十二年的语文课本中所能获得的关于四书、孔孟的全部内容。

    新儒家学者杜维明提出应该分辨三种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一、自然生命的中国人;二、社会习俗的中国人;三、文化意识的中国人。只要有中国血统,也就是有‘中国根源’(Chinese Origin)的人都符合第一类;会搓麻将,懂得欣赏京剧,喜欢吃大鱼头,能够陶醉在剑侠小说里的可以算是第二类;但是只有经过自觉的反省而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价值内化(Internalizer)的才有资格达到第三类的境界。”(《三种中国人》,《一阳来复》P98,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

    经大陆这样的语文教材培养出来的,却只是自然生命的和社会习俗的中国人,并不是文化意识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足够的原典,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经过充分的学习和讨论,更不会有“自觉的反省而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价值内化”。

    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价值的缺失,问题在于遗忘了传载文化密码的原典书籍。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5年初审通过了选修课本《〈论语〉选读》,由语文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可惜的是。中国文化原典中,只选择《论语》是不够的;而且,因为编者的学养眼光所限,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所选内容,都显得不够精当。

    《论语》全书共512章,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录用了174章,约占原书的三分之一。课文内容是按主题编排,全书15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具体分配是:政治:1-4课,修身:5-9课,学习与教育:10-13课,哲学:14-15课。以下是具体目录:

    一、为政以德

    二、克己复礼

    三、待贾而沽

    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

    七、求诸己

    八、周而不比

    九、出辞气远鄙倍

    十、学以致其道

    十一、诲人不倦

    十二、高山仰止

    十三、沂水春风

    十四、中庸之道

    十五、敬鬼神而远之

    面对这样十五课的标题,估计任何一个读者都会摸不着头脑吧,我身边不少老师抱怨这“必修的选修课”把他们折磨得很痛苦——我想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小学以来,中国文化原典内容的极度缺乏,一下子如集束炸弹般密集投注,自然让人受不了;二是该书的编写体例,夹缠不清,看似按主题编排,实则有点混乱。

    编选《论语》本非难事,因为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书话》P99,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中说得相当清楚,《论语》内容,无非八类:

    一、关于个人人格修养之教训;

    二、关于社会伦理之教训;

    三、政治谈;

    四、哲理谈;

    五、对于门弟子及时人因人施教(注重个性的);

    六、对于门弟子及时人之批评;

    七、自述语;

    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门人颂美孔子之语(映入门弟子眼中之孔子人格。)

    文章引用自:

    台湾中学生《国学基本教材》中的《论语》卷,同样汇编选读,重新排序,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类,每类之下又分若干条目,具体如下:

    德行类:论道德,论仁爱,论孝友(一、论孝二、论友),论修养(一、自省;二、远怨;三、论君子;四、论君子与小人;五、论好恶;六、论刚毅;七、论士)

    言语类:论法语(一、时言;二、善良言;三、言行),论人(一、论古时之人;二、记孔子;三、孔子自述;四、时人评孔子;五、孔子论弟子)

    政事类:论政治,论礼乐

    文学类:论为学(一、学习科目;二、治学方法;三、学习态度;四、教学精神),论学,论诗。

    分类清晰,组合有序,显然有意识地参考了梁启超的分类,又进一步加以细化,使得义理相近的章句,相互贯通,阐发孔子学说的精髓。为了观其细处,随便取论语中一句,看看大陆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与台湾《国学基本教材》的不同处理:

    从表2中,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一、从分类看,将此句归于“孔子自述”略胜过归于“君子之风”。

    二、单元导语和章旨的指引,便于整体的把握与理解。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缺失了这两部分内容。

    三、台湾《国学基本教材》没有给出参考译文,也许是有意的不为,因为弗罗斯特说过:“诗歌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文言亦是如此。与其强作翻译,不如注出要点。

    四、析论重在阐幽发微,指点精要,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没有。

    五、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的课文解读,侧重对原文的理解;这部分内容,台湾《国学基本教材》已在单元导语、章旨、析论中完成了,于是它的问题与探讨,直接追问“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乐趣,一方面促使学生思考孔子的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态度,结合读者个体的生命体验,显然要求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也难怪,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定稿于2007年6月,而台湾“教育部”自1967年始,便要求各中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国学基本教材》是在原来教材上,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而成。

    写到这里,想起诗人北岛的一句话:“人年轻时候读什么书,往往没道理,余生却被其左右。”(《失败之书》P209,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而19世纪唯美主义者马拉美说,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为了在一本书里终结——远离了四书、孔孟等中国文化原典的大陆孩子们,又将在哪一本书里终结呢?

    附表: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国学 教材 传统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