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分析

    时间:2022-12-03 12:25:04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细化,产业集群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内在地需要不断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这在根本上依赖于集群创新系统的构筑和完善。与此同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向集群层面的拓展,使得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论题。文章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据此提出完善其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提高该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02-02

    创新系统建设是强化技术创新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由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途径不可能完全雷同。如何把握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例,分析该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

    一、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集聚度分析

    沈阳拥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在沈阳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这一特点在全国独一无二。沈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占沈阳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0%以上。沈阳装备制造行业门类齐全,全国装备产品共216种,沈阳能生产172种,占70%以上。并且,与装备工业产业关联度较大的轻工、石化、冶金、汽车等其他工业部门在沈阳也较为发达。

    一般来说,用当地份额LQ(Local Quotient)这个简单的就业率的比重表示产业的简单集聚度,LQ表示某区域产业的就业率占国家(或地区)产业i的就业率的比重。当LQ为1表明该区域经济产业的就业状况与全国(或地区)总体的就业状况相同。当LQ超过1.5,通常被看成某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的初始证据。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装备制造业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占工业的比重约20%以上。沈阳装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就业额比率为45.3%,全国的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就业额比率为23.53%,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简单集聚度为:LQ=45.3/23.53=1.93>1.5。由此可见,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已基本形成。

    二、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现状分析

    (一)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

    1.参与者要素。(1)企业。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作为参与者的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大。从行业分布看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机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共有企业446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从企业规模看,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是骨干企业;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是主体。(2)大学和科研机构。沈阳市大学和科研机构众多,现共有高等院校22所,占全省总数的1/3还多,其中包括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211工程”的重点院校;市级以上独立的科研机构132家,占全省总数的40%,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601所等中央属研究院所。(3)政府。沈阳市政府为发展装备制造业集群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2.资源要素。(1)纯技术资源。在纯技术资源上,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产业基础雄厚,高水平的实验室、研发中心数量众多。其中拥有国家重点实验9个,博士后科研活动站26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个;建有东软为龙头的全国软件产业化基地、新材料国家知识创新基地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国家机器人研究中心、国家自动化工程中心等8个国家级先进技术研究和工程化中心等。此外,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通讯信息网络健全,两座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共有藏书520万册。(2)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上,截至2004年,沈阳拥有装备制造业人才45万人,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数量的33%。从学历上看,硕士学历以上人才5000人左右,大学本科14万人,大专3万人,中专9万人;从类别上看,高素质的科研类人才数量众多,截至2004年,沈阳装备制造业的47个地方属以上的研发机构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7044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4155人。

    3.活动要素。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各自从事生产和研发的活动。2004年,装备制造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为1200余家,科技经费筹集总额180763.3万元,科技经费支出总额157765.6万元,科技活动人员25418人,科技开发项目2380项,拥有发明专利80余项,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机构71家,科技投入与产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截至2004年,在全市3.5万台生产设备中,15%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沈阳生产的77种主要装备产品中,44种在技术水平方面居国内首位,有29种产品列亚洲前5位,18种产品列国际前10位;我国能生产的24类210种重点成套技术装备中,沈阳可生产1/3。例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而且先后解决了机器人操作机优化设计技术、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发技术、机器人作业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几十项专利,开发出了一系列机器人及周边设备产品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其技术水平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沈阳市政府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例如,制定《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方案》;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科技三项经费、封闭贷款、贴息贷款、科技贷款等方面的支持等。

    (二)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结构分析

    在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层次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强,基础科学型技术知识储备雄厚。例如东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设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机械基础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是首批进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研究所之一,自1970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5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0多项,确立了包括在语音技术、中文信息处理与人机交互、图像处理与理解、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生产过程与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优势领域等等。

    在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二层次中,产业共性技术知识较缺乏。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布局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没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明确的区域分工和功能定位,同一区位的企业没有建立起密切的技术、生产、销售和其他方面的功能关联,由于对优势主导产业起支撑作用的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被忽视,使沈阳装备业集群缺乏整个产业链意识。例如,在整机生产、成套能力较强的行业,相关零部件、元器件制造业往往不发达(如机床制造业);零配件制造业较发达的行业,沈阳在整机生产上又不具有优势(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因此,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缺乏可在产业内共享并对产业发展起到深远影响的共性技术知识,这不仅使优势企业自身优势难以维系、提升,而且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优势产业难以形成。

    在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三层次中,核心企业的生产能力较高,企业的生产工艺类技术知识发展水平较高。例如,沈阳东软数字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的4年内,使其所研制和生产的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从单一技术、单一产品发展到目前的六大门类22种产品;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厂50年来,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经历了从仿制仿型、改进改型到自行研制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专长,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的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等。在该系统中,大学和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类技术知识的研发,企业的自主生产研发能力较强。但是该系统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共性技术缺乏,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较缺乏。这样的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没有完全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行业群中企业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优化不充分,创新能力的提升速度较慢。在产品研发、整机制造、零配件加工、协作配套及大型集体项目的招标筹划、项目分析、设计、管理、咨询、施工、运行等方面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配套协作体系。综上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处于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二个演化阶段,即双层次阶段。但是,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是大型企业集群,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双层次阶段所不同的是,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内的技术知识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系统的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而经济代理之间的合作非常少,缺少对产业共性技术知识和产业关键技术知识的合作创新。

    三、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发展对策

    通过对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可知,该集群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目前处于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演化的第二阶段——“弱互动创新系统”阶段。由于该阶段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知识基础雄厚,企业内创新数量较多,而企业间互动合作较少,因此,结合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目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该系统向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第三阶段演化、完善的若干对策。

    (一)增强系统内参与者要素的合作意识

    第一,培育经济代理之间的合作竞争意识,实现成员企业的双赢发展。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要在观念上从单纯的竞争导向转变为合作竞争导向,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存在技术开发能力和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及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创新风险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第二,促进集群学习团队的建立和形成集群学习文化的良好氛围。要鼓励集群成员参与团队的建立,使团队成员能够建立创新导向的共同兴趣,让每个成员的技术知识能够成为整个产业集群“俱乐部知识”的一部分,促进企业间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集成,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建立完善的合作渠道和沟通网络。合作渠道包括合作创新、合作市场开发、生产过程合作等;沟通网络包括正式沟通网络,如定期和不定期会议制度,正式组织形式的沟通网络和非正式组织形式的人际沟通网络等。

    第四,创造一个以合作为基础的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共性技术知识开发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设施,并通过多种途经促进参与组织的经济主体积极自愿的合作,减少合作的交易费用。

    (二)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知识和产业关键性技术知识的研发

    第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甚至同行业企业之间都应该加强沟通协作,比如可以通过联合技术开发等形式来解决一些共性技术知识难题,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还可以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的共享。

    第二,共性技术知识是研究开发过程中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技术知识,政府应选择共性技术的组织模式,使得组织的科学研究成果完全共享,技术成果部分共享,形成技术联合体、R&D合作/技术联盟等形式。

    第三,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在本企业内或依托研究机构建立基础性研发机构,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力量建立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共性技术知识、关键技术知识,培育创新能力。鼓励这些重点扶持的大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合作, 提倡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鼓励以技术开发为主的科研院所进入企业集团或转化为高科技企业,分行业制定并实施对产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计划。

    第四,定期发布对各产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定期公布必须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以更好地推动和支持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强,王缉慈.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与新型工业化,2008

    2.中国科技部.动态信息.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4

    3.郭胜伟.科技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

    4.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气势如虹.中国经济网—宏观经济,2005

    5.韦伯.工业区位论(1990,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1997

    6.王缉慈等.国家科软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集群战略”课题报告,2002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若佳)

    推荐访问:集群 系统分析 装备制造业 创新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