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也曾尊崇汉家文

    时间:2022-11-26 14:00:09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浙派篆刻创始人丁敬的创作取法颇为广泛,秦、汉、六朝、唐、宋、元、明印均在其取法范围之内,各种取法的印作, 共同支撑着他的篆刻史地位。丁敬没有印学专著行世,只有论印诗数首能够表明他的印学观。而诗的语言往往简约,又受写作年代的局限,不足以概括他印学观的全部。丁敬的印作往往附有跋语,这些跋语记录着他不同历史阶段的模拟对象,记录着他的多方追求和探索,记录着他的认识转变的轨迹。我们凭借这些印跋,对参其《论印诗》,可以比较完整地看清他的印学观,看清他印学观的前后倾向。对丁敬这样一位篆刻史上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大家,准确地认识他的印学观,于篆刻史的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丁敬的作品,对不同时代印风的模仿,没有作融会参化,均各自保留所拟时代的特点,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大部分保留在《西泠四家印谱》和《西泠八家印谱》中。据这些作品及跋语所反映的信息,丁敬的印学观前后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神往六朝、唐宋,兼及元明;后期,则多专注于汉。兹参证其他印学文献,分别述及。

    一、论印诗及早中期印跋记录的拟宋元印倾向

    丁敬印学观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一首论印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曰:“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诗涉及对待传统态度问题,很显然,作者是在借述古以明志,诗的主旨,是“思离群”。全诗是说六朝、唐、宋的印章自有其特点和佳妙之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新的面貌和意趣,并不死守在汉人的窠臼中不变。不墨守汉家文的,是六朝、唐、宋人,当然也有他自己。他从历史的递演中,看到了变化,也看到了自己发展的途径。诗的命意是积极的,但不容怀疑,这里也隐含着对汉人的鄙薄,至少,是不怎么感兴趣。而他感到亲切和玄妙的,是六朝、唐、宋。从他遗留的作品看,应该还有元、明,只是诗作限于字数,不便都写进去而已。它被作为丁敬一生印学观的精髓,为世人所激赏,并屡屡被后世印人引用。为了弄清丁敬晚年印学观的转变,有必要将诗的含义、创作年代作一回顾。

    这首论印诗,曾作为画家金农刻“金农”名印的跋语的一部分出现,跋语的前段刻此诗,后段曰:“此予三十年前论印诗也,乾隆七年二月吾友寿门出石索刻小印,钝丁仿六朝印。”丁敬的印跋大多记有干支纪年,有的记有年龄,很清楚地记载着创作的具体时间。金农印的边跋在刻了论印诗之后的一段文字中,清楚地记录了诗的创作年代,是乾隆七年的30年前。丁敬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至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47岁。30年前,即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丁敬17岁。论印诗是丁敬早年写的。

    丁敬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篆刻,史籍中没有记载。即使是10岁

    开始,至17岁,也只有7年。这期间,主要的学习怕还是经史辞赋等儒家正途的课程,不会对篆刻付出全部的精力。我们今天看不到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无法获知他这时的创作水准。但就论印诗论及问题的深度来看,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追求和主张。这是需要有相当的创作经验和体会才能作出的,尽管如此,这时的理解和主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完全不能与其晚年相比。欣赏标准和志趣,也截然不同。17岁的丁敬对平正端凝的汉印可能没有感情,而对唐宋婉丽的印风发生兴趣,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为金农刻印时,是30年以后,丁敬已经47岁,他为金农刻的印是仿前人风格,又题刻了自己青年时代的诗,说明他的观点还没有变,一如30年前。丁敬拟刻六朝、唐、宋的印章的边跋,对所仿印章的时代有记录,但多没有具体的纪年。兹抄出,以见其趣尚。

    1.“曹芝印信”印跋曰:“六朝铸式,为茎九良友仿造,敬身记。”

    2.“同书”印跋曰:“此印依宋样不差毫,‘书’字亦仍之,‘同’字以商钟上配之,山舟解人,非合作书知不轻用也,敬身叟并记。”

    3.“曹氏止水”印跋曰:“钝丁叟仿松雪圆朱。”

    4.“胡姓翰墨”印跋曰:“余昔藏米元章真迹六十字,后用朱文‘米姓翰墨’印,盖公自刻者,今仿佛之,钝丁。”

    5.“宝晋”印跋曰:“山舟禊帖,绝异,予定临出米老,因仿宝晋小印,脱略形模,亦同米临此帖耳,敬叟。”

    署名“敬身”的,是早年作品。个别因署有“敬叟”、“钝丁叟”别号,是接近晚年所刻,但不是最后的、谢世前数年的作品。

    二、晚岁印跋流露的对汉印的向往与追求

    在丁敬印作中,印跋明确记录拟汉或对汉印推崇的,有十数例,移录于此,略作分析。

    1.“曹尚炯印”

    印跋曰:“乙酉清和月,为桐君大哥两面汉文,丁敬记。”

    2.“骏发私印”,印跋曰:“敬叟仿汉刻赠亦耕孝廉端友。”

    3.“应澧之印”

    印跋曰:“乙酉正月,为叔雅我友仿汉刻,敬身。”

    4.“应澧私印”

    印跋曰:“乙酉正月,敬身叟为仔传我友仿汉。”

    5.“曹芝印”

    印跋曰:“钝丁六六翁为茎九契友仿汉。”

    6.“卢文绍印”

    印跋曰:“钝丁乙卯除夕仿汉。”

    7.“陆起潜印”

    印跋曰:“陆秀才,解人也。老人为仿汉人槌凿,敬叟记。”

    8.“袁匡肃印”

    印跋曰:“六六翁丁敬为止水中翰契友仿此汉人朱文之出于槌凿者。”

    9.“字仔传”

    印跋曰:“仿汉人槌凿白文,丁砚林身叟。”

    10.“容大”

    印跋曰:“乾隆庚辰,六六翁钝丁为容大秀才仿汉人槌凿。”

    11.“豆花村里草虫啼”印

    印跋曰:“达夫先生自题秋艇载诗图有‘一路长吟谁与和,豆花村里草虫啼’,深得唐贤三昧,当与南村素心人共相欣赏,因以石章仿汉人刻铜法赠之,亦印林佳话也。丁敬身记,七十一岁。”

    12.“王德溥印”

    印跋曰:“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今为吾友容大秀才一仿汉铸,一仿汉凿。容大用至耄耋期颐之年,见其浑脱自然,当益知其起之所在矣。六六翁敬身钝丁记。”

    13.“金石契”

    印跋曰:“秦印之结构端严、汉印之朴实浑厚,后人不能拓摹也。剑夫世好以龙尾金星砚见饷,老夫作此答其敬老之诚。钝丁并记。”

    14.“寂善之印·藕涯道人”

    印跋曰:“善上座予道契,佛大师高足也,求予刻,因以汉玉章法为作两面印。实老人得意,非漫尔者,上座其调护之。甲申冬日,孤云石叟丁敬记于砚林。”

    15.“陈鸿宝印”

    印跋曰:“敬身叟刻与宝所甥,它日人书俱老,当益知老夫此印之精妙也。甲申秋九月记,时年七十。”

    16.“寿古”

    印跋曰:“古印留遗莫精于汉,刻此用存古意。七十一叟丁敬并记。”

    这些印跋均提到仿汉,或仿汉刻,或仿汉凿。有的印例是仿汉铸印的,跋语只曰仿汉,没有确切指出。印例有白文,也有朱文。还有一些仿汉的印作,跋语失记。从这些作品来看,丁敬的拟汉创作,取法颇为全面。对于秦汉印的古雅与浑厚,认为后人不可企及,表达了崇尚之情,已经完全不是“何曾墨守汉家文”那样的态度了。试观印拓,以今人的认识衡量,他所仿的印还没有捕捉到汉铸和汉凿两种不同制作手段而出现的各自应有的风貌和特点,与汉铸印和汉凿印的实际风貌尚有很大的距离。但他的态度是认真的,在拟汉的前提下,心手追摹,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从跋语和拟汉印作的频频出现以及达到的水准来看,丁敬是尊崇汉印的,也是下了相当大的工夫学习汉印的。这与论印诗中表现的情绪显然不对,是有抵触的。而作品及跋语又明明白白地摆在这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表述上的矛盾呢,显然是认识的改变。

    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都记得很清楚。丁敬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卒于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享年70岁,印记中的71岁,是虚岁。虚岁七十一,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在丁敬生命临近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倾注最多的,是汉印,对汉印作了那么多的赞赏。这是他在作了多方的探索之后的选择。

    三、丁敬晚年印学观转变的推论

    在印章史上,汉印是继先秦古玺之后的又一个高峰,魏晋以后,便如江河日下。古代的文学艺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和成就,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立其极,而印章则再也没有达到两汉那样的水准。

    丁敬印学观的影响,以论印诗为大,对当时及后世的篆刻学习产生过指导意义。它曾被视为革新派的宣言,指导着多少代篆刻家的探索,丁敬由此被引为勇于探索和革新的榜样。一些锐意开拓、建树个人风貌的篆刻家常常引用此诗,借以言明志向。然而却没有人注意丁敬晚年观点的转徙,没有人去追究论印诗的观点是不是丁敬一贯的、贯彻一生的观点。

    浑脱自然,舒卷,是丁敬心仪的理想状态,这与他在论印诗中写的“舒卷浑同岭上云”的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至老未变。篆刻宗汉的主张,元代人已经提出,但实践没能跟得上,从理论的宣称来看,明代人也是宗汉的,以文彭、何震的作品为例,汉作的趣味不是很浓。而名气远不如二家的朱仝、汪关、胡正言诸人的作品,却数有拟汉的佳作。

    魏锡曾《绩语堂论印汇录》论印绝句丁敬敬身“健逊何长卿,古胜吾子行;寸铁三千年,秦汉兼元明。请观论印诗,浑浑集大成。”陈鸿寿评丁敬印章曰:“浑厚醇古,直指汉人。”显然是以他晚年的印作为考察点作出的结论,并不是一生全部作品的概括。

    近人叶潞渊指出:“前人论印,大都笼统地说丁敬是规模秦汉的,也有人说他‘大得益于秦玺’。实际上,丁敬除了学习秦汉外,也从其他家获得启发,如对苏宣、吴迥、梁袠等,他都兼收并蓄。就他的全部作品来看,风格不完全一致,部分作品的面貌,仍有显著的明人影响,特别是受皖派影响。”前人有丁敬印作规模秦汉的议论,是把丁敬按自己的设想向理想化的偶像地位推去,而忘却了丁敬曾经有过的宣言和钤抑累累的拟宋元的印作,不够全面。叶潞渊的话,旨在言明丁敬的印学修养是学习了秦汉印之外,然后涉猎明代印人作品,是兼收并蓄。风格不一致,是由兼收并蓄造成的。这种持论,似乎全面了一点,但缘于对丁敬印作观察的粗疏,认识自然也不免笼统,把次序弄颠倒了。

    艺术观,是由个人的学识和艺术修养所决定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有一定影响,但最终还是个人因素在起决定的作用。艺术观可以早期形成,但不是不可变的。它可以随个人学识修养的提高而有所转变。有时是顿悟,执著地坚持了许多年的看法,会一下子转变。在古代的学人中,这种先例是不少的。丁敬在55岁之后,改变了“何曾墨守汉家文”的态度,把创作取向的着眼点移向汉印,也是在各种探索之后的顿悟。说是顿悟,并非笔者的夸张,因为前后之间的这一条线,是非常明显的。

    丁敬晚年印学观有所改变,印跋中的记录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已经无须怀疑。只有看到并且承认丁敬晚年观点的改变,才能够完整地把握他的创作指导思想,才能有条理地分析他各个历史时期的印作,才不至于为他的作品面貌的多出而感到迷茫,才能够认清一个完整的丁敬。承认丁敬晚年印学观的改变,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形象,而正说明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艺术主张。他勇于探索、勇于否定自己,勇于追求新的面貌,并且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应该说只有胆、识、才兼备,并有不懈的艺术实践的印人,才有希望达到这样的境界。

    推荐访问:汉家 尊崇 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