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自查报告 党建材料 策划方案 教案设计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党课下载
  • 党史学习
  • 振兴乡镇
  • 工作汇报
  • 不忘初心
  • 规章制度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共同富裕
  • 脱贫攻坚
  • 整改报告
  • 工作要点
  • 对照材料
  • 调查报告
  • 教育整顿
  • 观后感
  • 申请书
  • 讲话稿
  • 致辞稿
  • 评语
  • 口号
  • 发言稿
  • 读后感
  • 治国理政
  • 学习强国
  • 公文范文
  • 模块化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12-18 09:50:05 来源:正远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正远范文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概况》课程是在课堂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将模块化教学引入《中国概况》课程,能改变目前教学或流于表面或失于片面的困境。以“茶文化”为例,通过预设课程系统、课前调查分析、课堂教学设计,模块化教学体现出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特点及优势,课程的有机性和系统性更强,也更注重学生动机,从而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留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模块化;中国概况;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2-0102-03

    Abstract: "Survey of China" is a course which plays a main role in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t class. The introduction of modular teaching into the course can change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eaching. Taking "tea culture" as an example, modular teaching embodie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by presetting course system, pre-class survey analysis, and teaching design. The modular course is more organic and systematic,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students" motivation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foreign students who can understand China and be friendly to Chinese.

    Keywords: modular; Survey of China; tea culture

    《中国概况》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留学生必修课程。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留学生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2017年,选取关键词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中国,甚至成为历年最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概况》也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然而,据笔者了解,《中国概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分专题的“全景式”介绍,知识信息海量,课时却有限,学生往往“消化不良”;有的教师减少专题讲解,却多凭个人兴趣择取,学生容易失于片面。如果采用模块化教学,则可能改变这种困境。

    模块(module),原意是指标准尺寸的建筑部件或计算机程序的组件。1987年,David. Warwick在其著作The Modular Curriculum中将“模块”的概念运用到课程中。课程教学中所谓的“模块”,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1]19。在某些課程教学中,模块化(modular approach)比填鸭式(drip-feed approach)更好[2]11。笔者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对于《中国概况》这种知识丰富、信息量大的文化课程来说,模块化教学的效果要优于后者。本文将以《中国概况》的经典专题“茶文化”来说明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一、预设课程系统

    目前的“全景式”专题教学模式,看似系统,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内容,只是将各方面的专题聚合在一起,传递的只是“知识”;而在模块化教学中,将各专题聚合起来的是一个共同的内核,这个内核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传递的是“价值”,这也才是《中国概况》的题中之义。无论选择“茶文化”模块还是其它模块,都要“通过把它们当中的每一个与它们共同的核心相联系,来保持课程主题的完整”[3]105。换句话说,“茶文化”已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其它专题有着内在逻辑的“部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其基点可以归为“和合”二字,即“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与追求和谐的民族价值观,讲各专题时都应围绕着这个共同核心去组织内容,比如留学生很喜欢中国功夫,《中国概况》的讲解重心不应放在展现中国功夫在打斗方面如何厉害,应以“武”字导入,用“止戈为武”来说明中国人的战争观——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追求和平(止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和平崛起中的中国。“中医与中药”模块,也应舍弃传统教学抬高中医、贬低西医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两者医学理念的差异去解析背后的文化观念。中医的阴阳思想、经络系统、治疗的辩证整体观等,无一不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茶文化”也是如此,茶的历史、分类等固然重要,但教学目的绝不是给外国人推介一种健康饮品,而是要通过“人在草木间”的“茶”来帮助他们理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草木)是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人应该顺应自然,并由此获得好的影响。茶在最初就是被作为一种药草来食用的,这又和“中医与中药”模块形成了内在关联。通过“天人合一”这个共同核心以及模块之间的内在勾联,《中国概况》课程虽然仍以专题形式出现,但它与专题化教学已有根本的不同。专题化教学注重内容,而模块化教学认为“观念”(concepts)比实际的内容(actual content)或精确的顺序(precise order)更为重要[2]28,这显然更适合“中国概况”的课程性质。

    二、课前调查分析

    与教师主导、单向输出的传统教学不同,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动机——主动角色的创造,因此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准备,但也将使学习更易维持,更利于相关各方[2]8。因此,在课前调查分析学生兴趣和需求,是模块化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

    笔者对所教班级的留学生发放了问卷,列举出预设的10个文化专题,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专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最感兴趣的专题是中国功夫,占40.9%,而我们通常认为留学生会很感兴趣的中国茶,则仅占12.1%,排在第七位。这说明教师的文化感受与学生的文化需求可能并不一致,以教师主观择取的专题自然也就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与知识基础是否有内在关系,笔者在问卷中设计了几道知识选项题,让被调查者选出所知的一项或多项。大部分学生都选了至少1个选项,说明他们处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对中国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其中,选0项的(即全不知道),中国功夫有38%,中国节日有24%,中医和中药20%,中国茶14%。再与留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专题相比较,中国功夫排在第1位,中国节日在第2位,中医在第3位,中国茶在第7位,与上述选0项的话题比例多少恰好一致。这说明,越是学生不知道的话题,他们越有兴趣,对已经知道的话题则不愿重复地接受知识介绍。

    再进一步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知道“绿茶”的人数最多,占76%,知道“红茶”的也有29%,知道“乌龙茶”和“普洱茶”的分别为2%与8%,对这几种茶都不知道的则为14%。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茶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与茶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较早,范围较广有关系,尤其是像巴基斯坦等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提倡禁酒饮茶,使绿茶和红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

    三、课堂教学设计

    当课程具有一个内核之后,所有的章节就可以按实际教学需要进行“模块”的排序与组织了。基于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对茶文化专题的设计就有了“定制”的方向。首先,“茶文化”在学生感兴趣的专题中排位靠后,因此在模块排序中,也将放在靠后的位置。其次,教学对象很多来自饮茶国家,对茶的知识了解较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讲解,对他们熟悉的红茶、绿茶要略讲,对他们不了解的乌龙、普洱等,可以详讲,讲解方式和内容比重与传统教学不同。

    (一)传统课程设计

    1. 导入:教师展示自己每天上课携带的水杯,告诉学生这里面泡的是绿茶,介绍茶是世界三大饮品(茶,咖啡,可可)之一,也是中国人最常饮用的传统“国饮”。

    2. 内容:(1)茶的历史。茶圣陆羽。(2)茶的种类、产地、功能。(3)饮茶习俗与礼仪。(4)茶道与茶艺。

    3. 课后讨论:你最喜欢的茶是什么?它对你有什么好处?

    (二)“模块化”课程设计

    1. 导入:教师展示自己每天上课携带的水杯,让学生猜杯里泡的是什么。(学生很快猜出是绿茶)教师表示称赞,提问学生还知道什么茶。(学生答出红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两种茶的名称,让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并说出它们的区别。(学生根据对茶的了解,能够答出颜色、发酵程度不同等方面)

    2. 内容:

    (1)与“饮食文化”、“中医与中药”的章节相勾联:教师提出还有一个区别,属性不同,绿茶属于凉性,红茶属于热性,所以中国人通常在需要降温的夏天喝绿茶,需要暖身的冬天喝红茶。将食物和药物分成不同属性,并在不同情况下相应使用,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饮食文化”一章将气候与食物的凉热属性结合起来,说明不同区域的饮食习惯与特点;“中医与中药”一章说明中医的辩证治疗特点,将西医用同种方法治疗的感冒分为热感冒和冷感冒,并分别施以凉性与热性的药物)

    (2)与语言教学相勾联:教师写上其它一些颜色词:如蓝、白、黄、黑、青、灰等,让学生回答释义,并猜测哪些属于中国茶叶的种类,引入中国茶的六大类,但无需对每一类做过详的知识介绍。

    (3)讨论交流:a. 你平时喝什么茶?为什么喝茶?b. 你们国家有怎样的饮茶习俗?

    对这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谈到伊斯兰教文化背景下提倡禁酒饮茶的习俗,可能会谈到减肥、提神等实用目的等。在这一部分,教师无需给予太多时间将其变为专门的讨论课,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本国茶文化(已知)去理解中国茶文化(未知)。

    (4)教师参与交流,引出茶的历史、饮茶习俗、茶道等教学内容:

    a. 中国人为什么喝茶?不只是因为实用功效,还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解析汉字“茶”——人在草木之间,引出文化课程贯穿始终的文化内 ——“天人合一”的观念与重视“和谐”的价值观。再由“茶”的名称出现的时间带出茶的历史:神农在尝百草时发现茶叶并将其命名为Cha(与“中医与中药”一章相勾联,并揭示出茶的药用价值),而“茶”字则到唐代才用以指代茶,其时出现了茶圣陆羽及其《茶经》。b. 茶道:由于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茶慢慢也变为富有哲学与文化意味的行为,即茶道。茶道最著名的形式是“功夫茶”(与“中国功夫”一章相勾联,指出茶道需要内在的修为,需要静和慢。)因为需要花“功夫”,所以茶道所用的茶一般不是绿茶,而是乌龙茶、普洱茶这样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仍保持茶味的发酵茶。在此可对乌龙茶、普洱茶再做进一步介绍。c. 饮茶习俗:对与其它国家一致的习俗一带而过,如以茶招待来客,对相异的习俗做一定讲解,如“端茶送客”。

    3. 课后讨论: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与茶叶有一定关系,你的看法呢?(与“中国历史”一章相勾联,引出茶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4. 文化体验:利用开设的“文化实践课”带领学生到中国的茶馆里进行一次品茶体验,并观赏茶道表演。

    比较上述两种课程设计,实际在基本教学内容方面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应有的教学知识点都有所涉及,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在各部分的组织顺序与内容比重上做了一些调整。在组织顺序方面,通常我们讲解文化知识点的顺序都是先讲历史发展,再讲分类,次讲习俗,最后再讲文化内涵,这是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的。而模块化教学的基本作法则是以已知(熟悉)引出未知(陌生),即利用学生的兴趣点与熟悉内容,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接收文化信息的过程转变为一次探索发现之旅。传统课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模块化课程则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例如,当我们引入文化比较时,习惯性地先介绍中华文化,再让学生与自己国家的文化作比较。模块化课程则让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文化(为节约时间,可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并且以其熟悉的知识文化结构为理解未知的中华文化内容做了心理铺垫。正如Geneva Gay所说,利用不同种族学生的文化知识、知识框架及先前经验等,会让学习更有效[4]29。过去我们强调“存异”,实际一定的“求同”不仅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

    在内容比重方面,传统课程一般是知识重点详讲,其余略讲,而模块化课程对内容的处理方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了解程度来确定讲解的详略;对于学生感兴趣但不是重点的内容,应多一些讲解,但不占用过多时间,可采用D. Warwick提出的“整体厨房”模式,在教师基本模块框架之外灵活添置学生模块[2]4,用Presentation的方式由学生来自主介绍。就本章茶文化内容来说,红茶、绿茶等学生已熟知的内容可以略讲,茶的功能好处可以不讲,历史可以穿插在其它部分而不用按时序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茶俗可以按文化比较中的异同程度选择讲解的详略程度,茶的文化内涵与茶道这样能够反映中华文化特质与中华民族特性的内容,则应在讲解时占较大的比重。

    不难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将模块化教学模式引入课程后,教学的灵活性增大,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行为得到有效的组织和扩展,教学方法和过程也更加丰富和完善[5]21。更重要的是,模塊化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章节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而当他们能够客观正确地“知华”后,他们也才可能真正“友华”。

    参考文献:

    [1]董玮.模块教学理论视野中的对外汉语综合教材反思与重构[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David Warwick. The Modular Curriculum[M].Oxford: Basil Bla

    ckwell,1987.

    [3](荷)T.普洛波,(美)D.P.埃利.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技术[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Gay, Geneva.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practice, and research [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

    [5]吕芳.高校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课程“模块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

    推荐访问:中国 模块化 概况 课程 教学