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陕西辛亥革命历史地位与特点的再认识

    时间:2022-11-28 08:35:36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要:陕西是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又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还是辛亥革命独立各省中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陕西革命的成功,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独立影响辛亥革命的全局,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的第一件震撼事件。与其他省相比,陕西辛亥革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自身特点。

    关键词:辛亥革命;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陕西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K2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6—0005—08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张华腾,河南滑县人,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辛亥革命距离我们今天已经整整100年了。100年前革命党人怀着拯救国家命运、挽救民族危机、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南北奔走,东西呼号,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以英勇的大无畏精神,与腐败的清政府,与反动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胜利,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奋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辛亥革命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先烈永远为我们怀念和敬仰!

    1911年10月22日,武昌起义之后第12天,西安新军起义成功,建立革命军政府。陕西与湖南是在同一天,最早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的省份。陕西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光复的省份,陕西还是起义诸省中坚持武装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一直到南北议和、清帝退位,陕西前线的炮火才得以熄灭。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一幕,在辛亥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独特的地位,陕西辛亥革命与其他省份相比,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但鉴于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湖北前线,集中在南方,以至于在辛亥当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陕西辛亥革命并不被人们所重视,后世研究者也重视不够。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年的今天,在我们对辛亥革命全貌、辛亥革命意义进行再认识的同时,对陕西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特点重新认识,给予其适当的定位,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辛亥革命以来至今对陕西

    独立历史地位的认识

    10月22日西安新军响应武昌起义成功,建立北方诸省只有陕西、山西两省革命成功,脱离清政府独立。陕西革命军政府,在北方诸省中第一个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中解放出来,成为起义各省中的重要一员。陕西辛亥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成果之一,但在当时及其稍后的一段时期,陕西并不为当局所重视。我们来看这样一则实例:1912年5月,北京临时政府为笼络各省,对各省进行嘉奖,但唯独没有奖赏陕西都督府。都督张凤翔致电北京临时政府稽勋局,指出政府此举,是很不公正的,“窃以为秦军举义,首应武昌,东西劲敌,竭力抵御,迫切万分。尚援晋军于溃败之涂,助成独立。前后血战五月,此海内所共见,政府所悉闻也。未审何以见遗?在秦人只尽义务,原不欲自诩劳绩,争功名,但战事最多之地,既经特别注重,而秦独缺。”此则说明,张风翔等陕西辛亥革命的当事人或者亲历者、领导者对陕西辛亥革命的地位把握得是相当准确的,“首应武昌,东西劲敌,竭力抵御”,“援晋军于溃败之涂,助成独立。前后血战五六月.”。但当时政府、人们对陕西辛亥革命似不怎么看好。

    北京政府的态度是否影响了后人对陕西辛亥革命的认识,我们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说明。但我认为后人对陕西辛亥革命的认识还很不到位,与陕西辛亥革命的实际有着相当的距离。196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一套《辛亥革命回忆录》,其中第l集为总论,主要是健在的和在大陆的辛亥革命人物如朱德、何香凝、黄炎培、吴玉章等人的回忆文章;第2集,主要反映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革命情况的回忆文章;第3集主要反映四川、云南、贵州情况;第4集主要反映的是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省区情况;第5集为北方诸眢隋况。作为北方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而独立的陕西省,并没有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北方11个省中选录文章情况为:陕西8篇,山西13篇,山东8篇,河南8篇,直隶5篇,东三省7篇,新疆3篇,甘肃、宁夏3篇。虽然选录文章的多少不能完全说明重视的程度,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反映了编选人的思想倾向。

    我们再看当代著名学者在他们的名著中如何评价陕西辛亥革命。李新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下册中高度评价湖南独立:“湖南起义的胜利发展,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它不仅稳定了武汉的后方,使首义之区无后顾之忧,而且隔绝了清政府与粤桂各省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各省起义。”而对同日起义的陕西,则认为“陕西,是北方地区最先起来响应武昌起义的一个省。”。如此而已。同年出版的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史》,在其下册中称赞湖南起义,“不仅使武汉免去了后顾之忧,而且大大增加了首义地区抗击清军的实力”。“而“与湖南响应的同一天,陕西宣告独立。它是革命高潮在北方发动的标志”。

    陕西学者如何为陕西辛亥革命定位?1986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辛亥革命在陕西》一书,该书开篇《辛亥革命在陕西综述》中认为,“陕西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省份之一。在武昌起义后的第十二天即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陕西的革命党人联合哥老会掌握新军发动了西安起义,十月二十七日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大部分州、县相继起义光复。陕西革命军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浴血奋战,胜利地击退了清军东西两路的疯狂反扑,有力地支持了甘肃、山西、河南等省的起义,稳定了西北的革命局势,对全国的革命形势有重要的影响。”其他一些著作或文章,凡是涉及有关陕西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无论是以前的还是以后的,大都超不出此内容。

    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陕西辛亥革命做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定位,是我们今天认识陕西辛亥革命的基础,但对陕西辛亥革命的认识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与革命的实际影响还有一定的差距,大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加上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篇专门研究陕西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文章。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拙文拟以此为题进行专门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二、陕西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陕西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陕西独立,南北呼应,震撼清廷,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次响应和成功,在全国各省响应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不仅仅是全国首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在武昌起义之后12天,与湖南革命党人同日举行并获

    得成功,不仅有力支援了武汉前线,给武昌革命党人以有力的支持和鼓舞,而且还是北方第一个响应起义并成功的省份,其起义与武昌起义、湖南起义造成了南北呼应之势,给清廷心理上造成极大压力,使清廷丧胆,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10月25日,即西安光复的第三天,两江总督张人骏在致电已经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的袁世凯,谈到西安新军起义对整个局势的影响。他说:“现九江、湖口警信迭至,据潼关电局报称,西安复兵变。似此群起响应,大局实属可危,我公如何布置,何日就道?西省相距较近,尊处当有确音,乞一并电示。”张人骏对陕西起义有足够的认识,并咨询袁世凯的看法,要袁世凯高度关注。著名历史学家、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早就指出:“西北首起响应,对清廷造成直接之威胁,其有助于共和之告成大矣。”

    武昌起义之后,清廷企图以“陕、甘、新数千里疆土”作为根据地,而“恢复东南”。陕甘总督长庚、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新疆巡抚袁大化、伊犁将军志锐等人有“密谋宣统西迁”之计划。作为清朝统治相对强大的西北,清廷当然容不得陕西省城革命武装的存在。于是,派遣大批军队从东、西两路向西安进攻,企图在东西夹击中歼灭革命党人武装。西安的光复和陕西军政府政权的巩固,打破了清政府的迷梦。

    其次,阻止西北清军南下,吸引河南、山西军队攻陕,有力支援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起义各省如湖南等纷纷向武昌派军,支援武汉地区,为武昌首义成果的巩固作出了贡献。陕西方面,由于路途遥远,自顾不暇,尽管没有向武汉派出一兵一卒,但陕西对湖北革命政权巩固所作出的贡献不仅不亚于其他省份,甚至比他们的贡献还要多、还要大。陕西新军起义,吸引了清政府西北地区的兵力,使之不能南下,从侧面减轻了武汉方面的压力。先后两任陕甘总督升允、长庚为满蒙官员,是清政府中最腐朽、最反动势力的典型代表,他们反对革命、反对共和最为坚决。西安新军起义后,他们疯狂地出兵镇压起义,集中兵力进攻陕西,为了驱使军队作战,甚至封锁南北和谈及清帝退位的消息,直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后还在顽强抗拒,其反革命的态度可见一斑。试想如果没有西安新军起义,没有陕西光复,他们肯定派遣大量清军前去湖北镇压,陕西的光复将清政府最反动的力量限制在西北地区,使之无法南下,这实际上从侧面减轻了对武昌前线的压力。所以我们说陕西光复对湖北地区的贡献、对全国的贡献不能低估。

    另一方面,西安新军起义成功之后,派出张钫率一支新军攻克潼关,东征河南,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迫使清政府调遣河南、山西军队攻陕,也在实际上减轻了武昌前线的军事压力。

    西安新军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到潼关,潼商道瑞清(满族,湖广总督瑞潋之弟)立即联合驻防的副将桂和(满族)电告清廷,并分别向豫、晋两省致电求援。在京陕西官员前礼部主事周占元向清廷上折,指出:“况陕省为西北门户;兴汉与蜀地毗连,商洛与鄂境接壤,潼关一隅近连晋豫,稍有不慎,则串合纠结不可收拾。固非徒秦中百万生灵惨遭涂炭也……拟请旨电饬杨文鼎迅速赴任,并酌拨军队即日前往,以期早为扫荡,拯陕民于水火,用以抒朝廷西顾之忧”。清政府接到瑞清电文后命令山西巡抚陆钟琦、河南巡抚宝菜派兵至潼关一带防堵迎剿。

    西安举事的消息传到山西,山西巡抚陆钟琦急令加强戒备,并致电清政府求援,“现在鄂变未平,陕变又作。据潼关道来电:匪踪已过临潼,东窜晋省平蒲等处,防务万分吃紧。……秦晋仅一河之隔,渡口林立,若划河为守,缓急断不足恃”。因此,“若至匪势趋重,恐晋省所有军队,不敷策应,亟须另筹防堵之策”。接到清廷命令后,陆钟琦派新军第一标支援潼关,由于太原在10月29日起义,山西清军未能成行。河南方面,除清政府命令姜桂题酌派得力统将,抽拨数营,迅往河南郑州、洛阳一带认真防堵迎剿外,河南巡抚宝菜也派陆军第五十七标统带王钰锦率步兵两营、骑兵一营、炮兵一队开赴潼关。河南、山西军队西调对付陕西革命军队,削弱了清政府北方军事实力,从而在侧面减轻了湖北前线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湖北前线。

    第三,陕西革命成功还影响和支援了山西革命,陕西独立为北方诸省之典范。

    秦晋两省相邻,两省革命党人有着深厚的友谊,最初陕西同盟会负责人井勿幕还有联络山西革命党人,共图秦晋起义大举的设想,并曾进行过一定的努力。10月22日西安新军起义成功,一周后太原新军起义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事件。西安新军起义的消息传到太原后,山西巡抚陆钟琦恐新军不稳,将一标、二标新军调往临汾、代州等地以分其势。山西新军借此机会发动起义。山西新军起义后,清政府调集北洋第三镇入晋并攻克娘子关,太原失守,山西革命形势危机。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井勿幕率军支援,兵下运城,与山西革命党人组织河东军政府,直到潼关危机,才从山西撤出。山西起义和山西政权的巩固,得力于陕西的援助。

    在山西革命党人景梅九《罪案》中有井勿幕率军支援山西的资料。太原失守后,景梅九等山西革命党人由太原南下途中,“此时忽有人来讲,有陕西朋友来访,我(景梅九自称)连忙接见,乃是王一山’君,自然是欢喜极了!问他何以到此。他道:‘陕西革命军起,和太原应联合一致,所以我和两个弟兄到此,和大家商议联军事体来的。’我便把晋军最近状况告他,并说明我们南下的主意。一山很赞成,说:‘我们南下联合诸军,还可以下河东,重整旗鼓”’。“在河阳打听得勿幕率军渡河,将下河东,心窃喜,乃催马向朝邑进发……齐至河上,遇见同志纪子文,甚喜!他说:‘这队伍全是勿幕部下,其中勇将很多,有一个绰号黑脊背者,就在队伍中。”“我看队伍快枪很少,有些拿铡刀作兵器的。子文讲:‘陕西铡刀队很有名,清军最怕他们。这一队还算枪多一些,其余更不整,但战斗力很不弱。’第二天午后到运城,我听说道台余粢已逃,勿幕在道署,便直接到那里去寻他。他见我来,异常喜欢!给我介绍见了陈树藩,并道,‘这是陕西灶君,你两人可拉同僚’。陈字伯生,是那时将官之一。”陕西革命党人对山西的支援,山西人是不会忘记的。

    北方诸省是清政府控制较为牢固的地方,也是革命党人革命活动的薄弱地区。陕西不仅是全国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也是北方诸省中第一个从满清贵族统治中解放出来的省,陕西独立还有力支援了山西革命,所以陕西之独立,是北方诸省之楷模,为北方诸省所敬仰。

    西安新军起义成功,陕西的光复,不仅仅将辛亥革命的浪潮扩展至西北地区,壮大了革命的声势和力量,而且还实际牵制了西北清军主力,吸引了河南清军西向,从侧面减轻了武昌前线革命军的压力,支援了湖北地区,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陕西辛亥革命不仅仅是陕西一省的局部革命,而且影响了山西革命,而陕西、山西革命成功,对清政府造成了极大威胁,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的全局。

    第四,陕西不仅仅是响应武昌起义最早的两个省份之一,也不仅仅是北方诸省中起义成功的两个

    省份之一,陕西还是坚持军事斗争时间最长的省份。西安起义、陕西光复经受的困难之多,压力之大,战争持续时间之长,是其他任何省份所不能比拟的。直到清廷退位,南北统一,陕西方面还在与最顽固的封建势力升允等血战。

    西安举义之后,西有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升允的军事围剿,东有河南清军的武装进攻,面临的是东西夹击、孤立无援的险恶局面。此中情况,张风翔在1912年纪念陕西光复1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得很清楚。他说:陕西“以无兵、无粮、无械、无援之国,振臂一呼,四民响应,开西北之义声,作东南之后劲,大小数百战,奔驰千余里,坚持五六月,死伤数万众,推倒数千年帝制,恢复百二重关河,为中国革命史上留一大纪念,为吾秦黑暗界中放一大光明,轰轰烈烈,堂哉,皇哉!”为充分认识陕西辛亥革命在整个辛亥革命中的分量,为了理清这一史实,让我们再回到100年前的场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10月22日,湖南、陕西响应武昌起义并取得胜利。11月9日,除了北方山西于10月29日起义成功外,南方所有各省加上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均获得独立。但自11月26日以来,南北双方就开始谈判,军事斗争让位于政治斗争。我们从11月30日(十月初十日)袁世凯等关于代拟暂时停战条款致武汉前线第一军统冯国璋电文中看得清楚,“我军既未渡江,英使领现出调停,按公理未可拒绝。兹代拟暂时停战条款:一、息战时各守现据界线,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窥探等情。二、息战之期订明由某日某时起至某日某时止,计三日,两军不得于此期内开战。三、军舰不得藉息战期内泊近武汉南北岸,以占优胜,须远驰武汉下游,至息战期满为止。四、停战期内,两军不得添军修垒及一切补助战力等事。五、息战之约,须有驻汉英总领事官画押为中,庶免彼此违背条件,以重公法。请转饬黄道与英领商办,有定议,速电示。黎党如派人来商事,可饬黄道、丁士源作执事代表接洽。”

    12月1日,袁世凯提出议和条款。英国领事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议和条款内容如下:

    (一)双方各自驻守现已占领的土地。不

    得秘密地进行侦察活动。

    (二)停战期限定为三天。

    (三)在上述期间内,军舰不得利用停战的

    机会在武昌或汉口南北两岸停泊,从而获得一

    个更有利的地位。在停战期满以前,军舰必须

    退往武昌下游若干距离的地方。

    (四)在停战期间内,任何一方不得增调援

    军,修建炮台,或在其它方面增加军事力量。

    (五)为了防止对这些条件的违犯行为,英

    国总领事应作为证人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由此看出,停战已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对北方要求的停战,南方当然求之不得,所以武汉前线从12月1日就开始停战了。12月4日,停战3天期满,经双方协商,又续停15日。12月4日(十月十四日),袁世凯同唐绍仪商量后,起草了下述停战议和条件,电告冯国璋。并通过朱尔典发给汉口代总领事葛福。

    一、目前的停战期限届满后,延长十五天。

    二、北军不得派兵南下;南军亦不得派兵北

    上(本条款打算同样适用于南京和武昌),

    三、由总理大臣指派目前在华北的各省人

    士,以便南军指派的各省代表可以向他们商讨

    大局。

    四、总理大臣将指定唐绍仪作为他的代表,

    同黎元洪都督或他的代表讨论局势。

    15天后又再续停约。也就是说,自12月1日起,作为主战场的武昌、南京方面已经全面停战,直到清廷退位,主战场是没有战事的。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的停战,并不包括陕西方面。清方前线总指挥、第一军军统冯国璋在十月十九日(1911年12月9日)《关于续停战争条件致清内阁电》说的非常明确:“续停战条件,由黄道呈到,已两面盖印,英领事签押。一、停战十五日,由西历十二月初九日即十月初九日早八点起,至二十四日即十一月初五日早八点止。期内除秦晋蜀三省另有专条外,两军关于各省现在驻兵地方一律按兵不动。二、袁总理大臣派唐绍怡[仪]尚书为代表,与黎大都督或其代表人讨论大局。三、因秦、晋、蜀三省电报不通,恐难即日停战,是以所有以上停战条件与该三省无涉。惟停战期内,两军于该三省各不增加兵力或军火。此条询明已有之兵力,开战及剿土匪不在此例。”

    再看陕西方面,东线停战在1912年2月18日。这天陕西革命军东征都督张钫与北方毅军首领赵倜、第六镇协统周符麟在潼关正式签订停战协定。次日,清军全部退出潼关。2月20日,张钫到潼关接防,东路战事正式结束。

    张钫东征与保卫潼关,从1911年11月4日至1912年2月18日,共计100余天,基本上从西安起义到清帝退位,贯穿陕西光复的全过程,其坚持时间之长,所遇困难之大,战斗之激烈,战役之反复(指潼关三得三失),是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所少见的。

    西线停战在3月初,陕西民军与甘军正式签字,双方停战。升允知大局已定,回天无力,同意议和。3月28之后,甘军全部退出陕境。所以张风翔所说陕西革命党人“大小数百战,奔驰千余里,坚持五六月,死伤数万众”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充分史实根据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陕西光复和政权的巩固,几乎完全是靠陕西自己的力量,除了我们看到张钫东征时利用了河南民军王天纵的力量外,几乎没有其他力量。另外,南方主战场的全面停战,使得袁世凯抽调武汉前线的精锐兵力——王占元的北洋新军第二镇和第六镇的周符麟协西向,屯兵洛阳,攻取潼关,增强了清方的西线兵力,给陕西革命军以极大的压力。陕西军政府曾致电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求救兵,电文指出:“清军第六镇由洛阳西上,乘势猛攻,敝军不支,溃退潼关,省中兵均赴西路与升允相持,势难分顾。祈火速救援,保全西北大局。否则,敝省有失,黄河流域全入虏手,大局不堪设想。”时在南京的原广西都督沈秉垄也致电孙中山、黄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要求出兵增援西北,以解陕西之危,“敌人不守信约,停战期内,利用交通梗塞,进攻西北各省,意在固守西北,控制东南,狡谋诡计,尽人能知。今太原既已失守,陕西又在垂危.呼救电文,声嘶力竭。民国政府既已成立,倘不统筹全局,派兵救援,不独黄河以北将非汉有,贻害不堪设想。且何以表南北联为一气,促人民反正之心。鄙意无论和议如何,停战与否,当出师应援,以慰西北人心之望”。叫位陕西方面的请求和沈秉垄的呼吁,都没有促使援助陕西成行。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清晰地看出,陕西在辛亥革命中确有独特鲜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影响,其地位和影响虽然不能与武昌首义相比,但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独立省份,其重要地位应该受到充分尊重。

    二、陕西辛亥革命的特点

    及其成功经验

    陕西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在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非常重要的影响。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陕西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大事件之一,是陕西进入20世纪以来

    的第一件震撼事件,陕西辛亥革命精神一直鼓舞和影响着陕西人民不断前进。在辛亥革命整整10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加强和深化陕西辛亥革命的研究,认真总结陕西辛亥革命成功的经验和独特的特点。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陕西辛亥革命具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有组织、有计划的典型资产阶级革命

    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革命行动,无论是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的处心积虑,发展革命力量,还是因形势的变化起义不得不提前举行,以及在新军起义过程中张风翔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一切都在革命党人的计划和控制之中。而我们纵观他省情况,武昌起义成功,军政府大权送给了不革命的黎元洪;湖南新军起义成功,革命党人焦大峰、陈作新不久遇害,政权为立宪党人谭延阎控制。西安新军起义、陕西光复,一切顺利,没有反复,没有波折,虽然也有起义成功之后哥老会首领的争权,但无碍大局。起义由革命党人发动,政权由革命党人控制。张风翱是同盟会员,新军军官,起义之前被推举为起义的领导人,起义过程中勇敢坚定,运筹帷幄,东征西抗,自始至终,是陕西辛亥革命中一位优秀的领导人。张凤翔在起义成功之后领导陕西军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有力促进了民初陕西的社会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陕西辛亥革命是一次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2.革命党人长期深入扎实的工作

    陕西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首先是革命党人长期深入扎实工作的结果。这一点与武昌起义相似,而与同盟会领导的南方一系列起义迥异。作为陕西同盟会领袖性人物井勿幕,自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后,受同盟会本部派遣,回陕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建立革命联络点,发展革命力量,甚至不惜从最根本的教育人手,注重舆论宣传与组织体系的建立。将革命力量发展至咨议局、新军、哥老会和刀客等各个社会阶层。新军里面的同盟会骨干钱鼎、张钫亦然,不浮躁、不轻动,一切都扎扎实实,争取了大部分新军士兵。他们在1910年创办武学社,公开的名义是军事研究机构,实际是新军中同盟会员秘密聚会、研究革命事宜的场所。革命党人通过武学社的活动,在陕西新军、陆军中学堂、陆军小学堂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在新军西安起义过程中很少有新军内部的反对力量,说明新军中的工作是非常扎实和成功的。

    3.牢不可破的反清大联盟

    陕西辛亥革命成功最明显最外在的特点就是反清力量的大联合,结成革命党、新军、哥老会、刀客几种反清势力的政治同盟。为利用哥老会的力量,更好地开展工作,甚至革命党的领导人如井勿幕、钱鼎等人都屈尊加入哥老会,与哥老会称兄道弟。同时吸收哥老会的骨干加入新军和革命党,这样陕西革命队伍中形成了党中有会,会中有党,军中有会,会中有军的奇特政治景观,党人、新军、会党,三位一体。这就是陕西革命的特色优势:团结、战斗力强,便于合作与指挥。陕西革命的这个特点为陕西所独有,其他省份虽然也有一些这样的因素,比如注意联络会党,但都没有如陕西这样典型。

    我们再具体看一下陕西新军情况。西安起义之后军队进行扩招,扩招后军队上层军官的政治属性如下:

    大统领张凤翙,同盟会,原新军二标一营管带。

    副大统领钱鼎,同盟会兼哥老会,原新军督队官。

    副大统领万炳南,哥老会,原新军一标三营正目。

    调遣兵马都督张云山,哥老会,原新军协司令部司号官,加入同盟会。

    副都督吴世昌,哥老会,原新军二标一营左队正目。

    粮饷都督马玉贵,哥老会,原新军二标一营左队正目。

    副都督马福祥,哥老会,原新军二标二营左队队官。

    军令都督刘世杰,哥老会,原工程队正目。

    副都督郭胜清,哥老会,原新军二标一营前队正目。

    第一标标统刘刚才,哥老会,原新军一标二营右队正目。

    第二标标统朱汉庭,哥老会,原新军二标三营正目。

    第三标标统郭锦镛镐,哥老会,新军炮营中队正目。

    第四标标统邱彦标,哥老会,原巡防队哨官。

    第五标标统邓占云,哥老会。

    第六标标统余晋海,哥老会。

    四路总稽查朱福胜,哥老会,原新军二标一营伙夫。

    哥老会在其中具有极大的比例,但也正是这样的联盟,致使陕西军队作战勇敢,奋不顾身,敢于牺牲,才能在反抗清军的东西夹攻中立于不败之地。

    4.革命党人宽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我们从陕西辛亥革命的过程中还发现,革命党领袖或骨干力量的胸怀宽广,气度非凡,大局意识特别强,这也是陕西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因素。如陕西同盟会领导人井勿幕,点燃陕西革命火种,发动和组织了那么多的革命力量,理所当然应为起义指挥和新生政权——陕西军政府的都督。但起义前由于形势的变化,起义提前举行,新军临时推举张风翔为总指挥。陕西革命成功之后,张风翔被推举为大都督,井勿幕仅仅冠以北路安抚招讨使的名义。但自始至终,我们没有发现井勿幕有什么怨言和举动,他对张风翔的才能和贡献是肯定的,对陕西新政权是支持的,井勿幕之举动,充分显示其非凡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章太炎曾在《井勿幕墓志铭》中对井勿幕的高风亮节给予高度评价:“同盟会起,密署陕西支部长,陕西光复自勿幕始也。时民党多少学子。勿幕归。独结田野奇才为用,亦与诸儒先相要,多应者。清宣统三年九月,同志谋起西安,以应武汉。时勿幕在耀州,仓猝推张风翔摄军事,阴戴勿幕为大都督。勿幕使人晓譬,言亟易主帅,徒自扰。乃推任陕北招抚使,行收兵徇直北,诸郡县下之”。

    井勿幕如此,钱鼎亦然。钱鼎既是同盟会员,新军军官,又加入了哥老会,典型的三位一体人物。钱鼎1909年由保定军校毕业回陕,在新军一标任队官,后升任三营营副,在新军中相对职务较高。他长于谋略,赋有军事才能,在下层军官和士兵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这样一个革命党、新军军官、会党三位一体的人物,出任起义的领导人应该说是非常合适的。但在临时决定起义前,他却主动推举张风翔,认为张风翔比自己更合适。这样的政治品格与那些争权夺利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陕西光复正是因有一批这样光明磊落的革命党人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可惜钱鼎在东征途中遇害,革命党人过早失去一位卓越的领导人,是陕西辛亥革命中的重大损失。

    5.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毅力

    陕西辛亥革命从西安新军起义,攻克满城,到东线保卫潼关的三得三失,西线英勇抵抗陕甘总督的甘军,一直进行着军事斗争,陕西光复与军政府政权的巩固,完全是打出来的。陕西辛亥革命从10月22日西安新军起义到次年3月8日西线停战,坚持军事斗争时间长达5个月,而且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进行的,正如张风翔所说的,陕西“以无兵、无粮、无械、无援之国,振臂一呼,四民响应,开西北之义声,作东南之后劲,大小数百战,奔驰千余里,坚持五六月,死伤数万众,推倒数千年帝制,恢复百二重关河”。陕西辛亥革命党人、英勇的新军士兵和哥老会力量,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坚忍不拔,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陕西辛亥革命先烈们的这种精神和勇气,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李新,中华民国史:第1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辛亥革命在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4]两江总督张人骏辛亥电档选辑[J],历史档案,1981(3)。

    [5]萧一山,清代通史: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余骏升,新疆文史资料精选:第1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7]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9]景梅九,罪案[M]∥井晓天.辛亥先烈井勿幕先生遗作及纪念文选.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0。

    [1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1]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张钫,辛亥革命东路战役的日记及函件、战略计划纪要[M]∥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1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13]马培清,长庚、升允进攻陕西民军始末[M]∥陕西文史资料精编:第l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14]渤海寿臣,辛亥革命始末记[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5]章炳麟,井勿幕墓志铭[M]∥陕西革命先烈褒恤委员会,西北革命史征稿:下,上海:上海书店,1990。

    推荐访问:辛亥革命 再认 陕西 地位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