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双向影响研究

    时间:2022-12-04 11:40:10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提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劳动力市场的格局。本文通过研究,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归结为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并对每种效应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未来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工智能;劳动力就业;替代效应;创造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5月5日

    一、引言

    根據国务院公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我国将力争在2020年使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人工智能在提升技术效率的同时,将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政府和高校关注的重点。

    根据世界银行《2016世界报告》做出的预测:在未来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当前绝大部分的传统劳动力岗位将被取代。于是,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大幅度取代劳动就业岗位。Osborne和Frey根据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划分出702种职业,预测在未来的20年里,将有47%的职业面临着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风险,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替代一部分工作岗位,但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如同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消灭了一些劳动岗位,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的劳动岗位。人工智能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并非是纯粹为了替代劳动岗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形成新的类型的工作岗位,因此就业岗位的总量并不会发生剧烈变动。那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替代效应特征和创造效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无疑将为研究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就业问题和未来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效应

    当前,很多研究都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尽管研究的方法不同,但研究结论所反映出来的替代效应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据预测,未来20年约有47%的工作岗位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涉及低技能、低工资的岗位,一旦人工智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还将有13%的工作活动直接被智能化替代,这其中还包括经济收入较高的职业,如财务、会计、高级管理人员等。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五秒法则”,认为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内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决策,那么这就是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概括起来,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替代效应将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机器对人工的替代正在逐步显现。人工智能技术最早开始于发达国家,因此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现象也最先在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并且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当前,在制造业领域,发达国家开始大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引进了大量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人工劳动力的使用比例在大幅度下降。在服务业领域,发达国家同样应用了大量智能化技术,以替代传统的人工岗位。例如,日本的库那寿司连锁餐厅应用了一套智能系统,不仅制作寿司的工作交给了机器负责,甚至服务员也被自动传送带所替代。

    在我国,机器取代人工也是从制造业领域率先开始的。浙江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机器替人”的发展战略规划,此后,上海、广东、河南等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受政策的激励,机器取代人工这一特点开始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向全国其他地区蔓延。富士康计划通过引进智能化的自动生产线,将用工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此外,近年来机器取代人工这一特点在服务业也开始发力,无人银行、无人超市、无人酒店的出现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人工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取决于“成本-收益”的经济结果。人工智能的应用本质上是要提高生产的效率,使生产过程变得更“经济”,这必然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可实现程度,更取决于“成本-收益”的经济结果。从社会应用的角度来看,经济性的选择对于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有更重要的影响。人工智能应用于劳动力市场通常依赖于人工智能新技术取代原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来说,原有生产方式的成本越高,应用人工智能后的收益也越高,那么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原有生产方式的成本越低,应用人工智能的收益通常不会太高,那么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三)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重复性工作岗位带来冲击。以往的技术革命所替代的工作岗位主要集中在体力劳动者身上,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对体力劳动者造成了冲击,而且对许多脑力劳动者也将产生冲击。总的来看,重复性是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一个技术条件,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会是一些常规的、可标准化的工作,例如办公室职员、会计等,因为他们的工作程序性、规则性很强,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具有创造性、灵活性的工作将难以被替代。麦肯锡咨询对46个国家中各行业技术替代就业量以及人工智能化的潜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最有可能人工智能化的排名前三位的行业为住宿与餐饮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其人工智能化潜力高达66%、64%、60%。然而,农业、制造业和零售业为被人工智能替代量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公共事业、艺术娱乐与休闲为较少受到人工智能替代的行业。此评估结果同样印证了重复性的、可标准化的工作岗位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而具有创造性的、灵活性的工作岗位将难以被替代的结论。

    三、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创造效应

    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均会对就业产生深远影响。与以前曾经出现过的各类新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更强,用途也更广泛,能全面渗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一方面随着工业、服务业各行业普遍使用智能系统取代部分劳动力,大部分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失业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当前,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应用的产业链条正逐步形成,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产成本,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使劳动者面临多样化的就业新机遇。

    (一)创造效应的规模不确定。人工智能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替代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对就业的影响是相反的,就业的规模最终如何变化,就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尽管这两种创造效应是被普遍认同的,但是由于当前人工智能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这两种效应的影响哪个大哪个小,目前还存在分歧。Martech(2011)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造的岗位将多于小时的岗位,就业总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加。这种乐观需要是谨慎的,除了需要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还要考虑收入不平等、社会稳定等各种相关的问题。蒋南平、邹宇(2018)等学者则认为新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以完全弥补被替代的就业岗位,因此总的来说失业岗位数量会增加。客观地说,人工智能技术还在进一步发展中,技术路径方向本身仍有较多可能性,再加上公共政策也会影响到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我们目前很难准确量化预计人工智能发展使就业总量发生的变化,失业率是否会上升,依然存在较高不确定性。

    (二)智力劳动者比例将增加。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改变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逐渐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减少,技术和科研人员等技术含量更高的劳动者数量将逐渐增加。由于重复性的、规则性强的工作岗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新技术所替代,但是创新型的智力劳动者则难以被替代,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会向脑力劳动者倾斜。

    (三)高技能型岗位将得以保留。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岗位的替代呈现中间技能挤压,高、低技能两级发展的趋势。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低技能水平的岗位比较廉价,中间技能的岗位最容易被替代,更多保留的将是高技能水平的崗位。中间技能人群只能提高自身技能向高技能人群发展,不被替代的同时又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因此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呈高技能发展将是大势所趋。

    (四)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综合性管理人才。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者和管理者,人与机器的区别也在于人类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未来作为人工智能的管理者,人需要掌握多种不同的技能才能掌控机器,不被机器所替代。这种要求下,未来的人工智能应用将使人类从单一性劳动者向综合性劳动者转变。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将人工智能未来的应用归结为对劳动岗位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其中,替代效应包括:机器对人工的替代、人工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取决于“成本-收益”的经济结果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重复性工作岗位带来的冲击;人工智能对劳动岗位的创造效应则包括:创造效应的规模不确定、智力劳动者比例将增加、高技能型岗位将得以保留以及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是综合性管理人才。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将取决于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两者的相对大小。两种效应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必然将对社会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也将必然成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1]M.Martech,P Gorle,C Fimeche.Posi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 Robots on Employment[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2011.

    [2]杨俐.关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文献综述[J].智库时代,2018(30).

    [3]潘文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多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湖湘论坛,2018(4).

    [4]蒋南平,邹宇.人工智能与中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5]朱敏,纪雯雯,高春雷,孟大虎.人工智能与劳动力市场变革:机遇和挑战[J].教育经济评论,2018.3(2).

    推荐访问:人工智能 劳动力 双向 就业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